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半生坎坷,疲于艰辛,人上了年纪,便有了思乡的情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盛,回想当初离开家乡,已有30余年,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想起来都是那么的亲切,就像品陈年的老酒,使人回味无穷。我喜欢故乡的老式民居,喜欢那种古老的农村文化,喜欢乡村明媚的阳光,和田间地头散发出的泥土芳香,我的心就像被放飞的风筝,风筝的一头被牢牢地拴在家乡。我的家乡紧邻县城,村庄座北朝南,依坡而建,村里大街小巷大多是传统的老街旧宅,村东头是巍峨的老君庙,院内幽静、肃穆,青灰色的砖墙,显得古旧斑驳,庙宇雕梁画柱,飞檐斗拱,院内树木葱郁、轻烟袅袅,显得古香古色、古韵浓浓,庙宇对面是老戏台,虽已坍塌,却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当村里唱大戏,便在老戏台的废墟上搭个简易的戏台,农民早收工,学生早下课,本村的、邻村的、喜欢看戏的人们便蜂拥而来,台下人头簇拥,有抱着小孩的,有踩着板凳的,站满了痴迷看戏的人们。村口坡下的东南方向是我上过的学堂,记忆中母校青砖红瓦,教室宽敞明亮,学校掩映在绿树从中,那稚嫩的朗朗读书声仿佛在耳畔回响,学校前面是开阔平坦的操场,茂盛的树林环绕在操场的周围,夏日里,烈日当头,树林里绿荫如盖,那是孩子们乘凉休息的地方,穿过林间小道,前方是一条弯延而过的小河,河水潺潺流动,河边绿柳低垂,草儿青青,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横跨小河,对面是陡峭的山崖,一条慢坡顺延而上,雄伟的山崖顶上是古韵尤存的文昌庙遗址,虽是残墙破瓦,却也难掩庙宇昔日的壮观,两棵高大挺拔的古柏冲天而立,虽经悠悠岁月,仍长青不败。进入村里,大多是古朴厚重的民居四合院,勤劳淳朴的庄稼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早起暮归,辛苦劳作,院子里木架上堆满了一年的收成,村里姓石的、姓孙的人家居多,是大户人家,住的是豪华大院,院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带阁楼的院门豪华气派,对开的木质大门,阁楼上前檐飞挑,院子内房屋高大厚实,砖雕瓦刻,门窗造型优美,镂空的窗花,厅前青石台阶,青砖铺地,过角门,经过道,连着后院,院落的后门为车马过道,半圆的造型,也是对开的木质大门,整座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进入村中央的十字路口,可以看到纵横东西南北的两条大街,路口靠北是一片很大的场地,可容纳几百人,那是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那时听说演电影,孩子们奔走相告,那皎洁的月光下,人们的喧闹声,去看电影的热闹情景,似清晰而又遥远。村西头是观音庙,如城楼一般庄严肃穆,建筑高大宏伟,硬石铺成的路面,是旧时通往村外的要道,院内大树参天。庙的北面是一座破旧的祠堂,历经岁月的沧桑,院落早已坍塌成一片瓦砾,唯有巨大的石门依然屹立,两只威猛石狮分别蹲在大门的两侧,村口一旁是昔日生产队的打谷场,记得小队里分粮食,高音喇叭里的呐喊声,人们出门匆忙的身影,嘻笑的声音,仿佛是昨日的事情。村外绿树浓荫,小河流水,远山如黛,围绕着村庄的是绿油油的庄稼地,丽日里,晴空下,朴素的庄稼人挥汗如雨,伺弄着禾苗,浇水施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怀念昔日的家乡,那夕阳西下时,村里炊烟袅袅升起,天空月色如银,小径隐没在茂林深处,微风吹来,树影轻轻晃动,农舍里传来阵阵的笑声,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记得那时去邻村看戏,旷野的小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赶着路,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咿咿呀呀的唱戏声音,夜深了,看戏归来的人们,依依不舍中,还沉浸在剧情的恩怨事非中,喜欢唱腔的人,意犹未尽,哼唱几句,自得其乐,那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孩提时代的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历历在目的,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淳淳教导,学习气氛紧张而活泼,下课铃声一响,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孩子们奔跑着,玩闹着,尽情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学校上自习课,赶上村里停电,晚饭后的学生们提着纸糊的小灯笼去上学,教室里人影绰绰,盏盏油灯闪烁,映红了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几天前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家乡变化真大,旧式的街道已大多倒塌,显得破败不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一排新式的民居,扩建的街道,但我还是怀念昔日的老街旧宅,此次遇到了老同学,乍一看已不相识,仔细看依稀中才能看到昔日的影子,岁月的沧桑已使我们变得生疏,我很伤感,我怀念昔日的家乡,只能在梦里细细追寻。我的家乡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古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使我情难自禁,我爱家乡,写诗一首以寄托我的思乡之情。微风拂柳三月春,老街旧宅古味浓。忽闻阵阵读书声,青砖红瓦教舍新。村前小河弯弯过,小桥没在绿树丛。文昌庙破古韵在,劲柏挺拔朝天耸!</h3> <p>部分小学同学重聚留影,可惜我错过了这次机会,只能把这段同学情谊深深地藏在心里。(大横沟村小学写成了大横小学,应该纠正一下,40多个同学也只有20多个参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