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知如何当家长,那就先读郑渊洁</h3><div><br></div><div>1</div><div><br></div><div>多年前的一个秋日下午</div><div>一个男子在火车上读《爱迪生传》:</div><div>爱迪生被老师判定朽木不可雕,并开除了他</div><div>妈妈抚摸着爱迪生的头说:没关系,我回家教你……</div><div>读到此处,这个男子号啕大哭,引得四周惊讶万分</div><div>他童年的时候,老师让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反其道而行之,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div><div>老师勃然大怒,令他当着同学的面说一百遍:我是这个班最没出息的人</div><div>他说了,一边说一边偷偷拉响了鞭炮,后果很严重,他被勒令退学</div><div>父亲拉他进了学校,道歉认错都没用,他还是被踢出了学校</div><div>走出校门,父亲拉着他的手说:没关系,爸爸在家教你……</div><div>这个痛哭流涕的男子叫郑渊洁,他的父亲叫郑洪升</div><div><br></div><div>2</div><div><br></div><div>郑渊洁,1955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人,</div><div>作家、慈善家。是《童话大王》半月刊的唯一撰稿人, 一个人写一本月刊25年世界纪录保持者,有“童话大王”之称。</div><div>1970年至1976年服兵役在空军航空兵维修歼6战机。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div><div>2006年创作的《皮皮鲁总动员》名列全球第四名。</div><div>2008年成为中国作家获国际版权创意金奖第一人。2008年12月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向郑渊洁颁发“中华慈善楷模奖”。</div><div>2011年开发出中国第一款普法网络游戏《皮皮鲁和419宗罪》。</div><div>2012年,登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 。</div><div><br></div><div>3</div><div><br></div><div>郑亚旗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div><div>他外表与同龄人无异,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却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经历。</div><div>小学毕业考试刚结束,郑亚旗就永远退了学。此后,他爸爸把一间空房改为教室,在家教他。</div><div>他爸爸给他编撰了一些有趣的教材,如把中国的刑法的419项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故事。每天下午上三节课。傍晚,爸爸会带他到河边去散步,和他讨论电视上或书里各种不同的话题。</div><div>三年之后,郑亚旗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从这所特殊的“学校”毕业了。</div><div>走上社会后的郑亚旗怎么样了呢</div><div>郑亚旗于2004年创办北京皮皮鲁书店;2005年创办《皮皮鲁》杂志,任主编;</div><div>2007年创办皮皮鲁讲堂;2008年创办郑亚旗摄影工作室,多次到非洲拍摄野生动物,到太平洋、印度洋潜水拍摄海洋生物;出有摄影集《非洲》。</div><div>现任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div><div>最吸引人的一条:年收入过亿!</div> <h3>4</h3><div><br></div><div>铁的事实证明,老郑对小郑的教育是成功的,小郑对小小郑的教育也堪称传奇</div><div>但你不能把这当成教科书,否则你十有八九会后悔的</div><div>退休职工李铁军的女儿李婧磁,9岁被父亲接回家,他宣称要将女儿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科学家。</div><div>事到如今,李铁军虽自认自己教育成功,但现实是李婧磁家里蹲,依靠着父亲退休金度日,成了啃老族的一员。</div><div>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郑家离经叛道的表皮,而是学习他们家庭教育的精神内核</div><div><br></div><div>5</div><div><br></div><div>我的儿子是一头小猪,这就足够了。</div><div>我不羡慕别人的猛虎儿子,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儿子</div><div>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div><div>这是郑渊洁童话《父与子》里面的一段话</div><div>当你的孩子被老师定型为废品的时候</div><div>当他满身缺点还叛逆任性的时候</div><div>你是否还会心平气和地拥抱他爱他,还是和别人站在一起指责他批评他一无是处</div><div>当小郑被当垃圾处理时,老郑却将他捧在了手心,他选择了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我的孩子是最棒的,永远!</div><div>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堡垒,如果你连这最后的堡垒都打碎,孩子就真的无依无靠了</div><div>郑渊洁对父亲说:1981年春节,我住在家里写中篇作品《皮皮鲁外传》,写了三万字居然没给钢笔灌过水。</div><div>后来我才知道,只要我离开写字台,你就悄悄给我的钢笔灌水。</div><div>从这以后,只要我写累了《童话大王》不想再写了,我就会想起你偷偷给我的钢笔灌水这件事,我就一个人把一本期刊写了26年。这就是父亲的威力。</div> <h3>6</h3><div><br></div><div>三年级的小班长向郑渊洁打小报告说郑亚旗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了</div><div>郑渊洁回答:以后你不要向我汇报了,在我眼里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div><div>本来我准备下午给他买一个200元的玩具,现在由于你的汇报,我要给他买1000元的玩具。</div><div>老师把郑渊洁叫到学校,投诉郑亚旗课间休息时和同学去操场探险。</div><div>郑渊洁走到儿子座位边,耳语道:“小伙子!干得好!皮皮鲁就是这样探险的。</div><div>你真棒。以后不在学校探险了,明天咱们罢课,我带你去北京植物园探险。”</div><div>郑渊洁说: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div><div>他没有批评过儿子,一次也没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自信的地基是家长在童年给他们打下的。</div><div><br></div><div>7</div><div><br></div><div>在同龄小朋友天蒙蒙亮就得挣扎起床上学的童年,郑亚旗过着神仙似的生活。</div><div>为了让儿子睡懒觉,郑渊洁把每天3小时的上课时间安排在下午。</div><div>郑亚旗每天睡到九十点钟起来,晚上在电脑前玩到一两点才睡。郑渊洁从来不管:“你爱干嘛干嘛。</div><div>郑渊洁惟一担心过的是儿子的眼睛,整天对着电脑会近视。后来他想明白了,与儿子获得的乐趣相比,近视不算什么。</div><div>人可能都逆反,尤其在小孩阶段,你越不限制他干嘛,他越觉得这事正常。</div><div>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就像给庄稼充足的阳光和水分。</div><div>而有些家长则选择了拔苗助长,硬塞给孩子充足的学习时间</div><div>《辽沈晚报》的新闻:上海一对夫妻,孩子两岁半便开始秃头。</div><div>每天起来枕头上都是头发,晚上睡觉总是满头大汗,半夜频频惊醒。</div><div>医生问原因,妈妈说,为了让孩子进一家知名幼儿园,暑假给孩子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主持人5个培优班,丝毫不敢懈怠,就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div><div>结果,孩子真的输了,输得不仅是起跑线,还有终点线</div><div>救救孩子,还他自由!</div> <h3>8</h3><div><br></div><div>上一年级前,郑渊洁在郑亚旗的身上系了两根红绳,一根系在肚脐位置,一根系在大腿中部。</div><div>郑渊洁告诉儿子,被红绳包围住的身体区域对外人属于禁区,任何老师不可以有意触摸。</div><div>他用了一个月跟儿子做游戏演练,教他分辨什么是无意触碰,什么是有意触摸。</div><div>防性侵教育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现在教的都是防女老师对你做这些事,要是男老师做,更不行。</div><div>郑渊洁这样解读儿童性教育:性教育是不能转弯抹角的,一定要直白、一步到位,因为你只要留下悬念他就会去探索。</div><div>他三岁时有一天北京电闪雷鸣,他就问我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div><div>我说这个不重要,我现在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情:你是怎么来的。</div><div>然后我就详细地告诉他,爸爸身上有个什么东西,放到妈妈身上的什么地方,然后派过去千军万马,最后你是优胜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div><div>我记得当时是拿了一根香蕉和一个面包圈来演示给他看。</div><div>全部告诉完以后,他说了一句话,他说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打雷了吧。</div><div>他上网也很早,那时候我就不担心他上所谓的黄色网站,因为他知道这事,他不好奇,只有不知道的人急于了解,才会削尖脑袋往里钻。</div><div><br></div><div>我们好多家长在性教育上遮遮掩掩,孩子问起来也是岔开话题而言他,结果那些坏叔叔就以另一种恶毒的方式“教育”她,小学幼儿园性侵事件不胜枚举,多是源于性教育的缺失。</div><div><br></div><div>9</div><div><br></div><div>郑渊洁去少管所讲课,讲完出门就拐去新华书店,买了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给二年级的郑亚旗。</div><div>他说儿子要不读,他就会满眼都是儿子将来被抓进少管所的样子。</div><div>儿子实在读不懂,他又把刑法编成犯罪童话故事《皮皮鲁和419宗罪》,当作教材让儿子学。</div><div>郑渊洁说:其实我觉得合格的家长,第一件事应该是要求孩子平安、安全,安全就包括守法。</div><div>学的知识再多,如果他不是一个品质好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他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div><div>很多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开始到社会上是拼出身、拼智商、拼文凭,到最后拼的一定是道德品质。</div><div>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就像一艘船造完了往上装东西,如果船是好的,知识装上去它会驾向很辉煌的一个彼岸</div><div><br></div><div>如果船本身不行,是一艘坏船,还拼命往上装东西,它开不到彼岸就沉了,就算装的是博士文凭也没用了</div><div>现在好多学校的法制课都被考试科目凌迟了,只有在发生了什么恶性事件时才想起还有这么一门课。</div><div>现在不好好上法制课,将来可能就得到监狱或地狱去深造了。药家鑫,林森浩不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吗</div> <h3>10</h3><div><br></div><div>郑洪升:我现在去书店时,经常能看到大部头的阐述家庭教育的书籍。</div><div>我成为父亲时,不懂家庭教育,只知道做好自己的工作。</div><div>那时条件差,全家只有一间屋子,我当时是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的教员,每天晚上要看书备课。</div><div>郑渊洁:这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件事。</div><div>从我出生起,几乎天天看见你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甚至抱着我看书。</div><div>父亲的一举一动,是对孩子效果最强烈的教育。所以,我从小就对看书和写字产生了崇拜心理。</div><div>如果你官职挺高,家里有两间屋子,咱俩分着住,又有保姆照看我,我今天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很小。</div><div>我还记得,你是抱着我看完《资本论》的。那时,你总是拿笔往书上画道,我也要求画。</div><div>后来你把那本《资本论》送给了我,我现在还收藏着,书上还有我一岁时做的“眉批”。</div><div>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div><div>你在孩子旁边疯狂刷微博聊微信玩手机,却让孩子多读书别贪玩,那就是自欺欺人,只能是个反面教材。</div> <h3>11</h3><div><br></div><div>他16岁时,爸爸就“警告”郑亚旗说,“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我就不管你了,相反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div><div>18岁的生日很快到了,他想到了求职。</div><div>于是他就在网上对自己喜欢的许多职位投了简历。“但大部分都没有回音,可能是被我的小学学历给惊呆了。”他说。</div><div>刚好有个朋友找人到超市扛鸡蛋,一箱5毛钱。</div><div>寻找工作四处碰壁的郑亚旗说:“那我去吧,好歹能挣个汽油钱。”</div><div>他每天开着那18岁的生日礼物奥迪A6去超市扛鸡蛋,这一扛就是三个月。</div><div>后来,他得知一家报社招网络技术人员,于是他就去求职了。</div><div>可人家也担心他的小学学历,他就在电脑前演练了一下自己的技术,翻出制作过的网页给招聘人员看,并承诺帮报纸建一个网站,不收费。</div><div>第二天,他就去上班了。不到一年,被提为了网络技术部主任。</div><div>而如今,23岁的郑亚旗自己做起了老板。</div><div>2005年1月,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投资,创办了《皮皮鲁画册》,任主编,爸爸郑渊洁是惟一的作者。</div><div>反观我们好多家长正相反,十八岁以前千方百计剥夺孩子自由,学习学习再学习,只争朝夕,十八岁以后,大学毕业后,还在不知羞耻地朝父母要钱,不给还不高兴。</div><div>要紧的是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独立的能力,而不是只知道学习的“妈妈宝”。</div><div>郑渊洁父子俩有次吃完快餐,从饭店走出,郑渊洁就递给儿子一百元,即使一块吃饭也是AA制,亲父子明算账。</div> <h3>12</h3><div><br></div><div>从上学的那天起,郑渊洁就告诉郑亚旗:分数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东西。</div><div>郑亚旗就读的是一所重点小学,班主任老师是优秀班主任,为了高分数,年年期末考试漏题给学生。</div><div>转眼到了郑亚旗小学毕业考试,他拿回家中一套试题,是区里的统考题,又是班主任老师漏给学生的。</div><div>郑渊洁和郑亚旗联手干了一件解气的事儿,他们分析哪道题大概多少分,分析完了故意考了一个62分,拖全班的平均分。</div><div>考完试第二天,郑渊洁征求郑亚旗意见:咱退学。小学毕业典礼都没参加。</div><div>退学前,他们干的最后一件事儿是,郑亚旗拉出了一个自己班级差生名单,郑渊洁一人送了一本自己写的书,书的扉页上写着:你是最棒的。</div><div>郑渊洁说:“我不是完全反对现行教育体制,但是学校教育不太重视心灵教育这一块,而这是我最看重的。”</div><div>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学校经常高喊的口号,但实际上“孩子”这个词往往改为“分数”。</div><div>以分数为标准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如此狭窄的小路如何走出开阔的人生。</div><div>“成绩”跑得太快,远远落下了他的哥哥“成长”,德育美育体育都得向智育这个皇帝俯首称臣。最后,孩子会成为一个戴着考试紧箍咒的畸形人。</div> <h3>13</h3><div><br></div><div>童年的时候,郑渊洁经常带着亚旗去看火车。郑渊洁觉得火车很可怜,看起来一个充满力量的物体,却只能按照别人给它设计好的路线行驶,不能越轨半步。</div><div>他说他听到了火车的哭泣。</div><div>在上小学之前,郑亚旗曾上过几天的幼儿园。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郑渊洁发现郑亚旗情绪有些低落,一问才知道老师不让说话的时候他说话了,被独自关进小黑屋子里几个小时。</div><div><br></div><div>郑渊洁愤怒了: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正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这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div><div>他把郑亚旗接回家,再没踏进幼儿园一步。“</div><div>现在郑亚旗还非常怕黑,这都是幼年的影响。”郑渊洁说。</div><div>郑亚旗不爱回忆短暂的学校时光,因为那是一段“不愉快的记忆”</div><div>从小郑渊洁就教育郑亚旗:人活着要有尊严,要懂得爱和自由。</div><div>国人常说师道尊严,说尊师重道,可有没有想过学生也有平等的人格尊严。</div><div>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进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div><div>一个学生的自尊被不断践踏,可想而知他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没有自尊何来爱心,没有爱心,世界哪有阳光。</div><div><br></div> <h3>14</h3><div><br></div><div>郑渊洁认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发现孩子的长处。</div><div>不少父母将注意力放在考试分数上,实际上是在做一件南辕北辙的事情。</div><div>郑渊洁教育孩子的理念与父亲郑洪升如出一辙。</div><div>郑洪升认为社会并不都需要“全才”,而主张“偏才”——“就像一个乐团,各有所长才能合奏出美妙的乐章”。</div><div>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整个社会也就都好了。</div><div>郑渊洁在上小学时语文不错,父母就鼓励他多看课外书,发展语文优势。</div><div>“如果当时父母因为我的数学成绩较差而限制我看课外书,让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数学分数上,也就没有今天的皮皮鲁了。”郑渊洁笑着说。</div><div>“我特别感激小时候我爸没有打骂过我,也没让我写过检查。”虽然郑渊洁只有小学学历,但是受父亲的影响,他从未停止过阅读和学习。</div><div>著名学者陈志武说: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div><div>我们好多家长所做的却是用各种自以为有用的东西掩盖孩子的天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div> <h3>15</h3><div><br></div><div>从郑亚旗有记忆起,郑渊洁就一直让儿子叫自己的名字———郑渊洁。</div><div>他的《童话大王》是1985年创办的,到今年正好25年;而郑亚旗是1983年出生的,比《童话大王》大两岁。于是儿子和父亲调侃说:“别人叫你‘童话大王’,那你应该叫我哥。”郑渊洁就一直管儿子叫哥。</div><div>在儿子心中,郑渊洁就是个充满童心的大孩子。</div><div>今年11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湖南弑师案,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小罗捅死了对他关爱备至的班主任。</div><div><br></div><div>一位邻居说,他曾到小罗父亲的诊所打吊针,当时正是暑假,因为小罗看电视不愿意做作业,挨了父亲一顿打。</div><div><br></div><div>还有一次,邻居正在水塘边干活,还是小孩的小罗拿着个锤子敲在了别人的后脑勺上,直接将人敲晕了过去。</div><div><br></div><div>父亲直接将他拎起,将头埋在水塘里,还是邻居说好话才救了下来。</div><div><br></div><div>“农村孩子都是这么教育的,我今天刚打过我儿子。不打不成器。”这位邻居说。</div><div><br></div><div>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把你的孩子当人。</div><div><br></div><div>孩子,在家要听爸妈话,在学校要听老师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div><div><br></div><div>《弟子规》讲: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挨父亲打怎么办,那就“挞无怨”,任打任怨。</div><div><br></div><div>不平等的观念由来已久,大家也习以为常,如果一个老师从没打过学生会被家长看做不会管不敢管。</div><div><br></div><div>打是亲,骂是爱,我们还要喊多少代</div> <h3>16</h3><div><br></div><div>儿童教育成功的案例很多,不只郑渊洁一个</div><div><br></div><div>但核心理念不谋而合</div><div><br></div><div>尊重孩子,和他平等相处,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现并引导他的天赋</div><div><br></div><div>郑渊洁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误区</div><div><br></div><div>郑渊洁是一面旗子,引导我们正确地教育孩子</div><div><br></div><div>郑渊洁是一本书,读过读懂不难,难的是你如何丢弃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div><div><br></div><div><br></div> <h3>作者 :甄盛林,河北保定人,80后乡村教师。曾在《演讲与口才》《思维与智慧》《保定日报》《大庆晚报》《北京文学》、《幸福》《齐鲁文学》《唐河文学》《椰城》《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农家科技》《保定晚报》等纸刊发表作品。写作追求真情实感,关注现实之痛,体味草根之苦。认为好作品的标准就是三个字:真善美。情要真,心要善,文要美。自勉诗:半哭苍生半笑己,不负年华不负卿。</h3><div>微信号Lin19800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