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上村~~真情的追忆 永远的思念

全平

<h3>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h3><h3> 我的家乡~~窑上村</h3> <h3>  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的日子里,只要是听到窑上村的村名或是遇见老乡亲,总有一股如沐春风般的暖流涌动在心田,倍感亲切。<br></h3> <h3>  在这方土地上度过了我美好的孩提懵懂与岁月青葱,它是我梦中的神话和美丽的向往。</h3><h3> 这里的村风古朴和谐,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h3> <h3>  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家乡也被规划其中,拆迁工作也在有序进行。这就意味着村庄即将消失,地图上也将荡然无痕。</h3><h3> 虽然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得以品质的改善,但对根的眷恋真是难以割舍。</h3><h3> </h3><h3><br></h3> <h3>  窑上村建立于明朝末年,东至赵北村,西至卧河村,南至海河,北至老圈村。<br></h3> <h3>  窑上村的村子不算大,占地面积2500多亩,耕地面积1500多亩,有700来户,2000多人口。村子由大街(gai)、花园、茅台儿、大新船、东头和新房台组成,对了河堤和开洼还有几户。</h3><h3> 记得小时候,村子共分为六个生产小队,我家在4队。那时候农民工资实行15个工分儿制,效益好的生产小队1角左右一分儿,效益差的生产小队,按当时的人们说,就是一个大钢板儿~~5分钱一分儿,就意味着一天挣7角5分,一个月20多元。</h3> <h3>  虽然人们已各奔东西,房子里也阒其无人,但挡不住我的归心向往,载着乡愁之情结,归心似箭的奔驰在熟悉的小赵公路上。</h3> <h3>  踏上乡间小路,缕缕乡音萦绕心窝,脑海里加载着一幕幕泛黄的遥忆,梦回到生活在家乡的年代:泥土的芬香、庄稼的青翠、麦浪的滚滚、稻花的飘香、潺潺的流水……;还有春蛙秋蝉、百鸟争鸣……。</h3><h3> 忘不了乡亲们田间辛勤的劳作和麦场上丰收的繁忙……,那种淳朴的乡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真是沁润心扉呀!</h3> <h3>  但漫步村头巷尾,残桓断壁,废墟遍地。目睹着这一切,五味杂陈相互交织,既彷徨,又悲伤。</h3> <h3>  这是我的家,谁拆的,还没来得及拍个照就拆了,遗憾!</h3> <h3>  婆家的房子,村里首例平顶砖房,80年入住的,现已夷为平地。心酸!</h3> <h3>  房子虽拆了,但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还苍劲的岿然屹立!</h3> <h3>  娘家的房子,89年翻盖。满满的回忆……。</h3><h3> 在拆迁的尾声之时,妈妈已魂归故里,涅磐归乡,她老人家把最后的余温留在她钟爱的这片热土上……泣忆…😢…</h3> <h3>  唉……不提伤心的,继续前行吧。</h3><h3> 这是通往海河河堤的路。</h3> <h3>  这是村里最年长的一对老人种的山楂树,老两口90多岁的高龄,身体倍儿棒!</h3> <h3>  路过婆家房后的枣树林子,幼嫩的枝桠不知来年是否萌芽便发再逢春?</h3> <h3>  穿过一片荒芜的蒹葭,它随风而荡,摇曳着凄凉!似乎懂了什么……</h3> <h3>  芦花飞扬,在水一方。</h3> <h3>  来到舅舅家种植基地旁边的小路,漂亮吧,用于微信头像。</h3> <h3>  舅舅家种的葫芦,拿俩个走,不算偷。<br></h3> <h3>  还有将要风干了的毛豆,车里装不了,不然也拿走。</h3> <h3>  这是谁家种的无花果,肯定好吃,不知道是谁家的就不摘了。</h3> <h3>  这又是谁家种的,纯绿色食品,种过地的孩子们会鉴赏的。</h3><h3> 看到原生态的农作物,使我想起孩提时代,当生产队蔬菜打种子的时候,便早早起来,提着大篮子去排队,去买那倒完籽儿的西红柿,选种的西红柿当然是最大的 、熟透的,从西红柿的中腰剌开,把籽儿挤出,果肉就出售,一角钱一大篮子,好甜,一天的下饭菜和零食全有了。</h3> <h3>  还有这一畦一畦的蔬菜,水灵灵的,娇艳欲滴。</h3><h3> 小时候,待这些蔬菜拉秧的时候,孩子们就都跑到地里,摘菜秧上的余下的果实,翻地里的土豆……,还拿摘下来的茄包子当水果吃,吃的嘴唇和茄子皮一个颜色。</h3> <h3>  竞相开放的野花,争奇斗艳,美不美?这是我8月份回家时照的,现在的花都已凋谢或褪色了。</h3> <h3>  还叫得出花名吗?好多花都不知学名!</h3> <h3>  这种草想必家乡的人们都认识吧,就是没找到小时候喜欢的可以吃的小棉花草和红果娘子。</h3> <h3>  俗话说"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甜"。情之桑梓,家乡的一切都是随我一生的情怀:挚爱的亲人、家的温暖……。还有深爱的春的青翠;夏的缤纷;秋的金黄和冬的暖阳!</h3> <h3>  最引以为豪的是一条大河从村边逶迤流淌,缓缓东去,奔向大海,它就是我们大天津卫的母亲河~~海河。</h3><h3> 听长辈们讲我们海河岸边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也曾有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平津战役的时候,林彪和傅作义的部队先后在此通过,只是没碰在一起,不然是一场硬仗。</h3> <h3>  有水则灵,正是由于这宛如巨龙的母亲河,用它那清澈的碧波养育了这一方儿女,滋润了这一方土地,蕴育了这一方文化。</h3><h3> 也是由于这条大河界邻了东丽与津南。</h3> <h3>  世世代代生长在海河河泮的儿女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喝的是海河水,记得人们用水桶把水挑到家倒进缸里,再往缸里扔一块白矾就起到净化作用可直接饮用了。</h3> <h3>  孩提时代河面上经常有小火轮来往,记得是民主号和工农兵号,当小火轮一拉笛儿时,村子里的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就撒丫子的往河边跑,扑通扑通地往河里跳,就为了追那个船撵那个浪!</h3> <h3>  旧日的海河,夏天是孩子们嬉戏玩水的场所,水性好的游几个来回,扎几个猛子,还举着一根芦苇做标记。冬日的海河就封冻了,那个时候可真冷呀,过河可以跑凌板儿,还可以撑凌排子。</h3> <h3>  海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快到端午节的时候,拿捆湿稻草去打芦叶子,包粽子用。最怕的是芦苇荡里时而窜出来的蛇。</h3><h3><br></h3> <h3>  不等到晚秋,芦苇已全部割光,人们用它来当柴禾烧,取暖做饭。生产队则用铡刀把芦苇铡碎,用来喂牲口。</h3> <h3>  芦苇荡里的一湾清水。</h3> <h3>  到了时下的季节,家家都去海河的滩涂去挖鲜蛏。</h3><h3> 我找了半天没找到鲜蛏的壳,但残留了很多蜗牛和蛤喇壳。</h3><h3> 那时侯海河是和大海相通的,两河水的鲜活很丰富,现在河与海之间已用大闸隔断,所以那些东西也没有了。</h3> <h3>  海河上的捕鱼者!</h3> <h3>  收获满满。</h3> <h3>  隆冬季节河面上冬捕的人们,虽然岁月更迭,但这一捕鱼的传统习惯还在延续。</h3> <h3>  河面上成群结队的野鸭子。</h3><h3> 想想小时候的家,那真可称谓"鱼米之乡"呀!</h3> <h3>  漫步河堤,微风拂面,氤氲着家乡的味道,如饮甘醇。仿佛看到了袅袅炊烟随风飘拂,又仿佛闻到狗吠鸡鸣、羊咪牛哞……,顷刻间回归了清新自然的生活恬静,好一个回家的感觉呀!</h3> <h3>  轻舟泛波,鸥鹭伴影。</h3> <h3>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h3> <h3>  高压线大铁架子上世代繁衍生息的喜鹊,你们的窝巢在那都好几十年了,你们是否是一个族的传人?</h3> <h3>  远处就是整个华北电网的枢纽~~军粮城发电厂。</h3><h3> 在那个还尚不发达的年代,最怕听到你放气的声音(那时无论是事故还是自然灾害都会放气儿,声大,恐怖😱)。</h3> <h3>  如今冀汕高速公路擦过村边横跨海河,已成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h3> <h3>  夏日里的河光倒影,绚丽的晚霞把海河装扮的色彩斑斓,天色相映,宛若蜃影仙境。醉美家乡啊!</h3> <h3>  整齐的小树林子</h3> <h3>  诱人的果树园子</h3> <h3>  河堤下的美丽村庄,怎不让人留恋向往。</h3> <h3>  此刻想起了高中毕业的那年冬天,我们四个小伙伴来到海河边儿放松、放空自己,在母亲河畔、在护堤臂弯,用当时最先进的120相机记录了我们彼此的笑脸。那时我们虽算不上天香伊人,但正值18岁的妙龄芳华!</h3> <h3>  时隔36年,我们又来了,再留个影吧!</h3> <h3>  虽然好多伙伴们没一起同行,但我们也是经常相聚呀!看照片上的这几位,我们可是真正的同村的同班同学、发小、闺蜜,是打不走骂不散的好姐妹哟!</h3> <h3>  瓦蓝蓝的天空飞雄鹰,我站在河堤眺望天津,侧耳倾听飞机轰鸣声,放眼欲穿我家乡风景。</h3><h3> 天津国际滨海机场的航道镶嵌在家乡的蓝天穹谷。</h3> <h3>  追溯过去,村子的中心就是大街(gai),紧挨着大街(gai)的北边儿是一个篮球场,白天是村里孩子们的运动场所,男孩子玩儿弹玻璃球、推轱辘圈子、打元宝、打檯、摔娃娃漏……,尤其摔娃娃漏,费了好大的力气,就为赢一块补窟窿的泥巴。女孩子呢玩跳房子、砍籽儿、跳猴皮筋儿,藏闷儿闷儿……。</h3><h3> 到了晚上,在早已经划好线的球场上将要进行篮球比赛。当时窑上大队(当是窑上村叫窑上大队)篮球代表队那可称得上专业,主要由村里各生产队会计、出纳组成,还有我小学的体育老师王老师打中锋。那时不像现在的比赛要打四节,一场球90分钟,中间休息。其他大队或公社的球队是经常来村里切磋球艺的。依稀的记忆中曾和河北代表队、天津体院代表队等专业球队决一雌雄呀,胜负乃扑朔迷离。</h3><h3><br></h3> <h3>  哈哈!老球员们现在还都健在,长辈们的年龄也都在80岁左右啦,如果和他们提一下兴许会引起他们的话题吧!</h3><h3> 比赛过后由于一晚上灯光如昼,引来许多的屎壳郎、蝲蝲蛄、蚂蚱,孩子们就拿着酒瓶子等器皿来捉虫虫,因为转天喂鸡的饲料就有了,鸡就可以饱餐一顿。</h3><h3> 还记得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天津也遭受到严重波及,家乡的房屋也都不同程度的受损,大队的领导带领村民用苫布、塑料薄膜在球场上搭了个简易封顶来避雨,因此成了村民们的避难场所。</h3><h3>回想起来故事多多呀</h3> <h3>  篮球场的北边儿是一个一人来高的大戏台,大戏台主要是文艺演出和放电影。演节目的当天,人们早已摆好自家的凳子、有的用画石猴画上框框,为的就是占个好位置。大戏台的旁边有一间房,那就是大队电工组。</h3><h3> 当时窑山村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除了篮球比赛,还有村文艺宣传队的节目演出,也是相当棒的,主要有舞蹈、歌曲、评剧、现代京剧革命样板儿戏等!</h3><h3> 公社(那时的街道叫公社)放影队也是很繁忙,15个大队要排队,挨个儿的轮回放映。</h3><h3>那时的生活虽然过的清苦但也算得上悠哉、乐哉!幸福指数挺高啊。</h3> <h3>  球场的东边是一个碧瓦飞甍、飞檐翘角的刘家四合大宅院,四合院古朴而又典雅,大院门楼两侧有两尊石狮在护院,非常气派,虽院落到处也刻有风烛残痕,但想必此家也是当年的名门望族吧。</h3><h3>从四合院后面的路向东走记得还有一个小四合院,也是刘家院,记忆中四队的队部和村民兵连驻扎在那里。</h3> <h3>  后来,大院的北房的东侧变成了大队部(村委会),其他六个生产小队队部各自在北房的西侧和东西南房办公了。北房和东房的角落那又盖了一间房,做了大队的广播站。再后来,大院就面目全非了,建成了村敬老院和民宅,娘家的房子就是大院的南房,娘家南房的位置就是后建的村红医站。</h3><h3><br></h3> <h3>  清晰记得四合院南房西侧的后檐下,有一块搓板大的长方形的匾,白底红字,上面写着"红旗大队”的字样,我想这个名字也许是文革的产物吧。那么大街(gai)就是红旗大街吧,就是村子这条主干道也是穿心道,通往小赵公路。</h3> <h3>  球场的西侧是村里的水楼子(泵站),由喝海河水改为地下水了,外面四个水龙头,排队挑水,定时供全村使用。</h3> <h3>  大街(gai)的南侧是窑上小学,我的母校,知识启蒙的摇篮。</h3><h3> 忘不掉教室里的读书朗朗;忘不掉操场上的追逐赛跑;忘不掉没有电风扇纳凉的烈日酷暑;忘不掉自己捡劈柴生火的地冻严寒,更忘不掉的是受人之尊的辛勤园丁。</h3><h3> 学校也合并到赵北联校30多年了。</h3> <h3>  上小学时全班部分女同学合影,还有谁、谁、谁……怎么没照呀,都干啥去啦!</h3> <h3>  和启蒙老师常相聚,絮叨师生情。</h3> <h3>  花园旁的路,太熟悉不过了。</h3><h3> 也是通往茅台儿的路,茅台儿的房子也拆的面目全非了,不给图像了,心里不是滋味。</h3> <h3>  大街(gai)里的小巷子。</h3> <h3>  花园里的小巷子。</h3> <h3>  红旗大街的起点,看见这座桥吗,记得很小的时候,那时应该没有10岁,修过一次桥。 &nbsp; 有谁记得这座桥的名字吗?那时桥的四根方形水泥浇筑的柱子上,水泥粗面底、光面字 , 写着"跃进桥"三个大字。跃进桥的名字应该也是随着那个年代应运而生的吧。</h3> <h3>  大新船,房子拆了,但印象深呀,这的河沟都变成垃圾池了。</h3><h3> 小时候这条沟是和海河相通的活水,清凌凌的潺潺流淌,岸边绿油油的花草尽吐芳菲。</h3><h3>孩子们在这里游泳,大人们在这里洗衣刷鞋。</h3><h3> 梅雨季节,常常放水里几个搬鱼的大鱛,渔网的中间拴点诱饵,待鱼差不多上来的时候,抓住绳子起鱛,一鱛底蹦蹦跳跳的鱼就收入囊中,再拿大捞擓一擓,就要成为盘中餐了。</h3><h3>对了还在这沟的支流里放些掳泥鳅和挑虾米的挑网,个小,一挑就一网兜啊。</h3><h3> 看见河边的那几颗大枣树吗?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那时有谁没有偷过大新船的枣吃呀,游泳的孩子们用竹竿子,朝枣树棒两下,或拿土卡拉砍😏,哗啦啦的枣就掉在水面上啦,捞起!吃!</h3> <h3>  东头的路,也属于红旗大街。</h3> <h3>  在东头有个大名鼎鼎的学校,也是我的母校~~天津市窑上中学,可别小看这所学校,教师的背景个个强大,师资力量雄厚,数理化的考霸,东丽区第一,人才的摇篮,培养出英才无数,造福了人类与社会。</h3><h3> 五个村的生源(窑上、赵北、稻地、卧河、城上)。</h3><h3> 1997年因教育布局调整合并于小东庄中学,昔日的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已成为历史。</h3> <h3>  昔日学校的教室。</h3> <h3>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转眼间近40载,窑上中学八零届同学与尊师在逸海明珠大酒店相聚,场面空前。</h3> <h3>  尊师们合影。</h3> <h3>  还有行动不便的尊师来不了,放一张以前相聚的照片。</h3> <h3>  河堤下的那几户人家</h3> <h3>  过去开洼的那几户人家</h3> <h3>  新房台穿心道!</h3> <h3>  老综合厂,里边有车工车间和铸工车间,村里的领先企业,这里工人挣得工资分值搞。</h3> <h3>  过去的电镀厂,电镀厂与小赵公路隔街是四分厂(冲压件厂),效益都是不错的哦,当时的村办企业一家只能去一个人工作呀。</h3> <h3>  冲压件厂旧址。</h3> <h3>  哦还有一个养猪场,在四分厂的那个方位了,印象深的是喂猪的饲料是:有从制药厂拉来的药渣子,跟褐色泥巴一样;有从炼油厂拉来的豆饼,有时孩子们还偷着吃;还有从豆腐厂拉来的豆腐渣,有的人家,放点儿油和葱花炒着吃。</h3><h3> 提起来倒也津津乐道呀!</h3> <h3>  这房子的后面应该是大队的磨房和车队。</h3><h3>磨房有三台钢磨磨面,一台大石磨磨玉米面,一台碾米机,还有一台压面条的机器。</h3><h3> 车队都是卡车(解放、嘎斯、140……),有车库,生产和生活用车统筹安排。集体意识很高!</h3> <h3>  还有个积肥队。就是把厕所、猪圈、鸡窝、垃圾坑的粪便、废物拉到积肥场去积肥,用来上地种庄稼。</h3><h3> 那时候邻村还从食品二厂拉来猪下水(心、肝、肺),也用于积肥,是不是过去人们还不知道这个也可以吃吗?</h3><h3> 拉来后呢,也有的人家拿来做美味!</h3><h3><br></h3> <h3>  十三米,那时方田改造时开挖的宽13米的河,用以大田种粮食的灌溉,因此得名。</h3> <h3>  所以这片方位叫做十三米</h3> <h3>  河里游水的野鸭子</h3> <h3>  当年大队的养鱼池,挖池的时候,上小学的我们还义务抬泥呢!还记得那时候清坑分鱼的情景啦!</h3> <h3>  顺着鱼池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那就是规划中的军一、二期,也就是我们将来的新家园。</h3> <h3>  要想回忆的太多太多了,抹不掉的记忆,不褪色的真情……</h3> <h3>  村子即将消失了,展现在这片土地上的将会是更美的蓝图,人们也将会相聚在新的家园。</h3><h3> 海河是悠久的,故乡的土地会永远会依偎在海河的怀抱,大河在家就在,大河的那个弯道就是家的坐标,家的味道似一杯醇香的茶饮,让我们品味终生,家的容颜在我们的心里永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