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汉魏,指东汉、曹魏、西晋至北魏间。<br>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元宏决定自大同迁都到洛阳,下诏令司空穆亮,尚书李冲,并将作大匠董爵,在原西周的成周城,东汉、曹魏和西晋都城的旧址上(今洛阳老城东三十里),营造宫室,立为国都。<br> 北魏洛阳城外郭城约十公里见方,是当时乃至世界封建历史上最大的城市。<br> 内城东西宽六里七十步,南北长九里一百步。城门多依魏晋时的旧名。城东面有城门三座,自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汉上东门),东阳门(汉中东门),青阳门(汉望京门,魏、晋清明门)。南面城门四座,自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汉平门),宣阳门(汉小苑门),津阳门(汉津门)。西面城门四座,自南向北依次为:西明门(汉、魏、晋广阳门),西阳门(汉雍门,魏、晋西明门),阊阖门(汉上西门),承明门(元宏始建此门)。北面城门两座,西为大夏门(汉夏门),东为广莫门(汉穀门)。</h1><h1> 前朝都是十二座城门楼,北魏洛阳城西面最北边的承明门,是孝文帝迁都后新开建的。迁都洛阳之初,皇家宫室尚未建成,元宏便临时住在城内西北角魏明帝时修建的金墉城中。当时金墉城西墙外有一佛寺曰王南寺,元宏常常来寺里与佛陀研究佛经,为了来往方便,就在金墉城前东西御道的西端,新开通了此门。</h1> <h1> 城中央是宫城大内。皇宫东面两门,北为东华门,南为云龙门;南门阊阖门,西面三门,南为通门,中为神虎门,北为千秋门;北门乾明门。皇宫南门阊阖门,正对城南门宣阳门,由宽达四十米(一说六十米)的铜驼大街相连。</h1><h1></h1><h1> 各城门沿用西晋“三门九轨”旧制,每座城楼下开三门,中间关闭,开左右以供出入。城门对应三条大道,中央为御道,两侧筑有高达丈余的土墙,夹道种有槐树柳树。公卿尚书着朝服中央行走,其他人由两侧道路进出,左进右出,不得相望。</h1><h1> 北魏洛阳城门十三座,城门之上皆为两重楼阁,离地百尺。唯有大夏门上楼宇高耸入云,广莫门与大夏门之间的城墙之上,宫观相连,气势巍峨。谷水由洛阳城西北向东南流去,于是,在城西北环洛阳城挖阳渠分流,环绕城的西南两面,至城东南再汇入谷水东流。</h1> <h1> 由汉光武帝刘秀的四子、汉明帝刘庄下令兴建的中土佛教第一古刹白马寺,就在西阳门外御道南侧。北魏孝明帝时胡太后敕建的天下第一佛塔、高四十九丈的永宁寺塔,在城内皇宫南门外御道西侧(今陇海铁路与310国道交叉口附近)。<br> 公元534年二月,建成仅十多年举世无双的永宁寺塔,因雷击起火被烧毁。同年七月皇帝元修被胁迫西出长安,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并拆毁洛阳宫室材料,迁都河北邺城,史称东魏。一年后宇文泰害死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世界第一都城洛阳城从此毁殆,黍离麦秀,令人唏嘘。</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御街行,洛阳怀古</span></h1><h1> 铜驼暮雨潇潇落。白雾锁,残楼阁。中原千里鼎巍峨,休问谁家城郭。天津晚渡,黍离鸦乱,衰草焉堪泊。</h1><h1> 元宏立意开天凿。洛浦近,乡情薄。苍茫伊阙度秋声,倾诉人间哀乐。中兴光武,过江司马,终为邙山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