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古城村</h3><h3>位于王寺镇东北0.8公里,三桥镇至斗门镇公路东侧。距咸阳15公里,距西安城10公里。</h3><h3>大、小古城村是长安境内出现较早的村落之一,唐代后就已形成。因地处古阿城(古阿城遗址在西安西郊阿房村以及长安的古城村一带。因现阿房村西南有一座高约20米、周长约31米的夯土台基,当地人称“始皇上天台”)而得名。两个村最早都在郿坞岭上,一个偏南,一个偏北,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南古城、北古城。清末,北古城因人口较多改名为大古城,南古城人较少,就叫小古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北古城一名大古城,南古城一名小古城”。</h3><h3>1959年300多人,如今200余户,800人左右。主要有三大姓,朱、薛、石。传说刘姓、荣姓来得最早。朱姓来自西安市南郊的瓦胡同,人丁一直非常兴旺,男娃多,甚至有弟兄10个的。民国7年(1918),朱家发展到80多人,一部分便从村子中间搬到村外,因此被称为“村外头人”。如今朱姓80户左右,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半。薛、朱两家为亲戚。传说薛家祖上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村中纪姓和纪杨寨的纪姓为同一个先祖,小古城是长门,纪杨为二门。过去朱家在村里有开粉坊的,用绿豆制作淀粉,销售到周围村庄。薛姓村民中有开染坊的。</h3><h3>在未央区阿房村的西南,从聚家庄、赵家堡一直到古城村是一块面积约26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台地,夯土梁逶迤不断,当地群众称之为“郿坞岭”。秦阿房宫前殿遗址就在郿坞岭上。</h3><h3>小古城村最早建在郿坞岭上,后来搬到岭下。岭上至今还有当时水井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前村民在岭下挖井时,曾经在地下3米处挖出一块一米多长的巨石,还有“龙骨”等。上辈人传,郿坞岭下原来有一条西北至东南流向的朱河,后来河水干涸。今村址就在河道上,村子南北方向一华里处,古河痕迹至今尚存,河道里还有灰烬。村民围绕郿坞岭分布居住,村中为南北街道,单摆子房屋,门全部朝西开,南边村民基本上家家都有窑洞。村子有东、西围墙,正门在北头,北门外边有一座占地3亩的小庙——“老爷庙”,后来改为村小学。村西有“马王庙”。两庙都在郿坞岭上,当年村民把老爷像放在车上往下迁移时,不知何因,半路上车子怎么也动不了了,于是只好就地安放,建新庙。</h3><h3>村民爱耍社火,兴盛于民国时期,有本戏,就是一组演员集中在一个床子上,需要十多个人抬;也有单戏,一桌抬一个演员。因为村门小,社火装扮好后,必须去掉村门楼的上脑才能抬出去。最精彩的曲目有《刀铡陈世美》《八件衣》</h3> <p class="ql-block">耍社火</p> <h3>《大上吊》等。演《铡美案》时,提前做好一个半截假人预先放在真人的下边,人的裤裆里面夹着一个装着红水的猪尿泡。假人安着假羊肠子和红染料,上边盖着一片红布。铡刀落下的刹那,放烟火人密切配合,只见火光一闪,一眨眼功夫,真人的下半身掉下去了,半截子假人冒上来。与此同时,底下的人连忙用两手使劲向上挤那猪尿泡,顿时“血水”四射。观看的人不知道真假,小孩子和不明底细的人被吓得纷纷闪开,场面非常热闹。</h3><h3>每年大、小古城两个村子在一起耍社火都要勾心斗角,装扮的曲目一家比一家厉害。如小古城的手里拿着一个秤锤说:“算你张,你把我这秤锤能捏扁?”大古城的手里拿着一个牛笼嘴说:“你厉害,你把我这牛笼嘴能尿满?”两家锣鼓队相遇时,都争强好胜,很容易起摩擦,动辄就打起来。两村结亲通婚比较多,但是在混乱中六亲不认,有丈人爹打女婿的,也有外甥打舅舅的,甚至抬着伤者到县城里告状打官司。</h3><h3>农历的六月十九为小古城的古会日,称“菩萨会”。村民过去习惯上三桥的集市,现在上王寺集。旧社会,大、小古城附近有“一贯道”活动,宣传“末日”舆论,最早是由西安市的关庙村传过来的。1960年前后,“一贯道”才停止活动,彻底在方圆销声匿迹。</h3> <h1><b>王寺街道古城村分为大古城、小古城两村。隶属长安县王寺镇管辖,地处王寺十字东北,南侧毗邻108国道,是长安境内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村落始建于唐代以前,因为在秦阿房宫宫城西侧得名,古城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王寺廒 在县西二十里,分十保障,统四十七村:廒在王寺村。北古城,一名大古城。南古城,一名小古城。</b></h1><h1><b>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慕容冲即皇帝位于阿房宫改之更始宫殿,故址在阿房宫遗址古城村。公元394年被后燕国慕容垂所灭,西燕立国共十年。是南北朝时由鲜卑人在长安建立的割据政权。</b></h1><h1><b> 据《长安县志》载,在唐代后就已经有该两村。清代叫北古城,南古城,民国初更名为大古城村,小古城村。</b></h1> <h3>小品:拆遷中的小古城村</h3> <h3>阿房宮</h3> <h3>阿房宫</h3> <h1><font color="#ed2308"><b><i>《阿房宫赋》作者:唐.杜牧</i></b></font></h1><h3><br></h3><h1><b>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 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 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b></h1><h1><b>妃 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b></h1><h1><b>嗟 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 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 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h1><h1><b>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h1> <h3>阿房宫</h3> <h1><b>阿房宫遗址是国家四大古遗址之一,近几年经考古研究阿房宫并未建好,历史上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实则子乌虚有,阿房宫现有前殿遗址在小古城村,有面积硕大的夯土层,可以说天下闻名的“天下第一宫阿房宫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烂尾楼'。阿房到底建成於否,據我所知?学术界还存在争议……</b></h1><h3><br></h3><h1><font color="#167efb"><b>火燒阿房,三月有餘,火不熄也。</b></font></h1> <h3>阿房宫遗址<br></h3> <h3>阿房宮遺址</h3> <h3>阿房雪景</h3> <h3>阿房雪景</h3> <h1><b>近二十年来,我村为保护秦遗址,在秦遗址周围出让土地,建设秦展厅和保护遗址道路用地及便于游客参观等等。我村有专职人员协助文物管理部门,看护遗址。协助绿化环境,是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景色如画,似周秦之韵再现。也得了上级领导及邻村群众的好评和表扬………</b></h1><h1><b>在此,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遗址周边仅存的小古城、大古城、赵家堡三个遗址村落,也面临拆迁的命运,这样会是据有古秦风貌遗址村落、消失殆尽。紧存1000多年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会在我们这个时代永远无存于世……</b></h1><h3><br></h3> <h3>嵋坞岭上的小淘气们!</h3> <h3>阿房宫遗址上的自乐班</h3> <h3>秦之声</h3> <h3>小古城位于王寺镇的东北0.8公里处,三桥镇至斗门镇公路的东侧。距离咸阳15公里,距离西安城10公里。小古城有200余户,800人左右。村民主要有:朱、薛和石,刘和荣,纪姓氏。小古城的朱姓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半。</h3><h3>在说大小古城村,自唐代有了亥村后,两村一直居于古遗址之上。清嘉庆年间大古城由阿房宫遗址上下迁至遗址北,小古城迁遗址下南。</h3><h3>大古村当时规划三十户。村中主要有冯,纪,杜,唐,高,翁,朱姓。后又从河南迁入郭,李姓,从狮寨村迁入李姓,从府东寨村迁入赵姓。民国中期高姓因瘟疫绝户,翁姓因经商迁入西安城。一九四九年全村人畜不过300口(头)。</h3><div> 1975年在长安县政府组织下,重新规划新农村,历时四年民建公助建设16棟101户。村子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41米。另外有村子办公,服务等公共设施近二十亩。至2017底年沣东新城组织拆迁逐步发展为309户,900人 。</div><div> 1949年以前村子四周由四庙一楼即东南玉皇庙,东北地母庙,西南老爷庙,与小古城村合建,西北马王庙,村东南阿房宫遗址上建有五六米高的魁星楼。</div><div>在旧社会两村为争先进老爷庙烧香火,年年打的不可开交,那几天亲亲舅舅都不认了。哈哈……</div><div>现在新社会都很好了,两村乡党和谐相处,亲亲朋友常常走动,我岳父家就在大古城村,二位老人已八十有七,俩位老人家都是村上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受人尊敬……</div><div><br></div><div>小古城村办公楼</div> <h3>大队广场</h3> <h3>今当吃事……哈哈哈</h3> <h3>拆迁前街景</h3> <h3>在西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象形字典网》里显示: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猪只。但是我们看回家的甲骨文是,其实里面的字形可以解释为“在特定场地两动物交配”。而家的重要意义的确是繁衍后代,而前提的确是交媾发生。所以家可以是养猪富足的表现,也可以是繁衍后代的场合表现!</h3> <h3><font color="#010101">新北街.汽修部正在营业中……</font></h3> <h3>幸福人家</h3> <h3>开始拆迁了……</h3> <h3>文物路</h3> <h3>老三媳婦你苦笑啥呢?</h3> <h3>故土難離</h3> <h3>小鲨鱼和村里还有房客的孩子们在嬉水打仗</h3> <h1><font color="#ed2308"><b><i>今日是周未,下午、小鲨鱼兴高彩列滴跑回来看爷爷奶奶了,我们暂住厂里,可他不习惯在厂里呆,因为村里小朋友们多,想着苗奋青(苗奋青是房客孩子)他们呢!闹着要回家,‘这里不是我家、我要回家‘’…哭着…闹着……</i></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i>奶奶说:‘宝贝乖乖…我们家马上要被拆迁了’小鲨鱼急喊:‘是那个坏人拆了我们家,我要打他……坏蛋’。</i></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i><b>天都黑了、小鲨鱼闹着一定要回家看看,村里人们大都搬走了,只剩下零零星星几家人了。天冷大街上已无人,拆的乱七八糟,小鲨鱼还有点害怕。走到我家大门口看了看,大声喊:‘党毅开门…党毅…开门…’(党毅是我家房客),不知那来的勇气,声音大的超乎寻常,叫也没人应。看了看,无奈又恋恋不舍的和奶奶走了……回头又望了望。</b></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i>我听了她们的叙述也有点心酸…,只有三岁呀?不知给小鲨鱼的心里留下了什么阴影。听她奶奶说、在离村的路上,小鲨鱼看到路边的一切给她妈妈说:‘妈妈我是奥特曼,我要保护你们!’</i></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i>下个礼拜天我不会让他到村里去,如果他看到家里房子不存在了,成了垃圾堆,会大哭一场……</i></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i>当然、每个人看到生我养我的地方被拆的七零八落。人人都会心里酸酸的何况一个小孩呢?</i></b></font></h1><div><br></div><div>2017.11.25日夜.老刘写</div><div>……………………………</div><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i><b>昨天,又是周末,我孙子回来了,又要</b></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i>回家看看,当他在爸爸妈妈带领下,看到我们家被拆成了一堆废墟,他真的哭了……</i></b></font></h1><h3><br></h3><h3>2017.12.11早.老刘写</h3><h3><br></h3> <h3>北頭老朱家</h3> <h3>村觀音廟</h3> <h3>人們都走了,觀音在保佑著大家,平安。</h3> <h3>窗门被挖了人去楼空</h3> <h3>拾荒者</h3> <h3>薛府門前的人們……</h3> <h3>小品:</h3><div>老夫辛苦幾十年,家住長安小古城。拆遷必須要搬走,今後一家住何處?</div> <h3>看著這情景老三心裏酸酸的</h3> <h3>小劉家</h3> <h3>古城小學</h3> <h3>小學門前小景</h3> <h3><font color="#010101">街口一角</font></h3> <h3>拆遷辦公室門前留影</h3> <h1><b>当然、每个人看到生我养我的地方被拆的七零八落。人人都会心里酸酸的,比境故土难离呀?可是、为了沣东的发展,大家舍小家暂时租房过渡生活,心里慢慢会平静下来……</b></h1><h1><b>希望沣东管委会能尽快实施大家回迁安置楼工程。让广大群众早曰搬回自己的新家,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的未来……</b></h1><h3><br></h3> <h3>村里已经没有几户人家了,只有小诊所还在孤独的坚守着</h3> <h1><b>总之,我们会珍惜这美好的时代,感谢党和人民创造这美好和谐的社会。是老百姓幸福美满,安居乐业。</b></h1> <h3>老刘聊往事</h3><h3> </h3><h3> 往事如烟,回首有趣,青少年时期,有许多许多的回忆……</h3><h3> 记得当年我们这些同龄人爱好特别多,象朱仙龙(大古)同学喜欢音乐,无论什么乐器,只要拿在他手里,就象玩一样,断断续续,吹吹打打,都会摆弄一会。一首歌曲在他嘴里慢慢完整奏响,好听极了,我是他歌迷,他是我画画的崇拜者,爱好互补,惺惺相惜,在青少年时期我俩经常在一起,隔三岔五到我家互相交流,听音乐学画画。他的理想实现了,目前在西安中学任教。</h3><h3> 那年我十六岁,我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一个画家,所以自己不断努力自学画画。记得有一年,斗门中学在斗门地区,各中小学招收体育生、文艺生,当我带上我的绘画作品,在北田小学报名时,招收学员的老师,看了我的水墨画,赞口不绝,奇才也。</h3><h3> 此后,音讯全无,后来体育文艺班开学了,我才知道,全区绘画报名只我一个,呵呵,命也。以后,我向王中义和美院良良老师学习素描,良良老师带我到美院考试,只差6分,名落孙山,又是命也。从此,弃文务农,虽为农民,其实一生干的都是机械行业……</h3><h3> 青少年时期我还有一个理想,将来成为一个武术家,这个理想只有我周围人知道,比如(朱九虎,朱宗理,朱军贤,朱孟选,北头薛建平等)在外人面前从没提及过。</h3><h3> 小时候常常被伙伴和同学们欺负,敢怒而不敢言,暗暗下定决心,终有一日,有你们好看的。</h3><h3> 有一年,我叔从部队探亲回来了,我高兴极了,跟前跟后行影不离,我叔带着我,拜访当地一些武术家,(三桥镇张雁武,南小巷小军和当地很多武术爱好者)耳闻目染,慢慢喜欢上武术了,他们的拳脚功夫个个厉害。我最初学习武术基本功,踢腿、前空翻、后空翻,倒立、旋风腿、打沙袋等。后来学习大红拳、小红拳,霸王锤和军体拳等等,假期时满,我叔回部队去了。</h3><h3> 我和朱九虎、朱宗理几个哥们,在家早晚坚持练习拳脚基本功,日复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时,有一天,冯同学欺负我,当时好多在校倒蛋学生欺负我,已成为习惯了。冯同学对我,推推桑桑骂骂咧咧,我还有点胆怯,打急了,对方重拳袭来,我右拳一个黑虎掏心,把对方打到墙根起不来了,此时我也很惊讶,自己的功夫已经大有长进。从那以后,谁欺负我个个摞翻在地,有时学习一些新动作,专找那些玩皮小子练手,散打摔跤随便试,散打讲究猛狠准,输者面部表情那个痛苦啊!我呢?以赢为快,以斗为乐,一直打到初中毕业。</h3><h3> 弃学后走上社会,我的朋友方圆几十里都有,出门几天不回家,住在朋友家里,和朋友畅谈江湖之道,学习一些新动作,再出去打架,输了总结,赢了得意,其实,最有意义的是通过学习卸骨术后,有孩子不小心弄掉胳膊,我可以把胳膊给按上,但卸胳膊从没试过,动作常常练习。</h3><h3> 这样下去父母也很担心,就让我在大队运输队学习开車,从此走上了正路。几年后,国家行政治安大队,逮捕了我的很多哥们都进了号子,我却安然无恙,当然,很多违法乱纪之事,咱本来就没有时间参与,归邪后走了正道。</h3><h3> 哈哈……孩童时的无知与理想,现在,想想也可笑,但也有遗憾,聊聊当年,也是一个美好的回忆。</h3><h3> 2018.5.4日午时</h3> <h3><br></h3><div>小品:大年三十帖对子</div><div>打上一盆浆糊,门楣贴上对联。</div><div>家家新鲜红色,样子才像过年。</div> <h3></h3><h1><font color="#167efb"><b>闲聊《过事》</b></font></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font color="#167efb"><b> 在关中农村,无论红白喜事,主家都会在自己大门口,搭上一个大棚,需要几间,一般根据主人事过的大小而定。有的地方不搭棚,在街上摆几十桌酒席,爱好的不但搭棚,还有铺红地毯的呢,主人都是邀请有名的厨师和服务队。这里,我主要讲的是红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喜事。</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过事前一天晚上,主家首先要请乡党吃饭,设立执事和总管。一般总管都是村里有名望,会安排料理事的人,帐房先生是村里能写会算的精明人。还有烧茶炉供开水的要好几个人,其他人各司其责,把自已的事做好就行,否则总管就要骂一番,主人也会不高兴的。</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七八十年代过事,娶媳妇需套一挂马车或牛车(骡子可不能套,有讲究的),车夫把马好好收拾一番,身上皮毛梳理光顺,黑里透亮,马头上扎一红缨子,再挂一个响铜铃,好听又好看!马要精神还要乖巧,百里挑一的良种,要不然受惊了,那就麻烦了。招待客人,一般酒席是四道凉菜哨子面,有的地方吃一顿饭,还有地方吃两顿。</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记得我小时侯,大约七八岁,隔壁老王家给娃结婚,前晚乡党要随礼(行情、随顺子)我妈在家翻了半天,才拿出了一个画张,画面已记不清了,大约也就文革时期宣传画吧,我捲起就去隔壁家行情,走到门道就有几个礼房先生在桌前坐着聊天,我把画递上登记姓名,等第二天坐席。这时正好执事们在吃饭,看见席上的饭菜馍馍肚子就咕咕叫了,咱也不懂规矩,就直接坐到大人执事席上吃饭。那时候席桌上摆四个小碟,一个胡罗卜丝、二个青菜和豆芽,一般只看不能吃,前晚都是主人家碎娃(小青年)端盘,端着一个旧木制四方红盘上放着几碗米汤稀饭,还有馍馍,大人们还和我开玩笑,娃娃多咥几碗,那时候不知道前晚不待客,当然也不知道羞(不好意思)。有些婆娘和小娃由前天晚上到第二天在家不吃饭,就等坐席一顿咥饱,能耐上一两天更好,那时确实穷,家家粮食接不上来年夏粮,有办法人骑上自行车到迁东镇买粮,我也和村里乡党一块去买过,有邻村人笑话说我村粮食关系在(渭河北)河北。</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媳妇接回来啦,娃娃们先兴高采烈地欢呼起了,远远看到一个马车搭着席棚,坐着新娘和送亲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车到门前由执事中胆子大专业点的人放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震得人耳聋,烟尘雾罩的满街都是火药味。这时候孩子们已关上老木透缝的大门,不给份(红包)不开门。</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嫂子笑容满面的从屋里出来迎亲,端一个红色的洋瓷盘子,里面放着糖果瓜子和红包,先迎新娘再迎新亲拿嫁妆的近亲家属,给新亲份子少了,人家还不下车,嫂子好话说了一大堆,才好不容易把新娘新亲迎进屋里,陪新亲的二位执事和亲戚长辈,赶忙递烟倒茶热情招待,送亲的人也不好意思再为难主人家了。</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午时,结婚典礼开始,七八十年代没有象今天什么婚庆公司和司仪,都是村里爱谝闲传口才好点的能人,就是不会幽默也要把婚典项目念完,放一个开席小鞭炮,正式开席。四道程(四道菜)和哨子面,饭量大的人吃三五碗没问题,那吃的汗流满面、淋漓痛快。</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以后,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席口也变成八围一(八围一是:四荤四素中间一盘甜饭)。还有富裕一点的人家,吃地十全和十二件子(十全是:六荤四素,有四荤六素不等。十二件子有六荤六素八荤四素)。后来有个别先富起来的人,为在村里乡党面前给自己争个面子,给娃结婚吃的十三花酒席(十三花在上正菜前有干果油炸品共上十三个碟子,先是下酒菜后边正菜有十全的,有十二件子的合到一块叫十三花)。那在方园几十里可传疯了,不得了,人人羡慕。</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七十年代后期,政府倡导婚姻时尚,不用马车和拖拉机了,新娘新郎还有女方送亲的都骑自行车,带上大红花,那气氛也很热闹又好看,省钱又环保。八十年代以后,有办法的人才用汽车,我是83年通过熟人用乡政府客货两用车接亲的,面子也不算小了。</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改革开放后,在这几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娶媳妇可讲排埸了,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普通老百姓给娃娶个媳妇少则十几万,爱好点需二三十万,土豪给娃结婚几十万到百万不等,那席口也非常讲究,最少也得十六个菜以上,烟酒都是高档的,土豪一般都在豪华大酒店招待客人。村里能省点钱,热闹人多,坐席的拖家带口全家来图个人气,主人还高兴。目前随礼小则壹佰元至伍佰元,还有几千的不等。</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如今农村文化生活变化也很大,谁家有个喜事,村里有专业锣鼓队、歌舞队等助兴,好不热闹。大门上红纸金字大对联,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也体现了农村文化生活普遍提高。洞房那是最温馨的地方,当然对联内容也不一般:明月清风长作伴,高山流水永相知,横批:洞房春暖。主人很讲究,就连后院厕所也有对联:来时百步紧,出后一身松。横批一个字,爽,还有敬先祖台,侧门,厨房,就不一一说了。</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八十年代前后,闹新房的乡党伙伴们,一到晚上在家里坐不住早早就去了。就是大冬天,围观的男人们也觉得心跳脸红,正如著名作家莫言在《酒色赋》里一针见血,不回避,不躲闪把男人说到骨子里去了。耍新房的那些门门道道和怪招,整的新郎新娘哭笑不得,还得陪着笑脸,不然整的更惨,个别光棍还想借机使坏,新娘也不敢叫喊,只能忍受。有的新郎也用怪招,天黑前,用八号铁丝,把裤带扎成死结,急得那些耍新房的小伙子们也没办法。</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而今过事都现代化了,有婚庆公司,不管在村里办酒席,还是在酒店办婚礼,都体现着现代文明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总之,要珍惜这美好的时代,感谢党和人民创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使老百姓幸福美滿,安居乐业。</b></font></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font color="#167efb"><b> 写于2018年8月2日</b></font></h1><font color="#167efb">
</font><br> <h3>小品:常回家看看</h3> <h3><h1><b>刘金民:《过会》(原创)</b></h1>
<h1><b>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五曰,再过几天就是六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是古城村(大古城,小古城)每年过古会的日子。如今再也没有过古会的那种气氛了,人们只有回忆往事的份,娃娃们也只能留下遗憾了。</b></h1><h1><b>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娃娃们天天盼着过会过年,过会能吃肉和哨子面,过年不但能吃肉菜和哨子面,还能穿新洋洋(新衣服)能收压岁钱呢。</b></h1><h1><b>在过去大人们提前几天就准备过会的物料,提上竹笼拉个架子车去三桥古镇(每逢周六日有集)去赶集,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或需要?买几斤猪肉,还有白酒及调料什么的,再买几样青菜辣子豆腐豆芽粉条等等。过会前天晚上全家人忙里忙外,小娃娃们帮助家里人找一个磨石把切面刀磨的锋利一点,大人把肉洗净切成小方块(炒哨子),再切几块大方块肉(待客时切几片摆菜碟子上面),小娃娃们不睡觉围在案板旁看着大人切肉肉,看得口水直往肚里流,回味着肉香的味道。</b></h1><h1><b>锅里煮肉散发出扑鼻的香味……闭上眼睛慢慢享受这飘来的肉香味……啊!真香啊……说实话现在的小娃娃们是体验不到爷爷奶奶小时候的那种对肉迫切的心情。肉煮熟了奶奶先尝尝味道,在给娃加一块骨头,娃娃们就象小饿狼一样吃着骨头上的肉。晚上做梦都在回味吃肉的那种感觉,笑着笑着笑醒自己了,原来在做梦……嘿嘿嘿……咋巴咋巴牙缝里还残留的肉香味又甜甜的睡着了。</b></h1><h1><b>等到过会那一天全家人一大早都起床,检查一下还有什么没准备好的,择菜洗菜切菜煎一锅哨子汤,大铁锅里漂着一层肉菜和油花花看着把人都馋的,嘴里涎水直往肚里咽。一切都准备好了,这会大人们就等亲戚来呢!娃娃们急得在家团团转,亲戚咋还没来?</b></h1><h1><b>上午10点多亲戚陆续都来了,大人们热情地招呼着泡茶倒水,闲聊着今年的收成怎么样,麦子打了多少,日子过得好不好,家里的孩子吃胖了没有,长高了没有,老人的身体硬朗不,都是拉拉家常之类话题,娃娃们可不这样想,老想着竹笼里有啥好吃地,趁人不注意还想着偷偷拿一块,躲在没人处美美咥一顿。</b></h1><h1><b>亲戚拿来的东西,奶奶先翻一遍,好礼物收起来放在板柜里再用锁子锁上,只怕有人偷吃了。有些父母舍不得吃把食品锁在柜里都放坏了,拿出来一看发霉了又不敢吃只好喂鸡喂猪去。</b></h1><h1><b>中午开席前先给隔壁对门的婶婶嫂嫂们一家互端一碗哨子面、大家互品谁家哨子面做的好,香,油水大,哪种其乐融融的场面非常感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b></h1><h1><b>开席了主家和亲戚在院子树荫下摆上一个小低桌,围一圈小板凳大家聚在一起准备吃饭,四个菜还有哨子面,大人们边吃边聊小娃们只顾捡肉吃,那时候我正长身体一顿能吃三老碗,饭量小的人见了吓的,这娃能咥得很么。</b></h1><h1><b>现在过会比过去好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家里待客老传统哨子面,但席上的酒菜和过去大不一样了,由过去的散酒变成了品牌,十几个精工细作的凉菜热菜色香味具全。有些家庭条件允许的直接酒店待客了。</b></h1><h1><b>过去,从今日起就开始操办过会了,可如今,自从拆迁开始各奔东西,原村子的人再也聚不到一起,再也看不到往日那种门挨门,户靠户,家家待亲朋人人兴高彩烈,热热闹闹过古会的气氛了!往事如烟,记忆犹在……</b></h1>
<h1><b>记忆犹在</b></h1><h1><b>往事如烟</b></h1><h1><b>人移村迁</b></h1><h1><b>居住分散</b></h1><h1><b>实难见面</b></h1><h1><b>心中挂牵</b></h1><h1><b>我的古会</b></h1><h1><b>永远再见</b></h1>
2018年7月27日老刘写于陋室工作室
……………………
<h1><b>解释一下“过会”是什么意思:</b></h1><h1><b>忙罢会</b></h1><h1><b>过会指的是“忙罢会”,一般在夏收大忙后,六月前后,逢单日过会。一般在周围数十个村里轮流过会,在关中周边地区盛行。 亲戚们在约定的日期、约定的村落过个节。夏收结束,亲戚相聚,互谈春播夏收的生产、生活,传经取宝,商讨秋播后田间管理。因为农闲,出嫁的姑娘大多在此时回娘家,故有俗语“麦梢黄,女看娘”。</b></h1><h1><b>不知道从哪个年月开始, 在陕西关中农村,每年夏忙过后,大致是农历的六、七月份,当地农村都要以村子为单位,每村统一固定一天,用于集中招待村民的全部亲戚来村里相聚,比如张村6月23日,李村7月初1,王村7月初3,赵村7月初6......关中人把这种集中待客的事情叫做“过会”,也有人叫作“7月会”</b></h1><h1><b> 由于是整个村子统一都是一天待客,而且年年如此,时间不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中国民俗。大家不用通知,到时候走舅家,走姑家,上姨家,串姐家.....就成了一种必定要去的事情。对于过会的村子,这一天就格外的热闹,村子里除了比平时人多以外,各种小商小贩也不失时机地凑过来,就连要饭的丐帮,也来凑热闹,而且往往成果十分丰厚。</b></h1>
<h1><b>关中</b></h1><h1><b>关中人为什么要“过会”?其原因不得而知,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形成下来,是想拦住也拦不住了。</b></h1><h1><b> 记得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不知道是那股思潮影响的,上边突然提出来要取缔这种“过会”的旧风俗,说是要破四旧,不让大家固定一天走亲戚。但是,每年到了这一天,各家的都还是照走不误。当时村干部想了很多办法阻止外村人来本村走亲戚,却怎么也阻止不住。有的竟然给村口放一些干活的工具,比如板车之类,当不回去的,就让他们给当村的生产队拉土干活,呵呵,可是这些外村人不听村干部的,就在村口耗着,更有甚者,甚至把交给他们干活的板车之类农具拿回自己的村子,直到干部们好不容易找到,再到别的村子去讨要,还要费不少口舌。而当这些没有善待别的村子来走亲戚的村干部们,到别的村子去走自己的亲戚的那一天,可想而知,其所享受的礼遇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四人帮被打倒了,村里的“过会”还在不受干扰的延续着。</b></h1><h1><b> 关中农村地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过会”,人们不得而知。到是在那次破四旧的过程中,在走亲戚的和村干部们讲理的过程中,隐隐有人得到了一些并没有人证实的说法:一是夏收结束了,可以松一口气了,来看看亲戚们的收成如何,也和亲戚们交流一下经验,二是夏粮生产是龙口夺食,随着紧张的生产活动告一段落,麦子已经晒干入仓,新麦子,磨新面,压出新挂面,送给亲戚尝一下;三是夏收太忙,无暇看望,得一空闲,大家在一起聚一下,交流一下感情……其实,说法再多,也不外乎是增进交流,增近亲戚之间的情感而已。个人觉得这种方式非常质朴,不像许多人无事不登三宝殿那样市侩。</b></h1><h1><b>关中的会主要分“七月会”和“十月会”,即在农历七月中或农历十月中过会。</b></h1><h1><b>在过会前一天早上,村子里的主要街道上会有附近的菜商摆满了蔬菜和生活必需品,以供人们过会之用。过会当天早上五六点,村子的主要街道就已经人满为患了,各家各户都在为中午的酒席购买原材料。直至八九点,菜商才会渐渐离去,而留下的商贩会摆一些玩具、熟食类的摊点。</b></h1><h1><b>过会那天,除了各家各户会张罗酒席外,有些村庄也会搭台子唱戏。而孩子们在这一天也是着新衣,从这一点,也看得出人们对过会这一习俗的重视!</b></h1><h1><b>过会期间,妇女的娘家人也会来,包括她的父亲、兄长也会来男方家里做客。而在春节期间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b></h1><h1><b> 关中农村地区这样一村一天的集中“过会”,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人能说上来,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无疑是关中农村一道十分独特而靓丽的风景,是许多城里人无暇也无缘体会的一种景象。</b></h1><h1><b>由于最近几年农村出外打工人数越来越多,家里置留的老人孩子也没有能力置办酒席招待来客,加之亲属数量也在减少、日常联络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过会这一习俗正在消失。</b></h1></h3>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劉金民,堳坞山房,漢族,陝西長安人,與阿房為鄰,筆耕不輟,幾十年如一日。擅長文学、漫画、隸書、草書,隸取全曹、張遷、乙瑛,渾厚方正之間亦見逸趣。現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人和書畫院创作师。</b></h1><p class="ql-block">陕西省漫画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咸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会员。</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安市同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陝西弘揚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會長、副秘書長。</b></h1><p class="ql-block">西鹹新區攝影協會理事</p><p class="ql-block">‘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群艺文化娱乐协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灃東新城芊域源書畫社秘書長。</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品深受社會各界好評,並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b></h1><p class="ql-block">作者像2020.8.1日</p> <p>毛泽东扮演者商清瑞老师合影</p> <p>陕西省著名人文漫画家宋黎明先生</p> <p>陕西省漫画协会名誉会长著名漫画家李乃良先生</p> <h3>中堂.猴壽圖 这个使人赞不绝口的“猴寿”,猛看时是个“寿”字,细看时又有个“猴子”,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寿”字线条流畅、气势潇洒,似有一股激情溢于笔端。“猴儿”点画精致,精气神内涵,更显出猴的聪敏矫健。“寿”与“猴”之间不仅无丝毫牵强附会之感,反有相映生辉之效。这种新颖的创作,不仅为“寿”字增添了活力,又为欣赏者增添了情趣。每幅肥瘦不同,写出的“猴寿”愈加妙不可言,胖猴、瘦猴、长嘴猴、短嘴猴、仰头猴、低头猴、回首猴,个个形似神肖,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了健康、长寿、正直、神通、智慧、成功的美好祝愿。</h3><h3>赠父母:福壽康寧樂無窮</h3><h3>贈情侶:百年秦晉連理情</h3><h3>贈兒孫:聰穎正直創人生</h3><h3>贈朋友:智慧神通伴成功</h3> <h3>微聊(戒烟)</h3><div>~~~~~~~</div><div>我抽烟几十年了,可以说在烟界是个老江湖,已做"大哥"多年了。没吃过烟的人,您是体会不到的,您知道吗?椐<本草汇言>记载,烟草能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吾理解为:吃烟人,在困难面前沉稳、冷静、睿智,并能从容面对。还会使人在写作、绘画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力。每次我快抽完一支烟时,您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想……抽完这一支,再也不吸了,唉 ……</div><div>我从是烟道加工生意,从不会给别人抽二手烟机会的。</div><div><br></div><div>陋室主人.写于2018.1.2日</div> <h3>漫聊《手机》</h3><h3>(1)</h3><div>自从恋上手机,忘了美丽娇妻。</div><h3>一头钻进手机,谁知却是空的。</h3> <h3>(2)</h3><div>外面世界精彩,无奈贼心未改。</div><div>法网疏而不漏,只能钻出头来!</div> <h3>(3)</h3><div>网络信息量大,看得让人眼花。</div><div>不如吞入肚里,待我慢慢消化。</div> <h3>(4)</h3><div>自从有了手机,一切事业荒废,</div><div>思来想去生气,把你踩成残废!</div> <h3>(5)</h3><div>忙了整整一天,累得身困气喘。</div><div>搬来枕头便睡,梦里别有洞天。</div> <h3>(6)</h3> <h3>鬥方:觀海聽濤</h3> <h3><font color="#010101">條幅:禪茶一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橫幅:厚德載物</font></h3> <h3>小品:寂寞的小山村</h3> <h3>拿本旧书,</h3><div>泡壼清茶。</div><div>阿房遗址,</div><div>看看风景。</div> <h3><font color="#010101">毛澤東.沁園春一首</font></h3> <p>斗方:佛</p> <p>哥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