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一个令人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方

天涯客

<h3><font color="#010101">  在齐云山时,一位游客的一句“三清山更美”的话萌生了我去三清山的念头。从齐云山下来后,做好了从网上查阅三清山的地理位置、交通路线、天气预报及一些游客游记介绍的山上游览路线等行前准备工作,选定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后即整装出发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根据交通时刻表及行程时间, 行前计划下午到达三清山后,从其东部索道站乘缆车上山,先去紫烟台看晚霞后夜宿三清宫,第二天凌晨登最高峰——玉京峰看日出后游览景区。游览结束后乘东部索道缆车下山返回。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按计划,于2017年12月9日下午1点到达三清山金沙索道站(东部索道站)却得知,该索道站在按计划更换钢缆,缆车停运。情况发生了变化,于是改变计划,决定徒步上山。但是根据网上介绍,三清山东部没有登山道,徒步登山需去南部索道站,而两个索道站之间除了黑出租车外,没有交通车。幸得当地一山民指引了一条不为人知的香客进香及当地挑夫的进山小道,并热心地帮我联系预订了山上的住宿。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告别了那位热心的山民,开始了一个人的登山行程(当天同车到达东部索道站准备游三清山的还有一对小情侣,乘黑出租去了南部索道站)。</font></h3> <h3>  山路果然偏僻,沿途未遇一人。攀过一段山路休息时,回过身来看到这两块路边的石头有些特别。仔细看了看,感觉右边的石头像一头眯眼卧伏在路边的雄狮。有了这个发现,再看左边的石头,俨然是一头背向我卧伏在路边的雌狮。许是因为处于这偏僻的山道旁,旅游界不知,网上未见介绍,遂掏出手机拍了下来。这一对天然石狮分卧在山道两边,一个监视着上山之道,一个监视着下山之道。看看路边没见景观介绍标牌,就自己给它起了个名——“雌雄双狮守山道”。</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路遇一石,形态奇特,但看不出像什么。拍下后爬上近前发现,石壁刻有“羽盖石”三字,知是其名,不过一直没明白它为什么叫羽盖石。</font></h3> <h3> 在山道的转角处看到了这棵高大挺拔的“连理松”。</h3> <h3>  看见山崖壁上的一块悬石很像蜥蜴,想给这处景观起个名叫蜥蜴登山,此时抬头看见了蜥蜴上方崖壁上伸出的树枝,枝条密集处有点像鸟巢,想起蜥蜴爱偷吃鸟蛋,遂给它定名为“蜥蜴窥鸟巢”。</h3> <h3>  徒步登山很辛苦,不过,沿途不时会观赏到在索道缆车上看不到的景观,给辛劳的登山过程增添了一些乐趣,也从心理上减轻了劳累的感觉。这不,右边远处山顶上的一块石头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看上去酷似一只卧在山顶的白兔,眼望着蓝色的天空。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觉得它是一处很有寓意的景观,用手机拍了下来,并给它命名为“玉兔望月”。在密林下的山间小路拍摄,丛密的树枝树干在取景框中避不开,拍出的照片画面杂乱。经放大裁剪后的感觉还不错,较好地突出了主题。</h3> <h3>  此处景物网上没见介绍,想来游人不经过这里,所以被埋没在这里。右边的石块像是一只蹬坐着的蜥蜴,观看着它对面的那块石块。打算给这个景观取个名,不过,蜥蜴在观看什么?看了一会,觉得它对面的石块有些像套在无头模特上的上衣,一时也想不起还像别的什么,权宜就叫它“蜥蜴观模特”吧。</h3> <h3>  再次休息的时候,回身看见了这幅景色。远处裸石山峰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一片金色,在近处背光石壁的青灰色映衬下格外的辉煌。三清山的美在这里露出了“冰山一角”。我估计,目的地应该不远了。</h3> <h3>  路遇的又一座金碧辉煌的奇峰。</h3> <h3>  此桥名曰“百步云桥”,陡峭漫长的台阶让我从下面登上来后不得不休息一下。回望云桥及桥孔和远处经过的金色峻峰组成的画中画时,山下热心给我指路的老王打来电话,问我到了哪里,说客栈老板在等我,已经几次问我什么时候能到达。当得知我已经过了百步云桥后告诉我,很快就会到景区了。听完老王的话,精神大振,看看不远的高处有座小屋,一口气爬了上去。</h3> <h3>  到达小屋得知,此处是位于三清福地景区的一处检票站。在那里拿出身份证买了优惠的半价票。检票员告诉我,客栈老板已经来此处接过我几次了。因为没有游客从此路上山,见到我,就知道老板接的是我。问他客栈还有多远,答曰就在前面不远处。正说着,一个中年男人来到面前,说:“你再不来,我房间就留不住了。今天房间都住满了,有几个客人要房没给,你再不到,我只能给别人你只能住帐篷了”。听后十分感激老王给我预订了,也感谢客栈老板的守信。</h3><h3> 随老板走了不久到了客栈。果然看见客栈门前平地上搭着几顶帐篷,还有两个女孩子在搭呢。寒冬山上夜宿帐篷,不得不佩服这些年轻人的执着。</h3><h3> 付了房钱拿了客房钥匙进房间放下沉重的背包(25斤),一迈脚,竟然脚步发飘。看看时间是下午四点半,负重攀登了三个小时的山路,且一直是上行,此时一下释重,不适应了。回想起当年曾连续12个小时攀登峨眉山,背负着五个同伴的背包都没觉太累;当年也曾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从黄山云谷寺登上了山顶,看看现在,一个背包三个小时的山路就头重脚轻了,不由的感叹:廉颇老矣。不过想想也释然,好汉不提当年勇,岁月不饶人,毕竟是近古稀之龄的人了。</h3><h3> 虽然登山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但却观赏到了乘缆车上山看不到的美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事本就如此,有失有得,失得相依,老天爷一直在玩平衡。</h3><h3> 问老板,看日落的紫烟台离此多远?答曰,他家山上就可以看日落和日出,从屋后小路上山,只需要六分钟左右时间。并说,想看日落赶紧去,时间不早了,再晚就看不到了。一看表,时间已是下午五点,而日落时间五点二十。曾告诉山下老王打算夜宿三清宫附近的客栈,以为现在的客栈就是,而从网上看的游览图显示,三清宫至紫烟台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此时去紫烟台可能时间来不及了。得知此处就能看日落,赶紧背上背包就向山上爬去。</h3> <h3>  约五分钟后到达山顶,看到标识意外得知,此处就是原计划去观晚霞的紫烟台,网上说的最佳晚霞观赏处。真是误打误撞,原以为交通的变故会改变我原定在紫烟台看晚霞的计划,没想到沿徒步登山路绕开了南清园半圆和西海岸栈道线路,直接到达三清山西部住在了紫烟台下。是不是有天意?不知道。</h3>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紫烟台上看到对面山腰处的三清宫。听说三清宫不开放游览,若从那里来紫烟台看日落,时间确实来不及。再次感谢为我联系了这家客栈的老王,为我挽回了徒步登山损失的时间。</font></h3> <h3>  西边一片云彩遮住了夕阳。支好脚架和相机等待夕阳从云层里露面。</h3> <h3>  换了个拍摄位置。夕阳露面了,赶紧按动快门拍了几张。虽然从看日落的角度说,因为云层遮挡没能拍到血色夕阳的画面有些遗憾,但从看晚霞的角度说,绚丽的晚霞美景足以弥补了。鱼肉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天其实很幸运,因为尽管说紫烟台是看晚霞的理想之处,但是并不表示一定能看到。比如,日落时没有云层,那就只能看落日余晖看不到晚霞。而当天傍晚,其它地方都是晴空万里,唯独夕阳西沉处有一片云彩。这个气象条件不仅保证了晚霞的出现,也提供了观日落的机会。</h3><h3><br></h3> <h3>  夕阳向地平线下沉,晚霞加深了色彩。</h3> <h3>  此时的晚霞充分展示了它的绚丽,美不胜收。</h3> <h3>  晚霞实在是美,不得不挤掉一些别的照片,多发了几张。</h3><h3> 因为山顶风很大,也太冷,拍了几张晚霞觉得差不多后,收起相机和脚架装包下山。走了大约一半的路程,听到客栈处发出一阵欢呼声。一回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透过密集的树丛,半个天空一片血色光芒。估计是云层扩散开了,夕阳完全沉下了地平线,余晖将半个天空染成了一片血色,可惜被眼前密集的树丛遮挡无法拍下来。赶紧跑到客栈门前空地,晚霞已经消失,夜幕降临。太可惜了。这是个教训:欲收获预期的效果,需要足够的耐心。</h3><h3><br></h3><h3><br></h3><h3> </h3> <h3>  原计划第二天凌晨从三清宫去玉京峰拍日出。游客游记介绍,从三清宫到玉京峰需一个小时,且山路难行。现在住在紫烟台,若去玉京峰需时更长。既然客栈老板说紫烟台也能看日出,那就不舍近求远了。</h3><h3> 凌晨五点半,天空还是一片黑暗,带上相机和脚架上了紫烟台。观察了一下地形,感觉此处不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处。因为东边山势较高,势必会遮挡住初升的太阳。不过如果此时去玉京峰,时间完全来不及了。既来之则安之吧。好在启明星所指之处的山形是凹下一块的,朝阳从此露面还是能有日出的观感的。于是选好位置支好了相机等待日出。</h3><h3> 黎明天空的晨曦很美,拍了几张。</h3> <h3>霞光出现了</h3> <h3>朝霞展现</h3> <h3>  太阳要出山了,就从启明星指示的位置。</h3> <h3>此时的日晕非常美丽。</h3> <h3>朝阳露脸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冉冉上升的朝阳将天空染出一片辉煌。只可惜朝阳出现的位置较高,待看到时,光线已经比较强,拍不到血色朝阳从地平线下跳出的画面,留待下次弥补吧。</font></h3> <h3>  下了紫烟台不远,左边一条小路通往“风雷塔”,前行不远就到了。这是一处人文景观,是道教建筑物。</h3> <h3>  从风雷塔折回原路前行,看到了一座石屋。近前得知是“龙虎殿”。此时,我还处在道家修行的三清福地景区,沿途有一些其它道教建筑,因在其它道教场所都有见,没什么特别之处,就不发图了。</h3> <h3>  此处景观叫“猴王观宝”。猴王端坐在山顶上,手捧着不知什么宝贝在观赏。</h3> <h3>  离开猴王观宝景点,决定去南清园。从三清福地景区去南清园有两条路线,走东海岸或西海岸。据网上游客介绍,两条路线都是只能观赏远景。西海岸的特色是看晚霞,我已在紫烟台看了,遂选择走东海岸路线。</h3><h3><br></h3> <h3>  走东、西海岸的路全部是环山高空栈道。三清山景区这个设计不错:三清山西部主要为人文景观游览区,东部的南清园景区则集中了大部分自然景观,两地之间用环山高空栈道连接,避免了游客不断的上山下山,减少了大量的体力消耗。</h3><h3> 栈道上的这棵平顶松是不是与黄山的迎客松很相像?自己给它命名为迎宾松。三清山上随处可见这种黄山松。</h3> <h3>  在栈道上拍的远景。因为有些逆光,天空灰白,不是很美。</h3> <h3> 远处山峰相拥的两块石头,景区标识为“情侣合欢石”。</h3><h3> 上午走东海岸路线的缺点,就是基本都处于逆光下拍照,拍不出好品质的照片。好在三清山精华景观不在此处。</h3> <h3>回头侧光拍东海岸栈道。</h3> <h3>又遇黄山松</h3> <h3>  东海岸栈道在此处横空凸出一块玻璃底面的观景台,叫“乾坤台”。站在上面,置身于空中,脚下是万丈深渊,有一种凌空的感觉。胆小的人会心虚腿软。</h3> <h3>  看到我在拍乾坤台,一对在栈道内侧休息的小情侣中的女孩走过来想上去,但又害怕不敢上。看她战战兢兢的模样很有趣,就拍了下来。</h3><h3> 在我让其上乾坤台体验一下凌空的感觉的鼓励下,女孩终于勇敢地慢慢走到凸台中央,叫男友给她拍照。男孩也许也是胆小,不敢贴近栈道护栏拍,就站在栈道中间拍。这样拍出的效果肯定不好,于是告诉男孩,在这个景点拍照,要展现的就是被拍人的凌空效果,一定要贴着护栏将手机伸出护栏拍,否则拍出的照片就没什么特色。男孩鼓起勇气,贴上了护栏。我又鼓励女孩再勇敢一点走到凸台端头,侧面向阳光,让男孩拍了一张。当然,此时女孩是不敢摆什么造型的,能坦然站上凸台前端已经鼓足了勇气了。待女孩回来后,我告诉他们,看看照片,一定会很满意。女孩看了男友的手机后,欢呼起来:“哇!太棒了,太震撼了,我太勇敢了,朋友们看到一定会佩服我的。谢谢大叔,谢谢大叔,真的应该谢谢您”。</h3> <h3>  渡仙桥,一道悬索木桥,过去就是南清园景区了。其实,桥边另有通道过去,我童心未泯,还是晃晃悠悠地从桥上过去了。</h3> <h3>  对面这根巨大的石柱横空出山,气势非凡。这是三清山标志性景观之一的“巨蟒出山”。</h3><h3>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这根石柱更像发怒的眼镜蛇,叫巨蟒出山不太贴切。也许景区命名时考虑到叫“巨眼镜蛇出山”太拗口,也不如“巨蟒出山”名字有气势。那么,叫“巨龙出山”不是更有气势吗?不过细想,龙生于海,蛇生于山,此物立于山中不是海中,叫巨蟒出山比巨龙出山更符合情理。看来,景区为这个命名也是煞费苦心了。</h3> <h3>  这处景观叫“企鹅献桃”。不过从这个角度看,还看不真切。因为不仔细看,看不出桃在哪里,它混在其它景物中了。等转到合适的位置,会看得很真切。</h3> <h3>雄伟的峰林</h3> <h3>  “仙人指路”,这是景区的命名。不过根据景观的展现,我觉得可以叫它“指天石”。如果想名字雅一点,也可以叫它“指天发誓”。景区命名为仙人指路,想是因为三清山是道教名山,是个求仙的地方。</h3> <h3>  经过的景观——三龙出海。蔚蓝的天空宛若浩瀚的大海,此景叫龙出海倒很贴切。</h3><h3> 画面是不是很美?</h3> <h3>峰林和裸石</h3> <h3>下行回头拍的坡道</h3> <h3>  路遇这块拦路奇石,因在网上看过介绍,知道它叫”马头石”。照片中出现的一对夫妇走近前看了会说看不出像马头。我告诉他们,石头向走道凸出的部分像不像马嘴巴?马嘴巴上面像不像马鼻梁?整块巨石像不像马侧着脑袋?此时一帮年轻人经过,听我的解说后看看,包括那对夫妇都连声说,还真的很像唉,像,像。纷纷上去拍照留影。</h3><h3> 此时想起常有人说,出门旅游是花钱买罪受。主要是不会赏景,或者说心态不端正。观赏象形景观,很多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毕竟不是实物。旅游确实辛苦,但还是游人如梭,其实为的是放松心情寻找乐趣。这需要良好的心态。大自然的景色如同人类社会,鱼龙混杂,需要去辨别发现。心中有景则眼中有景。同一个场景和同样的气象条件下,不同的人拍出的照片效果不同。这里除了有摄影技巧因素外,主要还是取景的问题,也就是拍摄的人对鱼龙辨别能力的不同,或者说审美能力不同。心态健康,就能从繁杂的自然景观或社会形态中发现隐于其中的美。反之则不然。扯远了,继续赏景。</h3> <h3>图示为一段盘山道的花瓣形护栏。</h3> <h3>  在盘山道上回拍”三龙出山”。这个名字有些牵强附会。不管他名字如何,景色还不错。</h3> <h3>对面山峰右边的石头像不像猫头?</h3> <h3>一峰独峻,数松皆奇,蓝天清澈。好美的画面。</h3> <h3> ”一线峡”,狭窄的通道蓝天一线,只容一人通行。看到它,自然会想到一线天。不过,三清山的一线天另有其处,不在这里。</h3> <h3>  穿过一线峡,远远地看到对面山头上的景观——狐狸啃鸡。右边的石块确实像只立起的狐狸。不过,左边的石头说像鸡很勉强。这大概是为了配合给这个狐狸景观命名而勉强为之。</h3> <h3>  过了一线峡才真正进入了“巨蟒出山”景点,前面的巨蟒出山是在景点对面山道上拍的。从这个角度拍巨蟒,主题突出,不过,形象不如前面的真切。</h3> <h3>  继续下行,来到这个位置拍巨蟒出山,主题最突出,形象也比较贴切,也最有气势。如果再有云层环绕其身,画面就更美了,有了仙境的感觉,可以叫“灵蛇穿云”了。这只有等雨后初晴才有机会拍出这样的美景。</h3> <h3>沿途的峰林景色</h3> <h3> 这里是“企鹅献桃”景点所在地,是看“企鹅献桃”景观最真切的地方。右边两块奇石,很像两只昂首挺胸站立的企鹅,左边被小松树遮挡了半边的石块,尖尖的顶,圆圆的身,是不是很像一个蟠桃?至于中间的那块石头,其实是远处另一个景观的投影,除去这块石头,就是“企鹅献桃”景观。</h3> <h3>  换个位置及角度单拍企鹅,主题突出,画面更好看。没了蟠桃,另外取名“企鹅向天歌”。</h3> <h3>  这是巨蟒出山的背面,我自行给它另取名叫“擎天柱”。</h3> <h3>蓝天奇峰</h3> <h3>  这是三清山另一个标志景观——东方女神。齐肩短发,圆脸盘,耳、鼻、口都清晰可见,完全是一幅盘腿端坐在山崖上的东方妇女的侧面形象,所以叫“东方女神”。</h3> <h3>  放开视野,扩展画面,右边是东方女神,左边是巨蟒出山。这幅画面包含了一段传说。听路过的带团导游说,东方女神是西王母的第七十二个女儿,看中了一个凡间小伙(名字没记住)并私定终身。王母反对,就把那小伙变成蛇身压在山下。女神思念情郎,每天坐在山崖上等小伙出山。</h3><h3> 感觉这王母是天下嫌贫爱富丈母娘的祖师,以前就拆散过牛郎和织女及董永和七仙女,如今又听说拆散了第七十二个女儿的婚姻。做她的女儿真的不幸。</h3> <h3><font color="#010101">  传说是瞎编的,神仙是不存在的。不过,现实社会中,在家守望在外丈夫的妻子倒是大有其人,尤其当今的中国农村,青壮年男人基本都去城里打工了,有些人因为挣钱难,多年不敢回家,留守家中苦苦盼望丈夫早点回家的妻子很多。这个景观形象地反映出这个现象。面对石像,触景生情,心中不禁涌出一首不上大雅的诗: 村姑望夫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打工说挣钱,一去已三年。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望断山前路,夫君何日还?</font></h3> <h3>万笏朝天,一处景观。</h3> <h3>  图为 端坐在巨石上的潜心修道人。因不知景区的命名,擅自将这个景观叫作“天师悟道”。也许景区另有命名,不过从这个角度看,很像是个道士端坐在山顶闭目修炼。</h3> <h3>看官自己取个名字吧。</h3> <h3>  太公钓鱼,指的是中间那块尖顶奇石。路过的导游对太公手中没有鱼竿的解说是忘了带。如果换作我,我会解释说:当年姜太公直钩钓文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明和进步,太公现在钓鱼不仅不需要弯钩,练渔具都不需要了。</h3><h3> 细看画面,其实在太公对面的山顶上还坐着个和尚呢。看出来没有?结合这个发现,不如将称为太公的奇石看作太上老君,和尚看作如来,将整个景观取名为“老子会如来”。三清山本就是道教圣地,山中出现老子比出现姜太公更合乎情理。</h3> <h3>奇峰</h3> <h3>  又发现一只兔子。从这个角度拍下来,松枝弥补了它没有耳朵的缺憾。玉兔待月的名字是我擅自取的。</h3> <h3>  这个景观,景区叫“雏鸡出壳”,依据是,巨大的椭圆巨石像个巨型鸡蛋,上部三角形小石块是个顶破蛋壳的雏鸡的脑袋,左边是鸡尾巴。</h3> <h3>  山道是不是很陡峭?我在此处是下行游览。</h3> <h3>看不尽的奇峰</h3> <h3>  此处景观叫“神龙戏松”,强逆光下拍得画面很暗,经减光处理后仍不清楚。几个游客说看不出有龙,我将网上看到的介绍告诉大家:峰顶松树下卧着的一条龙,头向松树,长长尾巴拖挂在左边的崖壁上。大家仔细看看说,还真有点像呢。其中一位妇女说,不像龙,像蜥蜴。其实,我在网上看到图片时也就认为像蜥蜴。</h3><h3><br></h3> <h3>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山峰壁,有点像戏剧中小丑的脸谱,就叫它“小丑峰”吧。</h3> <h3>  这里才是“一线天”。陡峭的台阶共299级,音意爱久久,寓意爱情或关爱永久。</h3><h3> 景区是禁止游人从一线天下行的,因为台阶太陡峭,下行危险性很大,加上游人都比较疲劳,下行时腿一软就会摔下去。但从这里上行,爬299级这么陡峭的台阶,一定累得够呛。我选择的游览路线证明是正确的,在东海岸栈道一路平行,到南清园后,多数情况是下行,偶有上行,山路也不长。到了这里虽不许从一线天下,但边上有平缓的盘山道可以下去,既安全也省力。而沿途遇到几个旅游团都是被导游带着和我逆向行进的,一路多为漫长的上行山路,个个气喘吁吁。</h3> <h3>  这里叫“铡刀石”。看看崖壁的两块石片,像不像一把开着口的铡刀?</h3> <h3>又见奇峰</h3> <h3>不知其名</h3> <h3> 对面这块巨石的顶端像不像一个张着大嘴的猪头?“八戒嚎天”的名字是我自己取的。也许,景区的命名不是这个,有个“海狮吞月”也许就是它。</h3> <h3><font color="#010101"> 景区有处景观叫“仙姑晒靴”,是不是这里不知道,看着有点像。</font></h3> <h3>  此处是带团导游重点介绍的景观之一——玉女开怀。为什么叫玉女开怀,看图就明白,不需明说。倒是在场的导游介绍中的一段说辞令人捧腹。她向她带的团中游客介绍说:大家要问这是什么,这是“男人的温床,女人的荣光,老太的梦想,婴儿的粮仓”。除第一句有些不雅外,另外三句说的倒是事实,而且说辞还很押韵,朗朗上口。真亏她想得出。</h3> <h3>  这个景观叫“玉兔奔月”。这个兔子最像,不过叫奔月不贴切。因为,既然是奔月,就该有奔或欲奔的姿态。而这只兔子低头卧伏在石块上,倒像是在悔过。景区命名为“玉兔奔月”,估计是顺应”嫦娥奔月”的故事。既如此,我倒不如给它命名为”玉兔思月”更符合景观寓意。给这景观赋一首应景诗: 玉兔思月 </h3><h3> 为图富贵私离宫,谁料人间戾气浓。</h3><h3> 慈善嫦娥莫记恨,玉儿悔在红尘中。</h3> <h3>这是万寿园内的一个景观。</h3> <h3>  万寿园入口。因为我是逆行游览的,从南清园进入的万寿园,所以后经过其正门入口。</h3> <h3>  出万寿园,沿这条路下来就到了三清山南部索道站。看表,时间是下午两点多一点。虽然时间还早,但主要景点和精华景观都看过了,而且东部索道停运,遂乘上缆车下山,结束了这段三清山之游。</h3> <h3>  三清山的山体和黄山一样,都是花岗岩,呈现出同样的地质面貌,所以,三清山有小黄山之称。不过我感觉,如果从象形奇石的角度说,三清山的奇石在象形上比黄山更逼真。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玉女开怀,企鹅献桃等,个个栩栩如生。到了三清山,真正领略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令人惊叹不已。</h3><h3> 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在张家界也听导游吹嘘过“到了张家界,天下再无山”。从三清山回来后,我想说:山外有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