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日看了电影《芳华》,引起对那个年代的记忆,</h3><h3> 从时间上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1979年前后部队文工团的生活,那时候文工团应该是大军区一级才有,记得我们54军当时只有各师有宣传队,每个宣传队大约20多人,我们师宣传队是1979年那场反击战临战前解散的,男队员全部回战斗分队,我那时回到师高炮营,宣传队女队员都分到师医院和团卫生队参加战场救护。战后,我们宣传队在广西前线又重新集中,记得当时是在扶绥县集中的,集中地离高炮营不远,我是背着背包自己步行去集中的。集中后主要是排练反映胜利和部队英模的节目。 </h3><h3> 电影中有文工团在阵地给参战部队鼓动的场面,我记忆中我们从火车转摩托化行进到边境占领阵地都没见过有军区文工团,也没听说那个军区文工团出国参战鼓动,当时我们师炮兵都因为军车挤满道路上不去,更别说文艺单位车辆往前靠了,也许是冯导剧情需要吧。</h3><h3> 影片中出现的65式军服,63式坦克都比较真实,说明剧组在尊重历史上还是下功夫的,但步兵戴钢盔行进好像有点问题,记得当时战场上配钢盔的只有我们炮兵,步兵没有配钢盔。好歹绑腿和防刺鞋还比较真实,我的防刺鞋回来后给了朋友,绑腿回来后忘了绑啥东西没了。至于演出出现的63式全自动步枪 ,也许军区文工团有,我们部队当时的全自动步枪都换成了半自动,我当时背的是56-1冲锋枪。配弹300发,除了弹夹压满外,其他都装挎包里,还有4棵手榴弹,我当时把它都拧开弄破防潮纸把弦都扣出来再拧上,携具还有防毒面具,两个急救包,几块压缩干粮,水壶等,因为轻装被子褥子本子都扔后边了,只剩下大衣雨衣,就这加一起也不算轻。这身装具应该是当时的普遍单兵装备。</h3><h3> 其实,以上瑕疵并不重要,毕竟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影片内容上的瑕疵才令人感叹!</h3><h3> 我不觉得这部影片是反映那场战争的影片,看影视表现什么要看主线,我个人觉得这个片子中的那场战争戏只是为强调男主人公遭遇的剧情需要,人性情感道德等冲突才是影片主题。</h3><h3> 影片主线索反映的其实是感情戏,其男主人公参战断胳膊变残疾也是因为情感冲动造成的后果,有人说影片中部队动用保卫部门的处理方式不近人情,是对人性的禁锢,我觉得解放军不是西方军队,我军对干部战士在部队谈恋爱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报告制度,更别说一时的放纵冲动了,你冲动了军队就不能熟视无睹,否则就不是军队。<br></h3><h3> 影片编导为让男女主人公遭遇更悲催,不惜大量篇幅贬其他男女军人,战友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和冲突,但为雕塑主角把其他战友描写的那么恶劣是不符合实际的。</h3><div> 这个电影思想性上更是有些硬伤。主题不是歌颂我军正气,而是鞭笞部队禁锢个性,费劲塑造的是两个在部队饱受战友排挤的一对男女主人公,影片告诉观众:男主人公喜欢谁就敢抱谁是个性,竟被部队贬到前线弄成残疾,女主人公不想演出装个病多是正常,竟然也被贬到战地医院,看看部队多残酷,女主人公父亲被共产党关押死在劳改厂场,男主人公被弄前线打成残疾回去蹬三轮车还被地方官员欺负。满满的苦难和恨......</div><h3> 其实,我看冯小刚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那熟悉的军装,熟悉的战友,熟悉的年轻,熟悉的演出场景。。。。。。。</h3><h3> (看后夜不能寐感言几句,草于午夜)</h3> <h3>我们宣传队当时演出的剧照</h3> <h3>我们宣传队几名战友小聚合影</h3> <h3>下面是宣传队战友小聚合影照中7人的对比照片,你能都和合影对上号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