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生是件愉快的事,它没有闭门创作时的冥思苦想,它让你坐卧天地间能与大自然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写生时你的画笔也随着你的身心可以尽情地放纵一把。我喜欢写生,多年前我曾漫无目的,用一支钢笔,一个速写本,走到哪画到哪,有亊无亊总画上几笔,几年下来竟然也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速写稿。2005年在朋友们的耸恿鼓励下,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首部写生作品集《亦斌山水写生画稿集》。打那之后我又陆续用钢笔画了一阵子。</p> <h3>钢笔写生 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br></h3> <h3>钢笔写生 神农架大九湖农舍</h3> <h3>钢笔写生 临沂沂南山区民居</h3> <h3>钢笔写生 山东沂蒙山石屋</h3> <h3>钢笔写生 桂北龙胜瑶寨</h3> <h3>钢笔写生 瑞士卢塞恩街头小景</h3> <h3>钢笔写生 江西婺源汪口远眺</h3> <h3>钢笔写生 长阳马连坪至资丘大山深处</h3> <h3>钢笔写生 长阳清江远眺</h3> <h3>钢笔写生 长阳清江马连坪镇西阴湾</h3> <h3>钢笔写生 太行山小景</h3> <h3> 时间长了,感觉钢笔画得不过瘾,就改用毛笔进行现场写生,在宣纸上做起了“水墨文章”。</h3> <h3>以上写生作品的现场照</h3> <h3>以上写生作品的现场照</h3> <h3>英山桃花溪写生</h3> <h3> 几年下来,水墨写生也创作了一批作品,同时断断续续产生了一些想法,下面就是我对中国山水画毛笔写生的几段联想,班门弄斧,不吝赐教!</h3><h3> </h3><h3>1⃣️写生与创作</h3><h3> “写生”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方法历来被画家们推崇,古人所倡导的“外师造化,道法自然”指的就是绘事要从自然景象中吸取内容。</h3> <h3> 今年(2017年)春夏之交的四川成都青城山的釆风之行,更是让我经历了一次写生创作的新体验,出门之前,我就早先作好了准备,全部带上三尺整张的上好宣纸,刻意将每幅写生稿做竖式创作成完整的作品,结果基本如我所愿,此次写生的一幅作品《悠幽青城山》参加了九月份在韩国举办的中韩书画交流展,另外几幅也送达“江汉八友”的山水画交流展出。 写生,从生活中,从自然山水中吸取艺术营养,收获艺术创作灵感将是每个中国山水画者终身矢志不渝的行动。艺无止境,写生不止! </h3> <h3>以上写生作品的现场照</h3> <h3>以上写生作品的现场照</h3> <h3>以上写生作品的现场照</h3> <h3>2⃣️写生与摄影 </h3><h3> 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画的写生,西画写生时強调描绘对象的真实性,也即我们常说到的,要画得“像”,三分像不成画,十分像才是佳作。而中国绘画把写生叫着“传移摹写”,单从字面理解有点象是把自然景物移动照搬到画纸上,但是它不同于西画那样必须具备严谨的透视造型和用光用色,它是侧重于用水墨和笔墨的表现力来形象生动地表现物象的某个特定形态。对于中国画写生来说景物画得像与不像是次要的,而在描绘对象时墨趣笔趣表现的技巧性高不高才是重要的。再谈谈另一个问题,中国画写生不能追求摄影的效果。如果说一件国画写生作品被人称道说,简直跟照片一样,我会断言这件作品彻头彻尾失败了,作为中国画它肯定失败了,首先它失败在创意上,因为它不是中国画,有可能它是水彩画亦或是水粉画。 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有经验的画家在面对一张精妙至极的照片时,总习惯说一声:留着,我做参考资料用。分明是人家摄影者的终极劳动成果却只配作你的参考资料,岂不是亏怠了摄影者!此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写生的对景绘景和照相的对景取景是两码子亊。第一,作为一个国画家,用有限的“文房四宝”工具不可能画出照片中哪样真实的图形来,正所谓“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用简单的笔墨工具刻画再细密,也难以将物象画得像真的一样周全,但是作为画面表现,你又要尽力达到这个效果,所以,你把照片留下了,你要的仅仅只是照片上的图形。第二,作为一个国画家,眼前再受看的照片也代替不了你创作中倾注在笔端的胸臆抒发,画家在对景写生创作中那种成竹在胸,大胆落笔,随意生发,随机应变,一气呵成的创作状态是任何一位摄影者都不可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写生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子亊。鉴于此番认知,我认为中国山水画写生之时,大可不必计较象与不象的问题,而是要让心沉浸在眼前的山水间,慢慢看,细细品味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的自然体验和人文体验之中,然后画出了你心中对此山此水的一种属于你自已的认识就足矣! 写生创作中还有一个对自然生态美的审美观和因人而异的表现手法问题,我们说黄山和庐山不一样,长江和清江也不一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摄影师的作品中一眼就能看出此山此水,而在山水画家的写生创作中却是另番景像,画家写生作品里所最终呈现的亦或是长江的山、清江的水,亦或是太行的云、黄山的松,亦或是秦岭的石、峨眉的雾……这些都不奇怪,这些画面的图示符号都深深烙印着画家对自然生态美的审美取向和各自技能技法的习惯性,神奇而随意嫁接的“张冠李戴”此时正展现出的是作者赋予作品的艺术性。这一特殊嫁接本领掌握得越娴熟,属于作者的专门笔墨符号就越丰富,继而作品的艺术个性也越鲜明。例如我们所熟悉的白雪石的“桂林山”,师恩钊的“山涧云”,白云乡的“半坡石”,满维起的“山峦树”等都已然成为了这些画家们的专利符号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已,属于你的专利符号有木有?在哪里 ? </h3> <h3>3⃣️写生与写意 </h3><h3> “写意”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画诗意,品格,思想以及画者真情实感的最终呈现特征。把画称之为“写”更是传统中国画形式乃至内容的一种重要特性。“写意”的“意”是一种意识、精神、情感的总和,画家借助于客观物象和笔墨表达出来“立意为象”方为写意。由“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中所形成的“意象”才是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一个核心范畴,也是传统绘画重要的审美特征。在写生中如何把握住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写意性,这的确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我只能从我自身的写生体会中肤浅地表达如下:中国画并不是一门刻求于造型的绘画艺术,更多是通过绘画造型对笔墨变化进行一种合理把握,追求“画人合一”的艺术。中国画写生时并不必一味追求形似,而在于将画者的人文情怀拥揉到自然景观之中,再在特定的笔墨纸等工具之间找到一种适度的形态,用以来表达眼前的物像,这个物像最终的体现应该是既有景物原本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有画者的感觉和理念。齐白石说“似则俗,不似则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说的就是中国画追求的奥妙。因此中国画体现的不仅是描绘的物象,更多的是画家思想理念的本身,“意识为本,形惠其中”才是中国画写生的主体。 </h3> <h3>4⃣️写生与写情 </h3><h3> 写生的时候,画者是要被感动被激动的,被感动的灵魂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作品。我喜欢濛濛阴雨中的春山,雨雾中的山笼罩在一派氤氲之中,像雾像风,似山不见山,似云不见云,虚无缥缈仙气十足……将自然山水的氤氲之气转化到宣纸上的同时,我自身仿佛也升腾飘浮了起来。 品评一件作品称其“漂亮”,并非中肯之言。在我看来“漂亮”是过眼烟云,人漂亮,缺心眼,不美!物漂亮,缺质地,不美!画漂亮,不耐看,不美!美且耐看,才是真漂亮。任何艺术作品除了形式上的外在美,要切实打动人最终还是要作者付出真情实感的。</h3> <h3> 我有一则三十年创作一幅画的小故事:一九七五年我还是一名下放农村的小知青,那年春暖花开时节,我挑着满满的麦子赶往5公里之外的公社粮站交公粮,返程时已近中午,人困马乏 ,肩上的农药化肥沉甸甸的,此时奔走在乡间的田野上,遍地油菜花盛开,一片绿油油金灿灿,走到一个丘林高处放眼望去,只见金灿灿的花海尽头青砖黛瓦,一片房舍展现眼前——那就是我的家,心头一阵轻松,肩头的担子感觉顿时也不显沉重了,歩伐也变得轻快了许多,面前的美景也萌动了我的决心,以后我一定要把这景画出来……三十多年后的2007年我在数次重返乡村釆风写生积累素材的基础上,终于创作出了国画作品《故园正春时》,该作品在当年武汉中国画作品展上获得优秀作品奖,之后还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楚天都市报》上发表。今年夏天我又专门跑到大别山写生釆风,创作出类似题材的两件作品《大别山的春天》,一件参加江岸区书画展,另一件受邀参加了湖北省书画家协会的书画展。</h3> <h3>2009年的金秋十月,我同几位同道好友赴湖北长阳清江釆风,在村民家住了十余天,每天登高望远,让我深切感受到大山的雄奇壮美,那种山上有山,山外有山,山中有山,山里有山的延绵之势令我感慨万千,从那时起,我一改原有的“故园”,“故土”,“故里”系列创作主题,从而转向清江系列创作题材,此后创作了《清江春早》,《清江唱晚》,《清江如黛》等一批作品。这些年我的创作感受是,写生也好,创作也罢,必须要有感而发!简而言之,国画创作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在创作实践中,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作品体现不出你的想法,就没办法继续往上走,走到头充其量也只能是“画匠”而已。 </h3><h3><br></h3><h3>以下是我在一些特定阶段的作品</h3><h3>《故里春晓》作于2005年</h3> <h3>《坐拥云起》作于2015年</h3> <h3>《清江漁家》作于2011年</h3> <h3>《细雨润春山》作于2006年</h3> <h3>《汉水之滨》作于2012年</h3> <h3>《故园春晓》作于2007年</h3> <h3>《峡江拥翠》作于2014年</h3> <h3>《春谷晴岚》作于2007年</h3> <h3>《清江春晓》作于2011年</h3> <h3>《清江河畔》作于2016年</h3> <h3>5⃣️写生与作文 </h3><h3> 中国画的写生创作过程有一点类似于写作一篇散文随笔,著文讲叙情达意,写生讲绘景抒情,一写一画都是在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做文章,只不过著文是在做字词歌赋的文章,而写生做的是水墨文章而已!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观字测命,画窥风水,古来有之,画与书中有命运。看似单纯的笔墨符号中蕴含着画家的才学个性和丰富的情感,而且这种才学个性情感都通过一种特定的外在形式的意象性尽情地抒发出来,因此绘画写生中有着人的思维与精神内涵,笔墨的单纯性与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限的内容统一于极简的形式之中,给人营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写生艺术魅力之所在。写生多用心,山水总关情。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应该尽可能多一些文人情怀,尽可能多一些对自然山水的人文关爱,“留住乡愁”,“不忘回家的路”,“梦回家山”,“故园的风”,“故里千回”……这些充满着对故乡故土深深眷恋之情的情愫是我们山水画家对壮美祖国山河永远表达不尽的创作题材。在老祖宗留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中,我们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更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用中国声音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用中国的画笔画好祖国的山山水水。</h3> <h3>太行山写生的现场照</h3> <p class="ql-block">潘怡斌,笔名亦斌,武汉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画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文联艺术馆山水画研究员,“江汉八友”山水画创研团队成员,江城“书画四闲”成员,武汉市江岸区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