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文杏馆

<h3>于都人民喜迎解放!</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读到《笑傲江湖》中丹青生将十年新酿加入到五十年的陈年美酒中,那陈酿顿时少了储存经年而生的燥烈之气,且陈酿中多了新酒的清甜,新酒中又多了陈酿的余蕴,交相融合,叫人回味不绝。</h3><div>顿时有所悟,或者新与旧之间,并非矛盾对立。新旧相融,互为辉映,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div><div>因为旧是新的基础。新生之物无法凭空而来,往往是对旧物的继承和发展。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已不过是空中楼阁。</div> <h3>老县委大楼</h3> <h3>于河大桥</h3><h3><br></h3><h3><br></h3><h3><br></h3><h3>想当年,一江两岸,河上唯一的一座桥,就是靠她来通行,梓山、段屋、车溪还有瑞金、会昌路线的车流、人流都是在这桥上走过。于河大桥见证了于都小城的岁月变迁,加紧了于都同福建沿海地方的联系,加快了赣南老区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时光洗礼,由辉煌走向衰落。</h3> <h3>于都渡口</h3><h3>位于于都县贡江镇东方红居委会贡江北岸的渡江大道中段,1966年确认为革命旧址。原有码头,商旅往来频繁,位于古城墙南薰门外,麻石砌成,东西面宽约10米,南北长约20米,高约6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已毁。1934年10月初,中央红军各所属部队来到于都集结休整,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主力于10月17日傍晚从南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h3> <h3>崇光宝塔</h3><h3>毁于文革,大部分于都人都没印象。</h3> <h3>红旗大道</h3><h3>曾记得,修红旗大道和长征大道时,沙子都是分段由县城各单位肩挑车推上来的。于都中学求学的我们,有幸加入这一行列。从此,对这两条路就有了不一般感情。</h3><h3>其实啊,学校开设劳动课,真好!</h3><h3>回想读书时代,其他事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小学时去西边山上帮学校挑煤;初中到河里挑石头,江里挑沙,公路两边种树,菜园给食堂种菜;高中挑沙;大学抗洪抢险,西河大桥外种树……历历在目!</h3> <h3>东方红大街</h3><h3>于都曾经最繁华的街道!</h3><h3>高中时,不止一次来这里配眼镜,买书……</h3><h3>依然还记得,有一次遇见一伙人,中有一老干部,指点江山,挥斥方酋……</h3><h3>那也是一种人生境界。</h3> <h3>烈士亭</h3><h3>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它是县城唯一一座公共场所的亭子。整个县城,除政府招待所(现贸易广场)外,也许就没有亭子了。</h3><h3>依然记得九四年,不知是十月还是十一月,在亭子里(似乎烈士亭前面又建了两个亭子),偶遇了刘晓阳,那时我们都刚毕业,我在盘矿中学工作两三个月了,而他,工作依然没着落。也许,那是他平生最后一次羨慕我了。</h3><h3>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一个老师,而他,是一个县长了。祝福他!</h3> <h3>于都中学</h3><h3>作为母校,很遗憾,现已面目全非。个中感慨,无语问斜阳呀!</h3> <h3>城关小学</h3> <h3>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h3><h3>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长征大道中路,1987年3月兴建,宋任穷同志亲笔题写馆名。该馆陈列面积434平方米,展线长161米,分为一个序厅、一个悼念厅、六个陈列室。陈列了红二十军军长肖鹏、红军第十五纵队参谋长朱学玖等147名于都籍知名烈士的事迹及部分遗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都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全县为革命光荣捐躯的烈士达16336名。为褒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1955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建有烈士纪念塔、纪念亭各一座,1987年7月1日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奠基仪式,1990年12月26日正式开放展出。</h3> <h3>于都车站</h3> <h3>东方红水泥厂</h3><h3>始建于1965年,经历国企一民营一国企,现名江西南方万年青水泥厂。</h3> <h3>银坑糖厂</h3><h3>企业名称江西于都糖厂,厂区面积30.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于1980年1月国家财政投资二千四百二十七万元,后又能陆续扩建投资数千万元。自1980年至1998年冬一直正常生产,1999年即申报强制性关闭国有企业破产。</h3><h3>而今安在哉?</h3> <h3>盘古山钨矿</h3><h3><br></h3><h3><br></h3><h3>盘古山钨矿建矿于1922年开矿,1954年收归国有,原来是原冶金部直属的中央企业,盘古山钨矿与赣南其他三座钨矿一起曾经是闻名中外的四大钨矿。得益于钨矿,盘古山在八十年代城镇建设也红红火火,各种设施在当时来说也不落后。然而,这一切都随着钨业资源的渐渐枯竭而发生着变化,盘古山没有延续当年的辉煌。“资源枯竭,市场萎缩,负担沉重。”与所有的矿山一样,有着70多年开采历史,曾经在全国辉煌过的盘古山钨矿同样面临的重重困难。2002年盘古山钨矿获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关闭破产转制重组项目。</h3> <h3> 盘矿公园</h3><h3>盘古山公园公园面积宽广,为当时赣南之最,比当年的赣州公园还大,里面绿树苍翠,曲径风荷,亭台楼廓掩隐其中,动物园、儿童乐园、水上舞厅颇具特色,即使是现在疏于管理,仍是休闲的绝佳去处。</h3><div>  这个建于七十年代的公园在赣南的一份旅游地图上被标为旅游景点。直到现在公园依然是人们游玩、散步的好去处。</div><div> 公园里植物繁盛,大树、灌木、竹子、野草将公园变成了一个天然氧吧。别看植物多,却井然有序,这一切都规划很好,因为这个公园是当年职工义务劳动建起来的。这个公园的建设有两个用处:一是为广大职工家属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利用这个环境抵挡风沙,处理生产污水。至于风沙,采矿嘛,自然会有废石和尾砂,这又构成了盘古山的另两道风景:废石堆和尾砂坝。<br></div><div> 走在石子路上,在那里谈谈心。找张桌子打牌也足够消磨时光。只是到处野草丛生,锈迹斑斑,断壁残垣,心中难免凄凉……<br></div><div> 沧海桑田,岁月是把杀人刀!</div> <h3>长征公园</h3><h3>曾几何时,这是于都唯一的公园。旁边就是农田。蛙鸣阵阵,寒蝉凄切,呼唤岁月轮替。</h3><h3>如今,四边高楼林立。依然热闹,人声鼎沸,哪叭阵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