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 开辟未来 –—— 《见证.清水河》下集《乡土千年》

<h1><b>  长城,世界最大的文化遗产。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耸立于巍巍山岗之上, 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力量。<br></b><b> 黄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灌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黄皮肤的中国人,人们尊敬地称她是“母亲河”。<br></b><b> 长城与黄河,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老牛湾,历史性地相逢握手。这一握,多少悠悠历史,多少兴衰更替!<br></b><b> 沿着这一段长城黄河的印迹,发现清水河,讲述清水河,这是一段融合了生命与土地、融合了悲欢与奋斗、融合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千年乡土故事。</b></h1><div><br></div> <h1><b>三叶虫,是5亿多年前的远古动物,它曾统治地球两亿多年。60多年前,地质专家在清水河县境内发现三叶虫化石,确定了华北型晚寒武纪长山期海侵的范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清水河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属于新种类,被《大英百科全书》收录。</b></h1> <h1><b>走进老牛湾,沿着杨家川一路向上,犹如一部完整的地球地质档案,展现着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历经上亿年的冲击、摩擦、切割,造就了这里奇特的峡谷景观。在这里,寒武纪、奥陶纪岩石层,连续、完好、平整,发育了华北北缘最完整的一套古生代地层系统,</b></h1> <h1><b>天子命我,城彼朔方。<br>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br>这首诗出自《诗经 小雅 出车》,诗中的朔方,就是现在内蒙古清水河县一带。当时被周天子称作朔方幽州地,是周朝与草原民族的边界。</b></h1> <h1><b>清水河喇嘛湾镇<br></b><b>很难想像2000多年前,这座看似普通的山体,是一座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边防古城。<br></b><b>这座现在只有城墙轮廓依稀可辨的古城,<br></b><b>是秦始皇灭赵,一统中国之后,<br></b><b>沿黄河修筑的三十四座县城之一的桢陵县城。</b></h1> <h1><b>  世界上修建长城最早也最多的国家是中国,</b><b>而在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时间最长的是明朝。<br></b><b> 明朝延续了268年,有200年的时间都在修建长城。<br></b><b> 清水河境内的长城大都修建于此时, 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b><b>同时有老二边、新三边和内边三道长城。</b></h1> <h1><b>而这些驻守长城边关的士兵,<br></b><b>也成了清水河早期人员的主要构成。<br></b><b>明朝最早施行的是军户制,<br></b><b>即当兵卫国是世袭制,<br></b><b>军户会被分给定量的土地,<br></b><b>不打仗时自己耕种不用交税,<br></b><b>并随时听候国家的调遣。<br></b><b>通常军户戍边可以携带家眷,<br></b><b>民堡就是军户家眷聚集的地方。<br></b><b>逐渐,长城边上开始出现村落。</b></h1> <h1><b>清水河县城花园巷。<br>据说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的四公主在此居住过。<br>清朝皇帝希望通过和亲,使民族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br>恪靖固伦公主,康熙第六个女儿,因前面两位公主夭折,被称为四公主。<br>1697年,年仅十八岁的四公主,与喀尔喀蒙古未来汗位继承人敦多卜多尔济成亲。她也是清朝第一位与漠北蒙古王爷联姻的公主。<br>到清朝光绪末年,共有三十九位公主,与漠北蒙古联姻。</b></h1> <h1><b>康熙将内蒙古清水营,也就是现在清水河的土地划拨给了四公主。四公主在清水河的养赡地有良田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五亩。</b></h1><h1><b>这是一块记载了四公主在清水河境内施行仁政,</b></h1><h1><b>推行税赋减免政策的功德碑,<br></b><b>它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屹立了300多年。<br></b><b>在清水河,这样的碑有四五块,<br></b><b>记录了四公主在清水河境内开展农业垦殖的政策举措。<br></b><b>清水河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br></b><b>逐渐成为草原上重要的农业产区。<br></b><b>康熙对这位女儿在边疆所做的一切,<br></b><b>非常满意。<br></b><b>康熙四十六年北巡时,<br></b><b>曾来归化城公主府居住,<br></b><b>以示对女儿的关心与疼爱。<br></b><b>雍正继位以后,<br></b><b>加封四公主为固伦恪靖公主,<br></b><b>赞扬她为边境安定的作为。</b></h1> <h1><b>走西口,讲述的就是长城关口以内的人因为生计,到长城关口以外的内蒙种地开荒、讨生活的一段历史。</b></h1> <h1><b>历史上走西口的路线和关口有很多,山西的杀虎口,河北的张家口,清水河的鸿门口都曾见证过这段历史。</b></h1> <h1><b>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草原与中原各领域的融合更大规模的展开,不仅是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更有戏曲、陶瓷、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当地特色相互糅合影响,形成清水河富有地方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h1><div><br></div> <h1><b>清水河县陶瓷历史悠久,条件得天独厚。作为中国磁州窑谱系,清水河瓷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b></h1> <h1><b>据史料记载,清水河县黑瓷年产三十万件,白瓷年产二十万件。清水河陶瓷不仅在内蒙地区有着巨大市场,还大量远销到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南有景德镇,塞北清水河”是人们对清水河“塞外瓷都”的美誉。</b></h1> <h1><b>这些层层叠叠的瓷窑,是清水河陶瓷辉煌的见证。当年,走西口的人,在这里点燃窑火,点燃生活的希望。</b></h1> <h1><b>清水河县老牛坡农村党支部旧址。<br></b><b>抗战时期蒙晋交界地区成立的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它连接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是绥南地区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br></b><b>扼守革命圣地延安通往苏、蒙的重要通道。<br></b><b>清水河人在此组建起抵抗和反击侵略者的信念长城。</b></h1> <h1><b>如今,老牛坡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经历了80年的岁月风霜,老牛坡又焕发出灿烂的光芒。</b></h1> <h1><b>清水河县,这个古老的晋蒙边城要塞,<br></b><b>如今正迈步走在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征程。</b></h1> <h1><b><br></b><b>她占据地利,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造就了她的挺拔与英姿。</b></h1> <h1><b><br></b><b>她带着自信,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使她既彪悍又恬淡。</b></h1><div><br></div> <h1><b>她敦厚朴实<br></b><b>她勤劳善良,<br></b><b>她是见证者,见证时间的沧桑;<br></b><b>她是守护者,守护百姓的幸福;<br></b><b>她是讲述者,讲述着昨天、今天、<br></b><b>以及美好的明天……</b></h1> <h1><b>《见证.清水河》(乡土千年)本周五晚上22:03播出。<br></b><b> 走得再远,也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出发……<br></b><b> 我们不仅要发现舌尖上的清水河,更应该记住历史上的清水河,共同创造明天的清水河!</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