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7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畅游了意大利这个古老而又时尚的国家,行程3000多公里,历时25天,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罗马假日"。</h1><h1> 20年前,我因采访报道在西西里岛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经到过意大利,到过罗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总算能一偿夙愿,很好地领略了这一世界遗产最丰富国家的风采。</h1><h1> 把这一集冠以“托斯卡纳”,是因为从五渔村出来,我们就进入了意大利中西部的托斯卡纳大区,其中主要游览了比萨、佛罗伦萨、圣吉米尼亚诺、锡耶纳和皮恩扎等,这些地方不仅风景美丽,文化艺术遗产也丰富多彩,还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h1> <h1> 托斯卡纳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还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及但丁等文化艺术大师的出生地。托斯卡纳艳阳下的田园风光令人着迷,丘陵、麦地、草垛、丝柏树、葡萄园和星星点点农舍小屋,吸引了无数热爱大自然的人。下图为托斯卡纳田园风光中最著名的维塔列塔圣母礼拜堂(cappella della madonna di vitaleta)——"小耳朵教堂"。</h1> <h1> 从五渔村到比萨大约80公里,因为顺路,也因为好玩,才确定到比萨。在一片宽阔的草坪上,坐落着闻名于世的四件中世纪时期的建筑杰作——大教堂、洗礼室、比萨斜塔(钟楼)和墓地。由于它太过突兀,而且其风格与周围建筑并不一样,因此感觉上有点像一堆儿童玩具积木。而事实上这些建筑恰恰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这些建筑对意大利11世纪到14世纪间的纪念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萨大教堂广场于198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 <h1> 比萨斜塔(Torre di Pisa)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有些重要数据,知道的人恐怕并不多。斜塔始建于1173年8月,但据记载在工程开始后的1178年,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发现倾斜,等到1372年完工,塔身已向东南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目前其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意大利政府于1990年起斥巨资修复斜塔,有报道该塔在2001年至2013年间已减少倾斜2.5厘米。而斜塔斜塔,一方面因为伽利略在那里做自由落体实验,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其斜才声名远播,人们也因为担心它有朝一日将倒塌而纷纷前去与之合影。</h1> <h1> 来到佛罗伦萨(Firenze),徐志摩所译的“翡冷翠”老在耳边响起,到了那里才知道,其实这三个字更接近意大利语的原名发音。但无论如何,佛罗伦萨永远是世界艺术的灵魂和心脏、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到那里,就是去膜拜大师的杰作,感受美的真谛。</h1> <h1> 佛罗伦萨是托斯卡纳大区首府。进市区后我们就一头扎进了老城的市政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广场建于十三、四世纪,周围布满精美建筑和雕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艺术大师留下的杰作,其中佣兵凉廊里的雕塑最为集中,令人目不暇接。当然,市政厅门前的米开朗基罗代表作《大卫》像,则是最著名的,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也是我儿时就在心中打下烙印的一座丰碑。原作已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下图为市政广场和旧宫塔楼。</h1> <h1> 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始建于1296年,建筑群由巨大的穹顶大教堂、乔托钟塔和八角形圣诺望洗礼堂组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1982年,圣母百花大教堂建筑群,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1> <h1>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圆形穹顶,外观似花瓣,在城市中心非常突出。穹顶是当地天才建筑大师布鲁涅内斯基仿造罗马万神殿设计的,据传他连草图都没画一个,就指挥工人搭建,而且根本无须搭脚手架,历时14年完成,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古典艺术与当时科学的完美结合,连教皇也惊叹为“神话一般”。后来米开朗基罗又模仿它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h1> <h1> 圣母百花大教堂外立面是由白、红、绿三色大理石贴面、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美丽建筑群,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钟楼由达·芬奇的老师乔托于1334年设计并监督完成。圣乔万尼洗礼堂最大看点,是装饰有10块《圣经》旧约故事浮雕的黄铜大门,浮雕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连米开朗基罗看了后都惊叹“这该是通往天堂的大门”。这三座巨大建筑,以其外观上的神似和呼应,同时各有特色而相拥矗立在一个大广场上,成为最完美的综合体。</h1> <h1> 外出旅游,遇到下雨,多数人是躲雨,而摄影爱好者,有时候却是冒着雨往前冲。那天我们在佛罗伦萨拍老桥(Ponte Vecchio),就遇到这样一个特殊天气,后来竟然演变成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下图为乌云密布下的旧宫塔楼。</h1> <h1> 在市中心玩了一圈后,我们差不多于傍晚时分到达计划中的阿诺河圣三桥,这是拍摄金色老桥维奇奥桥的最佳机位(见下图)。很巧,那时候西边的太阳已经很低,而东边则乌云密布,老桥是顺光,并镶嵌在深色乌云背景中,色彩非常好,这对风光摄影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光线。</h1><h1> 多写一段,其实圣三桥本身也是阿诺河上的一座名桥,1557年由米开朗基罗设计。而且还有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在桥头与他的梦中情人贝特丽丝邂逅的故事。</h1> <h1> 拍完老桥,下一目的地是阿诺河南岸的米开朗基罗广场,计划在那里拍摄佛罗伦萨城市的落日全景。根据地图计算,从圣三桥到广场只有1.7公里,走走最多也就半小时。于是我们决定走去广场。然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从城里走到米开朗基罗广场,有个大上坡,而恰恰当我们走到坡底时,乌云在我们头上翻滚,东面已经开始下起小雨,而西边的太阳却亮得像舞台上的聚光灯,光线真的是太绝妙了。</h1> <h1> 这时我真的急了,这样的特殊天气和光线,对于风光摄影,真是太难得了。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天象,在米开朗基罗广场,很可能看见彩虹飞架佛罗伦萨老城;即使没有彩虹,那么也因为有乌云背景,落日至少也能把老城打成金红色……但要是去晚了,太阳落了,就什么也没了。这时已无法叫到出租车,我只有硬着头皮,一脚踏上大台阶,开始与时间赛跑。</h1> <h1> 我背着十来公斤重的器材,要爬一个差不多200米长的大坡,真的要咬咬牙的。可我当时满脑子都是彩虹和金红色晚霞……</h1> <h1> 到顶了,米开朗基罗广场是个大平台,因为地势高,所以视野非常好,确实是拍摄老城全景的最佳地点。我来不及喘气,更来不及休息,支上三脚架就开拍。下图是米开朗基罗广场上的《大卫》像复制品。</h1> <h1> 可惜因位置关系,没看到彩虹;而且还因为太阳已经不太亮了,所以周围建筑物的立体感也差强人意。好在天上云不错,西边也还留了点红,东边已大雨倾盆。</h1> <h1> 这是一张西边太阳东边雨的片子,云很美,蜿蜒的阿诺河和盘托出了包括圣母百花大教堂、乔托钟楼等佛罗伦萨地标建筑。</h1> <h1> 好在这雨逐渐向北飘去了,下图就是雨下到了北边的山坳里,正好被西下的太阳光打亮,这种光影很难得,虽然圣母百花大教堂没被打亮。</h1> <h1> 再后来,随着太阳很快落下,空气中的色彩变化简直能以分秒来计算,迫使我必须不断地改变照相机的拍摄数据。阿诺河水湛蓝湛蓝,维奇奥老桥沐浴在金红色的晚霞中,这样的色彩真是很难得。</h1> <h1> 拍完晚霞拍夜景,我们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一直拍到华灯初上,天黑才收工。旧宫——维奇奥钟楼夜景也很美。但我们走在下山路上时,倾盆大雨劈头盖脸地落了下来,以致我们事先计划好的佛罗伦萨牛肚包啊,扎扎牛排啊、特产于佛罗伦萨丘陵的基安蒂红葡萄酒等等当地美食,统统都泡汤了。</h1> <h1> 这是当晚最后一张夜景片子。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去了米开朗基罗广场,前面有两张片子,就是那时候拍的。唯一稍有遗憾的是,乌菲济美术馆没时间去。</h1><h1> 来到佛罗伦萨,不能不提曾经统治了佛罗伦萨两百多年的美第奇家族,是美第奇家族保护和推动了这个中世纪古城迅速崛起。加之当时佛罗伦萨名人荟萃,济济一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等等等等,这些天才大师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使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欧洲文化和思想的中心。</h1> <h1> 圣吉米尼亚诺(San Gimignano)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锡耶纳省的一个中世纪小城,在佛罗伦萨以南56公里处,古代是天主教徒为朝圣而往返于弗朗西斯科和罗马之间的重要物资补给地。因为不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主干道边,因此游客不算多。</h1> <h1> 据说圣吉米尼亚诺在城市发展鼎盛期,当地贵族在城里建造了总数超过70座塔楼和碉楼,楼高平均都有50米之多,以表明他们的富有和权力,同时也作为战争防御所用。因此,小城也有“中世纪塔城”的称号。</h1> <h1> 如今虽然只剩下14座塔楼,但这座千年古城仍然保留了它的封建基调和外貌,同时还保留了一些14世纪至15世纪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杰作。为此,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199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古城最高的格罗萨塔楼(Torre Grossa),也是唯一对公众开放的塔楼。</h1> <h1> 圣吉米尼亚诺小镇游览起来很方便,从南门圣乔瓦尼拱门(porta San Giovanni)进入,景点主要有圣吉米尼亚诺大教堂、水井广场(Piazza della Cisterna)和那些千年古碉塔楼。</h1> <h1> 三角形的水井广场(Piazza della Cisterna)中央,有一口古井,据说开凿于13世纪,是当时古城居民最重要的水源,也是中世纪文明的独特见证。</h1> <h1> 到了圣吉米尼亚诺古井广场,就不能不到开在广场一侧碉楼下面的Gelateria Dondoli冰淇淋店光顾一下了。该店店面虽小,但各种口味的冰淇淋花样繁多、色彩斑斓,常常让顾客挑花眼。这家冰淇淋店因获得过2006/2007和2008/2009年度的Gelato世界冠军,所以被冠以“世界最好吃冰淇淋”。</h1> <h1> 慕名而来的人们,常常会在这家冰淇淋店门口排起长队,好多人还会坐在古井台阶上休息,边观赏碉楼、边晒太阳、边品尝这款世界冠军冰淇淋,真是个非常享受的体验。意大利冰淇淋确实好吃,香甜细腻柔滑,据说不添加除原材料之外的任何成分。</h1> <h1> 紧挨着水井广场旁的,是大教堂广场,广场有多座塔楼环绕,这里坐落着当年的市政厅和圣吉米尼亚诺大教堂,又名圣母玛利亚升天教堂(Collegiata di Santa Maria Assunta)。大教堂始建于12世纪,是一座外观朴素的罗曼风格教堂。教堂内部的博物馆藏有众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锡耶纳画派的壁画作品。</h1> <h1> 老城的街头艺人。</h1> <h1> 锡耶纳(Siena)是中世纪城市规划的杰出典范,也是托斯卡纳第二大历史名城,199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尽管距离佛罗伦萨才60公里,但历史上锡耶纳因长期与佛罗伦萨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止,并于十六世纪中叶最终输给佛罗伦萨,落入美第奇家族统治。</h1> <h1> 锡耶纳城市建设很绝,整个老城是围绕一个扇形的贝壳广场(Piazza del Campo )所建,而且是建在城中心的低洼地上。其实按原名应该叫田园广场,只是因为从高处俯视,广场形如贝壳,由此得名。广场还均分成九个部分,据说代表锡耶纳属下的九个行政区划。</h1> <h1> 整个广场是斜坡的,如同贝壳般,九个部分被十一条道路分割并放射开来,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广场最低处有个漏洞通地下水道,广场不怕积水,游客们走累了,还可在广场斜坡上席地而坐,聊天晒太阳。广场周围有许多咖啡店、餐馆、纪念品商店等。</h1> <h1> 广场最高一侧是著名的欢乐喷泉(Fonte Gaia),始建于1081年,后几经修改和重建,喷泉的水是从25公里外,通过水道桥等引水设施引入的,完工于1342年。喷泉池呈长方形,三面都有以圣经为故事题材的大理石雕刻,比如创世纪、创造亚当、逐出伊甸园等,不过都是复制品。喷泉出水口是母狼雕塑,传说恋人们喜欢到这里来许下爱的誓言。在一个出水口,我发现一只鸽子在饮水,其动作有趣呆萌,令人动容。</h1> <h1> 古城里的每一条街道都会通向这个扇形广场,住房和商店顺路而建,也都面向广场。据说从前广场的祭坛上每天都有公开弥撒,居民们大可不必走出家门或停下手里的工作就可以听到弥撒。</h1> <h1> 阳光下,我与一位大胡子聊天。他告诉我,就在这个广场上,每年7月2日与8月16日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赛马会,那可是锡耶纳最古老的大节日,参赛者都穿传统服装,代表各个教区,优胜者可获一面锦旗。怪不得不少小巷的弄堂口或酒吧,都插有各种带奔马图案的旗子,估计就是他们的荣耀。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里,就有锡耶纳古老的赛马会。 </h1> <h1> 小巷里的窗台光影很美。</h1> <h1> 塔楼下的景色也不错。</h1> <h1> 几个世纪以来,当地居民一直注意维护城市的原貌,因此这里依然保持着公元12~15世纪的格局,被公认为欧洲中世纪城市的代表。</h1> <h1> 在锡耶纳城里,我惊奇地发觉多处都有“母狼喂养两个婴孩”的雕像。20年前到罗马游览,知道罗马起源于一头母狼喂养了两个被遗弃的婴孩,他们长大后建立了罗马,哥哥Romulus还做了罗马的国王,母狼喂养两个小孩的雕像,成了罗马城市的徽标。</h1> <h1> 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锡耶纳是弟弟Remus的儿子塞纽斯(Senius)Senius所建,因而在錫耶纳随处可见以母狼喂养两个孩子为主题的雕像和其他艺术品。</h1> <h1> 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锡耶纳的母狼喂奶雕像样式并不严格固定,母狼姿态各有不同,两个婴孩的位置和动作,也都不太一样。</h1> <h1> 这些年欧洲走得多,教堂看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但锡耶纳大教堂(1136-1382)却依然令我为之一振。教堂正面的大理石雕刻装饰,其精美繁复程度,唯有米兰大教堂能与之媲美。另外,据说教堂正面下半部分的三扇大门,属于罗马式风格;而上半部分则属于哥特式,但又不见哥特式建筑特有的高耸入云的尖塔。</h1> <h1> 在神权高于王权的中世纪,无不将大教堂置于城市的中心地位,而锡耶纳大教堂(Duomo di Siena)却似乎是个例外,更可能是个创举。这座位于古城最高处的华美建筑,如同皇冠上的明珠,光彩覆盖整座古城。</h1> <h1> 锡耶纳人原本打算将其建造成世界上最大规模、也最华美的大教堂,可惜后来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令锡耶纳城市人口减半,计划被搁浅,几经停工,规模也缩小,最终只达到了华美的极致,却无法在规模上称雄了。</h1> <h1> 锡耶纳大教堂的一大特色,是无论其外立面、塔楼还是内部立柱墙面均采用白色和墨绿色大理石相间筑成,宛如斑马的花纹。据说这源于锡耶纳城市缔造者塞纽斯(Senius)的战马花纹。</h1> <h1> 另外就是大教堂正面两边的大理石雕刻装饰,动物人物,飞禽走兽,图案花纹,线条镶嵌,应有尽有,且其精美繁复程度,完全可以用复无以复加来形容,令人叹为观止。再仔细观察,大教堂的前立面还镶有粉红色大理石,站在这样一座如此至精至美的艺术殿堂前,我只有赞叹,没有语言。</h1> <h1> 锡耶纳大教堂的内部装饰,其华丽程度也是其他哥特式教堂所无法比拟的。它那布满大教堂地面的大理石镶嵌画,每一幅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巨大的大厅石柱,也采用墨绿和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拼接建造,可谓里外呼应;与大教堂相连的皮科洛米尼藏书楼,其内部几乎没有一寸不被艺术品覆盖,且在精美程度上甚至超过名震四海的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h1> <h1> 父与子。</h1> <h1> 锡耶纳大教堂前的台阶上,游客们在休息晒太阳。</h1> <h1> 在距离贝壳广场后面不远处,有一个少有人驻足的萨林贝尼广场,广场正面是萨林贝尼宫(Palazzo Cantucci),建于14世纪;左侧是坎图奇宫(Palazzo Cantucci),右侧是斯潘诺基宫(Palazzo Spannocchi)。这三座宫殿都归欧洲第一家银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家族所有,是世界上目前仍在运营的历史最悠久的银行。</h1> <h1> 萨里贝尼广场中央矗立着锡耶纳杰出的经济学家班蒂尼·萨卢斯迪奥(Bandini Sallustio)的雕像,建于1882年。</h1> <h1> 锡耶纳大教堂在建造期间,因欧洲爆发黑死病而屡遭劫难。如今在大教堂一侧的歌剧博物馆(Museo dell' Opera),据说实际上是大教堂原本未完成的另一半改建的。在那里登上顶层观景天台,可以欣赏四周风景。下图是在排队时,我抓拍的一位收票的工作人员。 </h1> <h1> 沐浴在托斯卡纳艳阳下的锡耶纳洗礼堂。</h1> <h1> 从锡耶纳出来,去到蒙蒂恰诺(Monticiano)半路上,我们顺路看了被誉为“意大利最奇特五个景点”之一的圣加尔加诺修道院(Abbazia di San Galgano)。那是个无顶的建筑遗址,但却有一轮明月高挂,参观当时我脑子里跳出来的唯一一个词儿就是“月宫”。</h1> <h1> 修道院是一栋13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遗址,从SP73bis公路到SP441省道后向南拐,就可以到达,距离蒙蒂恰诺才7公里。修道院四周都是丝柏树,犹如古代隐士,隐匿在托斯卡纳的丘陵丛林中,与世俗隔离。</h1> <h1> 据说其历史上是一座曾经辉煌的西多会修道院,拥有托斯卡纳地区内极大的权势,这里的修道士曾担任沃尔泰拉和锡耶纳的审判员和会计师,解决过城镇之间的争端,并为锡耶纳教堂的建设出谋划策。</h1> <h1> 有记载,从1348年黑死病开始,到土地被雇佣军征用,修道院屡遭破坏,日益没落。15世纪末,修道院已没法住人,1786年,再遭雷电击中屋顶,三年后修道院被废弃,但四壁大体完整,保存了卡皮托拉莱大厅、餐厅和四面柱廊的庭院。其中中庭美艳无比,据说到了春天,泥土中长出的青草便成了天然的地毯,满地的虞美人美到令人动容。</h1> <h1> 从修道院想起广寒宫,还因为这地方有个传说:在12世纪的意大利,有个年轻人叫加尔加诺·圭多蒂,他曾向天使米歇尔(Archangel Michael )要求成为一名骑士。但当他真的投身战争,并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后,加尔加诺断然放弃了世俗生活,将剑插入石中,永不再碰,并虔诚地守护耶稣的十字架,直到去世。</h1> <h1> 如今这柄“石中剑”被保存在圣加尔加诺修道院后院山坡上的Eremo di Montesiepi神庙里,人们也将插在岩石中的这柄利剑,视为向往和平与希望的象征。有记载Montesiepi神庙就是为了“石中剑”所建,后因朝圣的人太多,教会才又在山坡下修建了圣加尔加诺修道院。</h1> <h1> 夏天,修道院会上演锡耶纳音乐学院赞助的音乐会。塔科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乡愁》(Nostalghia)曾在这里取景拍摄。</h1> <h1> 可惜我们到那里季节已入秋,既没看到虞美人,也没听到音乐,但我站在那里,依然可以想象得到修道院当时的盛况,和春天到来后的美貌。我想,入夜,尤其一轮皓月当空时,这个地方应该更美。</h1> <h1> 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艳阳下的田园风光,早已名声在外,而我这次因为游览了托斯卡纳,才知道了皮恩扎(Pienza)这座中世纪古城,和古城所在的奥尔恰山谷(Val d’Orcia)。</h1> <h1> 托斯卡纳是又一处具有魔力的世外桃源,皮恩扎历史中心和奥尔恰谷相继于1996年和2004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 <h1> 皮恩扎位于锡耶纳西南大约50公里,建在奥尔恰谷的一座山丘上,并被四周美丽连绵的山谷曲线所围绕。</h1> <h1> 登上皮恩扎高高的城墙,四周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为此,我们特意预订了皮恩扎附近的农家乐住两个晚上,以便有时间好好享受这阳光下的唯美风光。</h1> <h1> 皮恩扎是教皇庇护二世的出生地和夏宫。15世纪,文艺复兴浪潮从意大利的大小城市逐渐兴起,对文艺生活十分着迷的罗马教皇庇护二世意欲将皮恩扎打造成既有文艺复兴气息,又能代表完美与和谐的理想城市。</h1> <h1> 所以如今的皮恩扎,也被称为"文艺复兴都市生活的试金石",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最初的样子。</h1> <h1> 皮恩扎很小,一条东西向主街,连接两个城门,就这么简单,而西南面的城墙有个大看台,是欣赏乡村风光的最佳地方。因为住两天,所以我也做了两件事,在Valerio Truffelli 老皮匠店里定制了一条皮带;在Trattoria Fiorella 餐厅吃了超美味的炸羊排和香草炖兔肉。</h1> <h1> 皮恩扎周围的小村镇都很美,东边有蒙特普尔恰诺(Montepulciano),西边有圣奎里科·多尔恰(San Quirico d’Orcia),南面就是奥尔恰谷,我们在那里悠闲地过了两天“慢生活”。</h1> <h1> 在走SP146公路路过一座公路桥时,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一堆丝柏树的小树林。这是一个几乎可以做电脑桌面的画面,蓝天白云,刚收割完的草地,丝柏树小树林,画面干净优雅。</h1> <h1> 然后再走一段,我们就看见了名闻遐迩的“小耳朵教堂”——cappella della madonna di vitaleta,教堂的位置在圣奎里科·多尔恰与皮恩扎之间,教堂左右两边的丝柏树,远看就像一对可爱的“小耳朵”,教堂因此而得名。</h1> <h1> 我们换个方向,从一条小路进去,车只能停在一个铁丝门外,人可以一直走到"小耳朵教堂"跟前。1590年,这个教堂首次出现在文献里,具有16世纪建筑风格,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h1> <h1> 当天下午天气不错,柔美的初秋山峦,蜿蜒的丝柏之路,童话般的玲珑教堂,色彩变幻的世外桃源,浪漫主义者笔下的唯美风光,跃然眼前。我们在那里玩了一下午,尽情享受托斯卡纳艳阳下的田园风光。</h1> <h1> 皮恩扎南部的丝柏之路,是奥尔恰谷最著名的景观。写意的S形小路旁,一棵棵丝柏树笔直冲天、仰望云端;浓烈的下午阳光,给刚收割完的丘陵田野,增添了戏剧效果,像梵高笔下的画作。</h1> <h1> 顺着公路行驶,山坡上的农舍和橄榄园,随白云漂移而变换着色彩,这让它们恰巧成为奥尔恰谷整片山丘的点睛之处。</h1> <h1> 美丽的丝柏树小路,犹如琴弦,可以让画家弹奏出最美的曲调。</h1> <h1> 奥尔恰谷极简构图。</h1> <h1> 奥尔恰谷极简构图。</h1> <h1> 绵延富饶的丘陵,令皮恩扎和奥尔恰河谷物产丰富,很有名的pecorino奶酪,是一种典型的羊奶奶酪;真正的橄榄油,源自古老制作传统的华丽葡萄酒,还有蘑菇、栗子、松露、野味和许多其他特产。</h1> <h1> 在出国前,我上网看到过一些日出时晨雾中的奥尔恰谷美景照片,并对此垂涎三尺。</h1> <h1> 可惜我们并没有遇到晨雾,不过老天还是让我们欣赏到了落日晚霞中的托斯卡纳草垛美景。</h1> <h1> 那天上午我们就已经发觉这一片草垛了,只是因为当时背光,所以计划下午再去。白天我们一直在奥尔恰谷转悠,傍晚云开始多起来,尤其西边的云遮住了太阳。没办法,既然计划最后去拍草垛,天不好也只能去碰碰运气了。</h1> <h1> 令我们惊喜的是,在我们到达那片草垛场后不久,西边的云开始散开,那时已经傍晚快八点了。太阳正在迅速落下,最好的光影来了!</h1> <h1> 神奇啊!太阳从乌云丛中露了出来,展开笑容,照得草垛场四周一片金红。我们谁都没空说话,一个个都屏住了呼吸,贪婪地欣赏和拍摄着这些油画般的景色。</h1> <h1> 太阳角度很低,草垛出现了长长的拖影。这令我想起了40年前曾经看到过的一些油画,那是在上海展出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上,我还带了自己家里的那台海鸥120方镜箱照相机拍了不少呢。</h1> <h1> 如此美妙光影只持续了几分钟,太阳落山了,但我心中已经留下了这些美丽:托斯卡纳,奥尔恰谷,唯美风光,油画般的画面。(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