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无“芳华”

瑀盎

<h3>  本以为已经接近知天命之年,不会再为沾染青春的情节而动心,却不曾想,只一部电影,就可以和那些稚嫩而美好的身影再次相遇。</h3><h3><br></h3><h3> 电影《芳华》由于青春而充满诗意,必须慢慢咂摸,细细品味。不必说爱意萌生的混沌蒙昧,不必说历史车轮的厚重无情,也不必说时代变迁的猝不及防……我只想说说燃情岁月的战火纷飞让我想起了读中学时的一件小事。</h3> <h3>  1979年二三月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二十万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以自己殷红的鲜血为墨,书写出多少壮丽的篇章。多少美好的身躯,多少纯净的青春,消逝在三十多年财富涌流、物质繁华的前夜。这一节,在电影《芳华》中已有铺叙,不再赘述。</h3><h3><br> 单说时间来到1984年,中越边境还处在军事对峙中,不断有运送解放军的列车经过攀枝花米易县,开赴前线。那时我们上高二,从小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浸泡下长大的我们,虽不能亲上战场,却也热血澎湃心向往之。很多同学准备了精美的笔记本,扉页上写满了崇敬憧憬赞美激励吉利的话,并郑重地留下自己的地址姓名,想到火车站趁军列偶尔停靠时送给战士们,取得联系,实现通信之目的。要知道,能收到一封寄自战场前线的信,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多么值得骄傲的荣耀。据说高年级隔壁班的某某就在和前线战士通信,令人艳羡不已。</h3> <h3>  有一天,不知是谁传出一个消息:下午四点有一趟军列停靠米易火车站。此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同学们纷纷相约,带着心爱的笔记本,不惜逃课,届时前往。</h3><h3><br> 下午四点前,一帮同学到达米易火车站,又有消息传出:军列不在米易火车站停靠,而是在前方距离米易十二公里的丙谷火车站停靠。也不知此消息是否确切,反正出都出来了,一节课是逃,两节课也是逃,虱子多了不咬,账多了不愁,大小横竖是个“遭”,写都写在脑壳上了,豁出去一次又如何,直杀丙谷。</h3> <h3>  真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搭顺风车,骑自行车(一辆自行车肯定不止搭载一人,男同学搭女同学)……我骑摩托跑了两转。</h3> <h3>  五点左右,一帮人在丙谷火车站聚齐。不一会儿,只听得“呜——”,一列火车长鸣呼啸而来,果然是军列!近了,近了,近了,却一点没有减速的意思!我们激动地呐喊疯狂地挥手,看得见战士们也在招手!“况创况创,况创况创……”车厢一节一节地从我们眼前一晃而过!说时迟那时快,一同学醒过神来,掏出笔记本甩向列车,大家马上回过味来,纷纷效仿。</h3><h1></h1><h3> 列车过后,轨道两旁一片狼藉,散落着各式笔记本。同学们垂头丧气地捡起自己的笔记本,也有同学找不到自己的笔记本,便如中了大奖一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以为笔记本已被列车带向了遥远的战场。据说,据说而已,有人收到了前线的来信……</h3> <h3>  青春的激荡不羁肯定不止这一桩。然而,故事如斯,戏由你我。</h3><h3><br><h3> 我们的青春,是一部不会再重播的电影,而每一帧画面,却被一遍又一遍回放。也许是看了太多遍,倦了、烦了、厌了,又或者是成长的纷冗抹平了记忆的褶皱,画面里的面孔终于失焦。你会发现,那些青春里缱绻的爱意,那羞于启齿的心动,不知道何时已葬身于时间的洪流;青春中最灿烂的那个人也不知何时带走了你年少的情窦。现在的你是否还记得,照耀了你整个青春的那个人,你的怦然心动,如今藏在记忆年轮的哪一圈?<br><h3> 我们终不会再和青春耳鬓厮磨。穿越成长的风霜,岁月走远,青春还是那一树在原地待放的苞骨姬(攀枝花的蓓蕾)。所幸回忆是透过树梢婆娑的阳光,日复一日,为如歌的年华摇曳一路芬芳……</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