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电影散场了,我依然坐在位子上,心情沉浸在电影的情绪中。</h3><h3><br></h3><h3>当冯小刚遇上严歌苓,当他们的青春跨越时空后相撞在一起,便有了这部凄美的《芳华》。</h3><h3><br></h3><h3>冯导是用一种怀旧的情怀来纪念那段青春岁月,作为从那一时代走过来的同龄人,冯导是用文艺片来祭奠他们已消逝的青春。整部影片,很文艺、很经典的怀旧情绪,有着迷离的忧伤,淡淡的,却无处不在,迷蒙着观众的情怀,让人不由自主地落泪。</h3><h3><br></h3><h3>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召唤下,会走向何方?时代变迁,小人物何去何从?锦瑟芳华谁与度?流年一转物非人亦非。时代造就的悲剧,往往由个人承受。</h3><h3><br></h3><h3>在那个讲究集体主义的年代,个人在集体中生活,会遭遇哪些或美好或不堪?整部影片,通过那些年轻人,通过萧穗子之口,对那个年代的人与事作了追忆,有美好、自责与反思。</h3> <h3>在那个理想主义的年代,一群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奔赴时代赋予他们的理想。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因为艺术上的突出才能,走进了部队文工团,这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激情与梦想燃烧的地方。</h3><h3><br></h3><h3>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里肆意挥洒他们的激情,芳华吐露芬芳,青春就是美好的代名词。影片的开始,冯导极力去展现这种美好。</h3><h3><br></h3><h3>这种青春的美好,冯导用大段的女兵跳舞、演唱革命歌曲的情节来展现,并配以无比激昂的氛围,以至于女兵坐在河边冲脚旁边也有人吹号、女兵写黑板报旁边也有人拉手风琴,那画面很清新、很唯美。</h3><h3><br></h3><h3>而对于刚进入文工团的何小萍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以每天洗澡了”“不用再吃破饺子了”;她觉得进入文工团,她可以远离伤害与屈辱,她可以获得尊严。</h3><h3><br></h3><h3>那些女兵男兵们,在爱情中是那么腼腆,那种只有那个时代才有的单纯在举手投足之中尽显。文工团宣告解散的那一天,穗子将人生中的第一封情书偷偷放在陈灿的乐器箱中,而此时郝淑雯却告诉她:陈灿跟自己确立了恋爱关系;在演出返程的车上,穗子趁众人熟睡,偷偷取出乐器箱中的情书,然后撕碎,飘散在冷雨夜风中,这样的青春爱情故事,纯美婉约得令人感动。</h3><h3><br></h3><h3>在那个“爱”字难以宣之于口的年代,情书最能表达心中的爱意。现如今,有谁还知道情书的样子?有谁还记得自己是否写过情书?原来,那纯美的情书也遗落在岁月长河中了。</h3> <h3>而刘峰的美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单纯而善良。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心灵手巧,会修手表,会做沙发;他有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只要别人要他帮忙,他绝不推辞;他以“活雷锋”的姿态呈现在战友面前,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也只有他,在别人都看不起何小萍时给予她温暖,在别人不愿与她共舞时陪她练舞。</h3><h3><br></h3><h3>青春的美好中也夹杂着几许忧伤,何小萍因为与众不同,因为出汗比别人多,便遭到众人的嫌弃,照片事件、内衣事件折射出女兵对她的排斥,而男舞伴表现出对她的厌恶,“我和谁都能做到完美,只要不是和她!”“换一个人我一定好好配合”,则表现出了集体对她的漠视,对她尊严的践踏。而这种集体性的冷漠,是那个阶级等级森严的时代造成的,黑五类的出身,决定了何小萍的悲剧命运。</h3><h3><br></h3><h3>所有的悲剧都是从美好被撕碎开始的,而最可怕地是这种撕碎都是裹着正义与道德的外衣。<br></h3> <h3>如果说何小萍的被排挤是由于出身决定的,那么刘峰的被伤害仅仅就是青春的荷尔蒙使然。他只是一直深爱林丁丁,在邓丽君深情柔美的歌声驱使下做出了陷入爱情中的男女都会有的举动,他深情地告白并拥抱了林丁丁。</h3><h3><br></h3><h3>刘峰的不幸恰在于他生活在一个男女关系也会成为作风问题的年代,他这深情一抱,被两个男兵撞见,林丁丁受不了别人说她“腐蚀了活雷锋”而告发他,于是这纯洁的爱情变成了耍流氓,遭到了处分,被派往越战前线。而在这场事件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刘峰发声。林丁丁说,她可以和任何人暧昧,唯独刘峰不行,谁叫他是“活雷锋”。萧穗子解释了林丁丁的这种不行:“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忽然坠落凡间,还对你说他惦记你了很多年,她心里觉得紧张害怕,觉得肮脏恶心。”</h3><h3><br></h3><h3>因为是“活雷锋”,所以不能恋爱,只能当神敬着,需要的时候一声招呼,他便随叫随到,一旦出事,便得自己扛着。这种集体的背叛,令人心寒。</h3><h3><br></h3><h3>在这个事件中,只有何小萍去看他。她去看完他从楼里走出来时,当着大家面冲着楼上的刘峰窗户喊:“刘峰!明天你走的时候我送你!”“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命运让两个平行的人有了交集。</h3><h3><br></h3><h3>冯导借着萧穗子的旁白,代表自己以及同代人对当年的愚昧、浅薄深深的忏悔,这种自责缘于“那样一个英雄,我们曾经给了他很多的褒奖和赞美,但却没有一个人把他当真正的活人去爱他。你做好人在女性眼里是没有用的,你把他推到荣誉的高端,一切都是空的。”</h3> <h3>何小萍装病不想上台演出,完全是出于对文工团群体的彻底失望和排斥;她无力直面抗争,便用这种方式对抗。对抗的结果,是被调离文工团,前往野战医院,听到调令那一刻嘴角的那抹微笑,含意深远。</h3><h3><br></h3><h3>而此时的刘峰,已奋战在前线,他渴望用一场轰轰烈烈的牺牲,换回失去的美德,证明爱情的纯洁,赢得林丁丁的青睐,让自己成为丁丁歌唱的对象,这样的英雄,有些自私,但这是理想主义的自私,带着那个时代的特点,最后他把一只胳膊留在了战场上,完成了英雄的壮举。</h3><h3><br></h3><h3>当然,这里战争场景的残酷再现,冯导是想用这几分钟的战争特写,纪念那些生命永远被定格在青春芳华的英雄们。在那个革命主义盛行的年代,多少年轻的生命奔赴战场,又有多少人能平安回到故乡?又有多少人,最后如那十六岁男孩一样,连坟茔都找不到。</h3><h3><br></h3><h3>何小萍因为保护一个十六岁的烧伤战士而成了英雄,进了英雄报告团。这突如其来的荣誉和她一再被伤害被践踏的生命交融在一起时,她竟然承受不了这份“恩宠”,精神失常了,可没一个人理解她为何会精神失常。这样的遭际,让人唏嘘不已。</h3><h3><br></h3><h3>而能拯救何小萍,唤醒她沉睡的心灵的,依然是文工团那段美好的岁月。当她穿着病号服在精神病院的草坪上独自翩翩起舞时,你可以感受到,在她内心深处是以自如美丽的绽放姿态压倒被蔑视的屈辱,赢回本应属于她的荣耀,证明自己在文工团的地位。同时也是在向观众宣示,她的失语,其实是她内心深处对这个于她而言冷漠集体的对抗。</h3><h3><br></h3> <h3>何小萍的独舞,是冯导倾注的青春情结:正是那健美的躯体、昂扬的精神、澎湃的力量和充满律动的活力,在舞台上留下了永恒的青春瞬间,这才是青春芳华的美好体现。</h3><h3><br></h3><h3>而文工团解散的那场酒宴,彻底宣泄了冯导的青春情绪,集体演唱《驼铃》,感伤的场面令观者落泪。青春不管多美好,终会散场。</h3><h3><br></h3><h3>而影片结尾处,借郝淑雯的那一句“我们的战友情,还抵不过一千元钱吗”,再次引起人们对过往的人、事的怀念。</h3><h3><br></h3><h3>青春无论是美好,还是不堪,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当往事经过岁月的淘漉、沉淀,留在记忆深处的只有美好。</h3> <h3>而影片结尾处,刘峰以残疾之身在海口蹬三轮为书店送书,却因违反了规定被没收了三轮车。他卑微的想以一条烟打通关节,以此要回赖以生存的饭碗,却被联防队员暴打一顿。这一幕,刚好被郝淑雯看到,她出人意料地用一句粗话痛斥打人者,责问他们“敢打残废军人!敢打战斗英雄!”批判了当下社会遗忘战争的可悲,同时也对这英雄主义的失落感到伤感,并把这种伤感带进了观众心里,引发观者反思。</h3><h3><br></h3><h3>何小萍和刘峰两个让人心疼的人物在影片结尾相互依偎的一刻,既让人心碎,又得到抚慰,这种复杂的感觉再次让人回想他们的过往岁月。何小萍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弱小者与失落者,刘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光辉与荣耀,也许只有过往时代的光辉之善和最失落者之间才能产生共情,只有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苦难,才能明白真正的美好,所以不结婚,也可以相濡以沫的过一生。因此“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h3><div><br></div><div>经过时代的残酷,受命运碾压的两个人,始终还报社会以善良,最后又因为这善良走在了一起;最该抱怨社会报怨生活的人,却生活得最知足最幸福,这是冯导影片中最具温情之所在。或许,冯导是借这两个人物代表他们那一代人与这个世界的和解吧。</div> <h3>整部影片,冯导就是用部队文工团的男兵女兵们,对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进行怀念,对逝去的人与事的追忆,整部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怀旧情绪。</h3><h3><br></h3><h3>影片讲述的革命时代的消退和集体的离散所带来的理想主义失落,则成为整整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创痛,曾经“美好”但已然飘散不复存在的理想主义也许才是最动人的,这也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h3><h3><br></h3><h3>《芳华》是美好,但影片更多的是残酷与感伤,为了不破坏这份美好,画面自始至终都采用明丽的色彩,用亮丽去消减残酷,使影片画风柔美。在电影叙事手法上,冯导拍得很克制内敛,整部影片没有哭天抢地,大悲大喜,镜头只是记录这美好与残酷,以及那代人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大时代碾压过的痕迹,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向前走,有着许多身不由己的无奈。</h3><h3><br></h3><h3>影片的怀旧情绪还体现在音乐上,影片借用了三首催人泪下的歌曲,老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带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小花》插曲《绒花》,这三首歌曲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这三个插曲的时机,环境,情节,人物,都极其的恰到好处,凄美无比,极易调动观众那怀旧而伤感的情绪。</h3><h3><br></h3><h3>影片的结尾,萧穗子的旁白再次煽起观众的情绪:“<b>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b> ”这样的语言,把怀旧情绪推向高潮,让人无声落泪。而后再次响起了《绒花》,那赞颂革命女性的歌曲,优美的旋律简洁地刻画出那一代人的青春样貌,让影院里的观众们,特别是年长的观众们,在歌声中回味自己的芳华,任泪水沾湿衣裳。</h3><div><br></div><div>冯导用柔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一代人的绝美芳华,极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而年轻一代,也可借助此片,穿越时空,去感受上一代的纯真、美好,以及他们经历过的残酷、承受过的苦难,毕竟不同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div> <h3>后记:</h3><h3>小说原本叫《你触摸了我》,严歌苓的朋友将小说推荐给了导演冯小刚,结果看完后,马上拍板,决定改编成电影。他建议重起名字,严歌苓想了几个名字:《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最后用了《芳华》。冯小刚说:“‘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