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下,一部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的影片《芳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作为一名70后,自该部作品宣传以来就对其充满了深深期待。电影刚一上映,我便迫不及待地走入影院第一时间目睹其真容。</h3><div><br></div> <h3> 正如各种媒体和宣传片推介那样,这是一部关于冯小刚导演致青春的电影。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怀旧之情是冯导心底沉淀多年想倾诉给观众的,只是没有找到合适时机。有同样文工团经历的作家严歌苓小说《芳华》的出现,彻底点燃了冯导创作激情,正是二人心有灵犀的默契,才共同完成了这部他们献给青春的电影。</h3> <h3> 说到底,面对匆匆流逝的青春岁月,怀旧,或许是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浪漫情怀。我也是个极易怀旧的人。有些人总会把怀旧与年龄关联起来,说越怀旧的人,年龄越偏大,似乎对怀旧透着一丝不屑,我却不以为然。怀旧,并不是因为那个年代有多好,而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年轻。对冯导《芳华》这部作品,我可能不会有他们这个年龄段对青春的深刻理解,但却勾起了我对另外一部电视作品《凯旋在子夜》的回忆。</h3> <h3> 巧合的是,这部80年代最为经典的电视剧也与冯导有关,当时初出茅庐的他正是这部电视剧的美术设计。1986年,当《凯旋在子夜》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时,用万人空巷形容当年的情景一点也不为过。那时我刚满九岁,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剧情,从吸引孩子角度就是其战争场面。当然,还有那首包含着无限崇高以及淡淡忧伤的主题曲《月亮之歌》,而我也因此歌,自小对口琴产生深深迷恋。那时每当月亮升起,拿着亲戚赠予的“回声”牌口琴,一遍又一遍的吹奏着《月亮之歌》,在当时的岁月,别有一番心境。</h3><div> 另外,片头的一段告白我现在依然记忆深刻:</div><div> “朋友,我们是同龄人,是经历坎坷的一代人,从盲目的狂热,到痛苦的清醒,这是我们昨天的写照,然而昨天毕竟已经过去,我们面对的是今天,明天!朋友,你没有信心吗?你缺乏勇气吗?你失望彷徨困惑吗?那么请你和我一起到那硝烟弥漫的南疆看看我们同龄人的身影吧!”</div> <h3> 这部电视剧在随后多年,逐渐淡出屏幕。可对这部片子的记忆,我却没有一点遗忘。如今,只要有闲暇时间,我都会利用网络媒体平台重温这部经典,而每一遍的回味有每一遍的感怀。</h3><h3> 我不知道冯小刚导演在拍摄《芳华》时是否会依稀想起《凯旋在子夜》相关场景。但我想,他一定会的。当年为节省经费,导演尤小刚携《凯旋在子夜》剧组亲赴老山前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拍下了这部传世之作。据说冯导在拍摄《芳华》中的战争戏时,是下了血本的,而且没有任何电脑特效,全是实拍。我想这应该与冯导当年亲赴战争前线跟拍《凯旋在子夜》有很大渊源吧。</h3> <h3> 尽管年龄相差六岁,这两位都叫“小刚”的导演一定有相似的青春情怀。在题材背景及感情线索上,《凯旋在子夜》与《芳华》有些相近的地方,它们均取自于上世纪七八十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者以童川和江曼在战火中不离不弃的浪漫爱情为主线,而后者则以刘峰与何小萍、林丁丁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童川与江曼虽然历经磨难,最终却收获圆满结局。相反,刘峰的人生却令人无限唏嘘。另外有些戏剧的是在《凯旋在子夜》中,双目失明的童川在最后对江曼感慨地说,“现在我是英雄,走在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是赞美和歌颂。可是若干年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还有多少人能记得我们……”,恰恰在《芳华》的一个片段中,残疾军人刘峰被联防队暴打又是如此呼应着童川的那句感慨,不知是不是冯导的有意而为之。</h3><div><br></div> <h3> 只不过尤导在拍摄《凯旋在子夜》时正值青春年少,而冯导拍摄《芳华》时已是年逾花甲。光阴无情,年华只去不返,短短三十余载,记忆握不住如梭的岁月,却在时光的胶片里记录着两位导演刻骨铭心的情怀。</h3> <h3> 不必再对情节作过多描述,两部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及境遇虽不相同,但始终代表了那个特殊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历经艰难,他们曾彷徨迷惑,他们曾热血激情,他们曾璀璨壮丽,他们情怀博大,他们芳华绝代。</h3><div> 冯导在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时,曾动情地说,“热血、激情、担当、躁动、纯真,不论任何时代的人,他们的芳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div><div> 这个共性应该也包含他自己吧,毕竟对他而言,芳华虽已逝,然情怀却永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