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花 村

远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清明时节,人们常会想起唐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这首诗,把清明时节的雨、花、人、酒,描写得深邃朦胧、情景交融,读来使人浮想联翩、柔肠百转。《清明》诗从南宋就广为流传,成为后人耳熟能详的千古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提到杏花村,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汾酒。这不奇怪,中国清香型白酒的代表---汾酒,确实出产于山西汾阳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人们很自然地会把杏花村和汾酒,与《清明》诗中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很多人相信诗中的杏花村,就是出产汾酒的杏花村。但是,这个认知存在争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1993年夏,我去安徽开会,从安庆过长江到贵池(现池州市)。在江边候车时,同行的一位老领导,与我聊起了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的故事,讲到了《清明》诗中的杏花村,以及后人对杏花村的一些争论。虽然是闲聊,但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依然深刻。我也曾认为《清明》中的杏花村,就是产汾酒的杏花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那么,《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不是产汾酒的杏花村呢?如果不是,杏花村又在哪里呢?这还得从唐会昌2年(公元844年),杜牧在池州任剌史时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据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朝时池州城秀山门外有个叫杏花村的地方,路边几间茅舍酒肆,过往的人常在此歇脚饮茶喝酒。会昌6年(公元848年),杜牧春游到此,在一家叫做黄公酒垆的店里,畅饮了当地酿造的美酒后,触景生情,诗情聊发,挥笔写下了留传千古的《清明》诗,这个小地方也随着《清明》诗而声名远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到了明代,有位叫林古度的名士,写下了"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词,独唱城外杏花村"的诗句,这是《清明》诗出现数百年后,又有人把杏花村写入诗中。</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还有一个人,也为杏花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清代的郎遂,是位有学问的人。池州杏花村是他的故乡。郎遂自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的春天动笔,到康熙24年(1698年)完成,历时11年编辑了《杏花村志》12卷,並被收入《四库全书》,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村志》之一。杏花村从此便愈发与众不同、厚重有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8px;"> 池州杏花村真正形成集镇是在明代,由池州太守顾元镜所建。清代的《贵池县志杏花村记》中有详细记载,后为《江南通志》等著名志书所收录。说来也巧,明嘉靖4年(公元1525年),山西蒲州有个叫张邦教的人,出任池阳郡丞。任职期间,此人留恋山水寻赏古迹之余,在杏花村前立了一个亭子並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这哥们儿在池州执政时,对杏花村关照有加,成为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的第一位建设杏花村的山西人。难怪汾酒对《清明》诗中杏花村归属的诉求,几十年契而不舍、不依不饶,也算是能捋出一点关系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杏花村”这三个字,看似普通,由于它蕴含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实为一块金字招牌。几十年来,全国有几十个地方争称《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就在自己的地盘上,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在众争家中,以安徽池州、湖北麻城和山西汾阳为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一些有争议的问上,总是喜欢扛出“专家”这杆大旗。杏花村之争自然也不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 — 专家主流观点:按杜牧的人生轨迹,他只在池州和麻城任过官,从来没在山西工作生活过,怎么会写出山西杏花村?况且清明时节山西春寒料峭、草木未萌,怎么会有诗中杏花微雨的情景、烟雨江南的味道?以此判断山西杏花村非《清明》诗中杏花村也。</p><p class="ql-block"> — 山西答辩:你这厮且住口!君不见杜牧曾祖父曾希望曾任汾阳刺史,死后葬于此。《清明》诗的前两句,写的不就是杜牧在山西为曾祖父祭扫的心境和情景吗?且清明时节的山西,气温回升到摄氏零上20度以上,已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哪里来的春寒带雪、一派萧索?尔等不顾事实、口出妄语,冒牌“专家”也。</p><p class="ql-block"> — 看热闹学者:别争了,有意思吗?告诉你们本人的研究成果吧。所谓《清明》诗,最早出现在南宋诗集《锦绣万花谷》中,作者佚名。南宋后期,一位福建籍书商,把《清明》诗收入自编的诗集,并冠以作者为杜牧。想不到古代书商使出的一个“促销手段”,竟在数百年后引发一场激烈争论。上古人当了,赶紧散了吧!还有,你们从杜牧人生轨迹中研究杏花村,从开始就错了。</p><p class="ql-block"> — 权威学者蒙曼:最早的唐诗集中收录的杜牧诗中并没有《清明》诗。后来杜牧诗中出现了《清明》,疑有后人牵强附会之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争论归争论,能否分出胜负并不重要,一切都源于官员政绩与资本利益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杏花村,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的印象中,虚虚实实存在了千余年。古时的杏花村早已被逝去的时光带走,现在池州的杏花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一位外籍华人出资建设的风景区,除了挂着"杏花村"的头衔,其它都与古时的杏花村没什么关系了。有晋商基因传承的山西人,不玩这套虚的。山西一边应战争论,以人“明修栈道”,一边把“杏花村”注册了商标,涵盖了几乎所有能涵盖的品牌、品类,在法律意义上实现了一家独有独享,实为“暗渡陈仓”。汾酒也成功实现“酒借地名、地借酒名”的发展战略,在中国众多名酒竞争中一路高歌猛进!山西的神操作,使这场旷日持久的地名地域之争中的所有对手,失去了想得到的经济意义,只能是“沉舟侧畔千帆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中的杏花村,是安徽的还是山西的湖北的,人们心中各有各的认知。其实,杏花村在哪里並不重要,非得要明确它的具体位置甚至于地理坐标,更没有意义。我以为,《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未必是现实中存在的某个地方,她是诗人浪漫情怀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个若隐若现、充满诗情画意的境地,应当是诗人美好向往的承载地,也是诗人为官为民的理想境界吧。如果一定要捋出个头绪来,杏花村不过是一个在诗中一个在酒里罢了。诗之雅,酒之情,相得益彰,无以绝期,岂不是更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到20多年前的长江边。我们做了个文字游戏,用标点符号给《清明》诗重新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只是个玩笑而已,对先人大不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i style="font-size: 15px;">— 2016年清明节旧作,2024年清明节前改写,既以允祭先贤和向伟大的中华文化致敬。</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