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时间如白驹过隙,仿佛我们刚刚拥抱了2017,2018就已打开岁月之门,与我们深情对望了。回首过去的一年,许多人和事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沉淀,也渐渐模糊起来。然而,三百多个日夜,孤灯残影下,泛着墨香的青卷里,一个个鲜活孤傲的生命,却愈发清晰,他们深深地吸引,慰藉着,孤单却不孤独的我。<br /></b></h1><h1><b> 21本书,将近10万字的积累和读书笔记,在公众号</b><b>"浓情黑土地"上发文6篇,见报2篇,读网络小说若干......这些权且</b><b>算是我对自己的告慰吧。</b></h1><h1><b> </b><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是同一本书,读书的感悟和体会,也会因人而异。以下是我读书的点滴感悟,愿与您分享,也愿看到此文的朋友们不吝赐教。</b></h1> <h1><b>点滴感悟之一:<br /> 有人说:但凡想从事写作的人,是都要看看胡兰成的《中国文学史话》。看过此书后,我似乎有点儿明白了,胡兰成被台湾大学请回来又撵出去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曾是汪伪汉奸。他在书中一直强调,中国文学是</b><b>"士的文学"。我也一直想从他的讲述中弄明白,他所谓的"士的文学"到底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士"。也许是因为我的愚钝而不曾在他的著述中找到答案。他一生关心政治,老迈之时偶有教书经历,又将讲学的稿子编纂成这样一本书。</b><b>所以,在我</b><b>看来从事写作必读这本书的说法,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吧。</b></h1><h1><b> 看完他的</b><b>《今生今世》后,我也开始怀疑</b><b>"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的</b><b>说法了。此书不过是半文半白地诉说了他与八个女人的感情故事。胡兰成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竟能让每一个女人都相信,他对她们绝对是最真心的!</b></h1><h1><b> 顺便调侃一句哈,我也真的相信宿命了:这样一个风流成性的文痞,最后竟然被一个女流氓收了……</b></h1><h3><b><br /></b></h3><h3><b><br /></b></h3><h1><b>点滴感悟之二:</b></h1><h1><b> </b><b>相比较《中国文学史话》,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脉》堪称经典之作。余老师开篇就给中国文脉下了一个定义: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让读者对中国文脉有了清晰的认识,使阅读更顺畅。几个关键词:文学、等级、生命、审美和潜流,在《中国文脉》的正文里,也做了淋漓尽致的阐释。这让看似研讨的专业文章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不是高深晦涩。</b><b>因为对关键词的理解统一了,使读者与作者的隔空交流,才能在一个深度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穿越。</b></h1><h1><b> </b></h1><h1><b><br /></b></h1><h1><b>点滴感悟之三:<br /></b><b> 我曾用五天的时间,反反复复读了野夫(郑世平)的《乡关何处》和《身边的江湖》。那几日,我的思绪随着那惨烈的涟漪,在浩荡的长江上,寻觅着野夫至今未还的母亲;又随着半山腰点燃的坟灯,在脑海中勾勒着野夫那安静慈祥,贤德令名的外婆;更随着他笔下,在艰辛世路上或跋涉或适志的众多人物的多舛命运,而在心里默默祈祷:愿苍天对他们多一些眷顾……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痛到噬骨钻心的悲伤,让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却依然不愿把视线移开那用深挚之情浸润的文字。这个世界上最能打动人心的,真的不是激愤时的振臂嘶吼,而是平静之后的娓娓道来。</b></h1> <h1><b>点滴感悟之四:</b><br /></h1><h1><b> 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和祁同伟<br /></b><b> 讲心,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这两个人一点也恨不起来。特别是看到祁同伟饮弹身亡时,我流泪了。他们二人同出于寒门,成于奋斗,毁于腐败!我在想:如果不是他们所谓的政治资源,仅凭他们个人的能力和才华,会让这个社会对这样的寒门才子,有如此之高的社会认同吗?</b></h1><h1><b> 当赵德汉看着满冰箱的钱说:穷怕了,一分钱都没花......</b></h1><h1><b> 当祁同伟最后声嘶力竭的大喊:我没办法啊……</b></h1><h1><b> 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非没有价值的衡量。只是深藏于他们内心的自卑的肆虐,让他们更加努力地证明自己,以至于不择手段。</b></h1><h1><b><br /></b></h1><h1><b>点滴感悟之五:<br /></b><b> 有时,当读完一本书,还没有决定下一本读什么书之前,我会从书架上信手抽一本读过的书看看。所以,我又重读了《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和《红楼梦》。<br /></b><b> 路遥的两本书,我选择了跳读的方式。再读路遥的作品,我越发觉得当代西北作家,当首推路遥。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远远高于他人。有时候我也会很天真地想,若路遥在,会不会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呢?<br /></b><b> 我用选读的方式重读《红楼梦》。我本打算找到写秦可卿的章回来读。可是当我翻开书时,一下子翻到的却是写史湘云的章回。于是我把关于史湘云的第22、31、37、38、49等回目,重看了一遍。读罢,我突然觉得在十二钗里,大概最能带给人快乐的就是史湘云。如果用花朵来比喻,那么她的外表似海棠般娇艳欲滴,骨子却是一株秀颀结实的向日葵,生气勃勃地绽放,将阴郁不快尽力抛在脑后,高高仰起头,只朝着有阳光的地方看。此外,她还颇有侠义之风。这样的史湘云着实让人感到可爱。所以,当命运之舟开始颠簸,娇弱的女一号黛玉第一个被抛出了舱外,温和的女二号宝钗也没能hold住……昔日的豪门闺秀一一陷落。惟有湘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她顽强地熬满了人生的四季。</b></h1><h1><b> </b></h1><h1><b><br /></b></h1><h1> <b>点滴感悟之六 </b> </h1><h1><b> 此外,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张杨的《冈仁波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蒋勋的《舍得,舍不得》都给我以深刻的教益,恕不赘述。</b></h1><h1><b> 关于网络小说,我的个人体验是:不可不读,不能多读,关键在于选择。网络小说中,真有不少题材好,主题高雅,文采斐然的好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层面记录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值得一读。而有些情感小说,还是少看为好。我甚至有些担心,那些巧遇或强拧的大咖与美眉的传奇,会误导了不辨是非的孩子们,使他们放弃努力而坐等天上掉馅饼!所以,阅读前注意选择,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看到更多的好书,这很重要。</b></h1><h1><b> 在读《中国文脉》时,我曾好奇地看了公众号里推荐的一部小说,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我一个没忍住,接二连三地看了好几部。本应十天或在更短的时间里就能看完的书,看了将近两个月。现在回头想想,那几部网络小说,有的是不必读的。</b></h1><h1><b> </b></h1><h1><b><br /></b></h1> <h1><b> 这些是我的读书笔记,三百多个夜晚,她们见证了我的读书时光,也记忆着书中的美好和我的点滴感悟</b></h1> <h1><b>有时,我也会将我生活中的人和事儿写下来,于是就有了这些草稿本。这就是我用过的七个草稿本。满满的都是我的劳作,尽管这些本子都已经用完了,可我还是舍不得丢弃它们。</b></h1> <h1><b>俗话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此话不假。我的几篇文章都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改出来的</b><b>(当然,我的拙文还不能被称之为好文。)。</b><b>大到整篇文字的构思,小到推敲每个字的使用,就是这样圈圈画画地改了又改。</b></h1> <h1><b> 这是我的第八个草稿本,这里只有一篇尚未完成的文稿一一</b><b>《伊春记行》。</b><b>也是我欠了编辑姐姐的。不知为什么,我每次提笔修改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刺痛,仿佛伊春的隐忍和挣扎......</b></h1><h1><b> </b></h1><h1><b><br /></b></h1><h1><b> 再过几天,将迎来2018。读书的日子里,我同书中的人一起,走过艰难的世路,重逢了久别的人。当季节的风吹合了书页,翻过了昨天,再回首,斟满酒,我端起酒杯🍸。第一杯,敬我读过的书,遇见的人。是书中文字,丰盈了我,温暖了我。是遇见的人,给予我无私的帮助。第二杯,敬自己,我把自己沉浸在文字温暖的慰藉中,并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人。第三杯,敬往事,光阴已旧,覆水难收。那就让身体或灵魂走在路上,向前,说好了,不回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