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瞬间

庄起雄

<h1><font color="#010101"> 前 言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公元一九六九年三月六日,杭州拱宸中学老三届毕业生中,有四十名同学到黑龙江省同江县街津口赫哲族人民公社下乡插队,开始了知青生涯。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们年近古稀,回忆起那段生活,仍是百感交集,唏嘘不已……</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本篇希望人们进一步了解我们——中国知青,旷世绝代!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汤玮望 2017年12月</font></h1> <h1> 🌷 🌷 🌷 </h1><h1> 致 青 春 </h1><h3> 王荣富</h3><h1> (一)</h1><h1> 冬去春来又一载,</h1><h1> 年年岁岁不尽同;</h1><h1> 当年绿色行嚢装,</h1><h1> 如今夕阳映春光。</h1><h1><br></h1><h1> 又到出征纪念时,</h1><h1> 时代变迁各不同;</h1><h1> 昔日苞谷罗卜汤,</h1><h1> 赛过人参黑熊掌。</h1><h1><br></h1><h1> (二)</h1><h1> 羽翼未丰稚气脱,</h1><h1> 背起行囊去远方;</h1><h1> 公鸡未鸣洗漱忙,</h1><h1> 落日余辉迎夕阳。</h1><h1><br></h1><h1> 炊烟漁火映江上,</h1><h1> 沙滩窝棚度时光;</h1><h1> 嬉笑苦乐一瞬间,</h1><h1> 转眼鬓发已成霜。</h1> <h1> 🌷 🌷 🌷  </h1><h1> 汤玮望感言:当年丰华茂,更历风雪造,时代塑就人,就是不一般。虽今近古稀,却如不老松,开心每一天,耄耋之天年。</h1> <h1>  1989年3月5号,在浙江幼儿师范学院礼堂,“杭州赴同江知青联谊会”召开“下乡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以下乡时所在的公社村屯为单位,拍了团体纪念照。(上图)</h1><h1> 下图彩照为街津口下乡四十八周年在杭州聚会时合影。(背景另配,由庄起雄制作合成。)</h1> <h1> 🌷 🌷 🌷</h1><h1> 这两张留影于1989年3月5号下乡二十周年纪念。(庄起廉提供)</h1> <h1> 🌷 🌷 🌷</h1><h1> 摄于1989年3月5日。</h1><h1> (庄起廉提供)</h1> <h1> 🌷 🌷 🌷 </h1><h1> 汤玮望感言:</h1><h1> 花甲年华忆从前,</h1><h1> 绝代知青风华茂;</h1><h1> 砂漏相随年轮转,</h1><h1> 唏嘘年华不再来,</h1><h1> 如今做个美篇看,</h1><h1> 既做纪念又抒怀。</h1><h1><br></h1><h1> 这两张集体照,上为1996年3月6日于钱王陵园。下为2000年3月9日于烟霞洞。(庄起廉提供)</h1><p><br></p> <h1> 🌷 🌷 🌷</h1><h1> 2013年3月6号,我们街津口大部分知青在鼓楼旁五公山上茶室聚会后合影留念。(庄起雄摄)</h1><p><br></p> <h1> 🌷 🌷 🌷</h1><h1> 2017年3月11日,街津口的杭州知青相聚在小河新腾飞餐厅,纪念下乡四十八周年。(庄起雄摄)</h1> <h1>  2017年9月8日,在小河新腾飞餐厅。</h1><h1> 每次聚会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这次也不例外:朱元柯向大家传授海外旅游经验;谢维英介绍泰顺避暑;马萍回忆街津口王大夫的故事;董水珍讲述了几张照片上的轶事;谢新彪的剪纸话题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好奇……</h1> <h1> 🌷 🌷 🌷</h1><h1> 让我们回到四十八年前……</h1><h1> (上图)王荣富:这是我去黑龙江前夕,在拱中门口的留影。军大衣是向学校军宣队队员借的。</h1><h1> (王荣富提供)</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图)庄起雄:穿上了去黑龙江的黄棉袄,在家里的“忠字台”前,父亲为我们姐弟仨人拍下了这张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纪念照。(庄起雄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 🌷 🌷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3月6日上午,杭州城站火车站广场人山人海,第一趟赴黑龙江插队的知青专列即将启程……(崔 华提供)</span></h1>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中图:今日向何方?进军北大荒!知青专列的两侧站台挤满了欢送的人群……(崔 华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这张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1969年3月6日上午11点42分,我们知青专列鸣笛开动时的感人情景。站台大钟准确地记下了这一历史时刻……(贺 勤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此照为杭报记者所摄,贺勤的父亲特意到报社索取来做纪念,由贺珍藏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 🌷 🌷 🌷 </h1><h1> 潜玉虎回忆:1969年3月9日22点许,经过八十二个小时在绿皮车上的旅行,知青专列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利屯。走出车厢后我们都冻得瑟瑟发抖。夜色朦胧中我们来到一座灯光昏暗的简陋会堂。在这里集体发放了狗皮帽和棉胶鞋,一眨眼大家都像刚从威虎山上下来的了——只有从花围巾上才能分出男女来。</h1><h1> 我们来到室外,在白雪皑皑中感受到了寒气逼人。“屯垦戍边,保卫边疆”的标语出现在眼前,雪地上一道道履带压过的痕迹更引起大家的好奇(其实是拖拉机压的),当时正值珍宝岛事件发生前后,都以为这是坦克履带的压痕,心头顿时紧张起来,仿佛嗅到了战争的硝烟味道。</h1><h1> 在会场里休息到天亮,简单的吃好早餐。我们各学校根据在杭州就定好的去向集合。同江县各公社和生产队的领导纷纷前来认领去本公社的知青。前来迎接我们的是街津口公社文书尤志宝(赫哲族)和财务队长关玉禄(满族)。四十多人乘一辆大客车,摇摇晃晃十来个小时,于晚七点左右到同江县城,入住东风旅社。</h1><h1> 3月11日早饭后出发,又在茫茫雪原中乘车三个小时,中午时分到达街津口。</h1><h1> 从杭州到街津口,走了整整五天五夜。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庄起雄:我们下车时刻,旁边站台上正有一趟军列在往下搬运军火。紧张气氛不言而喻,终生难忘……</h1><h1> 汤玮望回忆:福利屯站在铁路终端,我们将在此中转,等候汽车继续行程。火车站灯光昏暗,被炉烟熏黑的墙暗淡得泛不出亮来。从车站窗户望出去,盖着雨布的大物件,静静卧在铁路的平板车上,一长列,一看便知那是火炮,并联想到珍宝岛的战事……</h1><h1> 上面福利屯火车站照片由庄起雄提供。</h1><h1> 下面这张街津口全景图是汤玮望提供复制。:</h1> <h1> 🌷 🌷 🌷 </h1><h1> 这两组对比图是街津口外貌从1978年到2014年间三十六年的变化。黑白片是庄起廉在1978年所摄。彩色片是2014年由庄起雄所摄。</h1> <h1>  从街津山上往南看,赫哲村三十六年的变化真可谓是今非昔比,脱胎换骨……</h1> <h1> 🌷 🌷 🌷 </h1><h1> 上下都是钓鱼台,拍摄时间不一样。上图为庄起廉在1978年所摄。2014年的下图,老龟背上长出了莫名的东西,因此题名《忍辱负重》。</h1> <h1><font color="#010101"> 🌷 🌷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庄起雄:2004年7月暑假,我带小学毕业的女儿到街津口玩。在叶桂凤丈夫支玉民的指点下找到了当年的知青公寓,并留影纪念。</font></h1><h1> </h1><h1> 汤玮望又见知青公寓有感<br></h1><h1> </h1><h1> 柴火茸茸房前堆,</h1><h1> 杳无当年烧炕人。</h1><h1> 荷锄扛枪日出落,</h1><h1> 草房犹记那时景。</h1><h1> </h1><h1> 当年知青名字响,</h1><h1> 如今房衰己不存。</h1><h1> 留张照片活念想,</h1><h1> 今后不再有知青。</h1> <h1> 🌷 🌷 🌷</h1><h1> 庄起雄见照感言:我们到街津口下乡的知青是幸运的,不但有赫哲族乡亲们的精心照料,更受到解放军边防站全体官兵的呵护。照片上的四位老兵对我们更是关爱有加。虽然和我们只相处了短短的一个月就退伍了,但在分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几位女同学更是哭得稀里哗啦……</h1><h1> 四位老兵到佳木斯后,特意给我们寄来这张合影留念。他们是左起:周维中,张继海,贾文海,于春华。</h1><h1>佳木斯69年4月17日</h1><h1> (照片由庄起雄提供)</h1><p><br></p> <h1> 🌷 🌷 🌷</h1><h1> 郑擎回忆:我和庄金园在六九年秋病退回杭前,在同江与小姐妹们合影留念。</h1><h1> 此照片为郑擎珍藏。照片背面写着:一九六九年八月三十日</h1><h1> 留于黑龙江</h1><h1> 同江县,分别处。 前左起:庄金圆 李菊娣 谢维英</h1><h1>后左起:吕建萍 郑擎</h1> <h1>  郑擎回忆:1969年8月底,我(左)和庄金园病退回杭,在佳木斯转车时,到刘英俊公园合影留念。</h1><h1> (照片为郑擎提供)</h1> <h1> 🌷 🌷 🌷</h1><h1> 潜玉虎回忆:1969年盛夏,我们五人相约到佳木斯游玩,在刘英俊公园留下难忘的合影。</h1><h1> 前排左起:凌应昌,潜玉虎</h1><h1> 后排左起:张忠良,陈海洋,赵旭东</h1><h1> (照片由潜玉虎提供)</h1> <h1> 🌷 🌷 🌷</h1><h1> 尘外菩菩:@丽丽,这照片有点风尘仆仆的味道。展望美好前程。</h1><h1> 丽丽: @尘外菩菩 是的。火车上坐的,衣服都皱巴巴的了,在回杭州的路上。哈尔滨火车站广场留影。</h1><h1> (左是陈红卫,右为倪丽娟。照片由倪丽娟提供。)</h1> <h1> 🌷 🌷 🌷</h1><h1> 庄起雄回忆:1965年,国家无偿赠给街津口赫哲族乡一艘铁壳机船,动力为一百二十匹马力柴油机。当时命名《繁荣号》。给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小山村跑运输用。文革中,黑龙江省革委会成立时,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东北的新曙光》的社论。这船由此更名为《新曙光号》。</h1><h1> 1969年5月,我到街津口下乡二个月后,被公社指派到船上当水手,做船上五个人(包括我)的炊事员兼干杂务。这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h1><h1> 我的许多第一次都是在这船上开始的:第一次吃生鱼,第一次做面食,第一次做馇子饭,第一次面对江上的风浪……我在师傅们的指导下,很快就融入了角色。那年的整个夏天我都是在船上度过的。我们船拖着两只木头捞子(注:大木船)跑运输,还给县粮库运过几次粮食到佳木斯。也算是见了几次世面……</h1><h1>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师傅们的音容笑貌,他们是:船长尤玉发(赫哲族)。舵手尤占福(赫哲族)。大车李德林。二车尤金玉(赫哲族)。 </h1><h1> 这些年来,我每次回街津口,都会去看看我的师傅尤玉发和师娘。 </h1><h1> 注:此船在1970年初卖给了青龙山兵团(59团)。过了几年国家又送了艘铁壳小自动驳船给街津口,仍由尤师傅掌管至退休。</h1><h1> (照片由庄起雄提供)'</h1> <h1> 🌷 🌷 🌷</h1><h1> 这张和汤兄在《新曙光号》上的合影是和上一张是同时拍的。当时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上还是很愉快的。(庄起雄语)</h1> <h1>1969年开江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五十九团(原青龙山农场),派遣了一支二十多人主要由各地知青组成的打渔队来到街津口搞副业生产。所捕来的魚一部分用来改善兵团战士的生活,一部分由国家收购。其间我们和几位上海知青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受制当年的通讯条件,以后逐渐失联。前几年通过努力又联系上了。2013年11月20日,我和庄起廉,周永法专程赴上海去和老朋友相聚。这是会餐后的合影。</h1> <h1> 🌷 🌷 🌷</h1><h1> 1969年的街津口武装基干民兵在进行政治学习……当年的一项必修课。</h1><h1>前排坐者:左起朱元柯,倪丽娟,XXX,尤桂春(赫哲族),边防战士,吴明义(赫哲族),谢杏娣,谢维英,尤金玉(赫哲族)。</h1><h1>右侧站立者:左起尤清河(赫哲族),王连江,马忠祥。</h1><h1> (照片由庄起廉提供)</h1> <h1>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当年街津口“军民一条心,共同保边疆”的事迹是有口皆碑,在沈阳军区也是挂了号的……</h1><h1> 上图为街津口部分边防战士和武装民兵的合影。(照片由田艳华提供)</h1> <h1> 🌷 🌷 🌷</h1><h1> 庄起廉:当年在打渔滩上练习操作的武器为苏制53式班用轻机枪,俗称转盘机枪。该枪在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场都有不俗的表现。</h1><h1> (冯国祥摄/庄起廉供)</h1> <h1><font color="#010101">  庄起廉:1969年9月2日,我和两位赫哲族乡亲石跃武(中)和李忠林溯流从下滩漁场回街津口时,县委宣传部的干事冯国祥为我拍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冯国祥摄/庄起廉供)</font></h1> <h1> 🌷 🌷 🌷</h1><h1> 陈海洋(后)和潘叶教(前),经过几个月的锻练,已经可以在江中独立作业了。(上图)</h1><h1> (照片由陈海洋提供)</h1> <h1>  陈海洋在打漁滩上,抽空看书学习,充实自己。(下图)</h1><h1> 报社记者拍摄 陈海洋提供</h1> <h1> 🌷 🌷 🌷</h1><h1> 五十年前英气勃勃……</h1><h1> (以下八张照片由朱元柯提供)</h1> <h1>  ——五十年后老当益壮。</h1><h1> 朱元柯回忆起当年在街津口打渔,当武装民兵,当老师的种种往事,仍然激动不己……</h1><h1> 丰富的历练,造就了回杭后在工作中的得心应手,受益多多。</h1> <h1> 🌷 🌷 🌷</h1><h1> 朱元柯(后)和边防战友的合影。(上图)</h1><h1> 朱元柯(左)和师傅吴明义(右。赫哲族,民兵连长)全副武装在捕鱼作业。(下图)</h1><h1> </h1> <h1> 🌷 🌷 🌷</h1><h1> 庄起雄:朱元柯拿着六三式自动步枪练刺杀。当时这枪在野战部队也刚装备,看来边境地区民兵的武器堪称一流。</h1> <h1>  《我为伟大祖国站岗》</h1><h1> 周建荣(左),朱元柯(中),谢新彪(右),在街津口当武装基干民兵时的英姿。</h1> <h1> 🌷 🌷 🌷</h1><h1> 当内地的武装民兵都装备着三八大盖和老套筒,捷克式轻机枪时,我们边境地区的民兵已经用上了我军在朝鲜战场的标配武器:五三式步骑枪和冲锋枪,班用机枪,连长还配发五六冲。真不敢小看。</h1> <h1> 🌷 🌷 🌷</h1><h1> 记 忆</h1><h3> 王荣富</h3><h1> 绿色戎装穿身上,</h1><h1> 捕魚趟地工作忙;</h1><h1> 战天斗地雄心壮,</h1><h1> 青春年华献边疆。</h1><h1><br></h1><h1> 红色宝书胸口藏,</h1><h1> 历史记忆永难忘;</h1><h1> 爬冰卧雪在山村,</h1><h1> 手握钢枪心向党。</h1><h1> (冯国祥摄)</h1><h1><br></h1><h1> 庄起雄感言:当年雷锋的挎枪照曾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在边境地区当武装基干民兵,借用连长的五六冲,照张像寄回家,也是无比荣耀的。</h1> <h1><font color="#010101"> 🌷 🌷 🌷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英姿飒爽女民兵》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谢维英:在街津口当民兵时留下的纪念。</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谢维英供稿)</font></h1> <h1> 🌷 🌷 🌷</h1><h1> “飒爽英姿五尺枪……”</h1><h1> 董水珍在冰天雪地里留下一张当女民兵的靓照,为儿孙们讲故事多了一个话题。(照片为董水珍提供)</h1> <h1> 🌷 🌷 🌷</h1><h1> 周永法回忆:1969年底,我们同寝室的四人借用青龙山兵团(59团)驻街津口打漁队的武器,拍下了人生第一张持枪照。匆忙之中,庄起雄把子弹带也挎歪了。左起:周永法,庄起雄,钱孝雄,庄起廉。</h1><h1> (照片由周永法提供)</h1> <h1> 🌷 🌷 🌷 </h1><h1> 庄起雄回忆:1970年,公社把“新曙光”号机船卖给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九团。我被分到农业队,过起了早出晚归的生活。</h1><h1> 记得那年春天生产队送给知青两只小猪崽,让炊事员喂养。由于喂的都是剩饭菜,小猪是不长骨头光长肉,最后养成了两只“宠物猪”。到年底杀时遭到乡亲们的耻笑。我们想想也觉好笑……</h1><h1> 秋收的季节到了。那些天,紧挨着男生公寓东头的玉米地里,每到晚上都有“窸窸窣窣”的声音。生产队听到我们的反映,告诉我们不必害怕,是黑瞎子(狗熊)在偷玉米。过了几天,边防站袁显忠排长带领两个战士,再加上几位有经验的赫哲族猎手一起围歼了这只大狗熊。据说是袁排长用民兵的冲锋枪,(边防站的武器是不准随便用的)一个长点射猎杀了这只野兽。想当年是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的。</h1><h1> 第二天,知青食堂分到了一大块熊肉,炊事员把它红烧后为我们改善伙食,大家都说这肉真不好吃,比牛肉还粗还硬。</h1><h1> 过后张继恩到生产队用斧子剁回一只熊掌,用火把上面的毛烧掉,然后像炖猪爪那样炖了老半天也咬不动,最后只好放弃。<br></h1><h1> 张继恩有颗不安分的心。有一次上山采了好多的黑木耳,拿回宿舍后炒了一脸盆,伙同另外三位知青大快朵颐。由于没炒熟加上吃的太多,结果是吃进什么样拉出来还是什么样,一点也没消化。</h1><h1> ……就是这样,我们在社会的实践和磨练中渐渐地成长了起来。</h1> <h1>  上图是张继恩的骑士风范……</h1><h1> 张继恩和我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同班同学。他非常爱玩,身上似乎有无穷的精力。在街津口的知青中,他第一个学会了骑马,滑冰。对于干各种农活和打渔也是一学就会。是个鬼精灵。</h1><h1> (照片由张继恩提供)</h1> <h1> 🌷 🌷 🌷</h1><h1> 庄起廉回忆:1972年,我在街津口派出所工作时。那天随同县里的有关部门去检查落实漁业队的战备状况。即将返回时,在水产公司的船上大家合影留念。至今我记得那位军人姓名叫王富协。</h1><h1> (照片由庄起廉提供)</h1> <h1> 🌷 🌷 🌷</h1><h1> 王荣富:1972年11月,我们四人到同江做征兵体检,在照相馆合影。</h1><h1> 左起:王荣富,凌应昌,周建荣,陈苗强。</h1><h1> (照片由王荣富提供)</h1> <h1><font color="#010101"> 🌷 🌷 🌷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庄起廉回忆:1972年,公社指定我当街津口派出所的民警,这可是当年村里所有年轻人都向住的职业。但公社党委首先想到了知青,足见当时领导对我们的重视。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到了年底,弟弟庄起雄从同江粮食系统应征入伍,我利用送街津口新兵孙玉铁和连豫东的机会顶着暴风雪到同江。兄弟俩在县照相馆合影留念。</font></h1><h1> (照片由庄起雄提供)</h1> <h1>  庄起雄:1972年年底,我从同江勤得利粮库应征入伍,在64军575团服役三年。</h1> <h1> 🌷 🌷 🌷</h1><h1> 庄起雄:俗话说,男子汉去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h1><h1> ——看来我这辈子是无怨无悔了。</h1><h1> (照片由庄起雄提供)</h1> <h1><font color="#010101"> 🌷 🌷 🌷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汤玮望回忆:记得街津口赫哲族军民文艺宣传队去朝鲜屯演出过一次。已记不得上下午,气温在零下十度吧!吹笛子冻手,笛膜也哈气雾湿。演员们都精神抖擞,唱做俱佳。因为在场院演出,没有扩音器,露天拢不住音,演出效果一定差。但,在那文艺生活贫乏的年代,居然吸引人,围满了观众。为和朝鲜族间好沟通,所以派金纪云(朝鲜族)带队。至于为什么去,我也想不出原由。大概是和朝鲜屯派人来指导街津口种水稻有关,去演出表达街津口感谢的心情。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演出时和演出后的留影。 </font>(照片为汤玮望提供)</h1> <h1> 🌷 🌷 🌷</h1><h1> 汤玮望回忆:那年同江发大水(照片上标明是1973年3月),街津口赫哲族军民文艺宣传队参加“合江地区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节目反映赫哲族漁民冰上钓鱼和漁船什么的。合江军分区派了个姓李的参谋专门到街津口,为我们编曲子兼导演。因为不是什么比赛,所以也没评什么奖项。只是在演出后发了个奖状,写的是“同江县街津口军民业余文艺宣传队: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认真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发此状,以资鼓励。”。</h1><h1> 回同江前大家在佳木斯照相馆一起合影留念。</h1><h1> (照片为周建荣提供)</h1> <h1> 🌷 🌷 🌷</h1><h1> 汤玮望:我一直在回忆,七几年,从杭州回街津口。在同江搭上来县里购买柴油等物资的东方红75拖的的大爬犁。走完公路,走上雪原。由于己近开江,河上行时,大爬犁滑行在尺多深水的冰面上,“叭叭叭”声不断,似冰面开裂将沉没的感觉,爬犁上大家悬着心,直至街津口。这条河现在叫莲花河,那时我还以为叫街津河呢。</h1> <h1> 🌷 🌷 🌷</h1><h1> 车辙和垄沟,异曲同工。</h1><h1> 上图:“顺垄沟,撵豆包,汗珠掉地摔八瓣儿”。看到垄沟,就会想起早四点出工,晚七点收工的铲地时光……</h1><h1> 下图:下乡时经常坐着马车沿着这条小路去山上干活,第一次领略了北大荒蚊子,小咬和牛虻的威力……</h1><h1> </h1> <h1><font color="#010101"> 🌷 🌷 🌷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谢维英回忆:这张照片是劳动归来,地点在通往边防站的小桥下的小溪里。桥下有(左起)林亚男,倪丽娟,我,赵旭东。桥上走的是潜玉虎。(上图)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庄起雄观后感言:这是一张艺术和技术具佳的摄影作品,是反映知青下乡生活的难得的好照片。在胶片时代,要抓拍出这样的作品,真的不太容易。在我看到过的反映知青生活的摄影作品中,鲜有能与它媲美的。</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谢维英供稿)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昔日水流湍急的小溪如今己成静静流淌的小溪——它曾见证了杭州知青在街津口的十年……(下图)</font></h1> <h1> 🌷 🌷 🌷</h1><h1> 工作之余请记者拍个合影。</h1><h1> 前左起:林亚男,谢维英,倪丽娟</h1><h1> 后左起:潜玉虎,赵旭东</h1><h1> (照片由潜玉虎提供)</h1><h1> 庄起雄感言:这张照片和上一张《劳动归来》是同一时间拍的。三位女生穿的是和上张照片同一件衣服。赵旭东白衬衣内是件海魂衫,和上张照片也能对上。</h1><h1> 两张照片,两个人分别收藏,四十多年后才团聚,也算是缘分吧!感谢高科技,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也要感谢那位不知名的记者,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知青时代的快乐!</h1><h1> 潜玉虎在微信上说:这两张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感慨。其实后一张照片是谢维英离开街津口,去山西时送给我的。在《杭州知青的同江岁月》这本书中,我写的“小木凳的故事”里提到此事。</h1><h1> 庄起雄:从潜玉虎写的“小木凳故事”来看,两张照片均为《黑龙江日报》记者所摄。</h1> <h1> 🌷 🌷 🌷</h1><h1> 谢维英(前)马苹(后)在学习织补渔网。右侧是赫哲族老渔民孙有光。</h1><h1> (照片为谢维英提供)</h1> <h1> 🌷 🌷 🌷</h1><h1> 这两张照片均为当年到街津口采访的报社记者所摄。</h1><h1> 上图是知青陈红卫(右)和赫哲族大娘一起给边防战士送鸡蛋。(陈红卫提供)</h1><h1> 下图是知青林亚男(左)和贺园园跟赫哲族女社员学习织补漁网。(贺园园提供)</h1> <h1> 🌷 🌷 🌷</h1><h1> 谢维英:这是我在街津口学校当老师时,上课辅导学生做作业。(上图)</h1><h1> (这两张照片由谢维英提供)</h1> <h1>  谢维英回忆:这是我当老师时,在街津山下,边防站门口给学生们讲故事。(下图)</h1> <h1> 🌷 🌷 🌷</h1><h1> 朱元柯老师和街津口学校的部分师生。这也算是最早的支教工作了吧!(上图)</h1><h1> (照片由朱元柯提供)</h1> <h1>  谢维英老师(前排左一)和毕业班学生合影。(下图)</h1><h1> (照片由潜玉虎提供)</h1> <h1> 🌷 🌷 🌷 </h1><h1> 街津口学校老师集体照。从左至右。</h1><h1>一排:赵玉梅 曾宪芝 林军 </h1><h1> 李金娣</h1><h1>二排:尤金花(赫哲族)谢维英 </h1><h1> 崔桂艳 张秀琴 戴老师<br></h1><h1>三排:崔志勇 王占堂 赵心合</h1><h1> 尤占福(赫哲族)袁显忠 </h1><h1> 陈福琛 朱元柯 </h1><h1> (照片为朱元柯提供)</h1> <h1> 🌷 🌷 🌷</h1><h1> 上图是街津口学校部分女教师的合影。(马苹提供)</h1><h1> 下图是部分杭州女知青和边防战士合影。(陈红卫提供)</h1><h1> </h1> <h1> 🌷 🌷 🌷</h1><h1> 马苹自述:1978年2月,我在街津口学校当老师。因为我女儿才九个月大,所以放寒假没有回家,留在了街津口过年。此照是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门口,由庄起廉拍摄。</h1><h1> (马苹供稿)</h1> <h1> 🌷 🌷 🌷</h1><h1> 马苹:@王荣富 我记得你女儿比我女儿大一岁。我女儿是77年5月4日出生的,不知道我记得对吗?记得77年那年叶忠群,董水珍,都是那年生孩子的,一晃这些孩子都四十岁了。</h1><h1> 我们这些孩子都是王大夫接生的,想想当时王大夫真辛苦!一等就是一夜,毫无怨言!</h1><h1> 编者感言:马苹每次回忆起自己女儿的事,总是忘不了王玉华大夫,感恩之心溢于言表……</h1><h1> (马苹供稿)</h1> <h1> 🌷 🌷 🌷</h1><h1> 王荣富:@苹苹 我女儿大一岁,是76年8月生的,是王大夫接生。当时的医疗环境现在真是不可想像,王玉华大夫的技朮现在也能称专家了。</h1><h1> 编者按:街津口知青中的模范之家——王荣富和张文芙。下乡十年,从未离开,同去同回,幸福美满。(庄起廉拍摄。王荣富提供)</h1><h1> </h1> <h1> 🌷 🌷 🌷</h1><h1> 王荣富:这张照片摄于1972年,地点是街津口电信局门口的一号杆,当时在检修线路。</h1><h1> 编者感言:看到这张照片,马上想起了那时一张著名的宣传画《我是海燕》。</h1><h1> (王荣富提供)</h1> <h1> 🌷 🌷 🌷</h1><h1> 《敬业夫妻》由合江日报记者孙卫摄。(张文芙提供)</h1> <h1> 🌷 🌷 🌷</h1><h1> 《真是乐死人》,张文芙(左)和石玉琴(右)。</h1><h1> 合江日报记者孙卫摄</h1><h1> (张文芙提供)</h1> <h1> 🌷 🌷 🌷</h1><h1> 《天真无邪》。《幸福童年》</h1><h1> 《想扎小辫》。《妈妈的怀抱》</h1><h1> (左侧上下为王荣富提供。右侧上下为庄起廉拍摄。)</h1> <h1> 🌷 🌷 🌷</h1><h1> 在佳木斯刘英俊公园的留影。(上)</h1><h1> 在北京的留影。(下)</h1><h1> </h1> <h1> 🌷 🌷 🌷</h1><h1> 在街津口的标志性景点前,留下青春的靓影。(上图)</h1><h1> (张文芙提供)</h1> <h1>  当年的平常生活,现在已变成一种奢望……(下图)</h1><h1> (张文芙提供)</h1> <h1> 🌷 🌷 🌷</h1><h1> 闲暇之余,划着挂子船在莲花河兜一圈,就像坐西湖游船,借以减轻思乡之情……</h1><h1> 划船者李春英,前左为吕建萍,前右为张文芙。</h1><h1> (照片由张文芙提供)</h1> <h1> 🌷 🌷 🌷</h1><h1> 街津口公社机关女职工集体照,从左到右依次为:</h1><h1>前:尤秀云(赫哲族)张文芙 </h1><h1> 周雪莲 毕海珍(赫哲族)</h1><h1>中:尤秀珍 (赫哲族)刘淑芳 </h1><h1> 王玉华大夫 小卢 张秀琴</h1><h1>后:李春英 孙秀兰 赵飒 吕建萍 </h1><h1> (照片为张文芙提供)</h1> <h1> 🌷 🌷 🌷</h1><h1> 不能忘却的纪念!</h1><h1> 编者感言:董水珍是我敬重的大姐。她和我姐姐是同学,我和她弟弟也是同学。双方父母都同在杭棉厂工作。而且又是近邻。可谓是世交。</h1><h1> 董大姐在街津口的十年,由于积极能干,乐于助人,深得赫哲族老乡的信任,有极好的口碑,也为我们知青争了光。她对街津口的人和事非常熟悉,趣闻轶事如数家珍。2009年7月回街津口时,看到乡亲们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和关系。我们在一旁是自叹弗如。</h1><h1> (照片由董水珍提供)</h1> <h1><font color="#010101">  董水珍在热情地为赫哲族乡亲们服务。(下图) </font></h1><h1> ( 照片由董水珍提供) </h1> <h1> 🌷 🌷 🌷</h1><h1> 董水珍:我家的儿子也是王玉华大夫接生的。真得好好感谢王大夫。</h1><h1> 编者感言:他们也是街津口知青中的模范家庭:陈海洋和董水珍。也是十年的修炼,不离不弃,始终相守,共同回杭。</h1><h1> 下图为陈海洋和董水珍的宝贝儿子。 (庄起廉摄)</h1><h1> (照片由董水珍提供)</h1> <h1> 🌷 🌷 🌷</h1><h1> 世交!同学!近邻!闺蜜!</h1><h1> (上)左起:李金娣,董水珍,李菊娣</h1><h1> (下)左起:程美娟,贺圆圆,董水珍</h1><h1> (照片由董水珍提供)</h1> <h1> 🌷 🌷 🌷</h1><h1> 青春!青春!!青春!!!</h1><h1> 董水珍(右)和贺园园</h1><h1> (照片由董水珍提供)</h1> <h1> 🌷 🌷 🌷</h1><h1> 我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种地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h1><h1> 如今,这片神奇的土地依然贡献着食粮,承载着希望,被大家牵挂……</h1> <h1><font color="#010101"> 🌷 🌷 🌷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庄起雄:1976年春,我从部队复员回到同江,分配到发电厂上班。周永法在向阳粮管所上班。我俩分别三年后重逢。在同江照相馆合影留念。</font></h1> <h1>  庄起雄回忆:1977年春节,在同江粮食系统工作的杭州知青相约到西湖玉泉游玩。留下这张大返城前最后一次探亲假的合影。</h1><h1> 前排左三是陈震华。后排左一是周永法。后排右一是我,右二是庄起廉。</h1><h1> (周永法供稿)</h1> <h1> 🌷 🌷 🌷</h1><h1> 1977年春节,庄起廉约江兴炎和谢肇宏到西湖边游玩,在花港公园牡丹亭前合影留念。</h1><h1> (照片由庄起廉提供)</h1> <h1> 🌷 🌷 🌷</h1><h1> 庄起雄:1978年5月,我和兄长庄起廉在北京游览。</h1> <h1> 🌷 🌷 🌷</h1><h1> 庄起廉:1978年夏,得知即将调回杭州,我带着照相机特意到街津口去了一趟。除了见见老领导和乡亲们之外,又拍了几张风景和自拍照,这就是其中之一。</h1><h1> (庄起廉供稿)</h1> <h1> 🌷 🌷 🌷</h1><h1> 一九七九年一月,知青大返城前夕,我和兄长回杭探家,顺路到北京和上海玩了几天……</h1><h1> 上图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h1><h1> 下图在上海外滩公园内</h1> <h1> 🌷 🌷 🌷</h1><h1> 一九七九年二月,当大多数知青纷纷返城时,江兴炎(左)却选择了继续留在街津口当老师。并携同于春英回杭完婚。这张照片是我和他俩在西湖边游玩时拍摄的。</h1><h1> 想不到西湖风景依旧,斯人己经驾鹤远去。如今每每看到此照,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慨……</h1> <h1> 🌷 🌷 🌷</h1><h1> 庄起雄:1980年春,我回杭探家,约请汤玮望和卞方荣到西湖游览,拍下一组纪念照,这是其中的两张……</h1><h1> 在平湖秋月茶室(庄起雄摄)</h1> <h1>  庄起雄回忆:那时卞方荣和汤玮望都己在杭州工作。闲暇之余到西湖边喝杯茶,也是杭州人的习惯……</h1> <h1> 🌷 🌷 🌷</h1><h1> 1980年春,庄起雄和周永法在玉泉。(上图)</h1><h1> 我和张继恩在三潭印月。(下图)</h1> <h1> 🌷 🌷 🌷</h1><h1> 庄起雄回忆:1983年夏天,同江电厂组织职工到街津口旅游,我负责为大家照相,留下这张工作照。照片中低头拍照者就是我。(上图)</h1><h1> 背景中的小自动驳就是尤玉发驾驶的新《繁荣号》。电厂也是租借这船来接送我们旅游的。</h1><h1> 下图是我在同江电厂的工作照。</h1><h1> (照片为庄起雄提供)</h1> <h1> 🌷 🌷 🌷</h1><h1> 庄起雄回忆:这是1984年5月,探亲假结束回同江,路过哈尔滨时在火车站前的自拍像。想不到年底就调回杭州了。这张照片成了十二次探亲路上最后一张纪念照。(上)</h1><h1> 1985年1月初,调回杭州的路上,经大连坐海轮到上海。在茫茫大海上,留下了这张回杭纪念照。表明我正式结束了知青生涯——亦是最后回杭的街津口知青。(下)</h1> <h1> 🌷 🌷 🌷</h1><h1> 潜玉虎照片说明:2006年8月下旬,同江举办赫哲族建政五十周年,同江建县一百周年庆典,我和谢维英及其他杭州知青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我们来到街津口走访了部分老人的家庭,如刘克臣,尤玉发,尤玉镯(原在八岔后到街津口任教,当过校长),刘玉洲(给知青做过饭),毕海青(赫哲族)等。当我们来到毕海青师傅家的新居时,老人一眼就认出了我,立刻我俩的双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久久不愿松开。我和毕师傅有过一起在风浪中下滩打渔,一起在风雪中上山伐木的经历,所以回忆起这些往事,都显得非常的激动。</h1><h1> 在此,也感谢给我俩拍照的于学敏老师。他是黑龙江大学研究赫哲族文化的学者。</h1><h1> 照片中左起:潜玉虎,谢维英,毕海青。(上图)</h1><h1> (照片由潜玉虎提供)</h1> <h1>  潜玉虎:当我们再次来到街津口,与坐满两桌的学生们欢聚一堂,兴奋和喜悦充满了每一个人的心头。宴后,我们冒着毛毛细雨,来到“赫哲民族文化村”门口,以各种组合拍下一张张难以忘怀的照片。(下图)</h1><h1> (潜玉虎供稿)</h1> <h1> 🌷 🌷 🌷</h1><h1> 潜玉虎感言:2006年8月,正值同江举办赫哲族建乡五十周年庆典。我和谢维英有幸作为知青代表参加了活动。在与我的学生们聚会时,出示了他们当年的毕业合影,(就是这两张黑白照片),大家都爭相观看。有同学说,这么多年了,我们的照片都已丢失,没想到老师还保留着。激动之余,更增添了难忘的师生情谊。</h1><h1> (照片由潜玉虎提供)</h1> <h1> 🌷 🌷 🌷</h1><h1> 2009年3月,在杭州知青赴同江下乡四十周年的时候,同江市委市政府邀请我们7月份回访第二故乡。</h1><h1> 2009年7月21和22日,我们在同江市区参观遊览。23日,是杭州知青回原生产队的日子。我们一行九人回到了街津口,受到了乡亲们贵宾般的欢迎。尤根深老主任不顾年老体衰,特地从外地赶回到街津口来迎接,我们倍受感动。</h1><h1> 上图是乡政府欢迎会现场。</h1><h1> 下图是尤更生和卞方荣亲切交谈。中间是董水珍。</h1><h1> (庄起雄拍摄供稿)</h1> <h1> 🌷 🌷 🌷</h1><h1> 上图:老大队长刘克臣(中间年长者)在座谈会上。</h1><h1> 下图:董水珍和赫哲族乡亲毕春盛(中),尤金玉(右)在一起热情交谈。</h1> <h1> 🌷 🌷 🌷</h1><h1> 上图:钱孝雄(左)庄起雄(右)和尤金玉师傅的合影。</h1><h1> 下图:钱孝雄(中)和赫哲族乡亲毕春盛夫妇的合影。</h1> <h1> 🌷 🌷 🌷</h1><h1> 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张灯结彩,欢迎来自杭州的知青回访第二故乡参观团。</h1><h1> (庄起雄拍摄)</h1> <h1> 🌷 🌷 🌷</h1><h1> 这两张照片都是老乡们和回访知青的合影。</h1><h1> (庄起雄拍摄供稿)</h1> <h1> 🌷 🌷 🌷</h1><h1> 欢聚时刻,留下永久的纪念。</h1><h1> (贺园园提供)</h1> <h1> 🌷 🌷 🌷</h1><h1> 毕春盛家的院子里,在毕夫人孙玉琴的指导下,贺园园和郑擎体验着当年铲地的感觉……</h1> <h1> 🌷 🌷 🌷</h1><h1> 上图:大家在毕春盛家菜园子里回味生活。左起女同胞:何淑云,叶桂凤,男XX,何淑荣,尤秀云,孙玉琴,贺园园,郑擎。</h1><h1> 下图左起:叶桂凤,贺园园,尤秀云(赫哲族),孙玉琴(赫哲族)。</h1><h1> (庄起雄拍摄)</h1> <h1> 🌷 🌷 🌷</h1><h1> 2009年7月23日,杭州知青下乡四十周年回访同江活动最后一天,知青们各自回原村屯。我们回到街津口。下午,我去看望脚受伤的师傅。当陪同的电视台记者知道我和尤玉发的关系后,便跟随来到师傅家采访了俺师徒俩。并在第二天的同江电视新闻中播出。</h1><h1> (周永法拍摄/庄起雄供稿)</h1> <h1> 🌷 🌷 🌷</h1><h1> 庄起廉:2012年5月,我回访了街津口。在老会计刘世阳的儿子刘志臣家里,我看到很多被悉心收藏的街津口的老物件,令人感动感概。在当年生产队用过的木头柜子前,我俩合影留念。(上图)</h1><h1> (汤玮望摄)<br></h1> <h1>  汤玮望: 2012年5月我到街津口找到毕春盛家,他夫人孙玉琴去哈尔滨女儿家了。毕和儿子在家,我和毕春盛合影留念。(下图)</h1><h1> (汤玮望供稿)</h1> <h1> 🌷 🌷 🌷</h1><h1> 庄起廉回忆:2012年5月,汤玮望夫妇,陈震华朱桂英夫妇和我共五人一起回访了街津口。在赫哲民族文化村,我们的老乡亲,赫哲族知名导游尤秀云热情地陪同我们参观。她表演的“伊玛堪”和精采的讲解,博得了众多游客的掌声。</h1><h1> 参观结束后,我们在一起合影留念。左起:我,朱桂英,尤秀云,陈震华,汤夫人,汤玮望。</h1><h1> (照片由庄起廉提供)</h1> <h1> 🌷 🌷 🌷</h1><h1> 以下三组老证件分别是:</h1><h1> 上:张文芙的边民证</h1><h1> 中:王荣富的打漁证</h1><h1> 下:王荣富的工作证</h1><h1> (证件由王荣富提供)</h1> <h1> 🌷 🌷 🌷</h1><h1> 以下的旧火车票和空白介绍信等都为汤玮望珍藏和提供。它作为一段历史的佐証,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足以勾引起知青们当年探亲回家路上的点滴回忆……</h1> <h1> 🌷 🌷 🌷</h1><h1> 汤玮望回忆:我接任庄起廉的会计后,于X月Ⅹ日抽学校当老师。谁来接替我的会计呢?生产大队领导研究后,决定让同江知青田艳华来接会计工作。汤玮望还做了田艳华的思想工作,让她打消顾虑,愉快地接任。这会计交接很郑重,搞了资金平衡表,队长,贫协主任及财务队长和交接双方都盖了印。这种重要岗位,三任会计都让知青干,足见街津口父老乡亲对知青的信任。现在回想,还真对不住乡亲。@田艳华,是这样吧!</h1> <h1> 🌷 🌷 🌷</h1><h1> 难忘的同江第一街。(上图。庄起雄摄于1980年)</h1><h1> 同江市鸟瞰图。(下图。庄起雄摄于1980年)</h1> <h1> 🌷 🌷 🌷</h1><h1> 上图为老同江电影院。</h1><h1> 下图为老同江第一百货商店。</h1><h1> (庄起雄摄于1980年)</h1> <h1> 🌷 🌷 🌷</h1><h1> 福利屯汽车客运站。</h1><h1> 摄于1980年</h1> <h1> 🌷 🌷 🌷</h1><h1> 庄起雄摄于2014年,街津口莲花河畔。</h1> <h1> 🌷 🌷 🌷</h1><h1> 庄起雄:这两枚毛主席像章为我所珍藏。左为浙江省革委会所赠,右为黑龙江省革委会所赠。因为只有下乡知青才有,所以有特殊的意义。</h1> <h1><font color="#010101"> 🌷 🌷 </font>🌷 </h1><h1><font color="#010101"> 观 后 感 言 </font></h1><h1> 照片看两遍,心事往上翻,当年街津口,乡亲厚待咱:干活计工分,新来也满分;有病有痛时,问侯鸡蛋面;打渔搞农业,帮教几对一;寒天怎应对,蚊子怎来防;关键重要位,安排知青上。</h1><h1> 事无巨细,春夏秋冬,江上农田,划船撒网,耙地锄草,脱坯赶车,样样件件,帮咱过关;人情世故,婚丧嫁娶,上梁盖房,杀猪节庆,一桩一桩,让咱融入;乡里乡亲,咱同样亲,喝一口井,吃一样粮,望钓鱼台,跑一条江,爬一样山,山亲水亲,地亲乡亲。回首往事,心潮难平,做成美篇,既宣心声,又志纪念。闲时看看,颐养天年。</h1><h1> 汤玮望 2017年12月</h1><h1> (照片为庄起雄合成制作)</h1> <h1> 🌷 🌷 🌷 </h1><h1> 后 记 </h1><h1> 有了美篇平台,终于梦想成真。 </h1><h1> 经过半个多月的编排,《历史的瞬间》终于基本完工。之所以取这个名,有三个意思:(一)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二)照片所记录下的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瞬间。(三)摄影也称为瞬间的艺术。 </h1><h1> 我的本意,是想让大家看看我们的年轻时光,有个念想。 </h1><h1> 在此,我对提供照片资料和文字材料的大哥大姐们表示衷心的感谢!</h1><h1>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内容中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此美篇并非终极版,可以随时增减内容。欢迎大家随时提出意见,我随时改正。谢谢 </h1><h1> 庄起雄 2017年12月<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