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7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畅游了意大利这个古老而又时尚的国家,行程3000多公里,历时25天,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罗马假日"。</h1><h1> 20年前,我因采访报道在西西里岛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经到过意大利,到过罗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总算能一偿夙愿,很好地领略了这一世界遗产最丰富国家的风采。</h1><h1> 由于已经把第一集给了这次整个行程我最爱的意北"世外桃源"多洛米蒂,所以这第二集我想应该给予威尼斯了,因为在这个浪漫"水城",我意外遇到了一次海水倒灌"水漫金山"的奇异景象,从而也成就了我一张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璀璨夜景的片子。这是大自然给予我的礼物,我非常珍惜这次偶遇。</h1> <h1> 我们这次深度游意大利,是从米兰开始的。除了阿尔卑斯的多洛米蒂外,在意北地区,我们还游览了威尼斯、维罗纳、五渔村等,这也是本集图文的主要内容。下图是从米兰大教堂顶层俯视拍摄的大教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广场是米兰的市中心,建于1862年,是米兰举行庆祝活动和节日狂欢的地方,也是我们抵达意大利后,参观游览的第一个景点。</h1> <h1> 广场上矗立着的米兰大教堂(Il Duomo di Milano),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据说其规模在世界上也可以排第二、三位,有"米兰的象征"之美誉。米兰大教堂于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利亚雕像就位,1897年才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1805年,拿破仑曾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h1> <h1> 米兰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整个外观极尽华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有“大理石山”之称。教堂的外形由尖拱、壁柱、尖塔组成,是世界上雕塑最多和尖塔最多的建筑。整个教堂据说共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中央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塔顶上有圣母玛利亚金色雕像。</h1> <h1> 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尊,3159尊位于建筑外部,其中2245尊是外侧雕刻,各种雕像千姿百态。教堂顶部另有150个水道,410个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装饰有浮雕。米兰大教堂还有6座石梯和两个电梯通往堂顶,顶上纵横交错着33座石桥,连接顶层各个部分,登上堂顶可鸟瞰全市风光。</h1> <h1> 那么,对于我这样的旅游和摄影爱好者,但对历史和建筑都知之甚少的人来说,来米兰大教堂,看什么,拍什么呢?在国内做功课时,我就计划把重点放在教堂顶层,而且把时间预设在黄昏光线最好的时候。其次才是精美的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而下午日光最强烈、最不适合拍照的时段,我们安排去感恩圣母修道院,观赏了达·芬奇的惊世壁画原作《最后的晚餐》。</h1> <h1> 米兰是意大利北部重镇,更是时尚之都,白天游人如织,在有限的时间里,怎么拍好那些计划中的景点,颇费思量。这张片子我自己感觉还有点儿意思,是在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的边廊里所拍。大理石地面的大教堂倒影、剪影般的长廊大立柱,和几个游人的剪影,巧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的光影看起来不错,也使拍摄米兰大教堂多了一个角度。</h1> <h1> 参观米兰大教堂,千万不能错过顶层。当你登顶被四周林立的尖塔所包围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哥特式建筑冲破云霄、超凡脱俗的气势。但我们登顶时,似乎时间还是不对,太顶光了。其实那时已是下午5点多,正是我们计划中的最佳时段,事实上在顶层拍广场和远景,光线确实正好,可我也没想到在顶层拍塔尖,却正对着西下的太阳。没办法,我只能尽力让最多的人物雕像,集中表现在我拍摄的一个画面中,以体现米兰大教堂最惊世骇俗的"尖塔林立",并用拍剪影的方法,把精美的塔尖和雕像带回家。</h1> <h1> 这是我在米兰大教堂顶层拍摄的最喜欢的一张片子。片子是在那些斜桥、横梁和支架间拍的。我穿梭其中,看到了这尊在一个很不起眼的旮旯里的雕像,而且还背光。但他周围的光影太美妙了,让这尊本来只是在角落里的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有了少许暖意。</h1> <h1> 米兰大教堂顶层那些纵横交错大理石桥上的雕塑和支架都太美了,其中有很具象的人物雕像,又有很抽象的图案花纹,那些人物雕像可谓神态各异,情趣盎然;而那些图案花纹更是精美异常,让人赞叹不已。但很难拍,太复杂了,要想找到既漂亮又干净的画面,很难。想来,还是准备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啊。</h1> <h1> 这张片子是我用长镜头,从大教堂顶层俯拍所得。那时阳光低斜,路人的投影拉得很长,我感到这些拖影像极了大教堂顶层那些雕像的剪影。我不知道米兰大教堂建筑设计师们的灵感从何而来,至少我当时就是这样感觉的,所以我拍了下来,实际效果还真蛮有趣。</h1> <h1> 有"大理石山"之称的米兰大教堂,其内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内全靠两边侧窗采光,窗细而长,嵌了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立柱之间花窗棂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装饰特色之一。这些玻璃窗上的图画,大多取材于圣经故事。据说这些彩色玻璃造于500多年前,至今依然光彩夺目。</h1> <h1> 大厅正面祭坛是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重点,祭台后有4座大型风琴,据介绍共有180个调音器、1.3万个音管,管风琴演奏起来声音悠扬悦耳,雄浑有力,共鸣效果非常好。在大教堂祭坛上方供奉着一枚钉子,传说取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右臂。教徒们为纪念耶稣,每年要取下钉子朝拜三天。当时的著名科学家和画家达·芬奇,正是为取送这枚钉子而发明了升降机。教堂的屋顶有一小孔,正午时分,阳光会射落在地板上镶着的一根南北方向的金属嵌条上,被称为“太阳钟”。</h1> <h1> 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座教堂,一栋建筑,更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我结束米兰一天拍摄后,静下心来想想,让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米兰大教堂顶层的那些繁复奢华却又无比精妙的人物雕像和图案花纹,那是绘画和摄影爱好者值得终身学习研究的范例,更是人类美术的宝贵财富。</h1> <h1> 米兰大教堂一侧的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是世界上最老的购物中心,欧洲最漂亮的商业拱廊之一,也是米兰著名奢侈品购物中心。长廊得名于意大利统一后第一位国王埃玛努埃尔二世,始建于1865年,1877年完工,虽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但看上去依然毫不过时。</h1> <h1> 埃马努埃尔二世长廊是两条交叉的十字型街,顶部由钢架的彩色玻璃覆盖,装饰有象征美洲、亚洲、非洲、欧洲四大陆的镶嵌画,地面用大理石铺砌,华美精致。长廊建成后,成为名人巨贾的云集之地,被誉为“米兰客厅”。</h1> <h1> 来到这个世界四大时尚之都的米兰,我们自然留出时间让夫人逛街。而我的注意力,则更多转向了长廊里的光影。下图是在埃马努埃尔二世长廊面临大教堂广场的边廊拍摄的一张片子,我很迷恋那些有节奏的长廊光影,所到之处都会拍几张。</h1> <h1> 意大利浪漫水城威尼斯(Venice) ,是著名旅游胜地,更是被誉为“世界十大摄影圣地”。20年前的夏天,我曾到过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挤时间去了一趟,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这次我们特意安排在威尼斯住两个晚上和一整个白天的游览和拍摄,回国后想想,感觉还是少了。有人说,威尼斯是拍不够的,确实如此,或许这就是摄影圣地之魅力所在。</h1> <h1> 相比较于在意大利北部多洛米蒂山区下雨和阴天的拍摄游览,到威尼斯,我们的运气好多了。我起了两个大早拍日出,第一天就碰到了早霞和火烧云,头天傍晚的日落也有红云,最令人兴奋的是碰到了海水倒灌圣马可广场“水漫金山”的奇景。下图就是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外的斯拉夫人堤岸海边码头拍摄的日出火烧云。</h1> <h1> 本来我们计划到威尼斯的头天下午,就是到圣马可广场和海边码头拍日落。但计划不如变化快,我们到时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威尼斯赛船节"。其实事先我们知道有这一活动,但按我经验,比赛到下午应该结束。没想到,比赛结束后,人家安排在傍晚举行闭幕式和发奖仪式,所以大运河依然封航,令我们措手不及。</h1> <h1> 威尼斯没有汽车,只有船能进市区,大运河又封航,无奈之下我们只能租乘比较贵的类似于出租车的汽船,走小河巷子绕进市区。当时跟船老大说好了,把我们放在离酒店最近的码头。折腾好长时间,总算进了市区上了岸,可因为不是事先计划好的码头,结果为找酒店花费了一个多小时,威尼斯是个大迷宫,名副其实。</h1> <h1> 这样,等我们拾掇完行李诸事,再赶到圣马可广场外的斯拉夫人堤岸海边码头时,太阳已经落下,过了拍摄晚霞的最好时光。可就在我们大感惋惜时,绝妙的“回光返照”出现了,夕阳反射的光芒,把对岸小岛上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的钟楼“铅笔头”尖顶照得通红,远处的利多岛也被照得又红又亮。那个时候的贡多拉大多也返港回到码头,正好给我用做前景。</h1> <h1> 拍完晚霞,接下来原计划就是拍摄圣马可广场夜景,可没想到老天下雨了。出国前我们查过天气预报,9月份意大利月平均下雨才5天,可我们在多洛米蒂山区遭遇2天下雨,如今到了威尼斯,这雨水似乎跟着我们来。就在我们哀叹不走运,正当我们在圣马可钟楼下躲雨时,我突然发觉,广场四周低洼处的窨井盖子洞洞眼里,咕咚咕咚地正在往外冒水。很快很快,一个个的小水潭子,变成了一大片水,水中映出了圣马可主教座堂的倒影。瞬间我惊醒了,哇呀呀!这是我多年前看到过的那张令我张口结舌的璀璨艳照,海水因涨潮倒灌淹没了圣马可广场,水面呈现出璀璨的广场夜景倒影。 </h1> <h1> 威尼斯被称为"全球十大即将消失景点之一",有人预计2050年这里就会被海水淹没。当年蛮族入侵非但没有毁灭威尼斯,反倒成就了威尼斯,而1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则有可能自己把威尼斯给毁了。威尼斯游人最多的圣马可广场,其实也是全城的最低处。据统计,20世纪初,圣马可广场平均一年被潮水淹没7次。现在一年100多次,甚至有说200多次。科学家说,气候变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而且威尼斯自身也在下沉。</h1> <h1> 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摄影爱好者们为了拍摄清晨黄浦江对岸陆家嘴高楼群的清晰倒影,经常有人不惜辛苦地提着一桶桶的水洒在地上,人工做出倒影。如今我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偶遇的这些倒灌的海水和倒影,绝对是天赐良机啊!那时的我,已经顾不上老天下着雨,而且还电闪雷鸣,踏进水里,贪婪地寻找着最佳角度。刚拍了没几张,雨下大了,而且拍圣马可大教堂正好是顶风,大雨不仅把照相机镜头都打湿了,大风也把倒影刮没了,最后根本就没法拍了,我们只得收手。</h1> <h1> 晚饭后,我想想不死心,背起器材又回广场去了。那时雨刚收,风也停了,广场人很少,海水似乎开始落潮,但广场北边还有大片积水,时不我待,我架起相机拍了几张,很快,潮水就退得无影无踪。真的很神奇,我没研究过潮汐,只知道潮汐跟月亮关系很大,我拍下图和封面这几张片子的9月3日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按理初一、十五是大潮,可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圣马可广场,却一滴水也没看见。网上有文章说,在10月到11月里,圣马可广场经常被淹,可我在9月初就拍到了水漫金山,运气确实不错。</h1> <h1> 旅游摄影就是这样,有时候不出片,有时候却好运连连。头天晚上我拍到了圣马可广场和大教堂的璀璨倒影,第二天一早,我又碰到了非常好看的早霞和漫天火烧云,虽然角度不算最经典,但还是有几张片子自己感觉不错。等到第三天一早我再次起早,等来的却只是无趣的阴天乌云。下图为沐浴在清晨阳光中的威尼斯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h1> <h1> 虽说威尼斯是摄影圣地,但要想在一次旅游途中就拍摄好威尼斯,难度很大。出国前我读过一些漂亮的威尼斯水巷片子,但当自己亲历水城,却因受多方制约,真正好片子是很难拍得的,经常是有了光影没船,有了船,人又太多,有时候人船俱佳,巷子的姿态又不好,真是望眼欲穿还跑断腿。</h1> <h1>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h1> <h1> 威尼斯的版图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蜘蛛网一样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缀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h1> <h1> 先民们先在水里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再盖房子,威尼斯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因此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h1> <h1> 这样的房子,不用担心木头在水下会烂。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下图为夕阳下的威尼斯大运河葡萄酒码头。</h1> <h1> 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大运河就是威尼斯的“大街”。在大运河两岸,遍布13~18世纪的宫殿,包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或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大运河呈一个倒“S”形状,从威尼斯古老的中心地带流过。</h1> <h1> 威尼斯最具特色的是贡多拉尖舟小船,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游客乘坐贡多拉,才能最近距离地感受威尼斯的水城之美。</h1> <h1> 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应为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的简称,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h1><h1>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h1> <h1> 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圣马可大教堂据说是因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于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h1> <h1> 圣马可大教堂是因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于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h1> <h1> 圣马可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在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h1> <h1> 圣马可大教堂前面是威尼斯圣马可钟楼(Campanile di San Marco),这座由红砖砌就、高98.6米的钟楼建于十五世纪末期,它既是威尼斯城市的纵坐标,也是广场建筑群空间构图的重心。登顶钟楼俯瞰,可以尽赏威尼斯城和泻湖全貌,甚至可以远眺美丽的阿尔卑斯山。1609年,伟大的伽利略曾在这里向威尼斯总督当纳(Leonardo Don)展示自己发明的天文望远镜。</h1> <h1> 在圣马可大教堂旁边的是威尼斯总督府(Palazzo Ducale),又称公爵宫和都卡雷宫。该建筑以粉红色和白色大理石砌成。最美丽的是其四叶草形状的廊柱雕刻,一层是36根拱形圆柱,二楼是71根带四叶草圆头的立柱,醒目、严整、华丽,极具图案之美。</h1> <h1> 总督府底楼回廊清晨日出时分,经常会有非常漂亮的光影,切不可错过。</h1> <h1> 这是在总督府面海一侧拍摄的一张片子。站在图中的这座桥上往里看,就是叹息桥。叹息桥只是一座连接两幢楼的过街桥,桥下不能站人,不少青年男女就在画面上的这座桥上,以叹息桥为背景拍照,也有人在这桥上拍婚纱照的。因为有个浪漫传说,恋人能在日落前于威尼斯的叹息桥下接吻,便会永不分离。电影《情定日落桥》就是取材于此。</h1> <h1> 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是总督府侧面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桥,建于1603年,属密封式拱桥建筑,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叹息桥外观奇特,过桥的人只能通过桥上运河一侧的两扇小窗向外看一眼。</h1> <h1> 叹息桥一端是当年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和法院,另一端是重犯监狱,那是一个封闭的石牢,粗粗的铁栏杆封闭着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狱,据说进了这个监狱,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来。</h1> <h1> 当犯人在法院接受审判之后,死囚在通过此桥之时,也是即将结束人生之日,因而通过小窗最后望一眼蓝天碧水和外面世界,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不由自主会发出一声叹息,此桥因此而得名。</h1> <h1> 威尼斯有401座桥,其中通往市中心的里亚托桥(Rialto Bridge)最有名。此桥建于1180年,原本是一座木桥,后改为石桥,是威尼斯的象征。桥上建有厅阁,两侧店铺林立,销售各种纪念品和特产。这里每天有很多游客,既可从桥上眺望运河,又可在两侧商店购物,完全沉浸在威尼斯气氛中。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就是以这里为背景。</h1> <h1> 在圣马可广场北面新行政长官官邸的大长排拱廊下,有一家弗洛里安咖啡馆(Caffè Florian)不得不去,她开张于1720年,据说是世界上最老的咖啡馆,也是威尼斯人心目中的咖啡神话。咖啡馆外观至今还保留着19世纪初的模样,内装饰巴洛克风格也是几百年没变,氛围古老而典雅。游客到店里喝个午茶,意义已远超实际,那是在呼吸历史、享受银盘服务、体验优雅而独特的“意大利制造”。</h1> <h1> 威尼斯是值得深度游览、细细品味的地方。这座浪漫水城即使在人们看来只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实在都能入画,都能成诗。我们两天的游览,还是只能走马观花,威尼斯的许多细部,威尼斯的面具嘉年华和华丽多彩的玻璃制品等等,我们都还来不及体验和欣赏。</h1> <h1> 威尼斯,上帝将眼泪留在了这里,却让它更晶莹且充满柔情,彷如一个漂浮在碧波上的浪漫之梦。威尼斯是如此迷人,古老的旅馆、醇香的咖啡、妖艳的面具、奇异的玻璃制品,所有一切都令人难以忘怀。</h1> <h1> 踏着金色朝阳,我将再次告别威尼斯,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来,但我心已永驻威尼斯。</h1> <h1> 维罗纳(Verona)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和最荣耀的城市之一,也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仅次于威尼斯的第二大城市。200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维罗纳在威尼斯以西约120公里,我们安排了一天时间游览这座城市。下图是在圣彼得城堡上俯视拍摄的维罗纳老城日落景色。</h1> <h1> 维罗纳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自古就是一个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意大利和欧洲铁路、公路相连通的主要枢纽,因此有意大利的门户之称。</h1> <h1> 维罗纳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就已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驻防地,城中现有古罗马建筑大多建于此时。至今维罗纳城市中心的交通干道,依然保留着古罗马时代的网状结构,由此维罗纳也被视作意大利第二大的古罗马化城市。</h1> <h1> 维罗纳城内从古代、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建筑众多,如著名的圆形竞技场、圣智若大教堂和罗马剧场、大量纪念碑和好几座古城门。</h1> <h1> 这是建于公元1世纪的圆形竞技场(Arena),比起罗马的斗兽场,它虽规模小且更朴实,但就其保存完善程度,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夏天,有超过60万各国和地区的歌剧迷,不辞千里来到维罗纳,涌入这座圆形竞技场欣赏《卡门》、《托斯卡》、《图兰朵》、《纳布科》等著名歌剧。</h1> <h1> 此图为维罗纳古城墙的波萨利门(Porta Borsari),也始建于公元1世纪,并于公元265年重建。古罗马时代三条主要大道之一的波斯突米亚古道经过此门,因此波萨利门成为维罗纳的主要城门。</h1> <h1> 维罗纳城内有一条起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阿迪杰河,在城中弯成一个美丽的“S”形,蜿蜒曲折,静谧安详,河水中倒映着中世纪的古老城墙,美妙的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使维罗纳充满迷人的魅力。</h1> <h1> 维罗纳也被称作是爱之城,据说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其实就像中国的梁祝那样,故事是否真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已把这一世纪流传的爱情悲剧,打造成城市名片,成为到那里旅游的绝大多数人,都想去看一眼的地方。</h1> <h1> 著名的朱丽叶故居(Casa di Giulietta),其实只是个深藏在胡同里的小院,而院里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在故居墙上、众人都要抬头仰望的“朱丽叶阳台”。据统计,维罗纳就这一个景点,每年就要吸引数百万游客前往观看,尤其吸引那些正在热恋的人儿趋之若鹜。</h1> <h1> 我们在出国前做功课时,就确定了游览维罗纳的重点是香草广场(Piazza delle Erbe)和黄昏时到圣彼得城堡(St. Peter's Castle)上拍摄老城日落景色。</h1> <h1> 香草广场在罗马时代,被用作政治集会的场所。如今看来它只是个在白色遮阳伞下摆满了水果、蔬菜、花卉、纪念品小摊的长方形市场。</h1> <h1> 不过你要是能登上市政厅的朗贝尔蒂塔(Torre dei Lamberti),俯视欣赏香草广场,那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拍照片的角度较难选择,但观赏肯定很有意思。</h1> <h1> 换个位置就能看到隔壁有座但丁雕像的绅士广场,低斜的阳光和地面上拉长了的人物拖影,令本来安静刻板的小广场,多了一份活跃。</h1> <h1> 香草广场上那尊建于14世纪的叫“维罗纳的爱神(Madonna di Verona)”的雕像,下面是可爱小巧的喷泉,所以也叫圣女喷泉。</h1> <h1> 在香草广场,我偶尔发现一位女孩用嘴对着龙头在喝水,泉水打湿了她一头长发,她喝一口,就要甩一次长发,头发带水,逆着光甩起来,水花四溅晶晶亮。哇喔!我都顾不上调数据,抬起相机就拍,可惜已经被那女孩发觉,就一张,虽然长发没甩起来,但带着水,还吱溜溜地向下滴着。</h1> <h1> 香草广场南边是商人之家马赞蒂宫(Case Mazzanti),其外墙上布满了作于公元1500年的美丽壁画,至今色彩鲜艳,清晰可见。</h1> <h1> 广场最北端的白色建筑是巴洛克式的马菲伊宫,建于1668年,白色墙壁顶端立着6座神像。前面的石柱上塑有威尼斯共和国国徽——带飞翼的狮子。</h1> <h1> 黄昏前,我们按计划登上了著名的圣彼得城堡。在那里,维罗纳老城一览无遗。阿迪杰河成为一条引导线,捧出了两岸古朴的老城建筑,和河上的几座老桥。</h1> <h1> 观赏夕阳余晖下的维罗纳主座教堂,耳边蓦然响起百年唱诗班的悠扬音调。</h1> <h1> 这是建于12世纪的圣智若教堂,虽历经沧伤,但夕阳下依然神采奕奕。</h1> <h1> 圣智若教堂正面的巨型圆窗特写,就像一孔看世界的眼睛,炯炯发光。</h1> <h1> 老城老街,就像外婆,依然在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她那些早已远去的故事。</h1> <h1> 一对恋人在圣彼得城堡围墙上看风景,他们说维罗纳是爱之城,在这里请老城见证他们的爱情将永恒,但结局绝不是罗密欧和朱丽叶故事。</h1> <h1> 站在高处观赏维罗纳老城,我仿佛时光穿越,任由想象的翅膀在这座千年古城昔日的金戈铁马和荣耀辉煌之中翱翔。</h1> <h1> 我们从第一天的米兰开始,然后是博尔扎诺、多洛米蒂、科尔蒂纳丹佩佐、威尼斯、维罗纳,几乎在意大利北部画了个圈,8天后我们来到利古里亚海岸,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199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五渔村。下图是与五渔村同时入选世遗的韦内雷港,离我们当晚下榻的马纳罗拉27公里。</h1> <h1> 韦内雷港(Porto Venere )坐落在利古里亚海岸东段、五渔村延伸线的尽头,我们是从维罗纳到帕尔马,因此毕竟拉斯佩齐亚,到五渔村是从拉斯佩齐亚向西北去,到韦内雷港则由拉斯佩齐亚往东南来。</h1> <h1> 韦内雷港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至罗马时代,因被称为利古里亚海中最浪漫场所,深受英国诗人拜伦的喜爱。随着五渔村的声名鹊起,韦内雷港也渐渐地被游客所熟知,来过这里的许多人,都认为这里同样可与五渔村媲美,且并没有像五渔村那样日渐浓厚的商业气息。</h1> <h1> 韦内雷港是个港口小镇,这里的海水更加平静,海岸线也相对平缓,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沿着主街直走,石板路的尽头是建于1198年的圣彼得教堂(Church of Saint Peter),它带有摩尔风格的黑白条纹,就像灯塔般坐落于海之角。</h1> <h1> 其实在历史上,罗马人建造韦内雷港作为从高卢到西班牙航线的基地,因此从古到今它一直都是军事、经济重镇和交通要道。</h1> <h1> 从高处俯瞰,碧海蓝天,奇巧险峰,有了如诗如画的醉人之美。在韦内雷港游玩,最大好处是错开五渔村的人流,还可以去对面的三个小岛玩玩。当然,最美的是在圣彼得教堂前的平台上等待日落。不过,我们还是按计划回头走,去欣赏拍摄“我的梦中情人”五渔村。</h1> <h1> 下图就是意大利著名景点五渔村之一的马纳罗拉。片子是在下午四点半拍的,当时多云,天也不算蓝,不过悬崖上五彩小屋的色彩还原还算不错。</h1><h1> 五渔村(Cinque Terre)是坐落在意大利利古里亚西海岸悬崖边上五个小渔村的统称,如果从拉斯佩齐亚进去,顺序依次为里奥马焦雷(Riomaggiore)、马纳罗拉(Manarola)、科尔尼利亚(Corniglia)、韦尔纳扎(Vernazza)、蒙特罗索(Monterosso al Mare)。而其中出镜率最高的,就是这个马纳罗拉。</h1> <h1> 总共这6张片子我是按着拍摄顺序来的,这张看得出太阳角度已经很低,色温也开始变暖。</h1><h1> 出国前,我在做功课时发现,五渔村是最富争议的意大利著名景点,虽然大多数人赞她美艳梦幻浪漫无比,但批她一无是处的也大有人在。关键问题是,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五渔村真的就几张片子可拍,况且届时还要“看天吃饭”。所以当初在做行程计划时,到底去不去五渔村,我真还纠结了一阵。</h1> <h1> 夕阳西下,金色一片。马纳罗拉是五个渔村中历史最悠久、最小、地势最高、构图也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所以也最上镜。但是由于村子的朝向西南,早晨日出时分完全逆光,因此拍摄马纳罗拉的全景图,只有日落时分和夜景最讨好,所以最好在村里住一晚。</h1> <h1> 拍摄这张片子时,太阳已经完全落山,马纳罗拉靠着晚霞的余晖,显出淡淡的玫瑰红,大海一片湛蓝。</h1><h1> 在马纳罗拉,真正拍到的片子,就是这6张,而且几乎就只是一张,因为我在这个机位,根本就没动窝。虽然如此,但一点都不夸张地说,也花费了我大量心思。事先我们是找好了机位的,也查了地图,但真到了地方,村子对面的那个山崖,有四层可以站人架相机,经过一番勘查,最后确定到最高一层的墓地。墓地有个石屋,石屋靠海湾一边有个凉廊,可供人歇脚休息,我们就在那里架好了相机,拍了整整一个傍晚。</h1> <h1> 结果也正如我所计划那样,从下午4点半到位后,一直拍到8点半,村里开灯,天色全黑为止,整整四个小时,我几乎没动窝。即使构图的微弱差异,也只是为了躲开最边的灯光,稍稍移动相机而已。</h1> <h1> 这张马纳罗拉夜景,我用了F20的光圈,曝光时间长达30秒,因为不是过年过节,五渔村没有太多璀璨灯光。而且此时天色已黑,再拍就不好看了,就此收兵。晚饭当然应该是当地酱熬的鱼,和葡萄美酒。</h1><h1> 拍摄五渔村,我的想法是,既然只这一点点金色傍晚的宝贵时光,那么我就想办法拍好这一张明信片,其他统统舍弃。换句话说,于其去拍一堆到此一游的片子,不如定定心心完成一张自己所爱。(未完待续)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