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南往事

🌈乐途摄

<p>  位于沔汉交界的汉水之滨有一座仿佛被世界遗忘的村落叫脉南村,该村因江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至今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民居老屋以及外国人修建的天主教堂,解放前隶属沔阳管辖,后由汉川脉旺接管。在明清时期素有"小汉口"之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随着岁月的变迁,而今衰败不堪。街上冷冷清清,几乎看不到行人,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贫困,该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不甘贫困寂寞纷纷外出打工经商,而今都不愿回村,剩下的几乎全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村里老人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90岁以上的也大有健在。走在昔日的大街上,举起相机随手拍下这幅场景,让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p> <p>  村子里冷冷清清,有种被世界遗忘的感觉。</p> <p>  像这样的老屋几乎家家都是关门闭户,仿佛时间从此凝固一样。</p> <p class="ql-block">  憨厚的中年汉子主动配合我们拍摄活动,还带着抱怨的口吻,向我们介绍脉南古镇从兴到衰的前世今生,最后还寄予一个天真的愿望,希望我们把脉南向外推介出去,引起文化保护部门的重视。</p> <p>  村西头的百年天主教堂,据说由外国人所建,经历百年的风雨剥蚀,屋顶十字架早已不见踪迹,现在沦为羊馆牛舍。</p> <p>  从这不难看出脉南古镇曾经的繁华兴盛</p> <p>  这位老人今年85高龄,已是四世同堂,长孙今年也有37岁了,据说改革开放后晚辈们都在云南昆明做生意,而今已是事业有成,家境渐渐殷实起来,均在云南落户,晚辈已有两年没回来过年了。问老人家为什么不和孩子们一起到大城市生活,老人家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窝。更重要的是故土难舍。</p> <p>  这位老婆婆有点风趣,问老人家今年高寿,她说:你猜猜!80~85?大胆猜!85~90?再猜?100?过了,今年91了……</p> <p>  老人们忙时在房前屋后打理打理菜园,冬闲晒晒太阳,一杯小茶,拉拉家常,日子简单不乏充实,与世无争,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我想什么是活出健康态,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吧。</p> <p>  墙上92年的美女日历画定格老屋主人的家庭变迁。我甚至还想,画中的美人至今也应该和我一样苍老了吧</p> <p>  每个老屋都是一个故事</p> <p>  这些遗落的旧物件承载着多少我们儿时的记忆啊!</p> <p>  晚清风格的建筑</p> <p>  少了袅袅炊烟,多了满满乡愁</p> <p>  有句俗语这么说:“屋要人衬”,没有人居住的老屋随着风雨剥蚀和岁月变迁,早已显得垂暮苍老,缺少生机。</p> <p>  时亮时不亮的路灯影射着脉南古镇残缺的记忆</p> <p>  这栋拆了一半的老屋属于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下头住人,楼上可以收拾农具杂物,只是好奇楼梯在哪,怎么将农具杂物弄上去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伫立在这座废弃的老屋里,即便门外阳光明媚,屋内也一片阴森可怖,一股凉气直逼后背,我甚至联想到这里很适合拍《聊斋》,只是缺少一个穿红衣的"聂小倩"😄</span></p> <p>  寻找创作灵感</p> <p>  这应该属于大户人家</p> <p>  这里的老屋大多数保存完存,改革开放后,条件稍好的村民索性拆了老屋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楼房,有的村民用老屋来屯放粮食和农具。老屋在新楼房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矮小衰破,就像夕阳下的满脸皱纹历尽沧桑的岁月老人一般。</p> <p>  天主教堂,当时应该比较前卫的建筑。</p> <p>  记忆就像这青砖老墙上的青苔,悄悄爬满了对儿时的绵绵思念,唯独依墙而立的老榆树陪老屋慢慢老去。</p> <p>  斗转星移,世间轮回,唯有这束塑料花彰显着它不老的青春</p> <p>  同行摄影大师在老屋内潜心创作</p> <p>  明清时代的青砖瓦房,如今部分已风化剥落</p> <p>  脉南村糖坊,里面还有三口熬糖的大黑锅,已是锈迹斑斑</p> <p>  糖坊内墙上文革期间毛主席语录还依稀可见。</p> <p>  从老屋外观、面积和建筑风格,可以推断这糖坊的前主人可能是个大户人家,此前还做过私产登记</p> <p>  脉南古渡</p> <p>  【结束语】真心希望能引起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及时抢救维护脉南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祝愿脉南人民生活像这红辣椒一样红红火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