走进了古巷 ,见到了古桥 古井 古建筑……。

开心💞杨

<h3>街巷风貌</h3><h3>20世纪90年代初,该巷及其周围作为"37号街坊"改造工程全面整修。巷西口新立花岗石牌坊一座,镌联曰:"名士当年留旧宅,禅门今日尚生辉",额题"定慧寺巷"。</h3> <h3>&quot;好福记&quot;土菜馆是一家农家菜馆,在市中心开农家馆着实不易,味道很不错,吃惯了剁椒鱼头,在这里吃干烧鱼头别有一番风味。</h3> <h3>初入巷口,不远处就会看到定慧寺。望着巷口定慧寺巷的额匾,沿街的仿古式苏州民居,一千年的古迹悄悄隐藏在世俗的寻常人家中。别看它小而圆融,貌不惊人。却有1800多年历史,建于东汉兴平年间。如今小小的寺庙,静谧中透出安定祥和。</h3> <h3>简介</h3><h3>位于凤凰街定慧寺巷3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h3><h3>唐咸通间为盛楚所创般若院子院,五代吴越钱氏时仍属罗汉院,北宋雍熙间称西方院,大中祥符间赐额定慧禅寺,才与寿宁万岁禅院(双塔寺)分为两寺。</h3> <h3>定慧寺不收门票,正殿两侧是两株参天的百年银杏,听寺院里的僧人介绍一棵银杏有二百多年,另一棵巳有三百多年历史啦。</h3> <h3>晚秋初冬满树金黄</h3> <h3>春夏的银杏树绿叶葱葱,生机盎然。</h3> <h3>满江雨:江浙菜,亮点实惠。</h3> <h3><br /></h3><h3>吴作人艺术馆在苏州罗汉院双塔塔园西侧,占地约1430平方米。</h3><h3>吴作人先生祖籍安徽,其父在清末定居苏州,他在苏州出生并居住达二十年之多,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1989年先生表示愿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无赏捐赠给苏州作长期陈列展览。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颂扬吴作人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感谢他对苏州的厚爱,决定建造吴作人艺术馆。1993年年底艺术馆竣工。艺术馆有吴作人先生首批捐赠给家乡苏州的作品90幅、吴作人夫人萧淑芳女士的作品10幅,及祖父和兄姐的作品10幅,共计110幅。其中油画18幅、中国画17幅、书法15幅、速写水彩40幅,体现了吴氏艺术世家的风采。</h3> <h3>苏州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迹位于凤凰街定慧寺巷22号。唐代于此设般若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由王文罕兄弟增建砖塔两座,故而民间称之为双塔寺。清咸丰十年遭毁,仅存双塔和正殿遗迹。两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是东西比肩而立的两座七层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形式、结构、体量相同,在中国楼阁式古塔中仅此一例。东塔高33.3米,西塔略高,为33.7米。双塔是一对佛塔,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双塔整体造型玲珑秀丽,旧时被形象地喻之为直插云霄的两支笔。</h3> <h3>北宋</h3><h3>这里塔影重重,往事历历。</h3><h3>来到双塔罗汉院。里面的双塔建于宋代,大殿遗址也是宋代。苏州人也喜欢把双塔叫作&quot;姑嫂塔&quot;。</h3> <h3>杜三珍,也是苏州老字号,始建于晚清时期杜三珍卤菜店,每当滚烫炉灶喷出热气后,一股朴鼻的香气就会扑鼻而来,令馋涎欲滴,是众多苏州市民改善伙食招待亲朋好友为首选食品。</h3> <h3>每年到了龙虾上市的季节,喜欢吃的都会去光顾。龙虾由&quot;自己挑选&quot;,论斤称卖,价格&quot;实惠&quot;。挑好了店家就&quot;当着你的面&quot;,将龙虾&quot;清洗干净&quot;,然后按照你的口味&quot;现炒&quot;,味道自然&quot;没的说&quot;,且吃得&quot;很放心&quot;。生意那叫一个&quot;好&quot;,常常要&quot;排很长的队&quot;,没点耐心还真享不了这个口福。<br /></h3> <h3>陆稿荐的酱汁肉名扬姑苏城。</h3> <h3>位于定慧寺巷东侧的"吴王桥",此吴王非春秋吴国之王,而是由吴、王两族居此,故名吴王桥,与吴王并无关联之处。据宋《平江城坊考》记:"南朝王僧虔以书法名,五代吴仁壁以星历名。吴王两族尚矣;然未详所居何人"。后来考古分析认为,因吴、王两族居此,故名吴王桥,与吴王并无关联之处。吴王桥建于南朝五代。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1980年曾改建此桥。</h3> <h3>来到街巷深处,眼前是官太尉河、官太尉桥、官太尉巷、袁学澜故居,绵延的河流、幽静的街道,河上古朴的小桥、岸边葱郁的古木,间或的行人、普通的商铺,尽显千百年来苏州独具的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水城风韵。漫步其中,满目生辉,足以引发思古之幽情</h3> <h3>横垮在官太尉河上的官太尉桥,原桥建于宋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建,光绪四年(1878)又修。桥名因姓官的太尉居此而得名。桥的周边古建筑保留较多,尽显千百年来苏州独具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城风韵。</h3> <h3>袁学澜故居 苏州传统园林古宅</h3><h3>2017-10-29 10:54:42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佚名</h3><h3>  "双塔影园"位于苏城官太尉桥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诗人袁学澜的故居。该园宅占地四亩余,是一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苏州传统园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桥上向袁学澜故居院内张望,只见一片粉墙黛瓦、飞瓴翘角、树木掩映、重重院落。</h3> <h3>.双塔菜场点心铺的葱油饼又香又脆,早餐上班迟到都要来一块。😁</h3> <h3>黄天源的糕团好吃,大家都知道。万福兴的糕团也不差,甜的咸的应有尽有,特别夏季时令传统小吃,"炒肉团子"味道不错👍,到这里来旅游的人一定要品尝哦。</h3> <h3>这家位于凤凰街双塔菜场门口的王氏林记烧饼总店,久闻其名,听说这里烧饼特好吃,有许多分店,但味道还是比不上双塔的这家。2元就能买一个香酥可口,芝麻飘香的大饼,性价比颇高。大饼能好吃到这份儿上,也算是一门艺术了。</h3> <h3>叶家弄是苏州城区东部的一条街巷,以宋代词人叶梦得居所得名。</h3> <h3>从这里走进去,就能找到深藏在小巷深处叶家巷30号民国时期的建筑,姚铁心古居。</h3> <h3>叶家弄30号民国建筑风格的别墅:听现在的主人介绍是名人"姚铁心"的古居。</h3> <h3>门牌上隐约可见《文明人家 沦浪区人民政府》。</h3> <h3><br /></h3><h3>苏州寿星桥</h3><h3>桥面栏板为1965年从附近被拆的百狮子桥移来,上有狮兽浮雕图案,或蹲或舞,生动活泼。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体量不大,造型凝重,色调拙朴,与周围垂柳、塔影和谐一致,为苏州小型古桥梁中的佳例。</h3><h3>1982年10月22日,寿星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h3><h3><br /></h3> <h3>八宝街</h3><h3>  北出定慧寺巷,南去西向与张家弄相连,旧方志录里没有记载,传言张士诚曾埋八宝九缸十六甏于此,后被太平军挖出,由此得名。</h3> <h3>顾廷龙故居,位于十梓街116号,又名复泉山馆。曾为清代江苏布政使朱之榛旧居,1915年归顾廷龙祖父。</h3> <h3>顾廷龙古居门前的"文保牌"。</h3> <h3>人物简介</h3><h3>顾廷龙,号起潜。苏州人。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文采访主任。1939年与人共同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任总干事。后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说文废字废义考》、《四当斋书目》、《顾廷龙书法选集》等。</h3> <h3>  周瘦鹃在紫兰小筑宅园里培育的盆景枝繁叶茂,日益精良,很多奇桩名卉被拍成电影电视,印上年历和书册。周瘦鹃的一篇篇有关盆景的妙文亦相继发表于海内外刊物,紫兰小筑声誉日隆。1963年和1964年,周恩来和朱德先后光临紫兰小筑参观游览。喜爱种植兰花的朱德委员长看到周瘦鹃家这么多盆景和花卉精品赞不绝口,并详细询问了周瘦鹃的生活、工作及写作情况,勉励周瘦鹃要将盆景栽培技艺传给后代,为国家多做贡献。临别,朱德委员长亲自将他自己培育的两盆兰蕙赠给了周瘦鹃。周瘦鹃拜领之下,即兴写下两首绝句向朱委员长致谢:"兰蕙争荣压众芳,滋兰树蕙不寻常;元戎心事关天下,要共群黎赏国香。""雪兰夏蕙生巴蜀,喜见分根到我乡;此日拜嘉勤养护,年年香溢爱莲堂。"</h3> <h3>地名典故</h3><h3>东侧原有葑门外天宁寺所属观音阁(十梓街114号),弄因名观音弄。《吴县图》标作观音弄。"文革"时曾改称勤劳弄,1980年复名。</h3> <h3>十梓街观音弄口的&quot;挹注泉&quot;双井建造于光绪戊申年。</h3> <h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时称&quot;苏州博习医院&quot;,1954年10月易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57年成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医院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4年医院通过江苏省首批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为江苏省卫生厅直属的省级重点医院。</h3> <h3>在苏大附一院的英式乡村别墅"西班牙楼"楼主为沈京似先生。</h3> <h3>  史料记载,1883年,在美国教会拨款和苏州地方人士的捐助下,博习医院正式破土动工,由两名美籍医生柏乐文、兰华德主持院务。1886年,柏乐文担任博习医院第一任院长。随着医院规模逐渐扩大,1922年,新院落成,建成三层半住院大楼、两层门诊大楼各一幢,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格局。</h3> <h3>博习医院的前身</h3> <h3>圣约翰基督教堂</h3><h3>  该堂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是美南监理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圣约翰堂所处的这片土地旧称天赐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教堂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同一图纸、同一结构的圣约翰堂全世界还有两所,一所在美国,一所在日本。之所以命名为圣约翰堂,是为纪念卫理公会创始人约翰·卫斯理。</h3><h3>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8号</h3> <h3>历史沿革</h3><h3>初建于唐朝。宋《平江图》标"望信桥"。南宋绍定二年(1229)重建,改为石级拱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载:"望星桥石刻云:望信桥乃姑苏东南隅之要津,于绍定己丑孟冬是瀚日鼎新毕工"。民国24年(1935)改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