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余光中先生!

孟国庆

<h3>周南山博士是我在美国留学时(1979~1981)的朋友。在大學時,周南山和余光中有一些個人的接觸。曾参加他們舉辦的夏令文藝營,也曾邀請他來成功大学的講演,周博士還曾去過他家坐客。也順著他的足跡住過丹佛(我们留学的地方)。他说,十多年前有ㄧ次聚會遇到,他還記得我。沒想到他在大陸還頗受重視。</h3><h3>余先生谢世,享年90岁。现附上老朋友周博士在大學時代寫的介紹他散文的舊作,做為紀念。</h3> <h3> 余光中散文的寫作技巧</h3><div> 周南山</div><div>–這種融合了現代技巧與新古典精神的散文,被青年作家奉為圭臬,成為目前現代散文的潮流…</div><div><br></div><div>筆者曾在十二期「成大青年」簡介了目前中國文壇祭酒余光中的新詩,而事實上這位左右手詩人的散文似乎更受人注目。於梨華女士便直截了當地說:「余光中的散文勝於其詩」–雖然余光中自稱:「散文只是我的副產品。」</div><div>即使是副產品,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是頗為驚人的。尤其在目前文壇一片輕飃飃軟綿綿的所謂閨怨腔、脂粉氣中,余光中「陽性」散文一出,四方為之矚目,幾乎立即被各大學青年作家奉為圭臬,請看「南太基」中他對自己的素描:</div><div><br></div><div>「因為古代已鎖在塔裏,在我的祖國,已鎖在我胸中,肺結核一般鎖在我胸中。因為現代在高速而暈眩的紐約,食蟻獸吮人一般的紐約。因為你是不現實而且不成熟的,異鄉人,只為了崇拜一枝男得充血的筆,一種雄厚如斧野獷如碑的風格,甘願在大西洋的水牢裏,做海神的一夕之囚。」</div><div><br></div><div>余光中的散文成集出版的共有三種,即左手的繆思、逍遙遊、望鄉的牧神。其中以望鄉的牧神為余光中「自傳性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包括:咦呵西部、南太基、登樓賦、望鄉的牧神、地圖、六千個日子等篇,篇篇都是現代散文的典型:</div><div><br></div><div>一過西米蘇里河,所有的車輛全撒起野來,奔成嗜風沙的豹群…我們的白豹追上去,猛烈地撲食公路,遠處的風景向兩側閃避。近處的風景,躲不及的,反向擋風玻璃迎面潑過來,濺你一臉的草香和綠。(咦呵西部)</div><div><br></div><div>航空郵簡是一種遲緩的箭,射到對岸,火早已熄了,餘燼顯得特別冷。(望鄉的牧神)</div><div><br></div><div>高梁肥。大豆香。從越戰想到韓戰想到八年的抗戰。想冬天就要來了,空中嗅得出雪來,今年的冬天我仍將每早冷醒在單人床上。大豆香。想大豆在密歇根香著在印地安納香著在俄亥俄香著的大豆在另一個大陸有沒有在香著?(望鄉的牧神)</div><div><br></div><div>這種散文的特色是密度大–活用每一個標點(每一個標點是一休止符作用),儘量使字句壓縮成一種富於彈性的結構,與一般散文作家「一cc的思想竟兌上十加侖的文字」迥異其趣。余光中散文的特點除了可諷誦、富節奏、多創造語法之外,還特具「新古典主義」之風格:</div><div><br></div><div>鬱孤台下,馬嵬坡上,羊公碑前,落多少行人的淚。也落在湘水。也落在瀟水。也落在蘇小小的西湖。…瀟瀟的鬼雨從大禹的時代便瀟瀟下起。雨落在中國的泥土上。雨滲入中國的地層下。中國的歷史浸滿了雨漬。…哭過了曼聊,滁州太守也加入白骨的行列。哭濕了清衫,江州司馬也變成苦竹和黃蘆。即使是王子喬,也帶不走李白和他的酒瓶…(鬼雨)</div><div><br></div><div>這篇「鬼雨」收在「逍遙遊」裏,是我最喜愛的一篇散文。它寫喪愛子時的哀淒,不用正面描寫,卻更為生動。首段以醫生與自己在電話中的對話傳達死訊,次段寫在上課時講到莎士比亞的一首輓歌,想到自己兒子的死,不勝淒蒼,是用的半意識流技巧。第三段是主題,寫在一海邊山坡墓地下著的雨–恰如鬼雨:</div><div><br></div><div>「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雨在海上落著,雨在這裏的草坡上落著。雨在對岸的觀音山落著。雨的手很小,風的手帕更小,我腋下的小棺材更小更小。小的是棺材裏的手。握得那麼緊,但什麼也沒握住。除了三個雨夜和雨天。潮天濕地。宇宙和我僅隔層雨衣。雨落在草坡上。雨落在那邊的海裏。海神每小時搖他的喪鐘。…</div><div><br></div><div>上風處有人在祭墳。一個女人。哭得怪淒厲地。蕁麻草在雨裏直霎眼時一隻野狗在坡頂邊走邊嗅,隱隱地,許多小亡魂在呼喚他們的姆媽。這裏的幼稚園冷而且潮濕,而且沒有人在做遊戲。只有清明節,才有家長接他們回去。此刻正是下午四點,吃點心的時候。小肚子們又冷又餓哪。海神按時敲他的喪鐘。無所謂上課。無所謂下課。雖然海神敲淒涼的喪鐘,按時。」</div><div><br></div><div>第四段是一封給作家王文興的信,一份淒涼的奈何隱隱而出,甚為感人:</div><div><br></div><div>「在這裏你曾向我預賀一個嬰孩的誕生。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你。我只能告訴你,那嬰孩是誕生了,但不在這屋頂下面。他屋頂比這矮小得多。他睡得很熟,在一張異常舒適的小榻上。總之我已把他全部交給了戶外的雨季。那裏沒有門牌,也無分晝夜。那是一所非常安靜的幼稚園,沒有鞦韆,也沒有盪船。在一座高高的山頂,可以俯瞰海岸。海神每小時搖一次鈴噹。…」</div><div><br></div><div>余光中對于散文有很精闢的意見,他把目前散文界分為四型,即:</div><div>一、學者的散文(咬文嚼字)</div><div>二、花花公子型的散文(華而不實)</div><div>三、浣衣婦的散文(淡而無味)</div><div>四、現代散文(新技巧而紮實的散文)</div><div><br></div><div>這種分類似稍嫌武斷,但大致可以看出余光中心目中的標準散文是什麼–一種「密度」甚大,「彈性」十足,「質料」堅硬的創造性散文。這種散文應注重音節的變化,和意象的雋永:例如他在逍遙遊的一段便能表現這種「意象」的韻律:</div><div><br></div><div>「留學女生向東北飛,向新大陸。有一種候鳥只去不回,…長安矗第八世紀的紐約,西來的駝隊,風砂的軟蹄踏大漢的紅塵,曾幾何時,武陵少年竟亦洗碟子,端菜盤,背負摩天樓沈重的陰影。而那些長安的麗人,不去長堤,便深陷書城之中,將自己的青春編進洋裝書的目錄。當你的情人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逍遙遊)」</div><div>「栩栩然蝴蝶,蘧蘧然莊周。巴山雨。臺北鐘。巴山夜雨。拭目再看時,已經有三個小女孩喊我父親。熟悉的陌生,陌生變成熟悉。千級的雲梯下,未完成的手續待我去完成。將有遠遊。將經歷更多的關山難越,在異域。又是松山機場的揮別,東京御河的天鵝,太平洋的雲層,芝加哥的黃葉。(消遙遊)」</div><div>余光中的散文是現代的,但現代得不晦澀;是古典的,而古典得不俗套。他自己希望能將散文寫得「堅實如油畫,遒勁如木刻。」而他給一般人的印象似乎是下列幾點:</div><div><br></div> <h3>一、散文、詩、小說三元一體化–也許因為詩人的散文仍脫離不了詩的形式。而自傳式抒情散文,尤免不了小說的本質。</h3><div>二、疊句的使用–尤其是因韻生韻,因句生句的對稱句法。如:栩栩然蝴蝶,蘧蘧然莊周。巴山雨,臺北鐘。</div><div>三、標點的特殊效果–每一個標點是一個斷句,在不需要休止符時絕不浪費一個標點,往往一氣呵成。</div><div>如:戰爭燃燒著時間燃燒著我們,燃燒著你們的髮鬚我們的眉睫。</div><div>余光中散文力圖剪掉五四的辮子,在目前一片湯湯水水稀稀鬆鬆的散文充斥文壇的時刻,余式散文確能予人耳目一新之感。據筆者所知,在青年作家中嘗試「余光中體」的為數甚夥,在本校的幾枝銳筆,如楊文雄、陳秋楊、陳秉常、鄭素娥、許維德等亦多多少少受其影響。這種融合了現代技巧與新古典精神的散文,一時成為散文的潮流。不過這種散文往往為加強效果,而犧牲了明暢,不能不說是缺點之一。而有時疊句用得太多,予人一種「堆砌」的感覺,這是學習「余體」所應注意者。</div> <h3>一篇散文的好壞本來很難有定論,但筆者認為,有一項很簡便很公正的判別方法–這篇文章能不能連讀三遍而不厭倦?相信不論是屬於文言的、白話的、五四的、古典的、現代的,這把衡量尺是永遠適用的,我們且以這把尺贈予所有的散文作家,和愛好文學的朋友們。</h3><div>原載成功思潮(1969年)</div> <h3>周南山博士全家1980年</h3> <h3>孟国庆摄于1980年,和美国USGS的朋友Anderson全家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