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b>一个三观正、教养好的母亲,会把好的教养遗传给孩子,这种正能量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兴旺一个家族。</h1><h1><br></h1><h1>十六年前,如我所愿,上天赐我一个女儿。随着女儿的呱呱坠地,我知道了肩上的责任,知道了<b>做一个女孩的母亲,今生注定在培养孩子的历程中要比她的父亲付出更多。</b>初为人母的我,就因为成为了一个女孩的母亲倍感欣慰和自豪,发自内心的喜欢着我的女儿。</h1><h1><br></h1><h1>有人说:<b>如果一个女孩在自己的母亲那里体验到真正的母爱,那么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一定懂得怎样去给与真正的母爱。</b><br></h1><h1><br></h1><h1>1976年,我的降临同样给父母带来了欣慰,父母看到我的第一眼就笑了,一直高兴到现在,因为我已经有了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就因为我是女孩,得到了母亲特别的宠爱,就因为我是最小的孩子,得到了爷爷父母哥哥姐姐的多多关照,开心快乐的在幸福温暖的大家庭长大,这一切,让我明白,得到家人的关爱是多么的幸福,我要把我得到的爱,毫无保留的全部给予女儿。</h1> <h1><font color="#010101">我认为,<b>做为一位母亲,可以不工作、不挣钱,但一定要做个称职的好妈妈,用心培养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好娃娃!</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我与女儿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和很多家庭一样,伴随着喜怒哀乐、一日三餐,一起成长、一起努力,无数个日日夜夜凝聚了我们母女的感情,如同一坛陈年老酒,酿出了独有的醇香。</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孩子尚小时,父亲告诉我:<b>作为一位母亲,教育孩子比奋斗事业更重要,真正教育好孩子比工作挣钱更难,付出更多。</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这个世界上我可以不听别人的话,但父母的话,我永远在听。</span></h1> <h1>我知道:<b>其实作为妈妈,也是有“保质期”的。</b>我离开父母时22岁,有了自己的家,那里便改了名,叫做娘家,从此,我和母亲之间就彼此牵挂和思念,没有了日夜相伴的日子,只是我去看望她。</h1><h1><b><br></b></h1><h1><b>十几年前我就明白了,我只是女儿18岁以前的领路人和陪伴者。带她去看世界,与她一起亲近大自然,培养她阅读,让她养成一些好的习惯,为她的一生长远去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某一场考试。所以我非常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b></h1> <h1>我知道:<b>只有我快乐了,我的女儿才能快乐;我幸福了,我的女儿才知道什么是幸福。</b></h1><h1></h1><h1><br></h1><h1>所以这些年,和女儿在一起,不管工作、生活怎样变故,我始终保持着快乐和幸福。我说到做到了。干了十年的公司高层管理,工作家庭两不误,结果影响到了健康,我依然选择了辞职,回家!10岁的孩子更需要我。</h1><h1><br></h1><h1></h1><h1>因为闲不住,又做起了兼职财务,结果工作的烦心,加之双方父母――古稀之年的四个老人越来越多的需要照顾,这一切又影响了我的情绪,在连锁反应下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态度,恰逢孩子高二,我再一次果断的选择了辞职,回家!给女儿陪读顺带照顾老人。遗憾的是,74岁的婆婆在我陪她踏青赏花之后的第四天,在医院,微笑着永远的离开了我们。</h1><div><br></div><h1></h1><h1>堂上的“四老”,要老去,自然而然会离开,膝下的女儿,要长大,展翅飞翔会远离,只有眼前的岁月才是当下最好的生活,珍惜当下――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抓紧时间享受陪伴他们的幸福时刻。</h1> <h1><font color="#010101"><b>我也时常问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培养孩子?</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自己</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戏称,培养孩子说简单了就如同娱乐打麻将一样,拿出对麻将(对孩子)的执着和信念――</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自始至终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赢!即便是输了,也永远不会放弃,永远抱有希望。 </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br></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实每个妈妈都和我一样,没有做妈妈的经验,都是新手上路,全靠感觉。我一直在不断学习,回忆母亲的教育方式,吸取哥哥姐姐的教育经验,自己想办法用心总结。</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天,再回头,看看我和女儿这些年摸石头过河走过的路……</span></h1> <h1><b>一岁的女儿,模仿家人自己端起了饭碗。</b></h1><h1><br></h1><h1>一岁的女儿“驾驶”着学步车,在奶奶院子里步履蹒跚的东撞西撞,吃饭时奶奶喂她,她却一把打翻了放在学步车“工作台”上的饭碗,那一刻,她明亮的眼睛瞪大了看着奶奶,看着我,她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我走上前,在她手上打了两下,指着地上的碗,用手比划着结合我的语言告诉她,这样是错的,她看着我收拾残局却没敢哭。<br></h1><h1><br></h1><h1><b>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不但要制止,而且要帮她解决问题,想办法教她应该怎样做</b>。</h1><h1><br></h1><h1>接下来,我就叫来爷爷奶奶和爸爸,坐在她的对面,一人面前放一只碗,拿一把勺子,示范给她吃饭的样子,她像猴子一样机灵,模仿我们,第一次喂到鼻子上了,然后舔到嘴里还笑呢,第二次,我扶着她的手终于喂到嘴里了,慢慢的,第三、第四……一碗饭就这样洋洋洒洒的吃完了,她成了一个花脸猫,面条还沾在腮帮子上她还笑个不停。</h1><h1><br></h1><h1>到了第二天吃饭时,我们照旧给她示范,她迫不及待的喊着要她的碗,拿到碗的那一刻,激动的笑着,紧紧的抱着。</h1><h1><b><br></b></h1><h1><b>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你教对了,他就一定错不了。</b></h1><h1><b><br></b></h1><h1><b>我的智慧爷爷这样说:掰嘴喂食不可取,自己的饭碗自己端,幼时端的起碗,以后就能背的起书包、提的起笔、担的起责任,撑的起家人的一片天,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乃至国之栋梁。</b></h1> <h1><b>学步的女儿,摔倒了,都是自己爬起来,我们只是竖起大拇指夸她“真棒!”</b></h1><h1><b><br></b></h1><h1>老人们经常会这样说:“孩子的成长,不摔跤,哪能长大?”这话是有道理的。在我看来,女儿学步摔跤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摔倒了,眼里含满泪,还是鼓励让她自己爬起来,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为她的坚强点赞👍“真棒!”</h1><h1><br></h1><h1>女儿是聪明的,她会记住这个曾经跌倒过得地方,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她会总结经验、观察地形、集中精力走好脚下的路。</h1><h1><br></h1><h1><b>“吃一堑,长一智。”不去扶她,她始终认为,跌倒是自己的事,要自己站起来,于是幼小的女儿学会了对自己负责。</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三岁的女儿,负责把奶奶领回家。</b></h1><h1><b><br></b></h1><h1>三岁的女儿上幼儿园,冬天时是由奶奶接送的,有时候她会撒娇不好好走路,想让奶奶抱,我想出一个办法。</h1><h1><b><br></b></h1><h1>有一天早上,出门时我告诉她:<b>奶奶老了,记不清路了,不会过马路,你幼儿园放学了,一定把奶奶领回家。</b>她眨着眼睛,疑惑的答应了。</h1><h1><br></h1><h1>晚上我下班回来,她就自豪的跑来告诉我:妈妈,奶奶不会过马路,我把奶奶领回来了!高兴的说着路上的所见所闻。又过几日,她发现了好多家长带孩子都从红绿灯那里走,可以少走路;并且记住了“红灯停,绿灯行。”</h1><h1><br></h1><h1><b>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锻炼只有三岁的她记住了回家的路;并且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领着奶奶有了一种责任感;完成任务获得了一种自豪感!</b></h1> <h1><b>四岁的女儿一上公交车,看了看拥挤的车厢随口问道:咦!怎么没有人给老人让座位?</b></h1><h1><br></h1><h1></h1><h1>平时我带女儿乘坐公交车,只要遇到老人,我都会起身让座,和女儿站在一旁,女儿自然就养成了给老人让座的习惯。可是有一次我带着四岁的女儿和我花甲之年的姨妈一起上了公交车,女儿看到姨奶奶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她就疑惑的问我:怎么没有人给老人让座位呀?稚嫩的声音,穿透了整个车厢,全车的人都不好意思的笑了,立马有几个年轻人站了起来,给姨奶奶让了座位,她高兴的就像我平时夸她时那样,给让座位的叔叔竖起了大拇指说到:真棒!😊😊</h1><h1><br></h1><h1><b>作为妈妈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影响女儿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正能量的传递,还会影响身边的人同时具有正能量。</b></h1> <h1><b>上幼儿园,我不奢望女儿学什么,只希望她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b></h1><h1></h1><h1><br>女儿能够坚持每天按时起床;高高兴兴的去幼儿园;自己会吃饭;午休能保持安静;能够听老师讲读;并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讲出来;上课能坐稳;能和小朋友和睦相处;这些她都做到了,我当时非常高兴。</h1><h1><br></h1><h1>女儿幼儿园就读省军区机关幼儿园,那里基本上都是一些老阿姨,幼儿教育相对于私立幼儿园比较传统,女儿没有背过书包,回家没有作业。老师这样说:三四岁的孩子,手指正在发育,不能写太多作业,在幼儿园只要完成教学上的功课就可以。我很庆幸当年选择了这个具有传统教育的幼儿园。</h1><h1><br></h1><h1>面对女儿从小到大渐渐繁重的功课,我们一家三口时常开玩笑解压:想来想去,还是幼儿园好混啊!哈哈哈……</h1><h1><br></h1><h1>如果当初幼儿园的作业繁重,会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出现厌学或者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让她害怕学习。</h1><h1><br></h1><h1><b>我这样认为:教育不是穿衣服,讲究追求时尚和潮流,选择价高的、新型的创意亲子园就是正确的。我相信《弟子规》《三字经》依然适合当代幼儿的启蒙教育。</b></h1> <h1><b>做为妈妈,努力为孩子营造爱阅读、爱表达的家庭氛围。</b></h1><h1><b><br></b></h1><h1>培养女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说我是一位先行者和实践者。从她牙牙学语我就用心注意她。每天晚饭后,我要学习看书,她就学着我的样子读绘本、认卡片,看后引导她讲给爷爷奶奶听,她一句一句的讲着,讲得可认真了。(奶奶爷爷装出傻乎乎的样子,笑着做她的听众,这对她的阅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h1><h1><br></h1><h1><b>其实她讲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她记住了,她才能讲出来,只要她能表达出来,就说明她完全理解了。</b><br></h1><h1><br></h1><h1>女儿从小养成了一个读书的好习惯,所以上学读书不用我操心,晚饭后就是学习时间。初三家长会后,她的初中语文老师这样对我说:孩子的知识面很广,阅读量超出了同龄孩子很多,这不是在学校学的,这是你在家里教的。</h1><h1><br></h1><h1>从小到大,她的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也是让她自豪的一门功课,现在到了高中,是我跟着她学,她读过的书,推荐给我,文学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h1><h1><b><br></b></h1><h1><b>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b></h1> <h1><b>我在公司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四岁的她耳濡目染的背会了我的稿子,声情并茂的学我演讲。</b></h1><h1><b><br></b></h1><h1>29岁的我,上下班骑着带有儿童座椅的自行车穿梭在热闹的城市街头,我嘴里背诵着演讲稿,四岁的女儿坐在后座,凉鞋呲在车轮上,让我骑的很费力,女儿的耳旁风听到的是我的声音。回家做饭切菜我依然在熟悉稿子,晚饭后对着穿衣镜演讲,女儿就站在旁边,<b>那一刻,我忽然发现,她的言行举止完全是在模仿我,如同我的影子一样。</b></h1><h1><br></h1><h1><b>“要想人前显贵,您必定人后受罪。”</b>我的对手很强,逼迫让我这个不服输的人更加努力。比赛结束,公司行政部王部长这样说:“你们只看到贺登年拿了冠军,可你们知道她在背后下了多少功夫吗?她的稿子,她四岁的女儿都背会了。”</h1><h1><br></h1><h1><b>何为言传身教?这就是!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她的眼睛里,那一刻,我明白了,做母亲的言行举止,正确的说话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和铸造孩子的未来。</b></h1><h1><br></h1><h1>我开始注意对父母公婆说话的语气,显得格外亲切,微笑着回答她们的问话。我开始经常看望父母,给父母生活费、零花钱,父母生日更是舍得花钱。这一切看似为了父母,其实这十多年来都是做给女儿看的,我在做,她在学。16岁――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她每天依然保持微笑和我说话,和风细语的音调,让我倍感欣慰。</h1> <h1><b>五岁的女儿学会了自己梳头,“爸爸妈妈上班去,我上幼儿园,我不哭,我不闹”这是她曾经安慰自己唱的歌。</b></h1><h1><b><br></b></h1><h1>早晨起来,我们各自收拾打扮自己,同时穿衣、刷牙、洗脸、梳一样的马尾,一起出门。我会假装比她慢,在她面前示弱,她就会,衣服叠的比我整齐,刷牙洗脸比我快,头发梳的比我漂亮,我使劲夸她,她越做越好,还帮我收拾,像个大人一样一个劲的叮嘱我,不要迟到了。</h1><h1><br></h1><h1>随着她慢慢长大,自然有些力不从心了,我学会了示弱,她就开始像“妈妈”一样反过来照顾我:走路帮我提东西;累了过来安慰我;病了给我弄吃的;她还护着我,不让我受一点委屈,出门旅游和爸爸一起保护我。</h1> <h1><b>“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女儿上学了我告诉她:不做第一,只做第七。让她永远有进步的空间。</b></h1><h1><b><br></b></h1><h1>从幼儿园出来,女儿没有上学前班,就直接入校,坐在了一年级的教室里,所有的课程从零开始,其他同学都已经在学前班学完了这些课程,期中考试后,出现好多“双百”的孩子,女儿成绩只有语文91,数学93,我一点也没紧张,因为我知道:<b>走路早的孩子,不一定以后走的稳当,要走的路还很长呢。</b>随着年级的升高,她的成绩稳中有升,五年级时,全年级只有她一个人,获得了“全国第十七届华罗庚数学竞赛”二等奖,六年级她拿到了三好学生。初中三年还是一样,初一初二很平常,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年级排名40多,初三第一学期功课上完后,她突飞猛进,稳居年级12,语文多次排名年级第一,顺利考入全省最好的重点高中。</h1><h1><br></h1><h1>对于孩子成绩偶尔一次出现的降低,我不会大惊小怪责备女儿,只是帮她查找原因,依然鼓励她,安慰她。我这样认为:<b>成绩出现下滑的情况就如同她小时候走路摔倒一样,很正常,我不会对她的走路步伐产生怀疑,相信她,会走路,即便栽了跟头,爬起来会依然前行。</b></h1><h1><br></h1><h1><b>孩子们的学习就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活到老学到老。</b>学习成绩和奔跑在万人马拉松赛场上的运动员一样,排在40名的选手,在前五十名选手中,属于排名靠后的运动员,但在整个马拉松赛道上,依然做为排头兵,努力的奔跑在队伍的前方。</h1><h1><b><br></b></h1><h1><b>最终的冠军不是起跑时就跑在第一的选手,而是前百名选手中坚持到最后,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赶超的实力运动员。</b></h1> <h1><b>做好了每一天的功课,就可以做好一辈子的学问。</b></h1><h1><b><br></b></h1><h1>我始终认为,没有哪个人能比我更爱我的孩子,没有哪个人比我更愿意教育好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需要我来教育,更需要我来爱。既然是培养,那就陪着养,既然爱她,那就为她付出。</h1><h1><br></h1><h1>从女儿6岁入学开始,每天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我做为妈妈,不管多忙,保证每天做到关注她的作业,监督检查,严格把关,保证一字不落,一题不错,<b>不把今天的问题留到明天解决,也不把明天的作业提前在今天完成。</b></h1><h1><br></h1><h1><b>我相信,只要做好了每一天的功课,那就做好了每一个月的功课,自然就做好了每一年的功课,定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她做好一辈子的学问。</b><br></h1> <h1><b>我对女儿的信任,获得了她对我的认同感和友好度。</b></h1><h1><br></h1><h1>我的母亲没有怀疑过我从小到大说过的每一句话,对我是完全信任,自然而然我也一样信任我的女儿,所以她对我无话不说,就包括她心中的“男神”和喜欢的哪个男同学,她都会告诉我,并且和我分享她们的友谊和秘密,好事坏事纠结事一股脑儿全说给我这个“闺蜜”。</h1><h1><br></h1><h1>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点评、学会了分享、还学会了支招……她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在思考,想好怎样回复她,每一次都很慎重,这比干工作、填报表可是难多了,我关注了《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传统文化》等和教育有关的公众号,每天在学,努力的争取做一个好妈妈。</h1> <h1>女儿的成长需要慈母的关爱,但也少不了严父的管教,严父对家庭来讲,就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无形中约束着孩子的言行举止,让她望而生畏,不敢触犯。如果孩子做了出格的事情――抄袭作业,放学不按时回家,不诚实,出现这样的错误,严父的教育让她胆战心惊,最终实现了“一次治愈,终身不犯。”</h1><h1><br></h1><h1><b>如果做父亲的舍不得管,或者管不住自己的孩子,那就真正是“子不教,父之过。”</b><b>等孩子步入社会,不但会挨到别人的“残忍修理”,而且还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惩。</b></h1> <h1>我们母女十六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所有的经历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今天借美篇平台,回忆那些美好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母女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幸福快乐相伴永远……</h1> <h1>欢迎做客我的美篇,感谢您的阅读和转发,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您在下方拇指处点赞,或者留言给我,您的鼓励是给我写作最大的动力。<br></h1><h1><br></h1><h1><b>说明:</b>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这些图片是女儿非常喜欢的,就如同生活中的她一样。在此对图片的设计者表示感谢。</h1> <h3>作者简介 </h3><div>姓名:贺登年,女,生于1976年6月,甘肃省兰州市人,中共党员,汉族,出生在一个传承孔孟遗风,有着书香气的家庭。2006年曾作为兰州市民代表就学习“八荣八耻”向全市人民发起倡议,宣传传统文化进社区。于2016年7月创建“家教感悟――贺登年”美篇专栏,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部分文章被美篇平台加为“精华”在“热点”推出,成为美篇写作达人,代表作为《抓紧时间爱父母》、《我们这一辈》、《献给婆婆的诗集》、《美篇家书――感谢有你陪伴的日子》等,文章陆续发表在微信公众平台和新闻头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