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引言:请不要离开我,如果你离开,我就会伤害自己。</h3><h3><br /></h3><h3>我们身边时常会出现这样的人,女生在谈恋爱的时候,对方提出分手,为了挽回感情,分别采用过割腕自杀,撞车、不进食、不睡觉等等自虐方式来挽回,对方迫于压力,虽然得以短暂维持,但最终也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这种自虐的方式,决意离去……还有一位朋友,在叙说她的分手经历时,痛哭流涕,陷在分手欲罢不能的困境里,原因是在她和大学生男友提出分手的时候,对方总是以割破自己的手指写长篇的血书来挽回关系,每次看到他这样,她总有一种自己做错事得到惩罚的感觉,爱受到挟持而又挣脱不了……但又不知该怎样提出分手,因为害怕对方有更加伤害自己的行为……</h3><h3><br /></h3><h3><br /></h3><h3>上述的情况,我了解到她在早年经历了许多伤害、病痛和不幸,她的母亲患有抑郁症,当问到最早期的记忆时,她想起3岁时的一次意外,她碰倒了开水瓶,烫伤了自己,她获得了母亲极少有的安慰。由此看来,自虐性自我挫败行为也我想更深层地意义是对个体对分离焦虑的防御。</h3><h3><br /></h3><h3>而个体自虐性付诸行动包括以下几种:</h3><h3><br /></h3><h3>(1)挑衅</h3><h3><br /></h3><h3>(2)姑息("我已经在受苦了,所以请不要再惩罚我")</h3><h3><br /></h3><h3>(3)示弱("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h3><h3><br /></h3><h3>(4)内疚转移("看你让我做了些什么")</h3><h3><br /></h3><h3>出于上述一个或多个原因,我们大多数人会偶尔使用自虐性付诸行动。有很多人通常在一个事件发生后会先自我批评,希望运用这种自虐策略来保全自己:以表明自己知错,躲避批评,或者通过谦虚来表明自己的正确。</h3><h3><br /></h3><h3>这一人格类型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潜意识愿望:以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有些人经常遭遇意外事故,有些人蓄意伤害自己,但并非意图自杀。自虐即提示这些疯狂的自毁行为背后潜藏着一定的含义。他们所追求的某种满足,足以抵消肉体的痛苦。自残者通常会解释鲜血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鲜活和真实,短暂的躯体痛苦可以掩盖强烈的不存在感和自我疏离感。</h3><h3><br /></h3><h3>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任何人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受虐行为</h3><h3><br /></h3><h3>儿童往往为获得照料者的注意,而使自己身陷困境。我的一个同事曾有这样的经历,他七岁的女儿因怨恨爸爸不陪伴她,扬言要跑到楼上毁掉自己所有的玩具。我必须强调,自虐并不意味着对痛苦的钟爱。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希望事情变得更好。我们身边有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女人与施虐的男人待在一起是一种受虐行为,在她的信念中,忍辱负重的目的要么是让痛苦合理化(维持家庭完整),要么是想避免更加糟糕的事情(被丈夫抛弃),或是两者兼具。与施虐者共同生活要比离开他更糟糕。始终期待忍受暴虐将带给她最终的幸福。</h3><h3><br /></h3><h3>自虐者承受痛苦成为抵御忽视的良方</h3><h3><br /></h3><h3>自虐者的经历听起来与抑郁者相似,他们都经历过未经处理的丧失,养育者都比较挑剔常常引人内疚,儿童常感到应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都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询问过往史,会发现当自虐者深陷困境时,周围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应,但抑郁者经历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任何人的回应。自虐者会认为,只要能充分表明自己需要同情和关心,就不至于遭受全然的情感遗弃。</h3><h3><br /></h3><h3>在自虐者的经历中应该不难发现,父母对他们唯一的情感联系常常与他们被惩罚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依恋和痛苦不可避免地建立了偶联。比如,戏弄式取笑,这种喜爱与冷酷的特殊结合,也会促使自虐形成。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不当,随意滥用或有意虐待时。因为儿童对父母关注的渴望远多于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儿童会逐渐习得痛苦是为获得亲密关系而付出代价。所以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个体通常会内化其父母虐待行为的合理性,承受痛苦成为抵御忽视的良方。</h3><h3><br /></h3><h3>自虐者的关系模式</h3><h3><br /></h3><h3>很多人形成受虐人格,是因为在早年经历中曾因承受磨难而受过嘉奖,我认识一位女士,她的母亲在她15岁时因结肠癌去世。母亲临终前的几个月在家中度过,日渐衰弱,时时陷入昏迷,大小便失禁。她承担起对母亲护理的重任,为她更换术后创口的纱布,每天洗涤带血的床单,常规帮她翻身以防裖疮。外祖母深受感动,交口赞赏她照顾母亲的孝悌和不计得失的无私,祈祷上帝眷顾她。这段时间如此之多的对她自我牺牲的强化,而极少鼓励她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她今后面对人生挑战时,总是会尽力证明自己的慷慨无私、坚韧大度。而她周围的人对她的满口仁义道德渐生厌意,对她抑制不住地体贴照顾他人的行为也啼笑皆非。</h3><h3><br /></h3><h3>有时候,自虐者在回忆遭受虐待的经历时,会流露出典型的受委屈特征并夹杂着诡异的微笑。可以推断,通过肆意诅咒那些折磨他们的人,他们会感受到一丝施虐的快感。这可能是自我挫败者享受痛苦的又一佐证。更准确地说,他们通过痛苦换得依恋关系,同时通过获得施虐快感来解决人际困境,享受继发获益。利用这一策略,他们悠然占据道德至高点。</h3><h3><br /></h3><h3>看到这里,那些倚重关系的自虐者或许也会点头默认"其实要的正是通过自虐行为来增强与周围人的联结"。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自虐并不能获得真爱和连接,唯自爱可以。</h3><h3><br /></h3><h3>最后我向婚恋挽回的朋友忠告,爱情不是你生命中的全部,只有你爱自己,你的伴侣才会愿意爱你。如果一直在为不知道如何修复感情、挽回对方而苦恼,那么你不妨加下幸福女人情感机构顾问老师的助理 luminmin1996 去学习一下他们的免费公开课,同时让他帮你安排顾问老师,先分析下感情出现的问题,给你专业的建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