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里介绍的砖窑是指传统的实心烧制粘土砖的隧道窑,粘土砖的烧制有千年历史。传统粘土砖窑的生产,工艺落后,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劳动强度大。改革开放前的窑厂不是国营就是集体经营的,那时能在窑厂里上班是一种荣耀,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营体制实行改制,集体的也被私人承包,窑厂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私有企业。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催生出大批新建的窑厂。窑厂的遍地开花,大量的耕地被侵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窑厂都在以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来获得利润空间,从而也导致前些年个别地区,产生“黑砖窑”的丑闻。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致使窑厂很难在当地招来工人。一些贫困的边远山区的农民为了生计,便纷纷的或结伴或举家来到窑厂,一干就是很多年。窑工们住着破败而又简陋的宿舍,为了拼命挣钱紧衣缩食。因为这里是计划生育的盲区,有的窑工家庭更是边干活边生孩子,孩子就像台阶一样,一个挨一个的。窑工的孩子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很难享受到正常家庭的百般呵护,更谈不上娇生惯养了,甚至连最起码的教育都享受不到……</h3><h3>为改善大气、环境污染,为了节约能耗,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河北省政府决定从2015年3月12日起,启动关停取缔粘土实心砖窑的集中行动。当天全省就有62座砖窑被拆除,省政府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全部拆除省域内的所有粘土实心砖窑。从此传统实心烧制的粘土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做为最后的传统砖窑工,他们用心血与汗水凝固了实心粘土砖的历史。</h3> <h3>昔日的窑厂</h3> <h3>清晨,窑工边吃早点边赶着上工。</h3> <h3>制砖的第一道工序是往泥土里掺一定量的煤</h3> <h3>制砖坯车间虽然破败简陋,但还能遮风挡雨。</h3> <h3>运送砖坯由过去的纯人力改为如今的电三轮,随着劳动强度的减轻,大多都由妇女来操作。虽然轻松些但风吹日晒尘土相伴。</h3> <h3>码坯垛坯,弯腰撅腚的是个力气活,大多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干。</h3> <h3>填窑是个技术活,弄不好会影响砖的质量。</h3> <h3>出窑是整个制砖工序里,工作环境最差的。窑内温度高达六七十度,而且粉尘浓度也高。常人在里面站上一小会儿,都会感到窒息,而窑工却每天都在面对。</h3> <h3>出窑工很麻利的把一块块炙热的砖码到小车上。</h3> <h3>一车砖近干斤的重量。出窑工每天都在单一的重复着。</h3> <h3>她是彝族少女,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童真。本该是把欢笑留在校园里,为了生计却被窑地磨炼了花季。</h3> <h3>紧张排队等侯拉砖坯的间隙,是她掏出手机接触外面世界的最好时机。</h3> <h3>这个14岁的男孩是父母的帮工,看他驾车的熟炼成度,绝对是一个年少的老手。</h3> <h3>填窑时,窑内虽没有出窑时温度高,但粉尘不少。为了不误工,少年只能在窑洞里进行早餐了。</h3> <h3>大孩子看小孩子,这在窑厂再也正常不过了。</h3> <h3>窑工的孩子持别懂事,爸爸的车来了,把妹妹放在一边,赶紧帮爸爸裝车。</h3> <h3>窑工孩子的童年是在砖坯垛和沙土里度过的。在他们的意识里,从来就没有幼儿园这个概念。</h3> <h3>来往的车辆从身边路过,危险时刻存在。</h3> <h3>窑工的孩子很听话,自己一人玩也不哭闹,有姐姐陪着更是开心。</h3> <h3>每当依偎在妈妈的怀抱,吮吸着甘甜的乳汁,这才是孩子最幸福的一刻。</h3> <h3>迎着夕阳收工,一路欢笑除去了一天的疲劳。</h3> <h3>八月十八日,是窑厂关停的最后期限。这一天窑工们坐在自家的门前,三三俩俩的望着即将拆除的砖窑,心情很是复杂。</h3> <h3>砖窑的标志性建筑——烟筒,是首要的拆除对象。</h3> <h3>轰的一声,烟筒倒了,尘土飞扬在窑厂上空。</h3> <h3>矗立了四十年的烟筒轰然倒下,老板心情沉重,沉思良久。</h3> <h3>八月二十六日,砖窑被彻底拆除了。失业的窑工们像过节一样换洗干净,围座一起打牌消遣时间。</h3> <h3>窑工们把平日里养的鸭鹅宰杀掉,准备丰盛的散伙宴。</h3> <h3>为了纪念在这里住了十来年的“家”,两口子特地拍了一张纪念照。</h3> <h3>从此不再用带妹妹帮大人干活的彝族小姐姐,也开心的荡起了秋千。</h3> <h3>砖窑老板克服困难,给窑工们发了最后的工资。</h3> <h3>拿到最后的工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h3> <h3>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生怕爸爸数错了钱。</h3> <h3>从大山深处,来到窑厂打拼了十多年,在孩子们眼里这就是家。如今窑厂关停了,他们没了生活来源,他们将何去何从呢?一家人陷入了沉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