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红楼30年

静默如初

<h3>  今年是87版红楼梦开播30周年,而我与红楼结缘还是曹雪芹先生厚厚的纸质版书籍。在我生长的年代里,物质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即使当时的新华书店一家独大,但是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书还是相当不容易的,更何况年少无知也说不出青睐于哪一种书籍。 &nbsp;</h3><h3> 上小学的时候,街边兴起小人书店,估计这样的店面只有70后才会有印象,呵呵,不小心暴露的年龄,女儿常说,不要提你小时候有什么,那样别人一下子就会猜到你的年龄。事实如此,可是小时候的记忆总在脑海中萦绕不散,一不小心就会跑出来。小人书店里,我看过《岳飞传》、我看过《呼家将》,最有印象的当属《红楼梦》。年龄尚小,小人书又属于删减本,故事情节领悟不多,但是书中的人物画像却是喜欢的不得了。宜喜宜嗔的林黛玉、面似满月的薛宝钗、温润如玉的贾宝玉,还有那眉角总是上扬的王熙凤,小人书就是这点好,不用看文字部分,一幅画面足以说清楚一切。</h3><h3> 长大了,上学了,语文课本里会出现节选的《红楼梦》如《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精讲课文,老师的逐句逐段讲解带我走进了大观园、走进了荣国府、走进了红楼。第一次真正读懂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深刻意思,第一次读懂了林黛玉初进贾府走小门的深刻寓意,第一次读懂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王熙凤。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从头到尾好好读读这本鸿篇巨制。 &nbsp;</h3><h3> 有一同学突然借给我《红楼梦》,整套四本,用当时的话形容,32开篇幅大小,不似现在厚厚纸壳做封面。其实说是同学,已经不在一起做同学了,他考入了我市最好的高中、而且是我的初中同学中唯一一名。那时的我们虽没有电话、手机,保持联系仅凭你家坐坐、我家坐坐,假期的来往是必不可少的,偶尔休息日也会见见,甚至课业忙的时候我们会书信来往,在老头老太太微信都可以使用自如的现在,简直匪夷所思。跟现在的同学聚会不太一样,我们的见面就是谈学校、谈书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忽一日,他拿来了《红楼梦》,校图书馆借的。当时的羡慕就像今天身边的人手中有个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如今心心念念的整套《红楼梦》就在我手中,打开翻看不仅是正文,还包括批注,生怕落掉只言片语。估计同学读的时候遇到生僻字,在很多不认识的字上面都清楚的标有铅笔写的拼音,有时还会有该字的意思,要知道当时想要弄懂一个不认识的生字,我们只能通过厚厚的《新华字典》。&nbsp;</h3><h3> 再后来,同学又借给我一本书关于《红楼梦》书中诗词和对联的解析,因为书籍老旧、封皮早已破损,同学在外面用一张挂历纸包好,很多年后,因为有了淘宝,我才在网上了找到了这本书的原样,后来因为机缘巧合,知道了具体名字《红楼梦联诗词语评注》。20多年前,还没有百家讲坛、还没有于丹、刘心武一类文人品红楼,可是有了这本书,我真正了解到曹公的思想。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王熙凤;三春争及初春景,指的是贾元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指的是晴雯。这本书帮我把以前好多不懂的真正读懂了,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nbsp;</h3><h3> 高中毕业了,不仅做不成同学,也不会在一个城市生活了。我拿着这两套书还给同学,他拒绝了,送给我留作纪念。那时的好学生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德在首位,学校图书馆的书借而不还并不多见,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不想还给图书馆,我也没有还给他。如今,它们静静地立在我家书柜中,逐渐书页泛黄,而铅笔留下的字迹仍然依稀可见。</h3><h3> 女儿也上高中了,我笑着说,我还欠你们学校两套书没还呢。女儿惊讶于书的来历,拿出来也认真看起来,对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她一向不喜欢这种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故事,但是看到诗词评注她却十分感兴趣,我不无遗憾地说,书皮没了,不知道书的名字,甚至不知道作者。女儿随手拿掉了包在书外的挂历纸,在书的侧面清晰地写着书名及作者。这么多年,我从未打开过这层纸。也许属于她的学校的,最终还是应该她来找到。曹公的《红楼梦》充满了宿命论,看书时间长了,我也有点相信这种命运。&nbsp;</h3><h3> 书,还在我手中,同学,随着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有了电话、有了手机,再也不用写信了,我们断了联系。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