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和设想——打造”非遗之都”——”湖下山人”文化系列之29

乌虾仁

<h3>2017年12月12日至14日,广东省文史舘民间艺术研究院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h3> <h3>调查组在文史舘赵副处长、研究院陈副院长的带领下,先后考察了潮州市抽纱公司,一个潮绣企业,三个抽纱、潮绣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参观了潮州木雕展,现场考察了牌坊街等。</h3> <h3>通过考察,小编对潮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留下深刻印象。</h3> <h3>一是潮州”非遗”丰富,国家级、省级非遗种类多。如潮绣、抽纱、木雕、工夫茶、潮菜、大吴泥塑、潮剧、潮乐、手拉泥壶,等等。</h3> <h3>二是工艺水平高,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h3> <h3>三是人民群众有较高的文化自信,民间保护非遗积极性高。</h3> <h3>四是非遗传承人多,技术精,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h3> <h3>五是大师工作室发挥了较大带动作用,授艺带徒工作初见成效。</h3> <h3>六是潮绣、抽纱、潮菜、工夫茶、陶瓷,等等非遗,保护开发工作比较到位,已基本形成一个非遗市场。</h3> <h3>七是抽纱公司现存抽纱档案齐全,有较为寛阔的研究空间。</h3> <h3>有基于此,小编调研后形成了一个強烈印象:潮州非遗开发前景广阔。</h3> <h3>故有如下设想:</h3> <h3>一、”潮州抽纱档案”申报世界档案遗产。现在,他们完整保存了二万多卷抽纱档案。其中有抽纱种类资料,抽纱作法资料,抽纱岗位职责制资料,营销资料,图案,照片,等等。</h3> <h3>这些资料,留下了当时潮汕地区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口的一个重要产业的档案。这个产业,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建立初期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h3> <h3>潮汕抽纱的产值份量高,但却看不到一个集中绣工的工厂,绣工遍布潮汕大地,工厂就在千家万户。</h3> <h3>绣娘既是家庭主妇,又是创值劳动力。这个生产模式,是值得总结和借鉴的。</h3> <h3>其带徒方式也是母传女、邻传邻、老传小。这都值得总结和继承。</h3> <h3>二、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工作。</h3> <h3>三、借鉴温州小商品市场做法,建设”潮州世界非遗市场”。</h3> <h3>这个市场,可以是是一个实体市场,也可以是虚实结合,搭建一个实体市场现场展示,同时网上亦有一个平台,形成一个网络市场。</h3> <h3>这个市场,应是世界市场,潮州,潮汕,广东,全中国,全世界的非遗,在这里都能买得到。</h3> <h3>四、让现有的旅游设施与非遗购物,古城与古技艺,凤凰山绿色游与凤凰单丛茶,交相辉映。</h3> <h3>把潮州打造成”精品潮州”,“到广不到潮,枉费走此一遭”的历史场景会再次重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