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篇实录分为【研讨会主要内容提纲】【合作实践指导实录整理】和【课堂教学点评实录整理】三个方面,内容根据研讨会录音整理,实录整理的地方仅在部分口语化内容做出删减改动,如有不妥,请加以指正。</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研讨会主要内容提纲】</font></b></h1> <h3><b>市语文教研员章锡军老师:</b></h3><h3>一、课堂观察的有效性</h3><h3>二、课堂观察后期的整理</h3><h3>三、课堂前期的准备</h3> <h3><b>小语课题组导师何超燕老师:</b></h3><h3>一、同行有团队</h3><h3>二、成长在个人</h3> <h3><b>市教育研修院教研部金姝娟副主任:</b></h3><h3> 只要有心,事就能做成。</h3><h3>一、课堂表现能体现出平时老师上课是否扎实</h3><h3>二、信息技术对现今的课堂帮助非常大</h3><h3>三、课堂是服务学生的课堂,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h3><h3>四、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迎难而上去逐个解决</h3><h3>五、钻研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能让老师在团队中脱颖而出</h3><h3>六、听课老师要实在地参与课堂,帮助合作实践的展开</h3><h3>七、培养学生的先学能力</h3><h3>八、正确处理内容与情感、内容与表达之间的关系</h3><h3>九、正确引领孩子的价值观</h3><h3><br /></h3> <h1><font color="#ed2308"><b>【合作实践指导实录整理】</b></font></h1> <h3><b>章老师:</b></h3><h3><b>一、课堂观察的有效性</b></h3><h3>1、要大方的分享自己的课堂收获。</h3><h3>2、课堂观察时除了要向大家分享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更要分享我们脑子思考到的。要形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可以采取一种表格式观察的方法。这个表格分为几个维度,第一栏:课堂现象,第二栏,教学环节,说明现象来自哪个教学环节,第三栏,由环节推向教学目标,第四栏,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和教学目标的推想就是你的思考所得。这个顺序做下来可以发现这个方法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所听所闻到所思所想的一个过渡。这张表格的使用可以让我们以后听课的时候形成一种边听边思考的习惯。</h3><h3>3、有了思考所得要学会比较尖锐的指出问题所在所得。</h3><h3> 这是我们自己的研讨课,指出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问题越尖锐,上课老师能收获的越多思考的越多,这对课堂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节约各位老师宝贵的时间。</h3><h3><b>二、课堂观察后期的整理</b></h3><h3> 在课堂观察的后期,我们要学会把短暂时间里零碎的收获整合在一起,上课老师可以把所有观察员针对课堂的观察收集起来,以自己为主,进行一个有主题的整理。比如观察员老师反复提到的有发言,但是只代表自己的发言,再比如说小组汇报时没有补充和反驳是为什么?以后怎么做?再比如说在互评的过程中,几位同学的评价起了冲突。这个冲突在上课者的眼皮底下发生,你该怎么去引导?像这样的主题能够引领你们把课堂观察整理地更加系统,更加有效,为后期你的课堂研究奠定基础。</h3><h3><b>三、课堂前期的准备</b></h3><h3>1、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我们都要学会反复地研读教材。</h3><h3> 备课肯定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中要定位好你的教学目标。第一要考虑单元的整体目标。这个可以参考教学用书。第二要考虑你这个课要在几课时里完成,今天上第一课时,但你上的这堂课完整的话应该是两课时的(有的课文是三课时),备课时就要设计两个课时的内容,而不是只设计第一课时,把第二课时扔掉了。第三步,要划分好课时教学内容。也就是我们最头痛的这节课要教什么的问题。作为常态课,我建议年轻老师们第一课时在课内指导学生先把课文读透,读好。平时我们听到的课,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通,更不要说读透了,老师就开始自己的教学流程,学生跟着这个流程走完一节课,课堂中能够紧跟老师步伐回答若干个问题的就是那几个优等生,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老师眼里没有学生。语文教学,读书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们可以在第一课时怎样指导学生把一篇课文读好呢?我建议从这几个方面去一点一点落实。第一,先解决读不准的问题。现在大家对多音字很重视了,一般都知道去教,那么除此之外呢?学生哪里有没有其它困难呢?我想还是很明显的,像生僻字的注音习惯还是要有的。第二解决读不通的问题,这在有些学生那里问题还不浅。集中表现在句子停顿不恰当,尤其是长句子,句群的停顿。要反复练习一篇课文中学生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熟能生巧,语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的。第三是解决读不好的问题,学生读书流利,但是没有味儿,就像是走走过场,一点都部吸引人。这就是学生没有把书读懂,在脑海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画面,任何语言都是可以形成画面的,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不断透过语言看到背后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欣赏这幅画面,进而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把书读好就容易落实。第四步,要进一步解决读书忘却自我的问题。读书读到最后,最要紧的还是能从别人的文章中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如今天上的《老人与海鸥》,要提供学生一个机会,教学上要设计一个环节,就是说一说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结合文学生活,谈谈自己的观点。老师再进一步引导这个课文似乎就是现实和理想两面崖壁之间艰难生长的一颗幼苗,不管这颗苗是正还是歪,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这颗苗本身健康,面向美好,那么学生在这样的现实与理想之间要多多独立思考,学会正确看待各种复杂现象,也许就是本文另一个教学价值所在。</h3><h3>2、定位好内容的基础上学表达</h3><h3> 前面讲了如何在课堂上指导读书,时间关系,下面简单讲一讲教学内容和表达两者的分量。如果前面内容梳理好了,那么在第二课时的表达上,学生的汇报一定要根据你的引导而来,你要把握课堂的节奏,你的脑子里教学目标要始终清晰,不管学生怎么解读文本,你都要根据学生的解读巧妙地引导他们来到你预设的教学要点上。接下去对于高段的同学,要引导他们知道作者在行文谋篇中文本的布局,为什么重点突出某个情节,详略分写的目的是什么,还可以欣赏同类型不同线索的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h3> <h3>何老师:</h3><h3><b>一、同行有团队</b></h3><h3> 有了团队的支持,行动上执行力会更强。苏溪三小有很好的研究氛围,语文老师年轻,是一个积极好学的团队,从上课老师用心、观察员畅说观察所得就可见一斑。拍照的老师也全程跟着,全校团队群策群力就能把学校建设得更好,把老师培养得更好,最终学生便能受益。第二个团队"小语微组",这也是一个顽强的团队。团队活动开展到哪里,哪里的老师学生就受益。而活动的承担,课题的研究都需要一些会做事情的老师来支撑。这些会做事情的老师,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在承担活动的过程中,会经历更多的思考和锻炼,会自觉成长起来,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有时一个人走,也会不自觉地就停下来。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当你停下的时候,有同伴会带着你一起前行。</h3><h3><b>二、成长在个人</b></h3><h3> 同在一个团队,每个人的成长速度是有差异的。这得看个人的态度。比如这次活动,承担上课任务的老师收获肯定是最多的,磨课的辛苦和收获不言而喻。观察员也会有一些收获。有的观察员观察到:在全班交流环节,孩子们会及时用手势回应,互动比较充分;而个别小组存在的问题孩子们轮流说完,不碰撞。观察的老师把问题反馈给上课老师后,也去反思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在自己的课堂上存在,该如何进一步去解决这个问题。观察者还可以从课堂中获得一些可以思考的地方,回到自己的课堂去实践。纯粹以"听"这种单一的方式参与的老师,只要有心,学习好的实践之,发现问题反思之,也是会听有所获的。</h3><h3> </h3><h3> 最想说的一点是:经常问一问自己,怎样做对孩子更好?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目的就是让孩子一天一天进步起来。教学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出现,如孩子没学明白、还不会,要先反思自己哪里没有做到位,再思考学生的问题。</h3> <h3><b>金老师:</b></h3><h3><b> <font color="#ed2308"> 只要有心,事就能做成。</font></b></h3><h3> 做事有热情有专注力,那我们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非常感谢蒋校长搭建的小语合作研究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把合作做的更有成效,更专业。</h3><h3> 首先孩子的表现很棒,学生的精气神是做不出来的,都是平时养成的,今天孩子在课堂中的倾听互动回应,自信满满,有理有据的回答,都是老师平时在下功夫的,做得很扎实,这一点是最可贵的东西。</h3><h3> 这里说一说第二堂课楼老师在课堂上用的教学小助手,这个用起来非常好。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努力,提高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h3><h3> 两堂课上体现出老师的理念还有待提高,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可以层层递进,有所提高,但是如果老师不成长,总有一天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今天的课堂上课堂推进,大家都很明显的感受到今天课堂上的朗读还有问题,这个问题存在在哪里?老师还放不开,我们上课是帮助学生进步,学生读得好就要在读得好的基础上来上课,让他更进一步;如果学生读不来就在读不来的基础上上让他更进一步。课堂讲究增量,增量就是在学情的基础上让他更进一步,以后关起门来上课,要好好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基础才能有增量。所以老师的理念要彻底转变,课堂要为学生服务,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来设计问题。</h3><h3> 第二点为什么说老师的理念要改变:课的一开始老师是不是已经把小古文的断句用红笔画上来了,老师在强势地暗示学生,断句是要这样断的,学生就缺乏了自己去读的欲望,关于到底怎么去读,断句怎么去断,你硬生生的把它扼杀了。最美妙的其实应该是标点都不要给,以前小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让学生试试看怎么把它读通。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一遍一遍去读,读出来断出来,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这就是进步。所以你的课有两种上法,一是在学生读好的基础上去上,二是零基础。比如在学生不会的基础上设计课堂目标就让他们学会小古文断句从读,到读通,到读出节奏。一堂课有时候不需要很多东西,要从学生出发,不要从老师出发。</h3><h3> 上次在幸福湖小学研讨会上讲过,我们很喜欢用演绎不喜欢用归纳。演绎法就是老师把我自己解读出来的东西暗示明示渗透给学生,然后学生的任务就是去找例证,比如第二堂课《老人与海鸥》老师为什么要去出示后面的例证,就是先暗示给孩子,是想要做出情感上的铺垫吧。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我们不要作秀,任何作秀的环节都不要,作秀的提问都不要,我们越来越趋向于真实课堂的研究,这个问题是不是假问题,是不是一厢情愿。学生读过文本,自然知道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对老人,就是因为老人对海鸥非常好,像亲人一样,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要从学情出发。</h3><h3> 然后我们今天在讲我们要学习教和学方式的转变,这是我们研究的主题,那我们今天的课堂观察员观察到了很多现象,我就想讲两个方面。刚才何老师也讲到了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孩子的性格是不愿意来讲的,他只会来听,他听得可以很投入,交流的时候他就是其实也会讲,但是不愿意去回应或者说还没有学会去回应。比如有个观察员讲到组员回应就是你也没有我也没有大家都没有,这个是我们在合作初期的时候都容易碰到的事情,每个班级只要去做,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这样的问题碰到,关键是我们要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抉择。我们在说"没有"这个过程初期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去训练的,训练有回应。比如手势,OK——我同意,简单的手势,简单的肢体点点头或者微笑表示我支持,这是最简单的要有回应,不能默然。然后有回应之后我们慢慢的过渡到我同意,我赞成他的观点。这是简单的短语的回应。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去寻找典型的优秀的例子,做好榜样、示范。</h3><h3> 像今天的课堂中,我说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他现有的能力,不是今天的课堂培养的能力。为什么?因为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两位老师还很少关注除了教学内容以外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回应,比如今天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讲到在合作过程中哪个小组表现的特别棒,是怎么表现的,哪个学生表现得非常好,好在哪里。这样的声音还太少。在我们前期我们要不断地去引导孩子这方面要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h3><h3> 第三点的问题是我们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年轻老师需要迫切去解决的,钻研教材,刚才章老师讲得很好。钻研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是逃不开的,这也是你能够从群体当中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我们的优秀老师为什么课上的好,因为他教学设计做的好,教学设计哪里来,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确定目标,确定内容,确定学生的活动。那么这个能力怎么来,我在想一边是现学现卖,傅老师就学的特别好,看别人做得好自己也去尝试,尽管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迈出步子就是好的,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大量的阅读、大量的阅读、大量的阅读,你可以是临时抱佛脚的,我今天要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那我就要搜集相关的案例、视频、名家解读,全部搜集来看。长期的就是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灵敏度,多读一些关于文学、哲学的。只要持续的努力5年10年,你肯定能在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不读书就无法进步。</h3><h3> 第四点,听课老师做什么。今天非常好,观察员已经安排好了。但有一个问题,不是观察员的老师没有坐到前面去,前面两排没有观察到。作为一个听课老师一要帮上课老师诊断,二反思自己,最好每个小组的边上都有老师坐上去,去帮上课老师看看小组里有哪些做得好,存在哪些问题,课后跟他交谈,这样帮了上课老师很多忙,毕竟上课老师要发现所有的问题需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通过观察员的反馈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平时就要改变起来,不要坐在后面观察老师,而要深入到学生里面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确认老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有效性。</h3><h3> 第五点,和合作学习的成效相辅相成的就是先学能力,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先学。先学就是学生去学过以后,有问题有思考了,到课堂上可以节省我们的课堂时间。我们的40分钟可以运用到更高效的课堂研究当中,每次的问题能够自学完成的就完成掉,当然我们有先学单,但是不希望把课堂内容完全放在先学单中,做一遍课堂再"炒冷饭"一遍,就是基础性的内容比如字词,内容,提出问题,都是中高段学生需要培养的需要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习。我们的课堂从先学开始,把40分钟浓缩在重要问题的研读上。</h3><h3> 第六点,我们需要去处理内容和情感,内容和表达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说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去写,但是不能把它当成两张皮把它割裂开来,割裂后对育人和学生的审美都没有帮助。语文教学育人是必须的,审美教学也是我们语文义不容辞要承担的,像第一堂课中理解词义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这一块也要整合在学习小古文的过程中,不要把它割裂开了,撇开文本来理解词义,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第二要体会感情和描写手法,课堂上要有机融合,在写的过程中不能只观察学优生,学优生的写作是他们自身功底的体现,而不是这堂课的课堂成效的体现。也不要狭隘地理解语用,听说读写都是语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发掘,思维深刻后,表达才会不一样。对孩子价值观的引领过程中我们老师也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批判性思维,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言传身教,自己要学会有批判性思想才能让学生学会去质疑,渗透价值引领时要有独立思考的批判性的引领,老师还要多思考一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的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课堂教学点评指导实录整理】</font></b></h1> <h3><b>章老师评课实录:</b></h3><h3><b><font color="#ff8a00">谈楼柯慧老师《老人与海鸥》:</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楼老师的课以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作为课时目标,再往下设计应该是设计由内容到背后的表达,第一课时这样定位没错,但是从内容看情感目标还没有完全透彻,这样对第二课时教表达又会造成影响,原因应该是楼老师还没设计第二课时,所以上课老师要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去切入,设计课时目标,内容的处理不够娴熟,首先聚焦到海鸥送老人的画面,那时候给人感觉要走进课文后半部分海鸥与老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然后画风一转让学生默读1-13自然段,再来说老人对海鸥的情感这些细节处理还不够。原因就在于课时目标不明确,课文的两条线索到底聚焦到哪条线,一个是老人对海鸥,一个是海鸥对老人,不能模糊处理两条线的关系,实际上教要为学服务,教材的纹路应该条条清楚。建议这堂课应该清楚的定位在老人对海鸥这一个层面,这是一个。第二,如果定位好,如果前面内容梳理好了,那么在第二课时的表达上,一定要抓住老人对海鸥两个关键性的事件,两个有血有肉有情有味的故事情节,通过学生的朗读和你的引导充分解读出来。学生的汇报一定要根据你的引导而来,你要把握课堂的节奏,你的脑子里教学目标要始终清晰,不管学生怎么解读文本,你都要根据学生的解读巧妙地引导他们来到你预设的教学要点上。接下去对于高段的同学,要引导他们知道作者在行文谋篇中文本的布局为什么重点突出某个情节,详略分写,还可以欣赏同类型不同线索的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font></h3><h3><b><font color="#ff8a00">谈傅晓聪老师《杨柳》 :</font></b><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 小古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在读当中去体会,包括多音字和重点知识的理解都要结合在读的过程中。你说知道要有层次的读,你的思路很清楚,但是你仅仅知道,但是为什么没有在今天的课堂中落实出来。两个原因,第一个,有层次,是哪几个层次。第二个,哪几个层次,具体是通过哪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落实下去的,考虑好这两个问题,把有层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那这堂课会变得更加好。古文拿到手,学生第一步要读通,读通包括读准读顺,这好像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你刚才讲的拿到古文很容易是作为一个读者的层面去感受,但你作为一个教者的感受在哪里呢,注意点在哪里,要摸清楚班里学生的基础,尤其是读的不太顺的那些学生的情况,这是你教学的起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作为一堂教研课,研究的角度很重要,比如出示一个完整的研究课例,从你设置的读通到后来的赏读,是可以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学生读这样的小古文,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首先要先解决读通的问题,可以做一个先学调查,班里哪些学生这一方面比较弱,既然课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先学过程,那么课堂可以安排一个展示环节,不再是检查,而是展示读,课堂的起点就会变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3、很多时间花在读和理解上,有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他自己的方法,在先学过程中可以有重点的去指导在课堂中就可以有重点的去检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4、小古文重在赏读和记,不建议在起始阶段就去写,前期应积累赏读为主,多种形式积累赏读,照顾好起始阶段弱的那些学生,在背诵上也可以有赏读式和吟诵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不要拘泥于语用浅显的写上面,杨柳这个意象有很多语用点可以去赏读可以迁移出去,比如杨柳在诗词在古文中的不同意境。</font></h3> <h3><b>何老师评课实录:</b></h3><h3> 两堂课老师素质好,学生表现佳。第二堂课中楼老师如果能把师生互动变成生生互动,那该有多好啊!全班交流时要引导回答问题的孩子和课堂倾听的孩子有一个互动的交流,而不是由老师来评价所有孩子的回答。孩子在合作小组学习的时候互动比较少,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孩子还没有会,老师得教。建议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好的示范,听完孩子的回答老师不要着急评价,而是要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共鸣、质疑等,全班交流时的互动可以带动孩子在小组里面也学着这样做。第二种方法:孩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要去观察,总有一些小组走在前面,互动得好的。那么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可以请这样的小组上台,全程展示他们的合作过程,这是最直观的一个示范。有问题、有补充、有质疑、有争辩,合作不再仅是形式。</h3><h3> 第一节课孩子已经自主先学了字词,那要把孩子的先学结果利用好。先学内容可以广泛一些,形式可以多样些,比如画思维导图,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很快就能梳理出杨柳的生长特点,后面就可以有大块的时间用于拓展学习"菊"的小古文,课堂效率会更高。</h3> <h3><b>金老师评课实录:</b></h3><h3> 两堂课上体现出老师的理念还有待提高,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可以层层递进,有所提高,但是如果老师不成长,总有一天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今天的课堂上课堂推进,大家都很明显的感受到今天课堂上的朗读还有问题,这个问题存在在哪里?老师还放不开,我们上课是帮助学生进步,学生读的好就要在读的好的基础上来上课让他更进一步如果学生读不来就在读不来的基础上上让他更进一步,课堂讲究增量,增量就是在学情的基础上让他更进一步,以后关起门来上课,要好好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基础才能有增量。所以老师的理念要彻底转变,课堂要为学生服务,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来设计问题。</h3><h3><font color="#ff8a00"><b>评傅老师《杨柳》:</b></font></h3><h3> 刚刚傅老师的课后反思把每个环节都反思到了,可以看出她非常用心非常努力。</h3><h3>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可以现学现卖,傅老师就学的特别好,看别人做得好自己也去尝试,尽管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迈出步子就是好的,要不断地充实自己。</h3><h3>课的一开始老师是不是已经把小古文的断句用红笔画上来了,老师在强势地暗示学生,断句是要这样断的,学生就缺乏了自己去读的欲望,关于到底怎么去读,断句怎么去断,你硬生生的把它扼杀了。最美妙的其实应该是标点都不要给,以前小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让学生试试看怎么把它读通,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一遍一遍去读,读出来断出来,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这就是进步。所以你的课有两种上法,一是在学生读好的基础上去上,二是零基础。比如在学生不会的基础上设计课堂目标就让他们学会小古文断句从读,到读通,到读出节奏。一堂课有时候不需要很多东西,要从学生出发,不要从老师出发。</h3><h3><b><font color="#ff8a00">评楼老师《老人与海鸥》:</font></b></h3><h3> 第二堂课《老人与海鸥》老师为什么要去出示后面的例证,就是先暗示给孩子,是想要做出情感上的铺垫吧。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我们不要作秀,任何作秀的环节都不要,作秀的提问都不要,我们越来越趋向于真实课堂的研究,这个问题是不是假问题,是不是一厢情愿,学生读过文本,自然知道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对老人,就是因为老人对海鸥非常好,像亲人一样,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要从学情出发。</h3><h3> 像今天的课堂中,我说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他现有的能力,不是今天的课堂培养的能力。为什么?因为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两位老师还很少关注除了教学内容以外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回应,比如今天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讲到在合作过程中哪个小组表现的特别棒,是怎么表现的,哪个学生表现得非常好,好在哪里。这样的声音还太少。在我们前期我们要不断地去引导孩子这方面要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h3><h3><br /></h3> <h3>文/吴晶晶(苏溪三小)</h3><h3>图/陈欣(苏溪三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