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柱墩又称柱础,属古代建筑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构件。俗称磉盘,或者称作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古代,凡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在古代为使落地屋柱不会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那就是柱墩石。这一块柱墩石就能使木质柱脚与地坪隔离开来,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视柱础石的使用。</h3><div>柱础石的形状可分为: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各种各样。</div><div>柱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二、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三、在础石上再安装柱座,础石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div><div>柱础主要的功用,其一是将柱身集中的荷载布于地上较大的面积;其二石柱础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免柱脚腐蚀或碰损。</div><div>由于柱础很接近人们的视线,往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化而变化的多种形制和雕饰,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门类。</div><div>柱础大小也有明确的标准,宋《营造法式》中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div><div>柱础的雕饰,宋《营造法式》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宝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div><div>雕刻手法上善于把高浮雕、浅浮雕、透雕与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使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