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30年 红楼梦里的心理学博士 薛宝钗

雨霖

<h3>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性格特征各异,特点鲜明,每个人的出身以及处事风格都不一样。薛宝钗在红楼梦里可以说是处事圆润,八面玲珑,知识广博,端庄贤淑的典型时代美女,在大观园里是上上下下众人喜欢,她平时少言寡语,出手就被大家公认的贤淑和赞叹。</h3><div>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div><div>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会揣摩人心理的人物,时时刻刻从对方角度出发,说话做事总是考虑到对方的想法。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也显示出她做事的灵巧和贴心。</div> <h3>  薛宝钗平时少言寡语,但善于观察别人,对每个人都默默了解体会对方的感受,然后在生活中及时为对方说话,提供必要的帮助,总是让人感觉到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h3><div> 薛宝钗面对复杂的环境处事沉稳、冷静,大气。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div> <h3>  对于林黛玉,她一直作为局外人在关注和了解,在宝黛钗的关系中,虽然有一些私心,但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在相处中,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读“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这从另一个侧面更好地表现了宝钗为人的端庄贤淑和处事的圆润。</h3><div><br></div> <h3>  薛宝钗的性格是怎么造就的呢?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h3><div>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薛宝钗知识广博,家庭富足,由于哥哥薛潘无法依靠,她成为整个薛家的寄托,承担着这样一副重担,也逐渐锻炼了她观看人生和大局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她的处事风格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周全周到,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想法。</div> <h3>  在宝黛钗的姻缘中,宝钗的小心思也表现的那么顺其自然,有一次宝玉去她房里探病,她觉得良机不可失,便主动地要宝玉的玉看看,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地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颈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h3><div> 这位喜怒不形于声的少女,居然肯主动向一个青年男子要玉看,而且当她把玉托在掌上时,作者便用了十四个字,把她那种垂涎欲滴,爱不释手的神情生动地写出来。不仅如此更为生动的还在后面:“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里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 </div><div> “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和“念了两遍”的描写,是大有深意的。“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是说明她已看过正面、又看过了反面,感到反面的镌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才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不仅第二次看,而且口里还念着,不仅念了,而且还念了两遍,然后才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做什么?“发呆”二字真是绝妙的启发。这句话才引得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㊀?”宝钗要的这句就是话,乖巧的莺儿就替她说出了这句心里话。随着才引起宝玉吵着要她的项圈看。这时向宝玉展示出自己的金锁的目的达到了。我们还须注意的是,宝钗一面解开排扣摘项圈一面说的话。她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宝玉看时果然也是两句话:“不离不弃,芳令永继”八个字。这样的巧合,真使宝钗的芳心大悦,所以很有目的的告诉宝玉,她之所以要佩戴这个沉甸甸的金锁是为了与他的正好成为一对儿的吉利话儿。</div> <h3>  宝钗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话语,有目的的引诱和启发,表明她对“金玉良缘”是何等的羡慕,何等的追求。她是企图用这天作之合的“金玉良缘”把黛玉从宝玉的心中撵出去。在她看来“金玉良缘”不仅是封建婚姻的标准,也是天意,她这位上天的宠儿,是应该配给这位贾府的骄子的。 </h3><div> 宝、黛爱情的幼芽,是基于心灵上的契合逐渐萌发的。他们忠贞不渝,为了互表心迹,他们不知流了多少眼泪,病倒过多少次。宝玉为了抵制这种包办婚姻,不论是醒时梦中作了多次的斗争。记得《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有这样一段叙述: </div><div>“……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听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div><div> 可见宝玉是多么讨厌这句话,并为争取自由婚姻而斗争的。 </div><div> 他俩的爱情婚姻观和为之而抗争的行为,可以说是几千年来黑暗的封建观念中的一盏明灯,相形之下薛宝钗想借用上天的旨意助她一臂之力的觊觎,是何等的暗淡无光! </div><div> 我们不说宝钗是杀死黛玉的凶手,但是她的存在却给黛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她的一言一行处处与黛玉相对立而赢得封建家长的赞赏,使得黛玉这个孤弱女子,逐渐失掉外祖母的欢心,乃至于不能容身于贾府。这也不得不说是薛宝钗处事风格的为她赢得的机会。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