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气蓬勃的数学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style="font-size: 16px;">  </b><b style="font-size: 16px;">一一2017泰安市实验学校数学优质展评课总结</b></span><br /></h1>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我校"教学规范月"活动之一,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已圆满结束。各位青年教师在优质课评选的舞台充分展现上自己,教学设计注重问题与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我校思维碰撞课堂的特点,也体现了青年教师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思维碰撞课堂中。初中数学组孙宝端、张学思、范维倩、范珊珊、类卫卫五位老师参与比赛,五节课分别是《整式及其加减复习课》,《探索与表达规律》,《等式与方程(1)》,《等式与方程》,《合并同类项》,我将综合六节课,从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来总结六位老师的精彩。</b></span></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课堂导入:</b></h1>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的本质,也是学习数学的真谛!有3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张学思老师从学生熟知的日历表进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熟知的日历表中蕴含的数字规律,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热情。</span></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问题与活动设计:</b></span></h1>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问题与活动,是思维碰撞课堂的基石。问题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明白了怎么做,是思维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如何设计好问题,设计成优质问题,是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前提。如范维倩老师在问题设计中,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有浅入深,有易到难,有梯度、有难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形成了对方程的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方程的概念。正是优质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也在归纳总结中锻炼了学生的总结与表达能力。</span></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规则与评价:</b></span></h1> <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规则与评价是我们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也是对学生活动效果和质量的评价。范姗姗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则与评价设计中,突出了活动进行的具体方法,具体措施;同时,在课堂活动中,体现了生生之间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指正,既树立了学生的信心,也让学生的活动得到了鼓励,激发了学生继续探讨问题的兴趣。</span></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思维导图的应用:</b></span></h1> <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思维导图在我们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孙宝端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中,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组交流,课堂展示,把一章的知识、方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span></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课程德育一体化:</b></span></h1> <h3>  如何实现课程德育一体化,是我们在平时课堂活动中一直思考和追寻的问题。类卫卫老师在课堂活动中,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到同学之间的优缺点,从改变单项式到改变我们自己,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到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水到渠成的把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认可。</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教学反思:</b></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整式及其加减复习课教学反思</span></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孙宝端</h1></span><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1月29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回顾这节课的大致过程,有很多感想现汇报如下:</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在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采取了分组讨论、展示导图小组比赛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在后面的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很够用,但是又想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就有点急于求成了,这是在教学中感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合并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先化简再求值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对于合并同类项并求值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在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一些遗憾。有些引导和生成显得生硬而突兀。教案中的教学活动需要进一步优化。</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3、这节课基本上展示了学生复习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如何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朋友,是合作者;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缺少必要的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课内集中讲评学生试题。在老师对练习集体讲评的环节中,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有的学生只顾低头做,不听老师讲解),一但老师讲完了,这些同学中仍有些不懂的,错过听讲的机会。结果是会的就会,不会的还是不会,还有部分同学只顾抄答案。 </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探索与表达规律教学反思</span></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学思</h1></span></h1><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本次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我选择的是整式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经过这次历练,我受益匪浅,相比之前在很多方面有所进步,在课后的总结中也发现了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节课主要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日历中蕴的数学规律。思维导引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快速导入,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继而引出本节课内容。观察日历中横向选择与纵向选择的数字,设计问题串,得到基本的变化规律,为之后的九宫格中规律作铺垫,使学生产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需求,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能够帮助表示一般规律。最后发散学生思维,如果一个星期不是七点,而是八天、九天,甚至是n天,是否还存在同样的规律,打破学生的常规思路,锻炼思维能力。整个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课堂上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开放性的问题放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并由他们共同上台相互配合展示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回答错误时未能及时引导,耽误了不少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探索九宫格中规律过程中,探索结果时抢答了学生内容,有些操之过急,未能充分倾听学生。同时也应注意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进行适当鼓励或是指正,在师对生评价的同时可以添加部分生对生的评价,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以体现评价过程的多样化,小组间的补充和完善相比老师的纠正能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等式与方程(一)教学反思</span></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维倩</h1></span><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以前学习了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的加减等内容,为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从知识相关性上看,一元一次方程是今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的基础。</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节课本着"较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索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设置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经历模型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借助关系式、表格、图示等方式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他们阅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关注学生的建模过程,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具体的授课中,由于设计的环节较多,时间较为紧张,在思维碰撞的活动一中,留给学生探究、合作、展示的时间不够充分,机会也不多,以至于在较为复杂的关系中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学生理解不深刻,甚至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理清关系。</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总之,这堂课没有完全照搬课本,而是结合学生的身边事,更加接地气的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些熟知的问题情境,也由浅入深的为学生准备一些多种方式的巩固练习,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看重解决问题的结果,要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更多的交流。</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span></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珊珊 </h1></span></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以及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情境,从直观感知出发引出抽象的数学式子,从理性的角度理解并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同时会用方程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能在众多方程中辨别出一元一次方程,并且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最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以生动的游戏开始本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引导学生从中对比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不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后面继续出示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列出方程,并将所列方程进行对比,归纳,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接着给出几个方程,让学生利用刚刚得到的定义去判断所给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大问题,方程的解,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同时让学生自己练习,如何判断。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思维迁移的提升题目,已知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求未知数的值。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列方程时的引导不够。</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学生列方程时,遇到了一些困难。究其原因,是我的引导不够,在这里应该在巡视发现问题时,就及时引导学生,最后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借助关键语句发现等量关系。</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个别教学环节存在问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感觉自己的思考还是不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脚手架",这也是学生在列方程时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规范度不够。</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学生验证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时,我应该带着学生具体做一做或者让学生进行板演,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从中,我也深知教学不能只是灌输,而是要边教边学,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达到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对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深思熟虑,给学生搭建足够的"脚手架",然后让学生放手去做,相信孩子的能力,逐步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b></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类卫卫</b></h1></span><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备课之前,我先了解了教材,并与其它教师讨论这节课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内容不难,但是容易出错。从而先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准备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经过这次讲课,经过领导和老教师评课,感受颇深。</span><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足:</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语速太快,语言过多,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少。</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板书过详细,只须写出框架即可</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3.讨论应该放到自己解答之后,不能刚看完题目,就让学生讨论,这样会扼杀一部分学生的思路。</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4.内容应适当减少,防止过于赶时间。</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5.对于合并同类项的易错点让学生总结的环节应该设在学生经历了做题之后,这样的效果会更好</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6.合并同类项的步骤应小组讨论后,尝试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收获:</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 导入新课让学生演卖早餐的场景,激发兴趣,并且由同类物品自然过渡到要讲的同类单项式</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适时放手,敢于放手。不同组之间交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3. 由改变单项式到改变我们自己,体现德育渗透</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总之,经过这次优质课比赛,收获满满,并且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作出改变。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