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12月16日,迎着小雨,伴着寒风,我们江小的六位小伙伴们一起出发了,目的地是华东交通大学,此次活动是参加为期一天的华东交大国学师资公益培训会。</h3> <h3> 在两位主持人的介绍下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首先出场的是华东交通大学附属子弟学校带来的歌诀诵读《大鹏赋》,师生合作吟诵,加以音乐和击鼓配合,场面大气,气势恢宏。接着是华交大孔目湖书院的学生带来的国子监官韵诵唸展示《孔子·尧曰》。原来这所理工学校的学生不仅筑得了铁路,修得了火车,还能吟得了经典,诵得了诗词。真是了不起!他们每日清晨的读经诵典,也成为了山水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h3> <h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满江红》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曾经作为我的座右铭激励着我整个高中时代。孩子们以情景诵读的形式把这篇《满江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仿佛看到了岳飞将军厮杀战场保家卫国的画面。孩子们穿着民国时期服装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场景,相信在场的教师们对刚过去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仍然记忆犹新吧。在孩子们一遍遍的,振兴中华,自强不息的呐喊声中,全场掌声雷动。以这样的情景诵读形式激起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的时候也在无形中让他们知道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吧。历史已然成为过去,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悲剧的历史不再重现。我们铭记历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展望未来。</h3> <h3> 接下来是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诗经·卫风·木瓜》课例展示及专题讲座分享。陈琴老师张口吟诗,出口成章,对古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而且她的教学方法独树一帜。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陈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与她几十年来如一日的研究经典素读是分不开的。她那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是我等一朝一夕可以学来的。陈老师不仅教孩子们读经诵典,而且将其中的道理和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既轻松了自己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平时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听了陈老师的讲解,顿时让我豁然开朗。陈琴老师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所有人培养成为大人,大人有四个标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个,与日月合其明,大意是我们要做一个生命有光的人,要像一盏灯一样带给别人光明,尤其是我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要像灯一样,为学生带去光明,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所以我们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因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h3> <h3> 在陈琴老师的分享中,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出示了一张八卦图,情与智,分别代表情商和智商。陈老师指出情与智的和谐统一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怎么样才能和谐统一呢?多读经典多感悟。我本人就是一个情商不够高的人,很多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问题过于急躁,经常不能换位思考。而且我一直以来以真性情来彰显我的个性,以心直口快为我的标签。听到陈老师批评她女儿时说了一句直而无礼则绞,真为平时的一些尖酸刻薄行为感到羞愧。哎,也真是验证了那句话,人丑就是要多读书,而且要多读经典之书。不然经典读得太少,面目都要丑陋些。</h3> <h3> 这次培训最令我动容的当属广州启聪学校潘建惠老师,她是特殊学校的一名老师。此次潘老师分享主题是《有教无类,与经典同美》。在遇到她的恩师陈琴老师后,潘老师把经典素读带进了课堂。每天为失聪的学生们吟经诵典,虽然上帝关上了孩子们倾听的窗户,但潘老师为孩子们开启了另一扇通过学习经典来丰富他们精神世界的大门,当潘老师念着学生写的作文《假如给我三天声音》时,不禁哽咽到落泪。她的这份经历与对孩子们的爱,令在场的老师们感动不已,也不禁潸然泪下。潘老师在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她能一直坚信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我想一部分原因应该归根于经典素读的魔力吧。那么我们在面对一些学困孩童时,是不是应该像潘老师一样,有教无类,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耐心呢?其实在静待他们花开的时候或许也能成就更好的我们呢。。</h3> <h3> 下午的课例展示《陋室铭》是来自华东交大子弟学校的邓锦芸老师。邓老师也是陈琴老师的弟子。上课前一年级的小朋友古诗文的点背环节,把我震住了。才开学三个半月,在书本内容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已经会背一万多字的古文。可我所教的班级,有孩子课本上的课文还背不熟。看来我这个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差距可不是一点点远啊!</h3> <h3> 庆幸有这样子的机会与经典素读相遇,接受这美好的熏陶。也很庆幸成为一名老师,将来可以有机会去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诵诗词。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得到名师指路,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