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孝义风釆》编者按: 郭镇俊副专员以独特的视角,从郭建荣发表于《孝义风采》的诸多文章中,发现了建荣君"心存至善"、"善于感恩"的品格,并有观点、有事实地予以叙写,读后令人感慨。一感郭专员识人老道,精于思考, 能从繁杂的事件中,提炼概括头头是道的观点。二感郭专员耄耋之年,仍看书不止,笔耕不辍,期期为《孝义风采》供稿几篇,这种精神,感人至深。三感郭建荣君品格高尚,富有感恩之情,实为人生难得之道德情操。行孝仗义,是孝义大地几千年来的遗风。"善于感恩",即是大孝、大义的集中体现。如若人人皆存感恩之情,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感恩凡是应该感谢的一切,人间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i></h3> <h1> </h1><h1>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存至善 必有祥云</b></h1><h3><br /></h3><h3>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联想郭建荣善于感恩的点滴事迹</b></h3><h3><br /></h3><h3> 郭建荣经营的律师事业兴旺有成就;众多语言学、文学作品问世显精采;浑身的头衔,学衔、数不胜数,光环四射,令人敬佩;并有不少名人、学者赞赏评述。所有这些,这里不再叙述,只拣他的生活态度、善于感恩之处,点滴一叙。</h3> <h3> 善感恩的人,是人生中最富有的人。《孝义风采》编刊十二年中,凡是建荣撰写的回忆、通讯、散文,我都一一拜读。如此关注,是因为他是我们河底村已故老革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向天佑的女婿。老向打游击出身,是经得生死考验的老革命。建荣的父亲郭铁民是我省著名的教育家、省级劳动模范。书香世家和革命家庭相融互补,相得益彰,成就了建荣德才兼备、心存至善的品格。</h3> <h3> 建荣的文章中,有感恩父母亲的深情。他说,是父母亲给了他世界上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生命,而且把自我的辛劳和艰辛,把所有的情感和丰富的学识灌注给他。此恩此德,怎么报答都不为过。他感恩岳父向天佑廉正家风的熏陶。在那个短暂的饥饿时代,全家人宁挖野菜也不接受村里照顾的一粒粮食。这些细节,让他顿悟了做事先做人道理。他和妻子向秀梅,在群众中广泛收集老向的事迹,有些已发表于"风采"。他也感恩父亲的朋友,原县委理论教师董恩纪,比他父亲小十几岁,比他大十几岁,也是他的朋友。老董曾经为建荣家父向领导建议:人才难得,一定挽留住。多少年后,建荣用浓浓的墨、蘸满殷殷的情,在《风采》书写了老董"留人"的这一举动,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一生的和谐圆满。点水之恩,终生不忘。他也曾撰文感恩武国屏、田泽生众多恩师,给他们打开了知识的宝库,点亮了人生道路。从小学、中学、大学,师长们慈祥的目光、亲切的叮咛、教诲的话语、暖暖的鼓励,历历在目,永驻心中。他更把恩师们的才智、治学理念,融化成自己成长路上的财富。感恩之情得到的总是收获,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和智慧所在。</h3> <h3> 善感恩的人人际关系必然顺畅,成为人生的处世哲学。2009年《孝义风采》第2期发表的《一份乡情染就一片生机》一文,道出了他亲身经历的太原市七次联谊活动:谈乡情,融友谊,为家乡献计、出力、办实事。太原孝义老乡的联谊活动,确实给家乡的建设和一些部门的事业,带来好处。因而引起了孝义市委、政府的重视,也仿照做法,每年在北京召开一次孝义籍老领导坐谈会,获益多多。朋友、乡友圈的扩大,给建荣个人有了一种坚实的依靠,遇有人帮。就连作家马烽也为他出版的书写了序言。所以,他感恩朋友,善待朋友,觉得有朋友的日子是快乐的。</h3> <h3> 善感恩的人更看重自己承诺的责任,尽心竭力去完成。受金岩公司总经理温克忠的委托,他帮助出版了一本《任振福纪念文集》,历时半年,整理出四十多篇、廿万字的文稿,给孝义党史留下了宝贵资料。人在相处,心在相交,建荣认为,老板和员工是社会两种不同角色分工,实际上是双利双惠的关系。公司的生存发展,需要员工的感恩和敬业;员工需要的是物质和报酬上的成就感,两者是和谐的统一。他的认识变成行动。他依靠公司这个平台,发挥着自己的才智,更加坚守着敬业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的讲话,引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远。"做事也好,人际交往也好,学会感恩,以诚相待,以心相交,必得善果。建荣在《孝义风采赋》、《金岩赋》两文中,还感恩日、月、天、地,大自然赋予"孝义"、"金岩"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赞美了无数群众团队,勤奋工作、回报社会的种种成绩。"良言一句暖三冬,能把坚冰化成水",给读者的欣赏,产生无穷的趣味和力量。看来善于感恩的人,处处能找到积极因素。</h3> <h3> 建荣也不是光说好,看不到问题。我曾在《孝义风采》上看到他和太原几位有识之士联名献言孝义领导:"更换街名、村名、乡名时要注意原名积存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此文发表后虽然有些争论,但他们是以仁爱之情、成事善念出发的,是骨子里感恩家乡大恩大德而发出的善谏,得到不少人的共识。</h3> <h3> 感恩的人总把群众视为上帝去尊重。《俗语解颐》、《胜溪俗语》书中数万条的俗语从那里来?是作者二三十年来行走于穷乡僻壤,走访于田间地头,在大槐树下群众吃饭聚集之地,从闲聊中一条一条引导出来的:是在破门暗屋中,和老大娘们盘腿相谈发掘出来的。当然也凭借作者自身深厚的文学底功,从作家作品中搜集出来的,从而完成了不同凡响的传世精品。从中还能看出作者的自信和耐心,不急功近利,而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一句一句,积累而成。功在平时。名人和伟人们都看重"平时"二字,是成事的基础。</h3> <h3> 在人生的大舞台中,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是鲜花坦途,总会有荆棘坎坷。但只要心怀善念,坚持信仰,发扬正能量,感恩身边人,再苦再累,收获的总是喜悦和幸福。</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文原载《孝义风采》2016-6)</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