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重庆市教科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于2017年12月13日在璧山区实验小学召开了"2017年度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年级下册统编教材培训会"。</h3><h3> 参加本次培训会的人员约200多人,与会者主要是重庆部份区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原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陶元红主任、教科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燕浩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会,会议由璧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曾佑惠老师主持。为了让广大参加培训的人员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本次教材培训会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由专家讲座、全员备课、课例观摩、团队说课、专家评课、现场互动等环节组成。</h3> <h3> 培训会聚焦"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有效备课"来展开。第一个环节是专家微型讲座。陶元红老师的讲座从一个故事引入,以"如何理解备课中的一辈子与15分钟?" 与现场教师进行了精彩互动。"一辈子"指的是教师用一生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修炼,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游名胜古迹,乡野市井,达到知识与视野的宽度和深度;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准确把握学情,理解孩子,读懂孩子。"15分钟"是指具有知识功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的教师,备一节课时很快就能心领神会,运用自如。</h3><h3> 备课是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过程。有好的备课预案才有精彩的教学。备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的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理解课标理念,领会编者意图,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形成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活动,开发课程资源。</h3><h3> 教师们备课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模糊;二是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三是缺乏对学生现状的准确分析;四是教学方法与媒体运用不到位。而要备好课,老师必须要思考备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h3><h3> 备课中老师们应当实现四个转变:"传授知识"向"终生发展"转变;"带着知识是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转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向"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转变";"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备课的基本步骤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备课的具体步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形成有逻辑的教学思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h3><h3> </h3> <h3> 理论讲座之后,全体参会人员分成五个片区小组,进行了集体备课。每个片区由四个区县的参会教研员和教师组成。全体成员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2课教材"干点家务活"为栏本,进行同课异构。备课过程中重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活动"等三个核心环节。备课完成后各组代表用思维导图方式写在纸框上,在大会上发言汇报,解读自己小组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设计的教学活动。汇报过程中大家思维的火花碰撞,迸发出许多教学亮点和特色。</h3> <h3> 沙坪坝区大学城树人小学王泓懿老师就大家备课的课题进行了课例展示。王老师选择了《干点家务活》中的第三和第四个话题(即第二课时)进行现场执教。王老师从播放孩子们做家务的照片导入,让孩子说说自己都会做哪些家务活,再以小调查的形式,点出同学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然后以学生自学、展学,小组互学、互评,教师点评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学做家务活,最后再以学生在主动做家务活时遇到的困惑:我要做,而家长不要我做,我该怎么办?整堂课层层递进,基本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h3> <h3> 王老师课堂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团队的辛苦付出。在说课这一环节,采取了团队说课方式。沙坪坝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余朝利老师带领的研课团队,就《干点家务活》这一课进行了现场集体备课的微型团队讲座。</h3><h3> 该团队的主要三位成员从课前预设、课后反思、磨课成长三个环节进行了分享。</h3><h3> 沙坪坝区大学城树人小学陈婷婷副校长说,课前预设必须依据课标,解读教材;活动设计,激发兴趣;研备学情,以生为本。陈校长认为"好的课堂必须深刻的研备学生"。在本节课教设计时,由于受高德胜教授"竞争中的善与恶"讲座的启示,将原来教学过程中竞赛评比环节改为了学生的合作共进环节,而合作才是儿童真正的天性。</h3><h3> 沙坪坝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余朝利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变化的艺术。学生的学和老师的导,相辅相成。 </h3><h3> 执教者王老师说,整个教学过程自己的收获颇丰,回忆自己第一次单独备课和第一次参与团队备课,使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她的发言引起了参会年轻老师的共鸣。</h3> <h3> 由五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干点家务活》的课例展示和五个片区老师们的备课展示进行了现场点评。统编教材培训团核心成员、江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罗茜老师、江津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聂坤丽老师、北碚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刘莉老师、沙坪坝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余朝利老师、荣昌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蒋秀英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点评。专家团队集体点评是本次培训会的亮点,蕴含了思维的碰撞和学术的争锋。其中提出了教学如何超越教材,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增删。如何准确把握教材中出现的核心概念,开发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其实,本节课在教学思路的确定上、在课时划分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三框内容如果归为第一课时可能逻辑会更清晰,第二课时着重解决学生在做家务活中的困惑,不让做、不会做、不愿做,该怎么办,可能会更有针对性。 </h3><h3> 此次培训形式新颖,与会者参与度高,达到了务实高效。陶老师总结时提到:本次培训会是专家引领、全员参与、课例研讨的一次有效结合。教材培训不能象飘在天上的云,大家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埋头记笔记。"听过的容易忘,做过的忘不掉。"这种参与式的培训形式更有利于老师们对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大家对课程实施的深度把握。本次采取的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也得到与会老师的高度赞赏,大家希望今后能更多地用这样的参与式培训进行教材培训。</h3><h3> 撰稿:陈燕浩</h3><h3> 改稿:陶元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