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19日 布达佩斯——蒂豪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早餐后我们一行去了布达佩斯最有名气的塞切尼温泉浴场。浴场位于佩斯一侧东北角,从酒店出来步行几分钟就可以乘72路电车前往。欧洲城市的公交系统好像都是这样,一是买1日或多日的乘车卡,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受限乘坐任何公交车辆(包括地铁),二是也可以购买单次票,我们到车站后就拿着福林去向驾驶员买票。驾驶员是位50左右的师傅,告诉我们要在附近小卖部买票,我们去找到了小卖部,但确实没有售票点,这位师傅又带着我们去找也没找到就让我们上了车,到站了又招呼我们下车,哈哈,让我觉得这情景好熟悉,好温暖——不是那种逃了票的窃喜。</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匈牙利近2/3的国土下面蕴藏着温泉资源,是名符其实的“温泉 海”上的国家,有“温泉之都”的美称。据说在匈牙利,随便找个 地方挖下去,必定会有温泉冒出来。匈牙利的温泉文化起源于18世 纪入侵的罗马人和土耳其人。温泉池对匈牙利人来讲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他们喜欢在冒着热气的水池里下棋、聊天、看书。塞切尼温泉建于20世纪初,新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外部呈黄色,看去温馨典雅,是匈牙利最具特色的温泉之一。</h3> <h3> 与温泉浴场相邻的是城市公园。公园很幽静,树郁葱葱,是休闲散步的好地方。</h3> <h3> 这里还有值得一看的景点是英雄广场,在匈牙利,它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h3><h3> 英雄广场(Hősök tere)是1896 年为纪念匈牙利民族在欧洲定居1000年而兴建,广场用水磨石铺装,宽阔,足以容纳20万人。广场正面中心矗立着一座千年纪念碑,碑顶一个加百利天使手捧伊斯特万国王加冕时的王冠,象征着匈牙利由此转为基督教国家。纪念碑的下端是七个骑在马上的游牧部落首领,正是他们在896年带领马扎尔民族在这里定居,最前面的是阿尔巴德。广场后方的对称柱廊幅深有25米,建筑有十四位雕像,他们分别是匈牙利从开国元勋到1848年革命期间的,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国王、领袖及历史名人。雕像基座上都刻有名字和在位年代,下面还有一幅反映其主要功绩的浮雕。他们代表了匈牙利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柱廊上的四座雕塑分别反映了战争与和平、劳动与爱情、知识与光荣等题材。这里遛一遛,拍拍照,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氛围——匈牙利民族是通过抗争来改变命运的民族。</h3> <h3> 11:00左右,我们离开布达佩斯,向西南约90公里的巴拉顿湖区蒂豪尼进发。巴拉顿湖(Balaton Lake)是中欧最大的湖泊,面积达59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3米,其湖床形成于约100万年前,经风、雨、冰的侵蚀作用,将原有南北走向的5个小湖逐渐连成一片,最终大约在5000至7000年前形成了巴拉顿湖。巴拉顿湖以其诱人的湖光山色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大批旅游者到此旅游观光,被匈牙利人自豪地称为“匈牙利海”。目前湖滨沿岸建有许多饭店、疗养院和别墅等服务设施供游人疗养度假,湖南岸水浅沙细,是天然的浴场,湖水中含有大量矿盐,对人体大有裨益,湖水浮力又大,特别适于游泳。主湖附近的小巴拉顿湖湖水明澈,巨大的沼泽地中共栖息着230种鸟类,1993年,它被列入国际野生水域名录。湖岸南北分布着许多古老的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据说日落是巴拉顿湖最浪漫的时刻。</h3> <h3> 蒂豪尼(Tihany) 是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镇,成半岛形状由南岸向湖区延伸,几乎把湖面分成两半。半岛是数百万年前火山喷发的产物,1952年成为匈牙利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镇上时天下着雨,街上几乎见不到人,显得有些冷清但很整洁干净,临街的商店继续营业,卖杂货的小店把辣椒穿起来挂在门边和房屋墙上,成为一道亮眼的广告。公路边的小山地上矗立着蒂豪尼的地标性建筑——蒂豪尼班尼斯修道院。这座白色双塔修道院最早建于1055年,目前保存下来的仅为地窖部分,18世纪在其遗址上重新修建了巴洛克式的本笃会修道院,在这里每年夏季都会举行管风琴演奏会。修道院的地下墓室里,还埋葬着1060年死去的国王安德鲁一世的真身,他的意思是以后的匈牙利国王在死后都应埋葬于此,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此长期与蓝天碧湖为伴。修道院这天没开门,我们仅在旁边卖纪念品的小店看了看。</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0日 蒂豪尼——格拉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天气预报无雨,早上6:00就起床出门溜达去了。屋外空气清新,一路上一片绿色映入眼帘,薰衣草还没有凋谢,成熟的苹果挂在树梢,雨滴趴在果子上晶莹透亮。进入一片住宅区,各式风格的房屋散落在一片绿色中,有栋房子用的是稻草做屋顶,平实整齐,看去真是十分回归自然,对住在这里的人们心生羡慕之情。</h3><h3> </h3> <h3> 10:00启程前往格拉茨。出门就发现车胎又漏气了,一到加油站,身着工作服的师傅就笑眯眯的过来帮忙,让人感受到他的热情和善良。车胎气压不足的问题,从布拉格出发不久就困扰我们,老曹说,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挑战,但是我们是靠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它,是我们此行最主要的收获。</h3><h3> 今天的行程中有两个小插曲。一是13::00左右途径温泉小镇哈维兹时,天有点冷,我和夫人在路边远远看见一个穿着单薄的大叔走过来,正在惊讶和感叹时他走近我们就指着他的肚皮,吐着没听懂的单词,大概是说他脂肪多吧,一下就把我们逗笑了——他看懂了我们的眼神里意思——连连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二是内急,进一加油站寻卫生间,在一咖啡店找到了可女老板死活不让进,也让我们尝到了匈牙利人的差别。</h3><h3> 格拉茨(Graz)是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一词来源自于斯拉夫语,意为小城堡,格拉茨也正是由城堡山上的一座堡垒发展而来的城市,其东南部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成为一个理想的休闲城市。美丽绵长的穆尔河穿城流过,将格拉茨分隔为新、老两个城区,老城区充满浪漫风情的钟楼古堡、典雅美观的文艺复兴庭院与新城区狂放前卫的时尚建筑共同投影在穆尔河的怀抱中,互相映衬,和谐唯美,古典优雅和现代时尚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最经典的诠释。格拉茨的建筑受到南部意大利的影响,古典巴洛克式的建筑和现代生活的气息给这座城市更添加迷人别样的风采。格拉茨老城已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并被评为2003年欧洲文化之都。</h3> <h3> 位于老城中央城堡山上的钟表塔楼是格拉茨的象征,是来格拉茨一个必游景点。上城堡山可以步行,一看那蜿蜒而上的阶梯我们还是选择了乘坐电梯。登顶后被有些网友称为酷似外星人的大钟塔就映入眼帘,因在维修,四周被网罩围了一圈。钟塔最早建立于13世纪,其前身是一座守望塔,1588年经重建形成了现在的样貌,当时它的任务是预警和报时,塔上挂着3个功用不同的大钟,分别是报时钟、火警钟、死刑钟。1712年时,报时钟被又大又新的壁钟取代,丧钟不久也被取下,只剩火警钟还挂在原处。 当地人将大钟称为“郦斯”(Liesl),据说在1809年拿破仑攻陷此城时,全城居民拿出所有积蓄,央求法军炮火能够放过这座钟塔。今天的游人在眺望大钟时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属于格拉茨人的钟爱与自豪。只是偶尔会被时钟的指针所迷惑:仔细看,大钟的指针是与众不同的,为了让远处的人们能清楚的看到时间,大钟是用长针代表时针、短针表示分针的。</h3> <h3> 在城堡山顶眺望格拉茨全景,看穆尔河将其分隔为新老城区,是太清楚不过了。老城区充满浪漫风情的钟楼古堡、典雅美观的文艺复兴庭院与新城区狂放前卫的时尚建筑在这里互相映衬,古典优雅和现代时尚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最经典的诠释。格拉茨美术馆建于2003年,是格拉茨地标性建筑之一,其造型前卫,从城堡山望去,屋顶上长了触角,当地人有的说他像大虫,也有人说它似外星人。连接两岸的穆尔人工岛则犹如一只玻璃、水泥、钢筋制成的巨大的银色贝壳,被认为是艺术与建筑、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它由美国纽约设计师维托.艾肯西设计,为了庆祝“格拉茨2003欧洲文化之都”而建立。人工岛长50米,宽20米,其主结构以粗细不等的银色钢管和玻璃交织成网状,两边各有桥梁串联河岸,可以随河水水位的高低在河中升降。岛上有咖啡馆、时尚酒吧、日光浴区和露天表演场,可以同时接待350人。</h3> <h3> 1160年修建的中央广场构成老城的中心,也是购物一条街,施华洛世奇在这里也有商场。电车穿过广场,行人熙熙攘攘,即不感到喧闹,也不失城市的味道。广场南侧的城堡风格的建筑是市政厅。最早的市政厅建于1450年,重建于1805年和1807年之间,以后还不断有扩建。它是格拉茨最漂亮、号称奥地利南部德语区最精美完整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之一。</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1日 哈尔施塔特</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昨晚到酒店已8、9点钟,天已黑尽。今早起来在阳台往四周一望,感觉是十分惊喜,远处坡地起伏一片翠绿,近处房屋错落有致相嵌其中,好一幅风景田园画面展现在眼前。正是眼前和以后行程中看到的美丽的风景,在我的头脑中中形成并且固化了这样的概念——这边风景如画。</h3> <h3> 今天去的哈尔施塔特属于萨尔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湖区,由上奥地利州(Oberoesterreich),萨尔茨堡州(Land Salzburg)东部乃至施蒂尔州(Steiermark)地区的大大小小70多个湖组成。其名称源自德语的“Salz”(盐)和“Kammergut”(皇家领地),指的是特劳恩湖(Traunsee)和哈尔斯塔特(Hallstatt)盐矿区。这里原是皇家领地,盐矿为哈布斯堡皇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里山峦重叠,湖泊星罗棋布。优美的自然风景,曾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和文人墨客。如今,这里清新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名胜古迹和完善的运动设施,构成了人们理想的度假胜地。我们以后几天行程中的格绍、圣沃尔夫岗、圣吉尔根镇都属于湖区的范畴。</h3><h3> 哈尔施塔特(Hallstatt)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部,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一个小镇,位于哈尔施塔特湖湖畔,海拔高度511米,这座在险峻的山坡和宁静湖泊之间建造的小镇,以具有哥特式屋顶的天主教堂和细尖塔的清教徒教堂为中心,散布着建于山坡斜面色彩斑斓的住宅、庭院以及花团锦蔟的露天咖啡厅。海拔3000多米的壮美山峦和清澈透底的高山湖泊,将这里装点成一个风景如画的仙境。“Hallstatt”的意思即“铁器时代早期”,在这里发掘出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历史文物证明早在2500年以前这里就存在着相当发达的文化,同时确定此处为欧洲铁器时代的发祥地。历史上这一地区也因盐而致富。因此这里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镇"或"世界最古老的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湖山风光使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穷游网介绍,哈尔施塔特湖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14个湖泊中最富灵性的观光胜地。清晨的湖面不时笼罩着一层薄雾,偶然撑来一叶扁舟,激起的波澜在平静的湖面划出无数涟漪;傍晚的湖岸更是迷人,红树黄叶漫山遍野,天鹅水鸭浮游觅食,还有岸边花团锦蔟的咖啡屋,都成为哈尔施塔特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到达时天气阴沉,偶尔有点细雨,片片白云环绕山间,倒映在湖面,清澈的湖水荡起微微波澜,偶尔一叶泛舟带来一许动感和生气。小镇和湖区不大,半个小时就可以逛完,但是在这里漫步就让你感受到身在仙境,体会到湖光山色的含义。在这里也看到了一则只用中文的文明旅游提示。</h3> <h3> 今天的住宿地是与哈尔斯塔特一山之隔的格绍镇的一个民居。</h3><h3> 格绍(Gosau)是一个沿公路蜿蜒几公里的小镇,网友说,这是一个旅游团不会来,没有名称的景点。我想无论用多么美好的词汇和语言来描述这里的景色都是无法与之相配的。我们住的民居上下两层,地处坡地中央,放眼左右,远处的雪山依稀可见,近处绿草如茵,视野极好,门口一株西梅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站在树下伸手可摘,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2日 格绍至巴德伊舍</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早饭后,我们沿屋外一条缓缓向上的便道进入一片森林,林中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对面的雪山白雪皑皑,一条步道是人们健身的好地方,看指示牌,最远处要走4个小时才能到达。</h3> <h3> 从昨晚住的民居驱车10来分钟就到了格绍湖。</h3><h3> 格绍湖(Gosausee)海拔933米,它是奥地利中部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戈绍卡姆(Gosaukamm)山谷中,其背景就是海拔2995米的达赫施坦峰(Dachstein),是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唯一一座终年积雪覆盖的山。据说每当日落,残留的夕阳把一丝丝余晖撒向顶峰,就像燃烧的火焰,这就是让奥地利人感到骄傲的“阿尔卑斯山的火焰”(Alpengluehen)。格绍湖共有三个相连的湖——前湖、小湖和后湖,呈长椭圆形,四周群山环抱一片苍绿,湖水晶莹透彻,除了供人们徒步外,周边的山峰是著名的攀岩胜地,夏天也是游泳和潜水爱好者的天堂。我们漫步在湖边,秋日的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时而呈现墨绿时而晶莹透蓝,被阳光穿透的秋叶一片金黄,坐在这里发呆,就宛如身在人间天堂。</h3> <h3> 因为实在是迷恋格绍的田园风光,逛完格绍湖,晒着太阳品尝了冰淇淋后(感觉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冰淇淋,那个细腻不摆了),又把车开回了离住处不远、位于镇中心的山顶小教堂前。小教堂处于小山坡上,背靠青山,面朝大片绿地,散落的民居,悠然自得的牛羊,又是呈现在眼前的一幅绝好风景画。</h3> <h3> 恋恋不舍的告别了格绍,到巴德伊舍已是傍晚5点多钟了。</h3><h3> 巴德伊舍(Bad ischl)是奥地利的一个温泉小镇,是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皇帝一见钟情的的地方,正是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吸引了很多游客的造访,并且必去镇上的皇家甜品店(K&K Konditorei Zauner)。这个甜品店是这里最著名的地方,1932年开业,这里的的蛋糕是弗朗茨皇帝最喜爱的甜点,那时他也因此常常被从维也纳吸引到这里,也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甜品店几十年的经久不衰,一进街里我们一头就扎了进去,过了一次品尝皇帝最喜欢的食品的瘾。这款蛋糕有点甜,吃在嘴里感觉细滑,也许晓得了它的故事,是有点别样的感觉。</h3> <h3> 巴德伊舍是个小镇,但建筑确很精致,而且多成鹅黄色。巴德伊舍河是全镇的灵魂,茜茜公主在此钓鱼,一下就钓到了皇帝,巴德伊舍是个让人梦幻升起的地方。</h3> <h3> 今晚住宿的加格尔豪斯度假屋(Jägerhaus)堪称绝好,是名副其实的度假屋。一栋楼房上下两层,占地约400平方米左右,底层是客厅和饭厅,二楼为卧室,清一色的欧式风格家具和装饰,墙上的一幅照片让我们估计这里是一个世代遗产。房东是个70多岁的老头,风趣、精干,带我们看每个房间,讲各物件的摆放处,打开全部电灯,发现一个灯泡不亮立马换一个新的。阿茵为我们一行人选住宿地反复比较耗费了很多时间,她说这是住宿地众多惊喜中的高潮。</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3日 圣沃尔夫冈</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早8点半,房东老头按约来带我们去附近超市买菜,10点半左右步行向镇上进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圣沃尔夫冈(Sankt Wolfgang)镇是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的一个小镇,依山傍水,从中世纪开始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公贵族们最喜欢来此度假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欧美游客来此温泉疗养。穿行在小镇里,被涂得缤纷绚烂的房子,开满鲜花的露台,琳琅满目的旅行纪念品,让人对小镇充满惊喜。特别是湖边的红色的白马(weisses rössl)酒店,因为轻歌剧《沃夫冈湖畔的白马酒店》而名扬海外,也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圣沃尔夫冈湖的浪漫。</h3> <h3> 还在镇外的山坡上,我们就看见几个身着巴伐利亚服饰的帅哥,镇口小广场也有很多人,穿着节日盛装,好像在等待什么。过片刻山坡上的小伙子放起了鞭炮,鼓乐齐鸣,人们簇拥一对新人向教堂进发。教堂是小镇的中心,据说公元976年传教士沃尔夫岗来到这里,从山坡上丢下一把斧头,斧头落地的地方修建了这座教堂,最初为罗马式,后曾被大火焚毁,1430年开始重建为哥特式。1481年米歇尔帕赫(Michael Pacher)为这所教堂设计完成了主祭台,自此“帕赫圣坛”成为欧洲最珍贵的教堂宝藏之一。教堂外的长廊观景台是观湖景的好地方。</h3> <h3> 因电影《音乐之声》而闻名的夏夫山和乘坐登山小火车是来圣沃尔夫岗的必游点。夏夫山海拔1783米,位于小镇北面。在山顶,不仅能望沃尔夫冈湖,而且可以看到七湖全景。山上有座了望台,一侧是漫山遍野的花海,另一侧是垂直的峭壁。这里天气晴朗时可鸟瞰萨尔茨卡默古特14个湖的全景,这时的湖面像一颗颗湛蓝或碧绿的宝石镶嵌在阿尔卑斯山间,美不胜收。半山腰玛利亚带领孩子们唱Di Lai Mi的一大片草坡,绝对引领你的思绪飞扬进入那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之中。小火车站就在沃尔冈湖对面。小火车1893年开始运营,现在仍然由蒸汽动力机车(造于1992年和1995年)或传统的柴油机车(造于1964年)牵引,铁轨也是 1893年造的,轨道中间装有啮齿,全长5.85公里,从沃尔夫冈湖边一直到达海拔1783米的沙夫山山顶,海拔差1200米,最大坡度26°,行驶时间35分钟,往返票价35欧。一列火车只有两节木质的车厢,宣红的色彩和蓝天白云、山间的绿色互相衬映,很养眼,很有意思。小火车一共三站,SchafbergBahn St. Wolfgang(山下入口站)、Schafbergalpe(半山腰的中点站)、和Schafbergspitze(山顶的终点站)。如果想要锻炼身体徒步,可以坐到半山腰,但是有网友去体验的结果是上山和下山的路都不太好走。</h3> <h3> 电影《音乐之声》开场时看到的就是沃尔夫岗湖,“那里有全奥地利最美的湖泊,湖的旁边是阿尔卑斯山,你们一定要去看看”。在阳光照耀下,湖水湛蓝清澈,天鹅、鸭子在湖面觅食,远处圣沃尔夫岗朝圣教堂为湖面增添一道别样的的风景。小火车站附近有游船码头供游客乘船游览全湖。在温暖的阳光下,走在湖岸,坐在湖边,心是无比的静,眼前是无比的美。</h3> <h3> 回到镇里,正巧遇到很多当地居民——或一人,或像是一家人驾驶拖拉机穿街而过,像是庆祝什么节日,机声隆隆,场面热闹,一个大叔载着三个漂亮的的女娃娃,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拍照,给我们当天的游览画了一个美好的句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