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碧色寨火车站</h3><h3> ——百年前吹过来的西风<br></h3><div> </div><div> 一百年前,位于滇越铁路线上这处特等级法式火车站成为我去蒙自的理由,如今由法国人取名的“碧色”火车站也成为中国十大文艺火车站之一。</div> <h3> 在到达蒙自的第二天下午,天空灰色阴郁,我抱着路边采摘的洋姜花进入其中,雾霭重重之下,明黄和褐红色相间的法式火车站所拥有的独特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又像是暗处闪现的一团小火花让我暗自惊喜。铁轨两边的站台几乎没有人,斑驳的明黄色墙面、用大理石砌成的拱形门以及那口印有“Paris”字样的掉了指针的圆钟,它们是那样的气定神闲,不仅没有让我感觉到这里的冷清,反而让我觉得它们都在呐呐低语的讲述着。</h3> <h3> 滇越铁路的轨距为1公尺,俗称"米轨",小于一公尺的称为”寸轨”。,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米轨和寸轨在这里交汇。</h3> <h3> 1921年,当碧色寨火车站通车后,曾有法国、美国、德国、英国、希腊、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商人来到此地,设立转运站、公司、货仓,之后各式餐饮、旅馆、酒吧等相继出现,在国内买不到的货物在碧色寨都能买到,使碧色寨有了 “小香港”的美名。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已占领越南的日本军队侵入云南腹地,国民党政府下令撤除碧色至河口一百多公里长的轨道,1959年又再次撤除碧色至蒙自路段轨道,至此,标志着碧色寨的“黄金时代”结束。</h3><div> </div> <h3> 火车站的两旁还有不少当年的和之后翻新的法式建筑,如当时修建火车站的法国分包商所遗留的水塔、宿舍、食堂、歌胪士酒吧、海关仓库以及网球场等,它们都见证了碧色寨昔日的昌盛和历经的沧桑——差点被行刺的蔡锷将军、参加护国起义的朱德都与碧色寨火车站有关;在抗日战争关键时期以至于在她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碧色寨与滇越铁路其它车站为运输物资和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说即将上演冯小刚的新片《芳华》里面就有碧色寨火车站的镜头)。</h3> <h3>法国大通公司</h3> <h3><font color="#010101">百年前的门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废弃的水塔</font></h3> <h3>员工宿舍</h3> <h3>翻新后的员工食堂</h3> <h3>台阶旁的小花</h3> <h3>百年前的警察局</h3> <h3>仓库</h3> <h3>网球场的旁边有一株真正的圣诞红</h3> <h3> 丝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因为1910年碧色寨火车站通车才有了之后蒙自的发展。走在蒙自街道上,不时都能看到充满异国情调的老式建筑,在这个地处偏远的小城,这些散落其间的小洋房甚至会让人恍忽的以为是在旧上海的某条街道上。</h3> <h3> 我感动于在那个年代,开山着陆将文明之风,带入偏远的边陲,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这座小车站及其路轨的命运又因其后的战乱而不断颠沛。今日和平已然 战乱早已远去,带入的文明也已融入当地人的血液,小站的使命已经达成,那些遗存的建筑在默默地证明自己曾经的过往,成为历史凝固的旧影。</h3> <h3> 这时,一只蝴蝶停歇在一株巨大的鸡蛋花树上,吹过来的风又把它带走。西方文化与经济到传到中国的初衷是什么,是文明进步还是烧杀掳掠,是上帝之爱还是魔鬼降临,我突然想起在一处短文里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如果慈禧太后乘船出海,就一定不会想到挖什么圆明园了。</h3> <h3>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可这小小的火车站还在。</h3> <h3> 或许正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这红的瓦黄的墙米白色的房角石承载住了厚重的历史,如今变得安静从容又充满诗意,这种文艺范儿决不轻挑,决不矫情,足以超越任何宏大的政治和时代变迁终得永恒。</h3> <h3> 我拍照留影,最后把洋姜花留在旧窗台上准备离开,适合凭吊与回忆的灰蒙天空突然晴朗开来,阳光洒在起伏的公路上,也打在居犁耙山顶发出银光攸攸旋转着的发电风车上。</h3> <h3> 闭上眼睛,我脑海里的镜头仍愿切换成黑白电影,似乎听到连廊下刀叉杯盘相碰的声音,听到歌胪士酒巴的留声机转出来福雷的《梦后》 </h3><h3> ”你呼唤我离开这大地,</h3><h3> 跟你一起走向光明。</h3><h3> 可惜好梦被惊破,</h3><h3> 留下的是一片惆怅。”</h3><div> </div> <h3> 在站台歇息的时候,我翻开圣经读到诗篇81章6节,神说:我使你的肩得脱重担,你的手放下筐子。</h3><div> </div> <h3> 我只愿沉沉睡去,与百年前的你再次相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