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在《教案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学习就是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现有赖于经历一种有指导的学习过程;教学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这种专业性体现在通过专业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以规范或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促进学生的学习。</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案的设计一定要遵循"教-学-评"的一致性,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围绕或聚焦学生何以学会(方法),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学习目标),设计何以学会的完整学习历程(学习过程),配合指向目标监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以确保至少2/3的学生学会(学习效果或达成度)。</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目标表明了我们想要学生学习的结果。</b></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h1 style="text-align: left;"><b>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明确:1.在教学过程中</b><b><h1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学生将要获得什么;2.学生要对这个学习内容掌</b><b>握到什么样的程度;3.通过何种路径去获得。</b></h1></b></h1></b><b><h1 style="text-align: left;"><b>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有偏差,学生的学</b><b>习行为也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b><b>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b></h1></b><b><h1 style="text-align: left;"><b>只有设计好科学的、清晰的学习目标,才能</b><b>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b></h1></b></span><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目标确定和续写中的问题</b></h1>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学情不了解,课标代替目标,生搬硬抄</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b><b>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当然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在研读</b><b>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学情,将</b><b>课程标准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转化为评价方式、学习内容和教学活</b><b>动,这才是正确确定学习目标的方式。</b></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二)立场不明确,以教师为本位,忽视主体<br /></b><b>学习目标即教师预期学生经历了学习之后形成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目标达成度自然也是通过学生反映出来,因此在叙写目标时,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对学生学习达到的一个程度进行新描述。</b></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三)目标不清晰,基本要素缺乏,无法评价</b><b>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明确的依据处理教材和选择方法,也就没有标准来评价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b></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br /></b><b>1.目标的确立要基于课程标准<br /></b><b>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课标对学科素养或能力、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的规划,其中重点体现了学科素养,这是学生后天习得的终身受益成果,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之,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各学科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时的基本任务,也是核心任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源于课程标准学</b><b>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以课程标准为质量底线,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b></span></h1><h3><br /></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2.目标的确立要基于学生的学情<br /></b><b>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根据学情确定的课堂目标,越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就越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br /></b><b>其次教师还要注重目标设计的层次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水平发展求,使每位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尝到进步的快乐。</b></span></h1><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基于教材等资源</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达成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br /></b><b>呈现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必须包含四个核心元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即谁来学、学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学、学到什么程度。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b></span></h1><h3><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教师的备课要树立五种意识(选自董羊城校长学校发展计划):<br /></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对话意识<br />与课标对话: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目标;<br />与教材对话:明确知识关联及作用,把握知识地位及体系;明确教学意图,找准新旧知识连接点和学生认知增长点;<br />与同伴对话:观念与智慧碰撞,合作交流,解困答疑;<br />与名师对话:获得更多教育智慧,提升教学理念;<br />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与困惑障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益。(效益=效率+效果)<br />2.教学意图挖掘与实现意识<br />明确为何而教,为何要这样教,想教成什么样,实现教学意义。<br />3.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br />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相信学生,舍得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改进服务。<br />4."预设"和"生成"意识<br />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让课堂真实起来、鲜活起来。<br />5.质量效果意识<br />学生学习改进与收获决定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决定教学质量。<br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观摩"学习的全过程。让我们的备课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的过程,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问题,实现在课堂情境中最大化的"在学习""真学习"。</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