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读有趣的文字——读《虫子旁》

云上时间

<h3>  当我看到有趣的文字,总是第一时间跳起来,拍照发朋友圈,急慌慌地想分享给朋友们,想让你们赶紧也看看,多好玩啊!沉溺在最初的心跳里,往往一本书没看完,就开始写起评论来。想一想,最多也就是个读后感,居然还堂而皇之地想挂上个书评的名号,确实不知天高地厚了。尽管如此,还是忍不住要跳起来,手舞足蹈,胡言乱语几句。</h3><h3> 天天吃网上的快餐,偶尔读书,感觉像是吃大餐,环境情调用料刀工火候无一不讲究精致纯粹。董桥的精致典雅如一本精装的英国小牛皮手工书籍,触手都是温厚的岁月流光,满满的可圈可点,唇齿留香。朱赢椿的这本《虫子旁》一样的精致,却完全是另一种格调的小清新。</h3><h3> 一页一个故事,或者叫片段,它又是完整的。说故事太过严肃,说片段又太过散漫。也许更像是随园书坊枫杨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朱先生随手捡了一片,记下一时之间美好的时光与遐想。</h3><h3> 《虫子旁》这个雅致的名字随手拈来,又极为贴切。最初我还误会是虫字旁,心想这是哪个老学究研究文字的吧?</h3> <h3>  看到《等待日出的小蜗牛》时,我忽然意识到,虫子旁,就是在虫子旁边。就像呆在你最好的朋友旁边,看她们欢笑,听她们斗嘴,偶尔插上几句话。</h3><h3> 《虫子旁》这本书就是朱先生呆在虫子们的旁边,观察它们,思它们所思,想它们所想,他看得懂虫子们的前世今生。他像它们中的一员,又居高临下统领全局。既顽皮睿智,又慈悲为怀。让你相信,原来,虫子们都是有故事的。</h3> <h3>  "小蜗牛竖起两只长长的触角,紧盯着苍蝇飞翔的身影,直到它消失在空中。<br /></h3><h3> 小蜗牛感到非常新奇,无比羡慕。</h3><h3> 小蜗牛很笃定这就是传说中的鸟的模样。"</h3><h3>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笃定小蜗牛一定是这样想的呢。</h3> <h3>  朱先生的镜头记录了许多精彩的一瞬间,随手寥寥几笔的勾画弥补了镜头的不足,文字的描述又拓展了照片和画儿所不能及的世界,这世界是自然界的动态发生,也是朱先生的头脑风暴。</h3><h3> 这些随园书坊可爱的邻居们各有特点,爬上叶子看日出日落的蜗牛有它的坚持,把苍蝇当大鸟是它独特的视角。洪水涌来三只蚂蚁阻挡逃命的小蜈蚣和虎甲,决不允许它们扰乱自己正常行进的大部队,它们的威风锐不可当。小小的尺蠖温暖了抑郁的叶甲,在某一个早上依偎在一起,叶甲的甲壳慢慢恢复曾经的光泽。</h3> <h3>  嘚瑟的蚰蜒扭动着腰肢,绕着圈折返,对着垂涎它的小蜥蜴不断摆动着两只长长的触须。几下就吓退了小蜥蜴的企图,不战而胜,实在是高明。 &nbsp;</h3><h3> 生物各有各的特征,谁有谁的小算盘。寄生蝇看到垂死的千足虫想到的是把它的卵刺进千足虫的体内,将来它的孩子一出生就不会挨饿了。蚂蚁的集体主义特别强,想到的是喊同伴来围观。<br /></h3> <h3>  落在平坦光滑的桌面上,尺蠖极尽狼狈。朱先生把它移到门口的树上,一接触到凸凹不平的树皮,尺蠖立刻如鱼得水,一曲一伸的走姿非常协调,不一会儿,就消失于浓密的树叶间。</h3><h3> 朱先生实在是有趣,一团鸟屎成了蚂蚁们的圆桌盛宴,最后还要来一句"一只小蚂蚁跑回去通风报信:今晚有一批同伴不回来就餐。"</h3> <h3>  还有那只懒蛋的鼻涕虫,居然是个头撞南墙不拐弯,一根筋的家伙。实在是勇气可嘉啊!它先用触角试探着碰了一下刺蛾,想提醒它挪个地方让条道。刚一接触就被扎了回来。刺蛾连眼睛都懒得睁开,僵持了一会儿,它,它,它居然赤身裸体地从刺蛾的身上爬过去了。朱先生给它的安慰是,好歹面子没丢。我也是醉了。</h3> <h3>  让我着迷的,不只是朱先生的行文多么的有趣,还有书籍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温文尔雅的美感。朱先生曾说,"我有我自己的坚守,我更愿意做带着东方特质的、带着浓浓禅意的、温文尔雅的书。"这种温文尔雅,像微微的风掀开了冰山一角,看得到春暖花开。</h3><h3> 朱先生很贴心,一本书从遇到的第一眼开始就虏获了你的心,每一页内容不多,只够喝上一盏茶的功夫,简单,轻松,舒适。因为那只蜈蚣,朱先生还特意把书页折过来,画上注意危险的标志,仿佛下面真的藏着一只蜈蚣。打开来让人忍俊不禁,没有害怕,这妥帖让千足虫也有了一些友好的气质。</h3> <h3>  月光下散步的蜗牛是如此唯美!"在前院河滩石上,两根微型电视机天线一样的东西在石头后面缓缓前移。……一只刚出去生不久的小蜗牛,正坐在妈妈的背上打着瞌睡。"</h3> <h3>  描写不动声色吃蚂蚁的蚁蛉,朱先生这样写,&quot;薄雾散去,月色更加皎洁。又有几只小蚂蚁围拢过来,蚁蛉轻轻扇动着翅膀,在月色下越发温柔可人。&quot;这妖艳的杀气怎么读出一点点的温馨?</h3> <h3>  写玉兰花的美,从虫子的角度写,马蜂彷徨了,苍蝇不唱了,蚂蚁把头深深埋在花蕊里,身体酥软着,好久也不动弹一下。从旁边树枝上飘荡过来的蜘蛛在花瓣上吐了一根丝,就吊在半空中一动不动了。</h3> <h3>  还有,相亲相拥的西瓜虫,对镜取暖的食蚜蝇,风雪中依然牢牢钉在墙上积满了雪的小蜗牛。</h3> <h3>  唉,我忍不住又要叹气了,怎么可以这么美!欣赏一件美妙的作品是多么美好的体验!</h3><h3> 装帧是美的,文字是美的,图片更是美的不要不要的的。朱先生是著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又有着深厚的国画底蕴,深谙留白的妙处。拍照至简至精,意境绝佳。</h3> <h3>  朱先生还当起了福尔摩斯,《黎明前的蝉》是朱先生看到围墙边一只蝉的尸体和蝉蜕后的推想。朱先生善于识虫,对它们的生活习性也了如指掌。他根据蝉的状态推算出它是昨夜才钻出地面。他联想到这只蝉在黑暗的地底下度过了至少三年的幼虫时期,只为了几十天的光明。</h3><h3>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只蝉对生存的渴望已经了然。而地面的水泥砂浆坚硬地阻挠着它,也没有树可以让它顺利地晾干翅膀。朱先生想象着它反复艰难地向墙上攀爬而不能成功,蜕皮的过程写的尤其细腻。就算我亲眼看到,我也做不到这样准确细致的描绘。"幼蝉伏在墙根,头顶至后胸背中间,蜕皮线在慢慢裂开,柔软的身体从裂缝艰难地往外挤出。羽化的蝉终于出得壳来,它颤颤巍巍地伏在蜕上,身体还是嫩绿色,接着它要小心翼翼地伸展开打着褶皱的翅膀。"朱先生的文字表达功力可见一斑。</h3> <h3>  朱先生在最后说,"在小虫们短暂的一生里,时常为了一粒米,一个粪球,一只同类的尸体去争斗,掠夺,伪装,残杀……看到这些,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火也慢慢熄灭下来。虫的世界,就像镜子一样不时地照见我自己。"我们且用这镜子照一照自己,让浮躁的魂灵安息了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