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隆顺菜谱与兴国山歌

文杏馆

<h3>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黄隆顺饭庄”在兴国县城首开,一代一代苦心经营,使“黄隆顺”老字号饭庄在同行中出类拨萃,誉传四方。 </h3><div>1929年4月,毛泽东带领红四军第三纵队的一个排,从井冈山来到兴国县城。当时毛泽东住在兴国县城的“潋江书院”。他看到县城的店铺都关了门,有的还被国民党政府贴了封条。毛泽东深知这是民众受了敌人的反动宣传和敌人强行所为。那时,“黄隆顺饭庄”的老板娘、黄九华的母亲梅春凤的胞弟梅春官已参加了红军,红军家属哪有不开店门迎接红军之理?于是,“黄隆顺饭庄”率先打开店门,贴出了“欢迎红军光临”的标语。 </div><div>“黄隆顺饭庄”的行动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经调查才知道这个饭庄是红军家属开办的,也就到“黄隆顺饭庄”搭伙食。</div><div>后来有朱德、黄公略、陈毅等人来到兴国,也随同毛泽东在“黄隆顺饭庄”用餐。于是,“黄隆顺饭庄”曾一度成为革命领导人的专用食堂。使黄老板不能忘怀的是,每次吃完饭,毛泽东就在本子上记下账,到了一定时间付清饭钱,从不拖欠。 </div><div>1930年3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兴国,那时在兴国的陈奇涵、肖华、肖芳全等人,在“黄隆顺饭庄”用兴国名菜“米粉鱼”宴请了他。走进餐厅,见桌上有一个颇大的蒸笼,里面是萝卜、芋头,面上摆着鱼片,香气扑鼻而来,使人食欲大增。随之又端上四碟小菜,毛泽东一看,即兴命名为“四星望月”。以后,“黄隆顺饭庄”的伙计们以此为荣,并不断更新花样,使“四星望月”列入“中国名菜谱”。 </div><div>1933年11月间,毛泽东率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检查团,风尘仆仆再次来到兴国。他没忘记“黄隆顺饭庄”,仍在那里搭伙食。这次毛泽东还是住在“潋江书院”东厢房。当地民众得知毛泽东这次是来搞社会调查时,又纷纷沓至而来,向毛泽东反映情况。“黄隆顺饭庄”的生意再次红火。老板高兴地贴出了一副对联: </div><div>打帮革命四季兴隆, </div><div>拥护红军一帆风顺。 </div><div>1949年8月,兴国解放,“黄隆顺饭庄”第一家鸣放鞭炮,打开店门迎接解放军。此后有杨尚奎、肖鹏、黄波等领导回到兴国,也到“黄隆顺饭庄”用餐,重叙旧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1980年黄九华一家从下放的农村回城了,年已69岁的梅春凤萌发了开餐馆重操旧业的念头,在汽车站一侧租了间只有21平方米的平房办起了路边小吃。她没有打出“黄隆顺饭庄”的招牌,而是竖起了新颖的命名“品禄园”的牌子。</div><div>1990年,黄九华放弃了21平方米的路边小吃店,办起了名噪一时的“品禄园”大宾馆,装有电梯、中央空调等豪华设施,固定资产达千余万元。但他没有忘记毛泽东多次光顾过的“黄隆顺饭庄”。为纪念这具有革命意义的饭庄,黄九华在宾馆大餐厅的门楣上挂上了“黄隆顺饭庄”五个烫金的大字,让毛泽东为革命亲临的饭庄永远辉煌。</div> <h3>兴国山歌中情歌居首,数量最多,运用最广,有以歌抒情,以歌寄情,以歌赞情,以歌逗情,以歌思情等。兴国山歌是产生爱情的媒体,大山是溶汇爱情的摇篮,只要有情就有歌,也因唱歌才知情。他们用山歌形式来表达爱慕之情;用山歌来探询对方的情况;用对唱来考验对方的智慧。</h3><div>兴国山歌中的情歌,是兴国山歌的精华。它如带露的山茶一样清新;它象喷涌的泉水一样清纯,它似醇香的美酒一样醉人……其形象生动的比兴,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的意境,堪称美妙绝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空前绝后的艺术。</div><div>兴国山歌中的情歌多采取比兴手法,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上句兴起,下句点题,大多是随口而出的七言四句体情歌,即谣唱体山歌。</div> <h3>客家男子的豪爽,勇猛,闯荡江湖而又不失柔情!</h3><h3><br></h3> <h3>采用比兴手法,诠释择偶标准:不重外表,重本质。</h3><h3>形象生动的比兴,浓郁的生活气息。</h3> <h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h3><h3>客家山歌,简简单单二十八个字,形象生动,一个面对意中人,却忐忑不安,不敢表白的男子呼之欲出。</h3><h3>颇有点巜关睢》遗风。</h3> <h3>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是兴国山歌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美妙生动的山歌,比暗送秋波更能传递爱恋,比甜言蜜语更有柔情。歌青年男女从相识到定情,往往需要一定过程。</h3><h3>这两首山歌,歌出了青年男子对爱的憧憬。</h3> <h3>思情:青年男女心有所爱,便会将思想之情、苦恋之情由衷表达。</h3> <h3>兴国山歌中的情歌,其性“火”。火辣辣的歌,火辣辣的情,令人咋舌,令人敬佩。</h3><div>这一字字,一句句,如烈火燃烧,火山喷发; 这是情绪的升华,这是感情的白热化,这是爱情的宣言书。</div> <h3>你看脱口而出,多么坦率,多么简单,没有迂回宛转,也不含隐修饰!</h3> <h3>你看滚烫的语言,赤裸的表白,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一点矫情揉态,极真的情感随歌而出。这种情歌文人墨客即便“拈断数茎须”怕也推敲不出来,因为这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是兴国客家人赤裸的爱心,出自肺腑之言。</h3> <h3>逗情:有人说爱情有三分诗意三分疯狂三分幻想,再加三分激情。兴国青年客家男女用山歌相互挑逗,心迹在搞搞笑笑中表白,情感在你唱我和中增进,性欲在调戏中增浓。</h3><h3>这两首情歌巧借比喻,有声有色地唱出了男女之“大礼”,灵与肉,情与欲,渗透其间,又不伤大雅。</h3> <h3>兴国山歌中的情歌,其性“裸”。它一毫不修饰,一毫不隐瞒,一毫不扭捏,它披肝沥胆、襟怀坦白,万斛情感,全盘表出,一泻无余。谈情说爱是天生之事,也是件难事,难就难在心中有爱,不知怎样来传达;难就难在心中有情,不知怎样来诉说;难就难在相互倾慕,却不好意思捅开那层窗纸。</h3> <h3>兴国山歌中的情歌,其性“野”。野得大胆泼辣,野得百无禁忌,野得让世人心惊眼热。从“野歌”可看到兴国人对爱情,对自由的不羁追求的精神。</h3> <h3>情歌起源于人类的性本能,情歌是性意识的一种外化形式,是人的性压抑、性欲求的某种自然发泄,兴国山歌中的情歌也毫不例外。连最为隐秘的“性事”也能大大方方唱出来</h3> <h3>大龄男女的苦楚,也成了自我调侃,多么乐观!</h3> <h3>菜谱用山歌形式表达,真是别开生面!</h3><h3>子曰:食色,性也。诚哉斯言,诚哉斯言!</h3><h3>十七首山歌,或展现食材的特点,或体现菜肴的口味,或表现菜肴的效力……</h3><h3>借助男女之情奇妙感受,运用通感手法,菜谱宣传效果立马显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