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修行 不忘初心

易夫

<h3>原创/易夫</h3><h3> </h3><h3> </h3><h3> &nbsp;</h3><h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是指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作为一名医者,我们的初心,就是2400年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一誓言以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名字命名,向医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仪书,几千年来,在医生中代代相传,是警诫人类的职业道德圣典,不仅仅在医界,在其他各行业领域里,如律师、会计师等等,皆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行业道德的要求和行为准则。</h3><h3> 医学是一门比宗教还神圣的科学,医生是比宗教徒还有内心信仰与追求的人。《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医生内心的良知和对患者的责任,树立道德与伦理的神圣和尊严,以及树立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无比尊崇感。2017年,JAMA杂志第八次修订了《希波克拉底誓言》,让我们重温这一誓言,不忘初心。</h3><h3>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正式宣誓:</h3><h3>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h3><h3>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h3><h3>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h3><h3>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h3><h3> ......</h3><h3> </h3><h3> 佛说:修行是走一条路,一条通往我们内心最深远处的路。佛亦说:医乃仁术,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医之道,是一场修行,没有终点,永无止境,恰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场修行里,我们逐渐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智慧。</h3><h3> 明·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仙,比喻才华脱俗出众。慧有夙因,指天资聪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不贯通古今,见识不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才华不脱俗出众,心灵不亲近于佛,即不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话,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也断不可将医生作为职业去贻误生命。医生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决就业择业问题的一种渠道。它需要天资聪颖,并刻苦学习,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之理,认真钻研古今之书,而后才可谈得上行医。这就是所谓的医心近佛。</h3><h3> 医道通天道,半世修行半做人!医学之理就是自然之理,医学之道就是生命之道,我们透过学习医学就是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命除了五脏六腑,还有七情六欲,这就是生理与心理,精神与物质,学医之人是通天的!什么是天?就是生命的自然的本来。半世修行半救人,学医干什么,学医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反观,反思,反看,反观自己的生命向里观,而不是向外去执着,学医是一种真正的修行,是认知生命的修行。</h3><h3> </h3><h3> 古代士人学习的是儒家经典,讲求的是修、齐、治、平,从修身养性做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仲淹说:"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便是儒家"仁者爱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最高境界。</h3><h3> 中国历史上有两句励志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国与医人,道理相通,其在儒家思想的最高层面上实现了完美统一。社会上有很多种职业,但只有医生这个职业可以和良相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正是这一社会责任和使命激励无数的医者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不断前行,涌现出灿若星辰的一代又一代大医。</h3><h3>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认为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这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甚至有一种道士精进修行的心态在里面。大医治病,要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要志存救济,有大慈恻隐之心,并且对患者一视同仁,对病患的痛苦感同身受,不辞辛苦全力救助。这种"无欲无求"、不为外物所扰的思想境界正是道教提倡和追求的,而"大慈恻隐之心"又是符合佛道儒共同的伦理标准的。孙思邈淡泊名利但并不超世无为,他在心性的修养上做到清净淡泊,而在对待医术和救治病人上则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心赴救"的,孙思邈是在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这与道教"功行双全"的修行理念亦有异曲同工之妙。</h3><h3> </h3><h3> 中国现代著名的医学家裘法祖,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院士这样评价裘法祖:他是我的人生楷模,我相信,裘法祖教授的人格魅力影响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也不止我们这一代人,他在我国学界的影响一定会非常久远。裘教授胸怀宽广,眼界高远。裘法祖教授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裘教授在做人做事方面有一二三四的至理名言: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这16个字人人都懂,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裘教授,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那么大教授,那么大影响,住的地方仅有几十平方米,组织上给他大房子他都不要。而且他对生活要求很低,从来不讲吃喝穿用等物质条件,这是我们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裘法祖教授待患者如亲人、一心意为病人。他强调医生的医德第一,他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要紧。他说,当好一名医生,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他还说做医生不难,但做好医生很难,一辈子做好医生更难。而他自己,就是一辈子的好医生。裘法祖教授的医术和医德修炼都达到了至高的境界。</h3><h3> </h3><h3>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你的每一次搀扶、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都会让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在最无助的时候得以慰藉春天般的温暖。</h3><h3> 冰心先生在《赠葛洛》中写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h3><h3> 医道是一场修行,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莫道医路不芳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h3><h3> </h3> <h3>上图为医圣张仲景雕像,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