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百年风雨历沧桑,教书育人情谊长。一身正气抗邪恶,两袖清风人敬仰。满腔赤诚敬长辈,严教儿孙后必昌。花好月圆今又是,笑听亲人叙家常。</h3> <h3>如果有人问:你一生什么最难忘?我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是与爷日夜相伴的岁月。</h3> <h3>长辈亲情,同胞之情,舐犊爱意,已深入爷的骨髄。爷过早失去了大哥、二哥,三哥残疾,八弟早逝。只有五弟让他放心。这位弟弟幼时与他同用一本课本和课桌,成年后与他同看一份报纸,虽然他们聚少离多,但是天涯若彼邻,苦难难分割。</h3> <h3>爷与奶奶早年携手,终生相伴,患难与共,甘苦同当!尊长爱幼,向往光明,学高身正,堪为师表!</h3> <h3>爷出身农家,长辈六人,辛苦终曰,总想让孩子读书识字,他兄弟二人入学当天,眼见得二伯父若大年纪,对年轻的先生行了跪拜大礼。这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多年后每当提起,他都不禁热泪盈盈!此事成为了他学习的终身动力,立志做一名对得起父老和家长的好教师!</h3> <h3>不料,蒲城家乡匪患猖獗,家中老人无人照顾,爷与约祉先生商议,请辞了女师教职,回到郭复初先生主事的白水尧禾学校仼教。同时接老人到白水暂避匪荒。</h3> <h3>一次,兄弟二人从县城的学校步行回家,看到母亲冒着寒风在自家棉地剥棉花,快步走近,拉起母亲双手,只见她风裂满手,灰发飘零,两人心如刀绞!立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受苦的母亲和长辈。数年后,他们双双高中,考入了书院门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杨眀轩、李约祉先生的门生,受到老师们的器重。毕业后,五爷政庭送被往北师大就读,而爷进入了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今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任教。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把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用于教学之中,在名师点拨下,形成了自已的教学常规和经验。</h3> <h3>"四、一二"政变如晴天霹雳,形势恶化。爷当时在槐小任教,对蒋介石当局的暴行深恶痛绝!他最不能忍受的是匪首缑吉仁下令,使正在向群众演讲的青年好友张世祥,死在屠刀之下!</h3> <h3>还有挚友万志宁,牺牲的前夜还与爷深夜长谈,第二天因有任务去西安就被国民党残酷杀害!</h3> <h3>在恩师曹受祉先生家中,爷遇上了挚友王菊人,(共产党员,后任杨虎城将军秘书)得知党组织通知他转移,爷当即自告奋勇为他筹川资。</h3> <h3>川资筹妥,为防备王菊人同志万一被捕,人钱有失,与他计划由爷带钱出永宁门,王出中山门,约定在东门外碰头。</h3> <h3>分手时两手泪如雨下,分手,不知何时再能见面。</h3> <h3>由于叛徒出卖,陕西党组织惨遭破坏,五爷政庭破捕,押在西华门军事裁判处,爷在一年中终日奔波流落街头,设法营救。一日见西华门军事裁判处监门大开,警车鸣笛呼啸而出。</h3> <h3>爷和其他难友家属赶忙随后追赶。</h3> <h3>同行一位老者一步一跌,爷边追边扶老人,无法快行。</h3> <h3>追到北门,城门已经紧封,老少二人只能彻夜坐在门洞等侯。</h3> <h3>谈话中知道老人的儿子王德安(临潼人,九烈士之首),就在裁判处押着,两人都为亲人的安危担忧,都无法平静,心如刀剜。</h3> <h3>翠日清晨,北门洞开,老少二人出门,只见城外新土凌乱,遇难者已全部被活埋!北风呼啸,苍天大地也在为死难青年致哀!</h3> <h3>国国十八年关中大饥,城乡饿殍遍地,蒲城城里,文庙前的烧饼炉前每早都有饿死的大人小孩,县政府只是每天收尸,有的人没死也被压进倌材,盖材盖时人还在喊"老爷,我还能行!"</h3> <h3>爷和教育界同仁在县东庙办起了孤儿院,救助孤儿数百人,太爷爷也把傅家庄村里二十多位儿童送到了孤儿院。</h3> <h3>一日,爷外出时看到路边一个小女孩一息尚存,就赶快跑起奔向孤儿院。</h3> <h3>他忙舀来半碗米汤徐徐喂进,见孩子脸上有了血色。随经医生检查,确认无传染病,是个聋哑儿童,于是就收在孤儿院。</h3> <h3>荒年刚过,爷的学生麻子杰来看爷,巧遇开饭,就随爷观看孩子们就餐。不料哑孩看见了麻子杰,大哭着奔过来。原来她是麻子杰失散的妹妹,可怜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为人家的童养媳,主家逃难时由于孩子饿昏而遗弃了她!兄妹二人抱头痛哭,引得大家都热泪涟涟。</h3> <h3>灾荒之后,杨虎城将军率师回陕主政,目暏赤地遍野的家乡,他心急如焚,在兴修水利、铁路、救济灾情的同时,目光注视到了儿童教育,着力进一歩缩减军费,兴办了东里堡小学、尧山中学、尧山小学、甘北小学,并特别关注到孙镇小学。选定爷担任校长,负责筹办建校事谊。爷受此重托,着即请能工、选良材,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建成一座三进轴线对称的花园式学校,建校期间,账目日清月结,月底爷总是亲自歩行西安向杨将军报账。他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出现,杨将军屡屡心痛不已,责备他舍不得花钱雇车、住店,他一笑了之,两个每次彻夜长谈,返程将军派车送他,而下次他照样步行赴省。在杨将军与他心中,学校的教育规划和办学思想,不谋而合,是那样的默契!杨将军拨出专资,让学校买齐教学仪器和图书,并命爷爷亲往冀鲁江浙考察教育,改革教学,爷爷回陕后写了汇报,题为《冀鲁江浙参观记》,杨将军看后大加赞赏,下令印发全省各校学习。孙镇小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同州会考同中屡屡名列前茅,升学率屡达百分之百。</h3> <h3>抗日峰火之中,八路军抗战剧团南下关中,爷豪不犹豫地亲率全校师生列队十里迎到潘庄,卧虎山下锣鼓喧天,八路军抗战剧团要在孙镇宣传演出的喜讯轰动四面八方,洛水两岸,乡亲们每天像潮水般地涌向剧场,抗曰热情空前高涨!</h3> <h3>剧团驻校,带来了部队的作风,带来了舖天盖地的红色救亡歌曲学唱,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救亡节目,师生一学就会,还带来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催生了"光明剧团"的四乡演出,点燃了师生北上参军的热情!姨父郭追等就是北上抗大参加了革命,还有傅家庄乡亲傅子良北上参军,永丰战役时,他已经是一野某部营长了。</h3> <h3>由于杨虎城将军被捕,蒲城县党部派员来校,进入礼堂,问爷:这里为啥没有蒋委员长的画像?爷回答:"孙中山是国父,像要挂在台上,杨虎城将军是校主,像要挂在对面,委员长的像实在没地方挂么!"来人又行至新校舍落成纪念碑前质问:这碑子为咋不拆,难道还要给杨虎城留作念哩!我爷回答:"只要我还是校长,谁碑子谁也甭想拆!"来人吃急败坏地扬长而去!</h3> <h3>一九四四年,李约祉先生推荐爷担任县教育科长,爷得知蒲城县教育款产被挤占严重,于是彻查之后列单呈文,要求县上归还,以便接济学校支出的亏空。就在仅有五个人的会议上,呈文不翼而飞!爷一气之下拍案辞去了教育科长职务!</h3> <h3>爷一生孜孜不卷,把每个学生当成己出,用心教诲。在孙镇校长任期,他自己把薪水压到普通教师水平,用高出部分买得学田45亩,师生勤工俭学,学田收入用于资助贫寒学生,学生姚进生逢人就说:"我大早逝,我妈守寡抓我,我上学吃了喝了,余粮还背回家养活了我妈。没有原老师,我母子早都饿死了!"爷就盼学生出息:在上王任教时,他旗帜鲜地保护了进步学生校政、何鹏飞,使之免遭开除,这两个学生后来北上延安,成为我党培养的革命干部。他还毫不犹豫地为我党同志李文澜、赵友录(徐向前元帅的门婿)提供避护,在白色恐佈中保护了他们的安全。</h3> <h3>解放在即,爷在约祉先生主管的县志馆供职,我军南下,在仓圣庙军事会上,马湖游击队推荐我爷爷为大军提供军事地图。彭总决定后,写信派战士骑马于夜间赶到我家,当时我家处于敌我两軍管控的真空区。爷让五爷隐藏战马,招呼来人,于大早步行赴县。当时蒲城敌军已成惊弓之鸟,一路上敌特便衣不断盘查,城区以外树冠全部被砍,碉堡林立,战壕纵横,四个城门只有北门留有一人可以通行。爷凭着县志馆证章,通过盘查,将我军所需地图分册带出城,于晌午饭时赶回家中,我军同志十分高兴,就于暮色之中携图策马赶回部队。爷于秘密之中,为家乡解放作出了贡献!爷爷送走了我军同志,又迎来了贺龙元帅请五爷政庭出任西北军大教务主任的通知。五爷刚走,敌軍一部窜到村上,抓住爷和傅子良同志的哥哥,要他们交出弟弟,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幸亏马湖游击队指导员韦应文在村东头大喊一声:"八路軍从东沟里上来了!"村里站哨的敌哨兵赶紧报告当官的,敌兵一轰四散,沒命地逃亡,他二人方才化险为夷!</h3> <h3>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我爷爷受组织委托,承蒙四乡群众信任,任永平乡副乡长,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在民兵护送下回家。</h3> <h3>凡是听过他课的人,无不为他渊博的知识,工整规范而隽美的版书,和灵动生动的教学方法所吸引。他在平凡的小学教师岗位上,勤恳育人,爱岗敬业,从不无故缺一节课。几十年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有力地佐证了他的人生价值。真正实践了"小教不小,能培养栋梁之材"的信念!</h3> <h3>爷从解放初就担任政协委员、人民代表、和县委宣传员。每遇县上开会,他总是步行五十多里,按时到会,他认真听取报告,调查研究,积极谏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退休后,坚持地头读报,按时参加小组政治学习,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真正是与党和人民"肝胆相照,荣辱与共"。</h3> <h3>爷对老人、对长辈真正倣到了孝敬。一生没有在老人面前沉过脸。不论在西安供职、还是在邻县、县境仼教,对老人们生日绝不耽误,按时步行数百里,就为叩个头,问一声安宁,即使大病初愈也是如此,对儿孙每当讲起老人的恩情和不易,总是热泪涟涟!</h3> <h3>他终生关爱后辈,但从不骄惯,孩子们到了学龄,不论是亲生还是侄儿侄女,都带在身边教育。最多时,他宿舍炕上睡着四个孩子。在他严格教育下,儿孙们都学有所成,不曾辜负他的期望。一九七六年,他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折磨,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在粉碎四人帮的喜悦中,走完了他平凡而坎坷的一生!</h3> <h3>爷从教一生,桃李满天下,但他始终谦虚谨慎,谦恭待人,从不居功自傲,手不择巻,笔耕不辍。</h3> <h3><font color="#010101">爷的记忆中,对自已岳母的德行操守十分敬佩,教育父亲一定要孝敬她,作为婆的母亲,她老人家不顾双目失明,不禁对婆关爱有加,对爸爸、对我都十分疼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font></h3> <h3>我敬爱的奶奶,是一位豁达、正直、温婉、博爱的长者。是用瘦弱的身躯和汗水,与病疼抗争,全力支持爷爷的可亲可敬的长辈!</h3> <h3>我的家是个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农家,老人家辛苦大半辈子,勉强维持生计,而奶奶在此之中就担负了敬老和持家的责任。</h3> <h3>作为娘家的宠女,奶奶自幼就学会了做菜做饭,针工女红,样样精通。</h3> <h3>自从来到我家,她谨记母训,尽心孝老。大冬天,她看我曾祖父被子薄,担心他腿受不了,特意捧来自己的陪嫁被子,盖在老人身上。</h3> <h3>我家家大人多,奶奶把饭菜做得美味可囗,干净卫生,样样井井有条。而自已却常常吃不饱甚至吃不上。</h3> <h3>奶奶是小脚,行动严重不便,庝痛钻心,但她几十年如一日,纺织缝补,浆洗整理,使大人孩子的衣物有条不紊。很难有空顾及自己。</h3> <h3>她对爸爸虽然疼爱,但总是教育他不要和他人的孩子比吃穿,说烂套子里包珍珠哩,要比学习丶比上进、比本事。</h3> <h3>每到农忙,婆顶上湿手巾,带上棉垫子,坐在地里割麦子。和男人一样挥汗如雨。</h3> <h3>大姑离妈早,奶奶从生活到温跑,关心培养能力,出嫁的陪房样样备妥,大姑每回娘家,坐在奶奶炕上说话,一说就是一天。七叔父离娘后没奶,奶奶就让他和姑姑一同吃奶。以至姑姑常为吃不饱哭泣。</h3> <h3>爸爸因上学远走户县,奶奶送出村外,殷殷嘱咐,并把被子一头壮薄,一头壮厚,爸爸走了,带走了婆的全部思念。</h3> <h3>每当刮大风下大雨,婆思念爸,•睡不着觉,就坐起来做活,她把思念全都纳进了鞋里!</h3> <h3>奶奶岁数大了,加上爷爷突然去世,她为爸和我们减少痛苦,忍住不哭,使得青光眼突发失明。但她自强自立,以惊人的毅力适应变化,有时还要过切菜刀以展厨艺。</h3> <h3>夏夜,天气炎热,为保证妹妹们上学,她手拿巴蕉扇驱赶暑热,常到很晚,直到今天,想起这扇子的风,我们心中无比酸楚。</h3> <h3><font color="#010101">爷爷和奶奶伴随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一路走来,他们用自己有限的人生,为我们遮风挡雨,寄希望于我们,与我们退休生活比,他们的坎坷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虽然他们去了,但他们却长久地留在了我们心里!这动力永远激励着我们,温暖着我们,鞭策着我们热爱党,热爱祖国,为国家而终身学习、奋斗,而自强不息!</font></h3> <h3>•我们敬爱的爷爷、奶奶,我们一定继承您们的品格,延续原门家风,教育好后代,为民族复兴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您们安息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