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父亲走了,走得很突然,只片刻功夫,盘腿坐在床边的父亲就匆匆走了。走完了他七十一岁的平凡岁月、风雨人生。</h1><h1><br></h1><h1>父亲走了,走了整整三十个春秋。在这三十年间,我对父亲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沉。我在脑海里写满了父亲的坎坷一生,我在心底间铭刻着父亲的教诲谆谆。我在梦里无数次呼喊着父亲,呼喊着慈祥善良的老父亲。</h1><h1><br></h1><h1>那是公元一九一九年农历腊月十五,临近年关,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太行山西麓昔阳县境内一个名叫后龙风垴的小山村里,一户普通农家简陋的土窑洞内,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我的父亲来到了这个世界。欣喜若狂的祖父给父亲取名福举,寓意为举起“幸福”,平安吉祥。</h1><h1><br></h1><h1>父亲出生那年,适逢中华大地爆发“五四”青年运动。多少仁人志士,青年学子为寻求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拯救中华之道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怕牺牲。</h1><h1><br></h1><h1>那时的旧中国,军阀混战,百业凋弊,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父亲的童年,是在一贫如洗的普通农家里艰难度过,食不果腹、衣不敝体、苦涩清贫、度日如年。虽然如此,生活道也还算平静。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的是我的家庭突然遭遇变故,年仅三十六岁的祖母不幸病亡,抛下年幼的孩子们撒手人寰。那年伯父十二岁,父亲八岁,姑姑只有四岁。时年三十四岁的祖父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们遭受继母的冷眼,多次婉言谢绝了亲朋戚友的提亲好意,决意不再续弦。在继曾祖母的帮衬下,独自抚养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日子过得紧巴艰辛,苦不堪言。</h1><h1><br></h1><h1>在这样的家庭里度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父亲从小就养成了刚强坚毅的性格。年少时就开始协助祖父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由于伯父腿有残疾)。提耧耙种,锄刨收割样样农活都做得干净利落、得心应手。下窑背炭,出村帮工件件苦差都能竭尽全为、出色完成。几年后,年青的父亲已经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庄稼汉。并在二十三岁那年经乡邻亲戚介绍,迊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母亲,组成小家庭。婚后,父母双亲虽然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清贫生活,饱受煎熬,虽苦也甜。同时还得时不时躲避日本鬼子和汉奸棒棒队的清乡抢粮骚扰。终日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度日如年。</h1><h1><br></h1><h1>一九四五那年,注定是跌宕起伏,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太平洋战争盟军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一百多万日本关东军。逼迫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根据地的民兵武装发起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接受日军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h1><h1><br></h1><h1>也是在这一年刚出生不久的大姐夭折在襁褓之中。父母双亲沉浸在失去爱女的悲痛当中。时年十月二十七岁的父亲又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晋冀鲁豫刘邓野战军的一员。告别祖父,惜别母亲,毅然弃农从军,走向战场,走向战争。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军旅人生。</h1><h1><br></h1><h1>解放战争初期, 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较大,人民解放军多选择在内线作战,即依托解放区老根据地进行战争。一九四六年一月,初临战场的父亲参加了河南修武战役。由于父亲在战斗中作战勇敢,表现出色,于当年五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战过后,父亲被编入旅属山炮营(缴获敌人大炮组建的)当炮兵。哪时因我军装备还很落后,火炮缺乏专用牵引炮车拖拉。行军、宿营、作战只能拆分火炮零部件马驮、人拉、肩扛运输。穿越一九四六、四七年的时空隧道,我仿佛看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夜色掩护下,手牵着马蹄包裹布条的驮炮战马,身背肩扛着拆解的火炮零部件悄无声息地行走在进军的路上,几点繁星,一钩残月映照着父亲和战友们刚强坚毅的脸庞,勇往直前的身影。因长期身背肩扛大炮零部件行军的缘故,大部分战士(包括父亲)的肩膀后背被磨出了一道道血印划痕,钻心剌骨的疼,但他们不怕困难,从不叫苦,舍生忘死,无怨无悔。每次战役战斗发起前,炮兵战士们还须提前侦察敌情、勘察地形地物,预置炮位阵地、标定射击诸元。总攻击开始,一阵阵炮火覆盖,大炮怒吼着喷射出一串串火舌,摧毁敌前沿阵地明碉暗堡等火力点、汽车坦克等重装目标,为步兵部队冲锋陷阵提供了火力支援,减少了部队伤亡。从四六年七月到四七年三月,父亲所在部队连续发起陇海、定陶、卷南等内线作战。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充分发挥火炮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配合步兵部队英勇作战,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h1><h1><br></h1><h1>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遵照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命令,刘邓大军东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在鲁西南战场,国民党王敬久兵团摆开“一字长蛇阵”。父亲随他所在的三纵队和其他兄弟纵队遥相呼应,配合作战。按照野司部暑,掐蛇头、断蛇尾、斩蛇腰、分段截杀。战定陶、克曹县、攻郓城、奔袭六营集、鏖战大扬湖。完全、彻底、干净消灭了王敬久兵团。</h1><h1><br></h1><h1>随即飞兵包围宋瑞珂王牌六十六师于羊山集,歼灭六十六师是整个鲁西南战役的关键战斗,也是一场恶战。并关系着下一步南下大别山的成败,刘邓首长下了决心,必须拔掉这根钉子,一声令下。父亲跟随他的部队参加了围歼宋瑞珂的战斗。七月的羊山集,大雨滂沱,湿滑泥泞。战士们在泥水里冲峰,在血水里拼杀,阵地反复争夺、几度易手、战斗非常惨烈。父亲和他的炮兵战友们充分发挥火炮在战争中的巨大潜能,灵活运用抵进前沿、变换炮位、调整角度、锁定目标、点射平射等一系列有效战术,想方设法支援步兵作战,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步兵进攻扫清了障碍,提供了火力支援。因其作战英勇、表现优秀、立功授奖、获得好评。整个鲁西南战役歼敌九个半旅五万六千余人。</h1><h1><br></h1><h1>战役刚结束,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减轻老解放区根据地人民的压力。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进攻。左、中、右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道道难关,处处险滩考验着全军将土,也考验着年轻的父亲。趟越一往无际的黄泛区,在齐腰深的烂泥里行军,天上有敌机狂轰滥炸,地下有敌兵围追堵截,部队行动非常艰难缓慢。尤其是炮兵等重装部队更是如此,许多战友因护炮、扛炮、拖炮、拉炮牺牲在泥沼里。为了尽快摆脱敌人,加快部队前进步伐。野司刘邓首长果断命令:“炸毁重装备,轻装前进”。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忍痛自毁火炮等重武器,吿别无声的“战友”,重新编入步兵战斗序列,轻装疾进,向着既定的战略目的地大别山义务反顾地前进。父亲和他所在的左路军在挺进大别山途中,于四七年八月发起燈煌战役,给予阻拦尾追我军的敌人以沉重打击。后中路六纵队又经汝河激战,淮河涉险,十二万大军像一颗钉子契入到国民党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武汉,震慑南京。蒋介石惊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匆忙委任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坐阵武汉行营指挥,调集重兵集团围剿大别山区,抢粮封路,破坏水源,齐头并进,多路围攻,企图困死解放军。</h1><h1><br></h1><h1>坚苦卓绝的大别山区反围剿斗争随即展开。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大别山区里顶风冒雨,艰难行进,忽分忽合(分则深入农户发动群众;合则寻找战机消灭敌人),与敌周旋。打摆子发绕,无药医治,饿昏过去,苏醒后爬起来再继续前进。面对缺吃少穿,缺医少药、水土不服等诸多问题,全军十二万将士克服重重困难,因地制宜,群策群立解决难题,挖野菜、摘野果、打鸟捕兔,袭击夺取敌人的被服军械仓库,缴获武器、布匹、棉花、药品等物资,为我所用。广泛发动群众、利用地形地物、开展游击战争。声东击西、声南击北、神出鬼没、打击敌人。一九四七年十月在大别山区,与敌周旋期间,父亲和他所在的三纵队又发起舒城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并和兄弟部队一起,历时一年多的艰苦转战,经历大小战役战斗无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重兵集团围困大别山的企图,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转出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战役。</h1><h1><br></h1><h1>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曰打响。华东野战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挥兵南下对国民党黄伯韬第七兵团展开追击、拦击、迂回、包抄阻止其南逃。并与十一月十一日将该部十多万人合围在碾庄圩及附近约十八平方公里的区城内。同时父亲所在的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于十一月十六日攻占宿县,歼敌一万两千余人,切断了徐蚌线。随后中原野战军七个主力纵队运用阻击、向心突击等战法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将国民党黄维第十二兵团十多万人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方圆约七点五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此役,人民解放军华野、中野及地方武装参战兵力约六十余万人。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五个重装兵团八十多万人(包括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此役,得到了冀、鲁、豫、皖、苏等解放区广大翻身农民的大力支持,在地方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积极支前,先后出动支前民工约500多万人次。他们为保卫胜利果实,勇往直前、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不分昼夜往前线送粮送弹、送衣送棉、向后方转运安置伤病员、掩埋牺牲烈士遗体等…。为夺取整个战役的最后胜利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充分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陈毅元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h1><h1><br></h1><h1>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就此拉开帏幕。敌我双方反复拉锯、激烈搏杀、殊死较量。面对残酷的战争,全军将士群策群立,献计献策,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如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密密麻麻的战壕工事挖到敌人眼皮底下,缩短了攻击距离,减少了部队伤亡;汽油桶装添炸药包改制的大炮,杀伤半径大,堪比美制榴弹炮,威力无比等。这些土办法在战斗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海决战先后经过三个阶段的战役战斗,第一阶段围歼黄伯韬兵团,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第三阶段聚歼杜聿明集团。历时六十五天,歼灭、改编、俘虏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余人,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h1><h1><br></h1><h1>毛泽东主席戏称“硬是吃下了一锅夾生饭”。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概叹“六十万打败八十万,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真了不起”。父亲有幸参加了波澜壮阔、改变中国命运的淮海决战。并荣获淮海战役纪念章,是他从军以来最为辉煌的一段记忆,值得他骄傲一生。</h1><h1><br></h1> <h1><br></h1><h1>淮海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汇聚长江北岸,卧马弯弓。枕戈待旦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父亲当时在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一军,在该军自淮海战役后重新组建的炮兵部队里当炮兵。</h1><h1><br></h1><h1>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接到命令后,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立即开炮,刹那间万炮齐鸣,千万发炮弹拖曳着长长的尾烟飞向长江对岸国民党江防阵地,为步兵部队千船万帆横渡长江,抢滩登陆,占领滩头阵地,扫清了障碍,提供了火力支援。“炮兵万岁”是当时步兵赞扬炮兵的时髦口号。在我人民解放军步炮协同作战的猛烈进攻下,国民党苦心经营几个月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彻底崩溃。</h1><h1><br></h1><h1>渡江后的人民解放军以疾风扫落叶、锐不可挡的气势迅速向江南推进,第三第二野战军配合作战,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南京总统府,宣告了蒋家王朝的彻底覆灭。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父亲荣获渡江战役纪念章。</h1><h1><br></h1><h1>随即我人民解放军马不离鞍、兵不卸甲。兵分四路向全国各地进军。第一野战军经略西北;第二野战军席卷西南;第三野战军挺进华东;第四野战军进兵华中;华北野战军驻兵平、津华北地区。兵峰指处,所向披靡。</h1><h1><br></h1><h1>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布暑,第二野战军刘邓首长命令所属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西南地区开进集结。三兵团十军解放泸州、宜宾地区,快速向邛崃山脉一线穿插,堵住敌军向西康方向退缩的企图。父亲所在的十一军和十二军部分部队攻占大西南名城重庆后,兵分两路,十一军沿渝绵公路攻击前进,十二军沿成渝公路进攻。</h1><h1><br></h1><h1> 一野十八兵团在贺龙司令员指挥下兵出秦岭,迅速突破国民党经营多年的大巴山防线。向成都平原进发,配合二野作战。将国民党胡宗南部四十多万重兵集团包围在成都平原地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成都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炮火连天,震耳欲聋、喊杀震天、气势如虹。此役,共歼灭俘虏改编国民党军队包括起义投诚人员四十多万人。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一个重兵集团倾刻间灰飞烟灭。给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献上了一份厚礼。父亲在此次战役中表现突出,荣获解放西南纪念章。</h1><h1><br></h1><h1>成都战役结束后,父亲所在部队又转兵中南地区,配合第四野战军作战。并于一九五零年三月战役结束后,再度荣获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此后,父亲所在的炮兵部队成建制编入高炮部队战斗序列,接受了一批新装备,终日操练,厉兵秣马,准备接受新的任务,迎接更大的挑战。</h1><h1><br></h1><h1>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并组织联合国军插手朝鲜事务,自仁川登陆侥幸成功后气焰嚣张,无视中国政府严正警告,快速向三八线以北地区推进,逼近鸭绿江边,并不断派飞机轰炸我边境村镇,炸死炸伤我许多村民,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中国政府决定组建志愿军并于十月二十五日赴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时,命令高炮部队进驻边境地区,担任防空任务。已升任连长的父亲跟随他的部队移师东北边陲,驻防丹东地区,进入深山密林,布设高炮阵地,密切监察空情,严阵以待,警戒防空。多次对入侵我领空的敌机拦阻打击,坚决维护了边境地区领空安全。一九五三年年初,按照上级指示,作为基层连队干部的父亲跟随下一批即将“轮换参战”部队的各级指挥员进入朝鲜境内熟悉环境,勘察地形,准备赴朝作战。后因国内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未能成行,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陈兵东北边陲丹东地区的高炮部队(父亲所在部队)才撤离该地区转兵移师福建夏门。</h1><h1><br></h1><h1>一九五四年父亲被选进北京高炮教导队学习,一九五五年六月任营参谋长,一九五五年十月授予大尉军衔,一九五六年四月获国家级奖励,被授予解放奖章。</h1><h1><br></h1><h1>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台海风云突变,蒋介石集团叫嚣窜犯大陆,不断派飞机舰船骚扰我东南沿海地区。父亲所在部队奉调福建前线,驻兵厦门,严阵以待,充分发挥高射炮火对空的具大威力,配合我人民空军歼击机多次对来袭敌机进行打击。屡遭重创的国民党飞机再也不敢深入大陆领空破坏骚扰。后经五八年炮击金门后,台海局势逐渐归于平静。六二年二月父亲调任漳州军区空军军需部给养科任科长,直至六二年十二月被批准转业,结束了长达十八年的军旅生涯。</h1><h1><br></h1><h1>一九六三年四月,父亲脱下军装,告别军营,告别战友。带着家人踏上了回乡的列车,一路向北,向着离开十八年的家乡飞驰。</h1><h1><br></h1><h1>回乡后的父亲被组织部门安排在本县粮食局工作,担任支部书记。初到新的工作单位,父亲迅速熟悉本单位各方面的工作。他主要分管支部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方面的工作,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广泛吸纳有理想、干事业、品德优秀、工作上进的年轻人向党组织靠拢,充实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带动全局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h1><h1><br></h1><h1>往后,随着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及供应粮销售网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父亲和其他局领导一起协商研究粮食加工厂的选址筹建,扩大生产规模,用以解决粮食深加工存在的供需问题,增设供应粮网点,解决供需矛盾。他还经常深入基层粮站,了解粮食的收购、储存、调运,以及防虫、防鼠、防霉变等工作。询问仓储管理工作落实的扎实不扎实,有没有漏洞,还存在那些问题,那些还需要改进完善等等。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从不懈怠。难怪局里干部职工常说,老李是军人出身,工作从不拖踏,干事雷厉风行。赢得单位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h1><h1><br></h1><h1>六五年初县委组织开展“四清”工作,父亲被借调到工作队,担任驻洪水公社工作组组长,他经常深入农户、调查民情、搜集资料、核实情况、汇总报告。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委交办的“四清”工作任务。</h1><h1> </h1> <h1><br></h1><h1>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没有一点政治问题,没有一点经济问题的父亲也被卷入其中,挨斗挨批。并被降职下放到本县李家庄公社王家山大队劳动煅练,接受贫下中农教育。面对当时不公正的“待遇”。父亲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更没有颓废。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迅速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入村后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溶为一体。同吃、同住、同劳动。搬山填沟、打坝围堰造地;修池打井、蓄水抗旱保墒;积肥沤粪,改良土壤;春季播种、夏季锄刨、秋季收获、冬季打坝整地。样样农活都做得井井有条,件件工作都干的出色漂亮。六七年底重新恢复领导职务,被任命为李家庄公社党委付书记,驻王家山大队蹲点干部。此后,父亲和王家山村干部一道,组织领导群众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加班加点,大干苦干,经过几年的努力,王家山新农村建设和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粮食亩产一跃过了长江(亩产800斤以上即为过长江)。成为李家庄公社为数不多的先进村。</h1><h1><br></h1><h1>后来父亲又被公社党委调整到胡峪村、北渡海村驻村蹲点,每到一村,父亲总能迅速和村民们打成一片,走家串户,拉家长、话里短,同出工、同收工,同吃住、(下乡蹲点干部每天挨家挨户吃“派”饭,一天的伙食费是三角钱、一斤二两粮票,晚饭后交到老百姓手中)、同劳动。回忆那个年代的激情岁月,我仿佛又看到父亲那敦实的背影、匆忙的脚步穿行在蹲点乡村坡坡垴垴、沟沟坎坎的土地上,忙碌在眼眼窑洞、排排新房的建筑工地上。整日和乡亲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深得乡亲们的信任,从而激发起他们“战天斗地”的干劲。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新农村建设逐年变样,村容村貌逐年改观。层层梯田,庄稼长势喜人,从春播、夏锄、秋收都倾注了父亲和乡亲们勤劳的汗水,眼眼窑洞,排列整齐,从备料、砌碹、入住都凝结着父亲和乡亲们艰辛的劳作。</h1><h1><br></h1><h1>斗转星移,岁月匆匆。就这样,父亲在李家庄公社几个大队下乡驻村蹲点一干就是十年。于一九七六年经组织调整到风居公社任党委付书记,并被派驻到斜峪沟大队驻村蹲点。</h1><h1><br></h1><h1>众所周知,东五社是昔阳县的米粮川,粮食主产区。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是摆在每一个下乡干部面前的首要任务。深谙农事的父亲和乡亲们一道,特别是虚心请教有经验的种粮老农,汇同他们一起,仔细硏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根据全村坡地、沟地,土壤墒情等具体情况。总结出了几个要点 : 春播前深翻土地,追施底肥,选择优良品种,不误农时播种,荐苗定株,留壮去弱,合理密植;夏季除草堆肥,狠抓田间管理;秋天收获,抢收抢晒,防止丢弃,颗粒归仓;冬天打坝整地,保水保墒等方面下功负。逐步摸索,不断探讨粮食增产的诸多因素。根据每年旱、涝、风、雹天气变化等实际情况尽心耕作,确保粮食稳步增产。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粮食产量连续几年增收。</h1><h1><br></h1><h1>一九七八年“三中”全会后,中央落实“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组织部门找父亲谈话,调他回粮食局担任局长。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好意,认为自己在乡、村基层工作十几年,对县级机关工作不很熟悉,担心自己不能把工作搞好,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且自己年龄已过六十岁,不适合担任一把手职务。已经成年的我也赞赏父亲的作法,同时打心底里非常钦佩父亲的胸怀。组织部门充分尊重父亲的意愿。改任他为昔阳县供销社第一付主任,党总支付书记。正科待遇,履行付职。在县供销社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工作多年。于一九八五年六月被批准离休,享受县团级待遇。</h1><h1><br></h1><h1>离休后的父亲,放下了一生忙碌的工作,回归到家庭,回归到妻子、儿女身旁尽享天伦之乐。年近七旬的父亲也因长期积劳成疾,患上了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隐患,虽经年久治,不能痊愈。于一九八九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病逝,享年七十一岁。</h1><h1><br></h1><h1>纵观我父亲的一生,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里度过;他的青年时代是在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醒风血雨里,建国后又在铁打的军营里度过;他的壮年时代,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奋斗中度过;他的老年时代,是在机关办公室发挥余热、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勤奋工作中度过。</h1><h1><br></h1><h1>我父亲的一生,是极其平凡充实的一生,是饱经坎坷磨难的一生;是历经光辉岁月的一生,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一生,是没有遗撼值得骄傲的一生。</h1><h1><br></h1><h1>三十年来,在我耳畔一直萦绕着父亲生前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 : “做人先立德 ,品德优,则人品端,人品端,则行为正,人生方能走的正,走的稳,走的顺,走的远”。</h1><h1><br></h1><h1>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三十年间我在心底里一直至始至终、深情地呼喊着:父亲啊 ! 亲爱的爸爸 ! 我们想你 ! 真的好想你!</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