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建筑文化</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摄影 窦鹏洋</h5> <h5> 今天,我在南京朋友汪阳的带领下,游揽了南京明清时期的阅江楼,汪阳一路上细心讲解,随着他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了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后又游揽了民国时期首都的老电厂,旧码头,并且带我们座长江轮游渡到了江北,参观了宁北民国时期的南京火车站,零距离亲身体验接触了民国时期南京的文化遗产,感悟到了史历岁月的苍桑巨变。一次不平凡的经历!</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阅江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建宁路202号</h3> <h5>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南京阅江楼景区的主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h5> <h5>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h5> <h5>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h5> <h5>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直至上世纪末决议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h5> <h5>当年孙中山在南京担任临时大总统时(1912年1月1日至4月3日),曾经视察狮子山炮台,在这个位置眺望长江,指点江山,故现在建了这座观江亭。观江亭面对江面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登楼阅世抚今追昔,望江怀古鉴往知来。观江亭的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1912-2005)书写。</h5> <h5>观江亭的藻井设计别具一格,图案分为9块,显示以九为大,中央的图案则含有国民党旗、徽的成分,都隐含孙中山的身份。</h5> <h5>在向阅江楼走去的路上,右侧有一座也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建筑,这就是景区的《阅江楼记》碑亭。</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太祖 《阅江楼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5>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舜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废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五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 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当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h5> <h5>碑亭里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的正面刻有朱元璋所写的《阅江楼记》,计1198个字,由当代的书法家席时珞所书。</h5> <h5>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计588个字,被选入《古文观止》,由中国当代碑文匾额第一大书家常志成所书。</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宋濂《阅江楼记》原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5>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h5> <h5>与碑亭相连的有一座明史金陵碑廊,是2008年所建。</h5> <h5>仪凤门又名“兴中门”,位于南京城西北角,依狮子山而建,南为定淮门,东为钟阜门。仪凤门原为南京城北部通往长江岸边的要道。是朝廷过江的重要城门,当时的官员们北上、出征,都走这座城门;遇到打胜仗,附近的百姓就会在仪凤门附近设很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的将士们。</h5><h5>仪凤门架两山凹之间,可谓取尽地利之益,仪凤喻有凤来仪之意,与钟阜门相对而建,据考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之形胜,故建有钟阜门(向东)、仪凤门(向西)两座城门。</h5><h5>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仪凤门为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谭延闿并为兴中门题写门额。1958年至1959年,仪凤门城门在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遭到拆除,其两侧城墙得以保存。2006年,仪凤门段城墙重新连接,城门以及其城楼建筑复建完成。</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山码头</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中山码头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长江南岸,又称下关码头,曾名首都码头,是一座渡轮码头,常年开行驶往对岸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时期首都电厂旧址</h3> <h5>下关江面建设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晋在老虎山一带建立的军用码头白石步。时至南宋有长江六渡之一的龙湾渡为交通漕运往来之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时期码头,搬运劳工场景再现雕塑</h5> <h5>而现代的轮渡运输则是迟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h5> <h5>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到达下关江边码头(即今中山码头),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内。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桥、中山路等,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亦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h5> <h5>1933年,南京铁路局改建中山码头,建造了百米长的趸船一艘、钢制栈桥3座,以及候船室;接着,又拓宽码头至挹江门的马路,修建大型停车场。</h5><h5>1936年3月15日,中山码头正式命名,附属候船室及公交车站启用。</h5> <h5>码头对面的大唐南京下关发电厂红楼,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渡江部队即是在中山码头一带登陆,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此后中山码头与邻近的挹江门、下关电厂等成为纪念渡江战役的重要场所,更有市民建议把渡江战役纪念馆建在中山码头。</h5> <h5> (1910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1928年(民国十七年)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亦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蒲口火车站旧址(民国时期)</h5> <h5>浦口火车站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唯一保存民国特色的火车站,火车站的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被列为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h5> <h5>浦口火车站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2年建成通车。中国近代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此,朱自清的《背影》;</h5> <h5>毛泽东送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此丢失一双布鞋;郭沫若在此中转到南昌去寻找革命同志;孙中山先生灵榇抵此举行迎灵仪式;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邓小平和陈毅到此过江,进驻总统府皆发生于此。</h5> <h5>浦口火车站是当年连接平津冀、鲁豫皖等11省的重要交通枢纽。解放后,随着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火车站逐渐没落。1985年曾恢复部分客运,并更名为“南京北站”。2004年永久性停运。</h5> <h5>近年来逐渐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电影及电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情深深雨蒙蒙》、《国歌》、《金粉世家》等民国题材影视均在取景。</h5> <h5>在中国铁路百年史上,浦口火车站和津浦铁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中国最早最长的一条铁路,而浦口火车站是它南端的终点。浦口历来为南北交通的要冲,是接通大江南北的咽喉之地,在长江大桥未通车前,浦口火车站则是这咽喉的象征。车站大楼座落在浦口江边,远瞰南京下关,平吞江濑,实为浦口境内一大观。</h5> <h3>36</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长江上看中山码头全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时期旧电厂旧址就在长江边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座宁北江轮驶往中山码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望江楼</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傍晚时分长江边的落日</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落日映红了长江</h5> <h5>看着长江中行驶的江轮,仿佛穿梭于时空之中,我忘记了自我</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河落日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于江边搜寻历史的痕迹</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余 晖</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南公交</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