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本系列内容主要来自网络,按该省、市、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从多到少排序</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湖南(4)</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b></h3><h3><b><font color="#ed2308">一、长沙市(1982年02月08日公布)</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二、岳阳市(1994年01月04日公布)</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三、凤凰县(2001年12月17日公布)</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四、永州市(2016年12月16日公布)</font></b></h3><h3><br></h3><h3><br></h3><h3><br></h3> <h3>湖南省行政区划图</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长沙市(1982年02月08日公布)</font></b></h3><h3><br></h3><h3> 长沙 (湖南省省会)</h3><h3> 长沙,湖南省省会,古称潭州,别名星城,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h3><h3> 长沙总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辖6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设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h3><h3>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存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发生过清末维新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爱国救亡运动,有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雷锋等名人,凝练了“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打造了“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文化品牌</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01、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2、黄兴故居、墓</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3、刘少奇故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4、岳麓书院</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5、长沙铜官窑遗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6、谭嗣同故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7、炭河里遗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8、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09、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0、马王堆汉墓</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1、汉代长沙王陵墓群</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2、张南轩墓(含张浚墓)</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3、曾国藩墓</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4、天心阁古城墙</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5、浏阳文庙</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6、禹王碑</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7、何叔衡故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8、谢觉哉故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19、徐特立故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20、爱晚亭</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21、胡耀邦故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22、新民学会旧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23、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24、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font></b></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长沙市在湖南省的位置</h3> <h3>长沙市行政区划图</h3> <h3>长沙市地图</h3> <h3>长沙市</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1、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font></b></h3><h3><br></h3><h3>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位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镇人民路33号,背靠文化山。旧址原为一所古老书院,创办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初名文华书院,1908年改为里仁学校。</h3><h3> 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这里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h3><h3>1961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旧址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 2016年12月,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h3><h3><br></h3><h3><br></h3><h3><br></h3> <h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1</h3> <h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2</h3> <h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3 里仁学校草坪</h3> <h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4 标语巷</h3> <h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5 陈列馆</h3> <h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6 革命的红旗</h3> <h3>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7</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2、黄兴故居、墓</font></b></h3><h3><br></h3><h3> 黄兴故居位于今长沙县黄兴镇扬托村凉塘,故居地处平畴沃土之中,建于清同治初年(1864),坐西朝东,原为53间的四合大院,现存土砖青瓦平房门12间,1981年维修,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正门有廖承志题书“黄兴故居”门额,门额上端彩绘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吉祥图案,并书斗大“福”字,两旁有楹联:“蒙庆受福;长乐永康。”上厅右边正房是其父母居室,摆雕龙琢风中式古床。左边是黄兴卧室,置西式铜腿金属简易床。下厅正房及耳房均辟为陈列室,介绍黄兴生平事迹,黄兴手书“无我”、“笃实”座右铭陈列其中。故居前临水塘,后接田垅,院内多植橘树。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h3><br></h3><h3><br></h3> <h3>黄兴故居和墓1</h3> <h3>黄兴故居和墓2</h3> <h3>黄兴故居和墓3</h3> <h3>黄兴故居和墓4</h3> <h3>黄兴故居和墓5</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3、刘少奇故居</font></b></h3><h3><br></h3><h3> 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故居是刘少奇出生以及度过童年及少年时代的四合院式房子。该故居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位于汉口友益街尚德里2号的刘少奇故居是刘少奇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房</h3><h3><br></h3><h3><br></h3><h3><br></h3> <h3>刘少奇故居1</h3> <h3>刘少奇故居2</h3> <h3>刘少奇故居3</h3> <h3>刘少奇故居4</h3> <h3>刘少奇故居5</h3> <h3>刘少奇故居6</h3> <h3>刘少奇故居7</h3> <h3>刘少奇故居8</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4、岳麓书院</font></b></h3><h3><br></h3><h3>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h3><h3> 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h3><h3> 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h3><h3> 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千年学脉再次延绵,千年学府再添光辉。</h3><h3> 今天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文史哲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胜地,更是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h3><h3><br></h3><h3><br></h3><h3><br></h3> <h3>岳麓书院1</h3> <h3>岳麓书院2 张 栻 像</h3> <h3>岳麓书院3 朱 熹 画像</h3> <h3>岳麓书院4 学达性天</h3> <h3>岳麓书院5</h3> 岳麓书院6 <h3>岳麓书院7</h3> <h3>岳麓书院8</h3> <h3>岳麓书院9</h3> <h3>岳麓书院10</h3> <h3>岳麓书院11</h3> <h3>岳麓书院12</h3> <h3>岳麓书院13</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5、长沙铜官窑遗址</font></b></h3><h3><br></h3><h3> 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湘江岸边约5公里的范围内,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3.2米。长沙铜官窑创于唐代初期,衰于五代。该窑未见于史书著录。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调查中发现,1957和1959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先后调查了石渚湖北岸瓦渣坪的窑址。</h3><h3> 长沙铜官窑以首创釉下多彩瓷和铜红釉瓷而闻名于世,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歌、谚语及广告语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开创了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先河,其生产的产品远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等20多个国家,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湖南省目前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h3><h3> 长沙铜官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五”时期全国15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 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荣获湖南十年重要考古发现称号</h3><h3><br></h3><h3><br></h3><h3><br></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1</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2</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3</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4</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5</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6</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7</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8</h3> <h3>长沙铜官窑遗址9</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6、谭嗣同故居</font></b></h3><h3><br></h3><h3> 谭嗣同故居又名为大夫第、湖南浏阳会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h3><h3> 建筑简介</h3><h3> 即大夫第官邸。位于浏阳县城关镇北正路。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院布局,东侧有园囿,前栋临街,面阔5间,进深2间,二层硬山顶。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封火山墙,盖小青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他的屋子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幅谭同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h3><h3><br></h3><h3><br></h3><h3><br></h3> <h3>谭嗣同故居1</h3> <h3>谭嗣同故居2</h3> <h3>谭嗣同故居3</h3> <h3>谭嗣同故居4</h3> <h3>谭嗣同故居5</h3> <h3>谭嗣同故居6</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7、炭河里遗址</font></b></h3><h3><br></h3><h3> 炭河里遗址(宁乡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黄材镇在山间盆地),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发现于1963年初,考古工作者曾对此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证明炭河里遗址为西周时期某一方国的都城所在地。该地共出土了包括“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炭河里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0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h3><h3> 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1963年初发现,1976年进行过小面积试发掘,1994年重新勘探,认为该遗址与青铜器有直接关系,是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的突破口。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试挖掘,发现大型土台建筑遗迹,确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h3><h3> 2002年、2003年、200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不仅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城墙,还在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西周古墓葬,出土了具有本地文化特征且器物极为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h3><h3> 1959年出土“大禾人面方鼎”,专家认为出土地曾是殷商王朝后期的一个方国,即“大禾方国。还有四羊方尊等等</h3><h3><br></h3><h3><br></h3><h3><br></h3> <h3>炭河里遗址1</h3> <h3>炭河里遗址2 大禾人面方鼎</h3> <h3>炭河里遗址3</h3> <h3>炭河里遗址4 四羊方尊</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8、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font></b></h3><h3><br></h3><h3>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前身曾为城南书院、湖南全省师范传习所、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h3><h3> 2016年12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h3><h3><br></h3><h3><br></h3><h3><br></h3> <h3>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1</h3> <h3>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2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1</h3> <h3>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2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2</h3> <h3>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h3> <h3>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h3> <h3>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4</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09、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font></b></h3><h3><br></h3><h3>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西路。</h3><h3>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是年冬季,支部在清水塘租下一所房子,作为秘密办公地,同时用于支部书记毛泽东一家住宿。1951年逐步复原了室内陈设并对外开放,1969年复原周围环境,兴建旧址纪念馆。</h3><h3> 2016年12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1</h3> <h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2</h3> <h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3</h3> <h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4</h3> <h3>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5 清水塘</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0、马王堆汉墓</font></b><br></h3><h3><br></h3><h3>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h3><h3>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h3><h3>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h3><h3>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h3><h3><br></h3><h3><br></h3><h3><br></h3> <h3>马王堆汉墓1</h3> <h3>马王堆汉墓2</h3> <h3>马王堆汉墓3 帛画</h3> <h3>马王堆汉墓4 乐器</h3> <h3>马王堆汉墓5 帛书</h3> <h3>马王堆汉墓6</h3> <h3>马王堆汉墓7 彩绘漆棺</h3> <h3>马王堆汉墓8</h3> <h3>马王堆汉墓9</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1、汉代长沙王陵墓群</font></b></h3><h3><br></h3><h3> 长沙王陵墓主要分布在南起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的狭长地带,大多沿湘江西岸,顺低矮山丘蔓延。这些陵墓群如今已形成以“北津城”为中心的4个区块。文物学界普遍认为,汉长沙国王陵为研究汉代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大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h3><h3></h3><h3> 据长沙文物部门统计,长沙周边已知王陵有26座,经抢救性发掘5座,其中2座毁于历代。剩余21座未发掘的王陵,包括“天马山2号汉墓”</h3><h3></h3><h3><br></h3><h3><br></h3> <h3>西汉长沙王室墓1</h3> <h3>西汉长沙王室墓2 盗洞洞口</h3> <h3>西汉长沙王室墓3</h3> <h3>西汉长沙王室墓4 被盗案告破 珍贵印玺被追回</h3> <h3>西汉长沙王室墓5</h3> <h3>西汉长沙王室墓6</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2、张南轩墓(含张浚墓)</font></b></h3><h3><b><br></b></h3><h3><b> <font color="#b04fbb">(1)张南轩(子) 墓</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2)张 浚(父) 墓</font></b></h3><h3><br></h3><h3><br></h3><h3> </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1)张南轩(子) 墓</font></b></h3><h3><br></h3><h3> 张南轩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乡官山村罗带山。</h3><h3></h3><h3> 张栻 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张浚之子,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朱熹齐名。在长沙岳麓书院和宁乡灵峰书院讲学多年。死后葬于宁乡县罗带山。张南轩墓在宁乡县县城西面70千米的罗带山,上面也有其父张浚的墓。张南轩墓的前方立有石碑“文武百官至此止步下车”的御制碑文。明世宗嘉靖帝敕封罗带山为“官山”</h3><h3><br></h3><h3><br></h3><h3><br></h3> <h3>张南轩墓1</h3> <h3>张南轩墓2</h3> <h3>张南轩墓3 张拭,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张浚之子</h3> <h3>张南轩墓4</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2)张 浚(父) 墓</font></b></h3><h3><br></h3><h3>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人,南宋宰相、抗金派领袖。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官山乡官山村。东距县城约70公里。张浚墓,与其长子张栻墓相邻,系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h3><h3> 张浚墓,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官山乡官山村。东距县城约70公里。墓葬位于衡山一脉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为沩江。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碑高1.6米,宽0.6米,碑文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h3><h3> 山脚距墓约50米处有祠,清同治八年(1869)建。"文化大革命"中墓、祠均被毁。1981年,按原形式恢复,冢以黄土夯筑,表封混凝土,并觅得原墓碑依原样竖立。现全墓长9.6米,宽6.8米,冢高1.5米,径4.7米。</h3><h3> 张浚,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进士,力主抗金,官至枢密院使,封魏国公。孝宗隆兴二年(1164)病死在江西余干,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张栻、张枃)说:"吾为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死后移柩潭州(今长沙),葬于宁乡龙塘之原</h3><h3><br></h3><h3><br></h3><h3><br></h3> <h3>张 浚 墓1</h3> <h3>张 浚 墓2</h3> <h3>张 浚 墓3</h3> <h3>张 浚 墓4</h3> <h3>张 浚 墓5 青山有幸埋忠骨</h3> <h3>张 浚 墓6</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3、曾国藩墓</font></b></h3><h3><br></h3><h3> 曾国藩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是清末名臣、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墓地。</h3><h3> 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归葬于此。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计22字,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约50平方米,东西各立石阙一个</h3><h3><br></h3><h3><br></h3><h3><br></h3> <h3>曾国藩墓1</h3> <h3>曾国藩墓2</h3> <h3>曾国藩墓3</h3> <h3>曾国藩墓4</h3> <h3>曾国藩墓5</h3> <h3></h3><h3><br></h3><h3>下接:湖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2</h3><h3><br></h3><h3><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zid14s4?v=4.2.5"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湖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2
链接</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