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编者按语:</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 古历三月二十八,乡宁县双鹤乡一年一度的泰山庙古会马上开始呀,你去吗?那可是延续上千年的大型戏剧古庙会,又称万盛会。届时,锣鼓喧天,祭神还愿;聘请剧团,唱戏几天;周围县市,云集此山;摩肩擦背,热闹非凡。乡民祈祷,能圆心愿;五谷丰登,幸福平安;商贾云集,物资交换;姑娘小伙,秋波连连;爱情火种,在此点燃。期待朋友,转上一转,幸福快乐,顺当平安!育民美文,多人称赞,耽误几分,看上一遍,如觉不错,别忘点赞!🌹🌹🌹🙏🙏🙏</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泰 山 庙 赶 会</b></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王育民<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曹操语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古历三月二十八马上就要到啦,泰山庙古会热闹非凡的场景让我回忆满满,浮想联翩,特作此文,是为纪念!</div><div> 自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城往东20多公里处有一峻岭为断山岭,该岭主脉自北向南延伸,至约30公里处突起一峰,峰巅一庙名为泰山庙。因庙内主要供奉五岳之首一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一黄飞虎而命名。和临近蒲县东岳庙一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泰山庙传统古会的正日(会期一般三至五天),据说这天是黄飞虎的生日,俗称万盛会。</div><div> 泰山庙古会,是古今当地村民传播文明和物资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青年男女们交流感情、喜结良缘的鹊桥。届时人山人海,商贾云集,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上千年来经久不衰,一直传承至今。</div><div> 记得最早去泰山庙赶会是一九六七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那年我刚十一岁。当时人们物质生活还不富裕,穿着也比较落后,男人们大都是中山服,黑兰裤子,女人穿着也较单调,一般都是蓝、红、绿色上衣,黑兰裤子,老年人还是双层夹袄夹裤,穿的鞋都是自家做的方口鞋和圆口鞋。逢会当天一大早,村里人便穿上新衣裳,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吃过早饭后,我就和两个姐姐跟着妈妈也高高兴兴去赶会。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看戏都是徒步而去。从我们下太池村到泰山庙l0公里路程,要走一个半小时。到达泰山庙后约上午十一时左右,庙会上的人已非常多,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仍川流不息、纷至沓来,你挤我,我挤你,像潮水般推着我们进入庙会。当时看戏还需买票,每张票两毛钱。大姐挤进人群买票,我和妈妈、二姐便在外边等着,等大姐买好票,我们手持戏票挤进庙院后,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前拥后挤,稍不注意就会被推倒或踩倒。中午十二时许,随着一阵紧凑的锣鼓声响过之后,戏便开演了。哪天看的是乡宁蒲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焦裕禄》,我被剧中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艰苦奋斗、勇战沙漠的情节深深打动,至今仍能回忆起南胜虎扮演的医生,身穿白大褂,手拿听诊器抢救焦裕禄的动人情节。剧终后,我还在台下注意观看那些卸了装走下舞台的演员,对他们十分羡慕,随后依依不舍地跟随母亲回家。</div><div><br></div><div><br></div> <h3> 第一次赶会后,我便萌发了想到剧团唱戏的念头,心里想,即使当不了演员,在乐队干干也行。于是随后便购买了笛子、二胡,每天晚上都要在院外台阶上练一会,村里人都能听到我练习的声音,并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简谱基本知识,能够吹、拉很多歌曲。因父亲在乡宁蒲剧团当过团长,又和当时剧团领导关系甚好,我曾想让父亲走走关系让我到剧团干干。后来随着年龄稍大点后,我也感到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才逐渐放弃了到剧团工作的想法。</h3><div> 文革期间,样板戏风靡全国,剧团演出的也主要是以样板戏、现代戏为主。那些年赶会主要观看了乡宁蒲剧团演出的《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一颗红心》、《杜鹃山》、《朝阳沟》等样板戏和现代戏。虽然当时戏剧表演比较单调,但剧中所塑造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形象教育和感化了一代人健康成长。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如今都还能背诵一些样板戏中的精典台词。我村郭仁友就是少有的样板戏迷,通过在泰山庙逢会观看样扳戏,着实入了迷。回家后把八个样板戏剧本全部买回,在家里,在地里,在坡里,整天念着背着,把八个样板戏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我们村里年轻人也跟着他学会了不少样板戏唱腔和台词。</div> <h3> 1977年4月参加工作后,因忙于公务,我就很少回老家赶会看戏了。但每年泰山庙逢会之日,那颗火热的心就飞回了老家,飞回了庙会现场,多么想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欢度那些快乐的日子。但往往身不由己,事难如愿。90年后,我又回乡赶过两次庙会。那时,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进步,交通运输条件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农村大部份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三轮车,人们逢集赶会彻底告别了徒步行走的历史。真可谓“泰山庙,逢古会,摩托三轮排了队,风风光光看大戏,高高兴兴逛庙会”。从我们下太池到泰山庙10公里路程,沿途摩托、三轮一辆接着一辆,川流不息,从远处眺望,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当地几个村委的共同努力和善心人士的热心捐款,泰山庙舞台得到了全面复修,仿古建筑的戏台雄伟壮观,巍然座落于庙院南侧,正殿北侧又复建了7孔插龙窑洞,里面供奉着子孙娘娘及各位神灵,庙会期间,香火燎燃,善男信女,求福求子,络绎不绝。正殿竖有7座石碑,记载了泰山庙不同时期的修建历史、功德人士及捐款人员名单。戏院外,商贾云集,店棚林立,交流物资,琅琅满目。油糕,麻花,铪铬,饺子,羊汤,炒菜,各类名吃应有尽有。庙会上人们的服饰装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男人们已由过去的中山服换成了西服、夹克,女人们也都换成了款式多样、色彩各异的上衣、裙子和短裤,除老年人外,男女大都穿上了皮鞋,衣着打扮跟城市人一模一样。庙会上,饱经风霜的大爷、大娘们,有的在子女搀扶下,早早走进戏院坐在台阶上占个好窝,等待开演;有的坐在外面和亲朋寒暄聊天,嘘寒问暖。热恋中的帅男靓女们,急切地游走在人流中并四处张望,渴望找到自己的梦中人。天真活泼的小孩们,挤在人群里走着,看着,玩着,转着,套圈、看鸟、摸鱼、做游戏,尽情地陶醉在庙会的快乐中。</h3> <h3> 上午十时许,石邱、鹤坡、章冠、下章冠、金山等村的威风锣鼓相继到来,山头上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端,犹如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午一时许,戏剧表演拉开帷幕,庙院里、台阶上、东西楼顶、正殿前后,到处挤满了看戏的人群。有的打着遮阳伞,有的戴着草帽或凉帽,看不见舞台的人们在人群后走来走去,踮着脚尖,寻找着有利位置。舞台上的戏剧表演,故事情节感人肺腑,音乐旋律悦耳动听。板胡昂扬激越,二胡优雅纯厚,笛子清脆悠扬,交织一起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胡子生的慷慨刚劲,旦角的委婉柔情,丑角的滑稽诙谐,赢得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戏院外,各个山头上坐着对戏剧不太感兴趣的人们,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互相围坐在一起,叙友情、话亲情,其乐融融。就连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也要借机回乡观赶庙会和看望老人,以表孝心。通过赶庙会,不仅加深了自己对戏剧的更进一步理解,也增添了自己对生活的更深一层感悟。庙会文化,不单单就是逢会唱戏,己经成为具有我们当地特色的风士人情和文化传统。庙会己经演泽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繁荣经济、促进交往、传承风俗的综合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通过逛庙会、看戏曲,疲惫的身心可得到愉悦,困惑的情感可得到慰藉。</h3><div><br></div> <h3> 2009年6月,我突然患病,此后几年没再回泰山庙赶庙会。20l5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我再也按捺不住了,再次想看看泰山庙古会的盛况和变化。便和爱人淑萍一起踏上了回乡赶会的征途,从县城出发,经光华,沿青马坡而上,约一个小时到达泰山庙脚下。当我们行至原焦水水加油站后约l0O米处时,前面车辆行人拥堵,车子已寸步难移,我们只好下车徒步而行。沿途向前看去,和前些年到处是三轮、摩托奔跑的情景大不相同了。公路旁边、大坪村上到处是停放的车辆,村里有条件的家庭都坐上了自家的小轿车前来赶会。面对此景,我不由得感叹:社会发展真快呀,几年不来又是一个巨大变化。<br></h3><div><br></div> <h3> 步行至大坪村上方、泰山庙脚下,沿着一条土坡往上走到泰山庙腹地,此时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们随着人群,前胸贴后背地一点一点向前挪动。走到小贩摊前,买了香表鞭炮,从戏院北侧外拾l20级台阶而上,便登上泰山庙主峰,即泰山庙庙宇前,这里是一个台院,除东西两侧留有出口供游人行走外,均筑有l米高的砖花墙。台院北侧放着一个大香炉,香客游人熙熙攘攘,接连不断,点燃香火,虔诚祈祷,我们也随乡入俗,烧香放炮,拜献了泰山爷。完毕后,站在台院中间俯瞰四周,煞是雄伟壮观。向前方远眺,向南伸出的主脉像一条巨龙起伏蔓延直至三十里外的襄汾尉村,与控镇“三官峪”的“九龙口”形成齐头并进之势。顺着右手方向看去,山峰的支脉经过桥汾村向西南延伸,山间田野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景象。向东看去,与襄汾塔儿山遥遥相望,中有豁都峪和汾河如同银色的纽带环舞中间,令人心旷神怡。峰巅周围十几平方公里内苍松翠柏环抱,郁郁葱葱,更是香客、游人理想的涉足之地。登上泰山庙之巅确有“众山群峰皆足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之感。正所谓“青山蓝天鸟飞翔,野生动物戏林中,祥云瑞气环山绕,唯我独尊镇千峰”。游完主峰之后,庙院戏剧已经开演,因人多拥挤,我们稍稍看了一会,便准备打道回府,此时我的肚子里发岀了抗议,我们便来到小吃区,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和村里两个朋友买了油糕、罐罐饺子、羊汤,一顿美食之后,便互相道别,离开了庙会现场。在即将下坡的一瞬间,我仰头朝主峰方向望了一眼,看着被彩门装饰的进山大门,色彩鮮艳的彩带和大红灯笼,登山台阶两侧随风飘扬的彩旗,不由得感慨不已:我的故乡真美啊,明年还来赶庙会!</h3><div> 2017年12月10日于北京嘉铭桐城</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h3>作者简介:</h3><div> 王育民,男,原乡宁县检察院干部,政工科长。双鹤乡下太池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