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br>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中部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孟良崮位于临沂市蒙阴县垛庄乡境内,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br><br>孟良崮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 占地800公顷。孟良崮主峰上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下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现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font></h3> <h3>兵民是胜利之本</h3><h3> ——毛泽东</h3> <h3>英雄孟良崮</h3><h3> ——粟裕</h3> <h3>孟良崮战役纪念碑</h3> <h3>2017.5.13 寂静的蒙山谷被一阵阵歌声惊醒。华东野战军近200名后代来到了孟良崮,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70周年。</h3> <h3>孟良崮纪念馆广场上旌旗猎猎,五面鲜红的大旗召唤着先烈不朽的英魂!</h3><h3>“华东野战军”、“华野九纵后代”、“华野八纵后代”、“华野四纵后代”、“华野一纵后代”,共近200人聚集在一起祭奠先辈也是第一次。</h3> <h3>我已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了,之前的回忆涌上心头……</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我的发小曾小渤、同学李风一行三人,曾于2014年5月10日来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因为,我们的父母亲都是双双参加孟良崮战役的军人。我母亲郑铁鹰在26师供给处任协理员,负责运送武器、弹药。李风的母亲是团卫生队医务人员。曾小渤的母亲是原新四军一师的战士。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当时我们的母亲都怀着我们。我们在娘胎里就到过孟良崮。孟良崮,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是孟良崮的孩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蒙山很陡,满山遍布大小石块,大的有房子大小,小的也有脸盆一般。脚不使劲儿,上不去。但使劲过大,石头就连人一起滚落了下去。所以,当年解放军攻山的进度很慢。而山顶有74师机枪扫射,天空有敌机轰炸,使我军的伤亡很大……据网上说法,解放军牺牲2043人,负伤9300人,其它减员846人。人民永远怀念他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太佩服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了。明知战斗任务艰巨,却能把部队的情绪调动的“嗷嗷”的。而战士们,明知会有伤亡,却人人争立战功。信仰,我相信信仰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了。没有解放全中国的信仰,谁能愿意义无反顾的倒在胜利的前夕。我由衷的敬佩所有为新中国建立作出贡献的先辈们,向他(她)们致敬!</font></h3> <h3>2017.5.13我们来到了蒙阴垛庄孟良崮宾馆</h3> <h3>2017.5.14我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孟良崮纪念馆</h3> <h3>由姜世平带领,举行了祭拜仪式。</h3> <h3>我们向华野及所有的革命先辈致敬!</h3> <h3>罗小兵代表大家发言。</h3> <h3><font color="#010101"><br>纪念碑建在制高点山顶,爬上来的时候,要路过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死亡的山洞。电瓶车的停靠点,离纪念碑有300米,远到不远就是气喘吁吁的。多数有台阶,也有少数土路。山上的树较密,比例较大的为刺槐,耐旱。</font></h3> <h3>我们来到了张灵甫击毙之地。孟良崮战役胜利覆灭了国民党74师,以摧古拉朽之势打的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h3> <h3>我的父母都是华野九纵26师的指挥员。</h3><div>我母亲郑铁鹰 1946年2月起历任胶东军区兵站政治协理员(正营职),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六师师部供给处协理员,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指挥野战所、师辎重营、师医院等单位参加战斗。</div><div>我的父亲是26师76团的副团长(团长空缺),艰苦卓绝打了军史上的经典之战。</div><div>他(她)们一生都为自己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而自豪!我们也为有这样父母亲而骄傲!</div> <h3>有很多网友看了我的《美篇》作品之后,都说:“哪有那个洞啊,你没有走到吗?很远吗?”</h3><h3>他们没有注意看,我们身后的“大嘴唇”的上方有一行字(是这次来才看见的,以前没有):”张灵甫击毙之地”。这个“大嘴巴”,就是当年的山洞。</h3><h3>洞,已经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大山洞,现在已经随着自然的变迁,塌陷成了一个“大嘴巴”了。</h3><h3>1969年,我在部队野营拉练时来过此洞,因为低矮,上级不让进去。但那时的蒙山,没有树,漫山遍野的花、一种城市公园里才有的花——石竹花。当时我很奇怪,因为我知道的此花名叫“美国石竹”。难道,国民党败退时把美式武器与花种一起扔在山上了吗?</h3><h3>除了花之外,还有满山巴掌大的雪白的蘑菇,我们采的可高兴了。后来,连长、指导员怕大家中毒让炊事班都扔了。</h3><h3>现在,花与蘑菇都没有了,至今都是我心中隐隐的怀念。</h3><h3>有点扯远了,这勾起了我的另一个回忆还是洞,一个极其重要的洞……</h3> <h3><font color="#010101">那是,2015年4月,我们姐弟三人,在上一年《姐弟长征支队》走完红四方面军长征线路的基础上,又于2015年3月走了新四军军部线路。我父亲田长华是红四方面军长征战士。而后,父母亲又同在新四军军部。所以我们重走了他(她)们走过的两条线路。<br>结束了新四军军部线路的重走,我们仨又来到了孟良崮。因为,新四军军部的最后一个地点临沂离孟良崮很近了。尽管,二十多天的奔波很累了,但是孟良崮必须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姐弟要去寻找另一群洞,很重要的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孟良崮在蒙山山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的山不高,山与山之间离的也不远。山脚与山脚之间有着一块块的土地。土地上看到是一扎高的麦子,山坡上统一规划种植的是桃树,此时开着簇簇花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顺着山道村道,好像只有一条当地人认为的主道,所以没有立路标。沿着路走着,心里老是不踏实,终于看到了标志牌——孟良崮战役前线指挥所(将军洞)。我们欢呼起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跟着指示,我们来到的所标志之处,标牌上刻着“陈毅指挥所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拐了几个弯,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这些台阶原本没有,只是近几年为了方便游人才修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凡是立碑的地方都是比较高的地势,我们几个膝关节都不太好,爬山有些吃力……<br>终于,看到了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位于沂水县城西40公里的夏蔚镇双山村,原名西王庄,是沂水县西部山区,靠近蒙阴县坦埠镇。1947 年 5 月的一段时间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所就设在这里,指挥了闻名全国的孟良崮战役,<br>由此立碑明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碑名是: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碑型是三面体,很少见。位于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因孟良崮战役而举世闻名。1984年为纪念孟良崮战役在山上修建的纪念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意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另一面是指挥所简介:公元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陈毅元帅在这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蒋介石发动内战,当时对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先后调集了二十四个整编师“六十个旅”约四十五万余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十一师、七十四师和第五军为骨干,组成三个兵团进犯沂蒙山区。我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作战方针,在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等同志的直接指挥下,集中优势兵力,将敌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分割包围在孟良崮一带,经三昼夜激战,将其全歼,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活捉少将参谋长魏振钺等。共毙伤俘敌三万二千余人,同时重创敌援军十个师。此次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阴谋。二零零五年八月一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面是一首七律诗。<br>《七律》<br>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br>蒋贼专横嗟命薄,美帝侵略徒空劳。<br>华东战场捉茏鸟,沂蒙山区似虎牢。<br>原野麦黄家家足,人民军队胆气豪。<br>——陈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整理好行装,时刻准备着战斗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此碑的南边十米处,下去、再下去,就能看到一个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点不相信,这小趴趴洞里会有指挥孟良崮战役的大人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里是,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手边还有指挥所说明:“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简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二架敌机,天天在头顶上寻找、轰炸。因为老百姓的村庄多次被敌机轰炸,指挥所隐蔽的地方搬离了村庄。真是选了再选、慎之又慎还搬了又搬,最后固定在了这个地方真是难得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进洞后,从里往外拍摄的洞门口,很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图、电话机、煤油灯……再现当时的情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弟在洞里面都要锅着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大弟身高183公分,对比洞门口,洞门显得又矮又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出洞口,又要上来才能到达山上的小路。洞口非常之隐蔽。可见,当时的保密工作很严肃,这也是战争生死之争的需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孟良崮战役历时四天,1947年5月13日——5月16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离开陈毅指挥所,接近老君洞(将军洞)时,车上不去了,我们开始步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步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气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桃花满山,蜜蜂“嗡嗡”。四周没有村民也没有其它动静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蒙阴县坦埠镇驻地西的茂崮寨和云头崮之间的沟峪中有一弧形狭长岩洞,原名老君洞,为孟良崮战役前线指挥所遗址,属蒙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font></h3> <h3>这里是,孟良崮战役粟裕指挥所。</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我们看来,三个洞是连在一起,外形狭长,像个大嘴唇。因为,日久坍塌,有计划去寻访的朋友们,再要不去恐怕就看不上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47年5月,粟裕创造的战争奇迹孟良崮战役,是其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在此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原华东野战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回忆说:“这次战役,从调动兵力创造战机,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粟裕同志提出的方案实施的。”他使出一招猛虎掏心术,完胜74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台所在的洞,离指挥部有百十米距离。防止被袭时,一损俱损指挥瘫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47年5月12 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到达坦埠前线。早饭前,12架敌机轮番轰炸坦埠周围的故县、艾山前等十几个村庄。13日凌晨,粟裕指挥前线指挥所安全转移到云头崮下的老君洞,不麻烦群众,因陋就简,安设了孟良崮战役前线指挥所。13日傍晚,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打响,粟裕将军一直守候在作战地图和电话机旁,指挥战斗。14日凌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同志也来到这里,共同指挥围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作战。他们在这潮湿、阴暗而狭小的岩洞里度过了三、四个不眠之夜。不知疲倦,运筹帷幄,实在困极了,就躺在用柴草打成的地铺上稍作休息。直到16日下午5时取得战役的全胜,留下了传颂千秋的佳话。当地群众将老君洞改称将军洞,以示铭记,将军洞也因之闻名于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再捋一下:孟良崮战役时,孟良崮在蒙阴县垛庄乡,陈毅指挥所在沂水县夏蔚镇双山村(靠近蒙阴坦埠镇),前线指挥所(粟裕在此)在蒙阴县坦埠镇老君洞而离着孟良崮战场41.3公里。分散指挥整体胜利,不得不说,这里面有着无线电通讯兵的巨大功劳和部队团结一致听从指挥的优良传统所致。要成就一件惊天动地功在千秋的大事,没有这些个常人无法比拟的能力和品格,是做不到的。上到指挥员,下到普通战士,无一不是我们永远崇敬的榜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路返回,心情轻松了好多……</font></h3> <h3>是啊,我们终究胜利了!2017.5.14我们又来到了这里,为我们的父辈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70周年。</h3> <h3>我母亲郑铁鹰(右)1946年2月起历任胶东军区兵站政治协理员(正营职),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六师师部供给处协理员,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直接指挥率领野战所、师辎重营、师医院等单位参加战斗。</h3> <h3>我父亲田长华 1945年底至1947年8月历任胶东军区警四旅八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六师七十六团副团长,七十七团副团长。</h3><h3>向我的父母以及所有华野的指战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h3> <h3><font color="#010101">2015.3我们离开这些山洞革命旧址,来到山东临沂,我带着弟弟们到了华东烈士陵园。不想却意外的发现,在陵园西边新建了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沂蒙革命纪念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当时根据地420万人,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拥军支前,有10.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了“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助伤员的“红嫂”、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向山东人民致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孟良崮战役中沂水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支援解放军行军作战,当时仅沂中、沂北两县在前线的担架1100副,小车2230辆,临时担架3000副,动用民工、民兵21190名。<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也要为革命做点贡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我们唱起《沂蒙山小调》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浴血奋战的解放军将士们和沂蒙山千千万万支前的老乡。沂蒙的老乡们,你们还好吗……</font></h3> <h3>一次次的“寻洞”行动,让我们对粟裕、陈毅这两位主要指挥员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他们是天才的军事家!</h3><h3>一次次的”寻洞”行动,让我们对华野的战士们饱含着钦佩之心。他们在信仰面前,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为人民打下了天下!</h3> <h3>济南电视台采访我,我告诉他们:“我是孟良崮的女儿”。</h3> <h3><font color="#010101">华野(华东野战军)的后代很多人的年龄都在六、七十左右了,那激昂的革命热情却让人感动!</font></h3> <h3>我回想起小时候,父母一直在说“流坡坞”、“王家集”,深记于心。随着年龄渐老日感迫切、行政区划网上可查、交通道路条件提升等综合因素的促使,我行动了!</h3><h3>2017.9.18我们家的一行人马来到了阳信县流坡坞镇。镇政府文化口孙同志接待了我们。</h3> <h3>流坡坞是阳信的重镇之一,向有东坡西坞之称,地处惠民至沧洲和沾化至德州官道的交叉点,有四门四关,十字街比四周高出四五米,村落周围筑有八米多高的土围子,围子外是十米多宽的“城壕”,四门上都建有石桥。这些土围墙、护城河都是当年抵御日寇的有力保障。现在,土围子仅剩几十米残缺不全的遗迹了,紧靠的围子壕长满了浮萍,碧绿一片。只有心中,我还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h3> <h3>这座石桥名曰“长安桥”,桥两旁的石栏杆上刻有两首绝句,没有题目没有写作年代,作者署名是“竹轩山人”。石栏受风化作用,字迹模糊且残缺不全。</h3><h3>“七·七”事变后的四个月,日军分三路南下进攻各地。在流坡坞长安桥边,流坡坞人民武装打响了山东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h3> <h3>我的出生地解放前叫王家集,隶属关系是惠民县。解放后,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曾经隶属过惠民县、无棣县,现在隶属于阳信。解放前的贫困小村,现在是四个大村毗邻而居,无法打听到当年的房东了。我父亲在一九七几年部队野营拉练时,到此地曾经寻找到当年的房东。老人家都已去世,见到的是年轻一辈(如今也可能是老年人了)。</h3><h3>碰到一个收棒子的人王金龙(59岁),他说,他家也遇到一位寻访的小兵(年轻的军人)来找房东,也听奶奶讲过此类的故事。</h3><h3>看来,我和我的发小们都不是个例,军民鱼水情不是口号,老百姓给部队的帮助没有止境。我们向他(她)们致敬!</h3> <h3>一点体会:我的美篇《孟良崮战场洞之谜》创作过程 跨度数年,有心积攒各种资料,加之最近的这次“出生地的寻访”才能有机的结了尾。我感慨,读者们水平极高,多次发布点击量都是在缓慢推进。而这一次的发布,一天的点击量超过了400多人次。较之以前的反应平平,有着巨大差别。</h3><div>所以我说,读者极有水平。差了这个结尾,就差了个大分量啊!我是带着轮椅去的,但去的值了哈哈!感谢美篇给了作者们不断改动的技术支持;感谢网络提供区划、地图、导航;感谢当地政府重视革命历史的收集、提供……才使我的心愿最终得以实现。</div><div>也感谢我自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重新结构、前后照应使文章更加有看头。年龄不饶人,思路、腿脚在提醒我们:要出精品,还是趁早行动吧。 2017.9.23</div> <h3>结尾时我只想说,我们永远记得,我们是华野的后代、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有着与父母一样的血液……</h3> <p class="ql-block">2021.5.3我与老伴老陈一起去了孟良崮。</p> <p class="ql-block">5月3日,这是我第四次上孟良崮了,我的父母亲双双参加了孟良崮战役。5.13-5.16是他(她)们引以为傲的日子![庆祝][庆祝][庆祝]</p> <p class="ql-block">5月3日下午我们离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往纪念碑前进,天开始下雨。越下越大,突如其来的雨,让山路上的人们没有了招架之力,透湿了各种衣衫。大人、孩子无一退却,前进前进,这里是英雄的孟良崮!</p><p class="ql-block">赶上前去的年轻人,回过头给我点赞:“您真棒!”我感激他们,没有忘记,烈士的鲜血浇灌的这一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好在快到峰顶有了小卖铺,五颜六色的雨衣雨伞,成了一道彩色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欣慰的是,在五•一长假里,许多家长带着自己各年龄段的孩子前往孟良崮纪念馆接受党史教育。</p> <p class="ql-block">愿春雨滋润着崮上的棵棵大树,愿茵茵的小草也能开出花来。</p><p class="ql-block">愿沂蒙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我们连队在1969年野营拉练曾经去过孟良崮。我们问了一下当地人,他说,你们当时一定走的是羊场小道。加上这一次,我去过4次孟良崮。</p><p class="ql-block">(图为2021.5.3雨中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1947.5-2021.5已经74年过去了。垛庄镇的街面不断提升着形象,每次来都有改善,这次来吃惊不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英雄的孟良崮,富美的人民群众,革命的前辈们安息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