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周五中午,儿子与我商讨一件事,说学校里的英语社团招募成员,他正在纠结要不要报名。说实话,我内心是希望儿子报名的。从功利的角度来讲,我想让他爱上英语,我想让他的英语在将来的学习生涯为他添砖加瓦。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把我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我相信他的纠结就是因为他已经非常明白英语的重要性。我在电话的这一头,只是静心聆听并感受着儿子在电话里的犹豫不决。我等他自己做决定。 </h1> <h1>过了几分钟,我们母子的电话聊天结束。儿子最终决定不再报名参加英语社团。理由是他担心占去他太多自由安排自己生活的时间,他想及早及快完成作业、他想腾出更多时间来看书、他还想凑出点时间捯饬捯饬玩具。我尊重他的选择。理由是这一切都是他的生活,不是我的,我无权干预太多。 <br></h1> <h1>回想儿子近十年来的成长生涯,类似这样的片段应该还有很多。我不敢自诩自己是多么通透有智慧的父母,但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努力给予孩子一片宽阔的成长空间,陪伴他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全民心理学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更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我要努力让自己远离这四处可见的教育焦虑。 </h1><div><br></div> <h1>我明白,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很大,我知道,身边这家的儿子奥数已经学了四年,那家的女儿钢琴也已经考过了八级……朋友圈里,每天都有家长晒孩子当天辅导班里的英语试题、高难度的奥数卷子。他们的周末里每天早8点出发,晚八点仍奔波在辅导班的路上。家长如打了鸡血,孩子如一个苦命的陀螺。当然,我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懂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但是,很抱歉,我并不欣赏这样的家长,也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我想,这一类家长一定会斥我无知,哀我寡闻。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打了鸡血一般的面容与咄咄逼人的言辞,“这座城市的小升初的重点初中不学奥数想都别想!这座城市的中考淘汰率已经都达到30%了,这就意味着有三成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上不了高中,就没法考大学,不上大学,这辈子不就完了吗?所以,必须得拼,必须得考,必须得考英语、必须得考奥数,还要考一本,考“双一流”,否则这一辈子,就等着过卑微底层的生活去吧!……”每每听着他们这番壮怀激烈的控诉,我简直不寒而栗。令我战栗的不是他们描述的关于孩子的未来,而是他们自己的状态以及被他们这种理念操控着的孩子。我真是心疼那可怜的孩子! </h1><h3><br></h3> <h1>毋庸置疑,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样盲目且失控的焦虑无疑会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原本向上的心灵。我们都知道,孩子原本都是积极向上的。自出生以来,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和家长的刻意拧把,其实我们的孩子天生追求卓越、不甘人后,他们学习不用扬鞭自奋蹄、力争上游。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长越大,这些天然属性怎么就渐渐消失全无了呢?甚至还有的孩子甘于人后,拒绝优秀,破罐破摔呢? 我想,根源应该不在孩子,而在于这个环境,尤其是家长的推波助澜。 </h1><h3><br></h3> <h1>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说,好孩子不一定成绩是第一名,但好孩子一定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他们有较高的情商,他们有生活的智慧,他们有孩子该有的创造力。他们的学习可能不是最好,但也从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担忧。他们有管控自己的能力,他们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他们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h1> <h1>而身边很多家长对此并不以为然。<br>他们是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所以他们密切关注孩子每次的语文、数学成绩和英语测试,他们计较孩子的总分是进步还是退步,他们打听别家孩子的总分是高还是低。他们每天都血脉喷张,每每看到孩子就提心憋气。孩子的测试成绩就是全家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孩子成绩的进退起伏,唯独不花功夫去探究反思一下孩子上课为何说话小动作不断,也不去想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何一提到学习就嫉恶如仇?他们更无暇理会孩子在被送往辅导班路上时的心理状态。他们永远不知道,当然,他们也不愿探究,孩子的教育和生命的成长,其实是有规律的。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为孩子好,孩子就一定能好。他们想让孩子读什么书,孩子就得兴趣盎然地读,而且还得记住好词好句,最好能够妙笔生花。他们想让孩子上什么辅导班,孩子就得兴高采烈的去上,最好很快就在班里脱颖而出成为凤毛麟角的奇才。所有的成年人应该都有体会,厌恶感会把一个人所有的记忆通道都堵死。试想,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讨厌一个东西,又去对它“用心”呢?家长过多的预判和干涉让我们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难能豁达。他们过度的越界让我们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迷失了自己。他们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充斥在日常生活中,于是就有了那么多输不起的孩子,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空心病”的孩子,于是就有了那么多高举屠刀弑母弑师的优等生…… </h1><h3><br></h3> <h1>他们一直弄不清楚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br>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我们的生命彼此独立。我们可以相互扶持,但是彼此尊重,互不干涉。我努力为你好,但我绝不武断地强加给你我的好。因为我知道,我终归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成长,也没有能力帮他扫清所有的人生羁绊,他的孤独和无助,他的恐慌与痛苦只能由他去面对。他学习生涯里的成绩好坏,人生道路上做人做事的得与失,我作为母亲,也只有引导和陪伴。</h1> <h1>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他如何学会生活。同时,教育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得失,看得高远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真实的生活里,不仅有学历成绩、薪酬高低,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真实的生活里,不仅有一帆风顺的岁月静好,也有一败涂地后的东山再起。到那个时候,能支撑孩子继续走下去的,不会再是试卷上的分数,也不再是年级成绩表上的总分排名,而是我们孩子那颗有着充沛力量的内心。他们优秀的品质,他们向上的灵魂,他们坚韧的心灵,都成为他们绝地反击的筹码和勇气。这就是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最终的意义! <br></h1><h1><br></h1> <h1>儿子作为上苍赐给我的礼物,感谢此生由他陪伴前行。作为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收起我内心的焦虑,仅仅以陪伴的姿态,适度的放手,让他顺其自然的生长,让他成为他自己。如果非要给予他一定的寄语与期望,我也一如林清玄的心愿,希望我的孩子: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此生有此,足矣。</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