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行外篇(一)金山岭长城&应县木塔

安宁

<h3>14日离开塞罕坝到达河北滦平金山岭长城脚下。15日登长城。景区大门正在修路,只能从景区东门进入,东门没有缆车,只能靠两只脚爬。天气不好,照片只能凑合着看吧。</h3> <h3>金山岭长城横亘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区交界地带的燕山支脉上,东接司马台长城,西连古北口长城,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点。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 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素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美誉。1992年11月15日,亚洲“飞人”柯受良驾驶摩托车成功飞越了金山岭长城。</h3> <h3>离开坝上以后,回程我们不想原路返回。今年8月我们四人中有三人去了山西,但都感觉山西走的地方不够,所以15日从金山岭长城下来直奔山西大同。</h3><h3> 师傅李家属生病入院,16日晚师傅只能打道回府。在大同两日所游景点和8月重复,在此不赘述。由于少了一个司机,原计划沿黄河走的计划只能取消,17日由大同去应县。</h3> <h3>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h3><div>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div><div>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div><div>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 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div><div>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div><div>  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付与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此外,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这些已经成为视木塔为神应县人最喜欢讲给外地瞻仰者的真实“神话”。</div><div><br></div><div>民间传言三颗宝珠佑木塔</div><div>  应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应县木塔有三颗宝珠:避火珠,避水珠,避尘珠。这三颗宝珠分别安放在释迦牟尼塑像最高贵的部位,从此,塔内一片佛光宝气,木塔可以自行防火、防水、防尘。</div><div>  避火珠是说天空打雷,炮火袭击,木塔一概没有失过火,是有避火珠把火逼走了;避水珠是说原来应县城四个角都有水,可是到了塔底下就没有水,这座塔寺也不下沉,是避水珠起了作用;木塔上面一直没有尘土,就是说一有尘土,避尘珠就把尘避走了,所以塔上干净。有了这三颗宝珠,木塔才安然无恙,屹立千年。</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