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情诗龙升华的随感日记……

<h3>步入醉美情诗的那一刻,我回望了一下在大众的那些日子,有苦也有乐,每到伤心处,泪就禁不住往下流,但沧桑的岁月却磨练了我,让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感谢上苍给了我坚强的意志!现将几段日记记录如下</h3><h3><br></h3><h3><br></h3><h3>那个时候,我特别忙,但我不能放下大众,于是,我拼命地挤时间,我晚上为了选稿,总是忙到两三点钟,白天我几乎没有时间去群里,我每次外出都拿着手机看,老板见我那样痴迷,他都担心我会出什么意外,我说,在小区内不怕,没有车什么的,但我从未迟到早退过,也从未拖欠过任务,他也便没有说什么……大众是个大团体,当时有十七个群体,设置非常完善,有古诗古韵群,有现代自由诗歌群,有小说散文群,有新时代作家协会群,有管理群,议事群,社长群(高管群),有诗赛收稿群,诗赛评委群,选稿编辑群……全都按我和张梦红,张征,清蓝,晨,五个最高层管理的商议结论来设置,施行一条龙构建模式,和金字塔管理模式,大众也因此飞速发展壮大……但做为高管却是非常辛苦劳累的,最要命的是基层工作时常要高管去做,这就大大地加重了高管层的重荷!每个社群都不能出问题呀!你想想,这得有多么团结一致的领导队伍呀……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高管层只得非常辛苦地到每个社群去查访,解决实际问题,累呀……象下面这些稿件,我爬楼收完时已经很晚,社群多,重稿也多,给选送也造成很大的麻烦,反正那时我基本上没有时间写东西,要命的是,我一直做爱心事业的,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几乎没有时间去做爱心事业,只是和一位无法走出屋子的残疾朋友一直保持联系,他无法走出他的屋子,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便在每天外出时拍下一组照片,制成影集发给他,让他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四季轮回的规律,虽然拍得不是很美,制做也不是很精制,但我相信他看到的是个最美丽的世界……我越发没有时间了,我有时也很烦恼,我想象孙悟空那样,会分身术就好,不用变成千万个自己,只要有三个自己就好,一个用来应对工作,一个去大众,一个完成爱心事业……可我还只是一个焦头乱额的自己,三者都做不好而生了几多烦恼!</h3> <h3>……可是我还是个焦头乱额的自己,也因此生了几多烦恼,我也几乎没有和家人联系,有事情处理也只是匆匆忙忙……女儿上高二,马上进入高三,转瞬就要高考,可我很少给她鼓励的话,懂事的女儿也很能干,我心里略感慰藉!而最内疚,最痛苦的是八十岁的父亲去世了,我没有伺候过一天,没有送终,现在想来,我的心里还是锥心地痛,当时大众在搞新时代作家协会,我在丧假期间还在商议那事儿,这些,清蓝是不知道的,没有经历过失去至亲的她也是无法理解这种痛的,……坐在高铁上,我的心无法平静,我流着泪拼命地写我的父亲,爸爸的草鞋,爸爸的扁担,爸爸的旱烟管,最慢的高铁,山的那一边,父亲的眼睛,父亲,您慢些走……可他再也不回头……是呀,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心痛的呢?忙,忙!忙……忙得连最亲的人都顾及不了,忙什么忙呀,难道这样还有意义!</h3> <h3>又回头去看了一下那些影集,真得,拍得不怎么样,但我却明白了个道理,爱心,不是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只要你有心,爱,就无处不在!</h3> <h3>昨晚有点失眠,睡不着……胡乱地记了些东西,今天翻看了一下,竟然泪如雨下,想起我的父亲,我的儿女及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们,想起人生中那些艰难沧桑的岁月,想起毅然跨过的那些坎……啊,说不完也道不尽,但心里却很明白,唯有战胜自我,努力拼搏才会耸立如高峰般,风吹不倒,雨击不垮,然后方可站成一塑雕像,活在天地间!</h3> <h3>听师傅的讲课,突然感慨万千……</h3><div><br></div><div><br></div><div>师傅讲课的主要内容:</div><div>大家看过电影《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吗?</div><div>知道我想说什么?</div><div>还是文学作品的立意。</div><div>两部电影都有同样的缺陷,</div><div>当我们仿佛要看见导演,或者编剧可能要站在很高的高度,去思考战争的本质,人性这些深刻的话题的时候,</div><div>到了结尾,却可以出现,</div><h3>我在想,这也许就是伟大的导演、编剧,与一般意义上的优秀导演编剧的区别</h3><div>他们,常常是停留在重大题材(比如战争题材)的表面,没有、或者没有能力去进行深度思考</div><div>我原以为,张艺谋是有这样的思想水平的,但是,他也没有。</div><div>两部电影,都止步于此。毫无价值可言。尽管,可能赚足了票房,</div><div>我前几年在书院,讲过一个话题,</div><div>关于农民工,留守儿童的诗,</div><div>我说过,至今,我还没发现一首,透过农民工,留守儿童这些社会现象,去进行深度思考的优秀诗歌。</div><div>我说过,所有的写农民工的作品,都成了一种“写作策略”</div><div>成了一种机会主义者的投机手段</div><div>成了吸引眼球的把戏和闹剧,</div><div>这些问题,和《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是同样的毛病。</div><div>思想水平的低下,决定了他们没法回答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div><div>生活的真实,并不是艺术的真实。</div><div><br></div><h3>诗意,是融入了诗人“透过生活表层的假象,发现生命深处根本的东西”</h3><div><br></div><div>这很重要。</div><div><br></div><div>而我们看见的,所谓打工诗,留守诗,草根诗,其实,却不是诗。</div><div><br></div><div>诗,不是生活的再现、复制、照搬。</div><div>而现在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为了吸引眼球,</div><div>人们给他们的评价,全都是道德层面的,伦理层面的</div><div><br></div><div>却不是,艺术层面的</div><div>“歌颂底层人的生活,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儿童”</div><div>这些,都是道德伦理层面的。</div><div><br></div><div>与艺术无关。这些人,都是投机者,为赢得好评而写。</div><div>为活着的时候,赚取名利而写。</div><div><br></div><div>如果他们的作品,有了“透过生活表层的假象,发现生命深处根本的东西”,那才是真的诗歌。</div><div><br></div><div>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功利如果在内心作怪。就注定,这些诗人,不可能在写作前,首先成为一个思想者,一个哲学家,一个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者。</div><div><br></div><div>也就注定肤浅。</div><div><br></div><div><br></div><h3>附:定军山人书院今日好诗三首</h3><div><br></div><div><br></div><div>●奶奶的墓碑</div><div><br></div><div>文: 一只黑</div><div><br></div><div>上面有奶奶的照片</div><div>是瓷化了的 不论刮风还是下雨</div><div>她都在那儿微笑 也不论你</div><div>从哪个角度看过去</div><div>她都在那看着你微笑</div><div>那么幸福地微笑 仿佛世界上</div><div>所有的好事都让她遇上了</div><div><br></div><div>心情好的时候 或不好的时候</div><div>我就去陪陪她 我们看着彼此</div><div>微笑——</div><div><br></div><div><br></div><div>●母亲</div><div><br></div><div>文:风萧萧</div><div><br></div><div>日历老去,我和光阴一样不曾理会</div><div>像秋日打旋的叶子,在众多失去里掩埋</div><div><br></div><div>和母亲上街,她依然打扮得整齐</div><div>就连头发也不允许一根出格</div><div>我习惯挽着母亲,不用思考,不用寒暄</div><div>甚至不用看路,只是跟着,然后这样走回</div><div><br></div><div>原来母亲走在前面絮叨,现在还是絮叨</div><div>只在身后,感觉胳膊上有些沉</div><div>于是慢下来,不露痕迹的保持着</div><div>原来的姿势,手上加了些力道</div><div><br></div><div>没有知觉的季节,自顾自的冷暖与开合</div><div>我和母亲不对等的交换,母亲如故</div><div>只忘了时光,我跟着母亲,一点点捡拾</div><div>生怕遗漏</div><div><br></div><div><br></div><div>●靠近</div><div><br></div><div>文:水心</div><div><br></div><div>夜色刚刚铺开,便被妈妈</div><div>恩威并用地按在沙发里,养眼睛。</div><div>我只好闭上眼睛,像一头不敢发怒的困兽</div><div>而此刻,时间的水悄悄漫过来</div><div>我发现我的心跳开始一点点慢下来</div><h3>呼吸一点点细微起来</h3><div>我仿佛闻到了婴儿时熟悉的乳香</div><div>我把头悄悄地靠近母亲</div><div>就像小时候</div><div><br></div><div><br></div><h3>我的感慨</h3><div><br></div><div>当年姐嫁到千里外的县城去, 那种难以割舍的心情是无法言语的,她花五百块钱买了部收录机,八十年代,五百元,在一般的家庭,算是昂贵的。</div><div>她就天天听红楼梦的歌, 听到探春远嫁时,就会泪流满面。 尽管姐夫很痛她,但婚后好长一段时间还是那样……</div><div>可见《红楼梦》对她的影响之大。 看过《金凌十三钗》后,很多人拍手道好,唯有姐姐说,谁弄的,乱七八糟地…… 父亲也说过我,‘’ 儿呀! 宝钗她呢,在别人眼中是不太好,可是黛玉她的结局,你是知道的, 史太君一开始那么痛她,可后来……为什么呢?‘’ 我无语…… 我自信地想,我的时代和他们不同, 我的出场和她不一样, 我的选择标准也不一样, 万一命运弄人, 我可以独立生存…… 有些事,我可以拿得起,放得下! …… 二十五年后, 我没有忘记当时父亲说过的这些, 虽然我真没有黛玉的结局,但也是慨叹万千……</div><h3>无论时代怎样改变, 但人的总体观念不变, 这个社会就永远无法改变! 这就是老师您说的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怎能拍出效里呢? 对于这个社会,我不想也不能怎样去褒贬,我只想说红楼梦里所有的人都还存在着, 又何偿不会有象《南京南京》和《金凌十三钗》的优秀存在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