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奇情·奇思 ——读《奇石雅記》

蓬蓬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如若顽石真无心</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何来此般奇石情</font></b></div></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奇石雅记》,王增陵的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的书很好读,就像他坐在你对面说话一样,有一句是一句,不做作,也不故作风雅,聊到哪儿是哪儿,不等你想问,已经一古脑儿几乎回答了你可能问到的问题。所以,基本可以一口气读完。当然,20多万字,你也得刚好有差不多的阅读时间才行[偷笑]。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也有不好读之处,就是他信手拈来的古人古事,以及似脱口而出的古诗古词。我以一个例子为代表问他,你怎么就想起来为这块石头取名"飒露紫",又怎么会为此篇取名"尚思秦王破阵时"呢?是专门查了什么典故还是本来就知道?他说,我喜欢历史,小时候读的书特别多,正史,野史,名著……都读。昭陵六骏,你知道吧,“飒露紫"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珍爱的六匹骏马之一,把玩此石之际,飒露紫就从心中跃然而出……等等,等等。 <br></h3><font color="#010101"> </font>所以后面随着他的石头出现的山水,人物,动物,诗词,我不再大惊小怪,只怪自己学疏才浅,知之甚少了。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增陵兄的饱读史书,见多识广,爱石如痴,赏石独到,我无笔力一一道出,还是择其书中几块奇石,听他自己说说吧。(以下图片全部来自《奇石雅記》,文字也皆书中原文)<br></h3><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心有灵犀</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古人把犀牛看做神兽、灵兽,为之顶礼膜拜。他们认为,犀角尖上有一条白线,直接通到脑部,神秘而又敏感,是犀牛的灵气所在。唐人李商隐《无题》诗有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块灵壁石大小适中,形神兼具。你看那尖尖的犀角,仿佛把浑身的劲道,都凝聚在顶端;弓起的背,浑圆的臀,翘起的前腿,充满了动感。尤其难得的是,浑身的纹饰,如云似水,灵动变换,如雕如琢,凹凸有致,石肤润泽,有如美玉;色彩丰富,古色古香。灵壁石有此形、纹、质、色俱佳者,实为不多,谓之“灵犀”,再贴切不过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003年,“灵犀”在南京首届奇石艺术节上获金奖。所有见过“灵犀”的石友,没有一个不夸奖、赞叹的。江苏省赏石协会创办的刊物《石典》第一期上,“灵犀”登台亮相,大放光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称“灵犀”是我们家的“镇宅之宝”,天天看不厌,摸不够。默然相对,情溢于中,真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独坐碧台</b></font></h1> <h3>  台是碧玉,浓翠欲滴;人为玛瑙,巧色夺目。身边的鱼篓圆润透明,唯盖子鲜红,更为出彩。这组戈壁石组合,不仅颜色丰富多彩,其所营造的怡然独处,宁静出世的氛围,更是令人神往。</h3><div> 《石典》第一期向我约刊此石时,我曾赋诗一首云:</div><div> 独坐碧台意态闲,钓竿轻抛有无间</div><div> 万丈红尘何所有?恰似潭底一片天!</div><div> 组合石这种玩法,起于何时?我没有调查,但近年来,颇流行于赏石界,则是事实。和单独一块奇石相比,组合石更能营造一种氛围,突出一种意境,丰富赏石的主题,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div><div> 这组奇石作品的作者,是上海沪太路花鸟奇石市场的石商王某,一个眼光独到的小伙子,见我对“独坐碧台”爱不释手,慨然以不高的价格转让给我,真令我大喜过望!</div><div>组合石玩的就是创意。</div><div> 创意和眼光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啊!</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尚思秦王破阵时</font></b></h1> <h3>  李世民为秦王时,作战勇猛,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终于剿灭群雄,一统中国。其所乘六匹骏马,彪悍异常,屡立战功,为唐太宗所珍爱。遂命画家阎立本绘其图形,太宗亲撰赞语。太宗死后,高宗命人为六骏依图勒石,配享昭陵,是为“昭陵六骏”。</h3><div> 六匹骏马的名称:一是飒露紫,二是拳毛䯄,三是青骓,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骠,六是白蹄乌。据悉,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䯄‘’两石,于1914年被国人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亦已损坏,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内。</div><div> 此石为六骏中之“飒露紫”乎?你看它浑身呈淡紫色(“飒露”为突厥语,勇健者之意。“飒露紫‘’意为勇健者的紫色骏马),鞍辔未卸,雄姿英发,回首凝望,尚思秦王李世民破阵时,所向披靡之雄风乎?</div><div> 此石为戈壁碧玉,品相完好,石肤润如凝脂,石色青中透紫,神形俱佳,堪称精品。</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鲁迅先生</font></b></h1> 这幅鲁迅先生的“剪影”,比起上一块灵璧纹石来,更加逼真传神:短发直而硬,额头平而直,眼窝略陷,眉骨外突,嘴里叼根烟斗,似在沉思,又像在交谈。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先生的风骨,很像画家陶元庆为先生画的一幅速写。<div>  这是一块广西天峨石。</div><div> 此石在柳州奇石市场上一地摊处觅得,石农刚从乡下来摆摊,恰巧我是第一批光顾者,首先跳入眼帘的是“唐老鸭”一面,及至捧在手上,翻转一看,“鲁迅先生”赫然跃出矣!</div><div> 真是缘分!</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白石老人</font></b></h1> <h3>  齐白石是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国,齐白石的名气可以说是画家中最大的。因此,当我在内蒙石商的铺子里发现,这块巧色戈壁玛瑙竟酷像我心仪的白石老人时,毫不犹豫就高价请回家了。你看那饱满的额头,略高的颧骨,睿智的双眼,端正的鼻梁,飘于胸前的长髯,身穿棉袍,神态安然,不就是活脱脱一位白石老人吗?</h3><h3> 白石老人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的理解,是他更加看重艺术作品的神韵,而不是追求形似。我以为这个主张,用之于赏石,也是完全相通的。即以这件作品为例,从形的角度看,当然不如为白石老人所作雕塑作品,但,如果从神韵的角度看,我以为要超过那些雕塑作品。大自然的妙手,历经亿万年‘’雕琢‘’,才把这样一件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除了惊叹,只有感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全神贯注</font></b></h1> <h3>  一方是内蒙碧玉,状如道士,一方是戈壁玛瑙,形似僧人。碧玉色彩斑斓,玛瑙莹润通透。僧、道对弈,神情是那样专注,仿佛身外的世界与他们毫不相干。</h3><div> 这对小品组合所营造的氛围,传递的信息,让人有一种天外之想。</div><div> 棋局好像到了一个紧要关头,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两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倾下身子,目光紧紧盯在棋盘上。双方都在绞尽脑汁,争取主动。世事如棋局,他们都是世外之人,世事都能抛开,怎么会为一局棋,而这样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呢?</div><div> 这一僧一道,能如此全神贯注于棋局,应该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了吧?</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疑是媒婆</font></b></h1> <h3>  此石为组合石,媒婆的头是戈壁石,头顶像戴顶黑帽,又像挽个发髻,面皮细白,媒婆的身是雨花石中的松香玛瑙石,身子微屈,衣着花纹。两石组合在一起,媒婆的形象就出来了。之所以说“疑是”,是因为神态中还缺少媒婆的精明和神气,显得过于老实而呆板了。这样的性格,是做不好媒婆的。<br></h3><div> 此石的底座,也是一块雨花卵石,石形圆润,色泽乌黑发亮,中间一个天凹洞,正好安放石体,可谓‘’天作之合‘’。</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石报平安</font></b></h1> <h3>  中国人的骨子里,还有一种情结,喜欢用某种事物,来代表一种美好的愿望。</h3><div> 其中以谐音取譬,是最普遍的。你到皖南民居里去看看,窗棂上刻几只蝙蝠,表示有“福”;刻只梅花鹿,表示“禄”到;马背上刻只猴子,表示“马上封侯”;画只大桃子,表示“寿比南山”;厅堂的条桌上放只花瓶,表示“平平安安”……这里透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的确是耐人寻味的。</div><div> 这是一只梅瓶,小口,宽肩,窄身,中规中矩,像模像样。颜色尤为出彩:深绿中透出嫩嫩的光泽,像涂上了一层温润的彩釉;表面的冰裂纹,呈现出一种古朴的美,显示出这只梅瓶的悠久历史。一块石头能出落成这样的形状,赋予它这样的色泽,你还能要求它什么呢?所以,我只能依中国文化的传统,给它起名:石报平安。</div><div> 这是一块绿泥石。</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雄鸡一声</font></b></h1> <h3>  唐朝大诗人李贺作《致酒行》一首。诗云: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br></h3><div> 这是我最喜欢的唐诗之一。</div><div> 这只雄鸡一身金色的羽毛,斜斜而立,仰首伸颈,喷薄一啼,气吞天地!何其威武!巨大的鸡冠,尖锐的利吻,圆睁的怒目,挺拔的胸脯,勾画出它的勃勃生英姿!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写此诗时,胸中亦有此雄鸡耶?</div><div> 这是一块内蒙沙漠漆,通体玉化,石肤油润光泽,就像上了一层釉,包了一层厚厚的包浆。雄鸡头胸部呈半透明状。整体三角的造型,显示出刚劲的雄姿。</div><div> 石色、石质,在沙漠漆中均为一流。</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三只宝葫芦</font></b></h1> <h3>  这三只宝葫芦,大小相似,质地不同,色彩各别。中间这只是雨花石,玛瑙质。色泽深沉、老道,下半部有白色云纹缠绕,中间的束腰,呈透明状,顶部一块白斑,呈椭圆形,细腻如凝脂。这枚雨花葫芦,不需置水中,雨花石葫芦沉稳典雅,古色古香,莹润光泽,温婉可爱,实为雨花石中的异数。</h3><div> 左边这只宝葫芦是戈壁玛瑙石,腰身收束更细,更具葫芦特色。特别是顶部的突起,象极了葫芦的瓜蒂,缺点是没有雨花葫芦的云纹,也没有前者的润泽,颜色也单调了一点。</div><div> 右边这只葫芦则是内蒙黄碧玉,石皮像是刷上一层釉,发出瓷器一般的光泽,土黄色的石肤上,透出金黄色的点点斑纹,仿佛有一股高贵的气息。</div><div> 我喜欢葫芦,家中也收藏了不少或大或小的真葫芦,和这三只宝葫芦相比,全部都黯然失色了。大自然亿万年才孕育出来的宝物,人工岂能相比呢?</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岁月沧桑</font></b></h1> 岁月是自然界里一双无形的巨手,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摸样,把你的命运一点一点的雕琢成形,展示给你看。<div>  这对老夫老妻,经历岁月沧桑,依旧不离不弃,依旧深情相拥,他们在彼此熟悉的脸上,读出了什么呢?老头子头发掉光了,老太婆头发干枯了,眼睛也不再光泽明亮,但映入彼此眼中的,依旧还是当年的模样吧?</div><div> 这是两块九龙壁孤石,大小相当,形态逼真,色泽青中带黄,水洗度很好。</div><div> 这位作者是柳州中华奇石城里的一位石商,一位50多岁的农民模样的男人。我很后悔没有问他的姓名。</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相亲相爱</font></b></h1> <h3>  这两只鸽子显然是一对夫妻,左边一只正面蹲立,翅膀微张,扭头在接受另一只的喂食,抑或是亲吻,体态苗条,像是妻子;右边一只,与之相向,在给另一只喂食,抑或是亲吻,体态粗壮,像是丈夫。看着他们相亲爱的样子,会让你生出无限的感慨和羡慕来。</h3><div> 在人类历史上,鸽子扮演过相当多的角色,从神的象征,到祭祀牺牲品;从信使、宠物、食物,到战争英雄,和平象征。最终为全人类共同接受的角色,是和平鸽。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洪水过后,诺亚把一只鸽子放出去,看看洪水有没有退去。鸽子衔回一橄榄枝,诺亚就知道洪水退了,后世人就用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二战以后,1950年,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被智利诗人聂鲁达称为‘’和平鸽‘’。从此,鸽子就成为和平友谊的象征了。此石为栖霞石。</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万象更新</font></b></h1> <h3>  这头小象是徐州的一位石友送给我的。这是一块彩灵璧,两条赭色的斜纹,披在乌黑的腰身上,显得很跳。象鼻平伸略略上翘,背部的曲线恰到好处,腹部饱满,四肢粗壮,是一头活泼可爱的小象。<br></h3><div> 中国人对于象的崇拜,不知起源于何时。我能记得的是,新年的挂历上,往往画一副长牙垂鼻的大象,上书四个大字“万象更新”。其实,这里的象,不是大象,而是指世间的一切景象。指世间的事物或景象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只是借用了“象”的谐音和大象的吉祥含义而已。</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跳鼠潇洒</font></b></h1> <h3>  画面上的这只跳鼠,是那样活泼,那样潇洒,那样自信满满。圆圆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欢乐,尖嘴翘着,耳朵竖着,仿佛在尽情享受着跳跃带来的愉悦。</h3><div> 整个画面,充满动感、和谐和欢快。这样的形象,只能出自天然,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杰作。我相信,再高明的画家,也创造不出这样的作品来!</div><div> 这是一块产自广西红水河的天峨石。</div><div> 能够看到这只跳鼠,一直这么潇洒地在你眼前跳来跳去,像一只天地之间的精灵,我感到很幸福!</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弹琴退敌</font></b></h1> <h3>  “诸葛大名垂宇宙”,这是杜甫的一句诗。的确,只要是中国人,无论城乡,无论有没有文化,也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不知道诸葛亮大名的人,恐怕很少吧。</h3><div> 看看这块石头,我命名为“弹琴退敌”,说的正是《三国演义》里一个著名的故事:诸葛亮伐魏,却错用了马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丢失,诸葛亮退守孤城,只好设下空城计,在城头摆下琴架,弹琴吓退了司马懿的追兵。京剧里有一个传统名段“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讲的也是这段故事。</div><div> 你看诸葛亮端坐城头,头戴羽冠,身披鹤装,手撑琴弦,目注琴上,凝神静思,怡然自得,仿佛整个身心全部都沉浸在优美的乐曲里面。这样一种从容淡定,身后哪里像是一座空城啊?</div><div> 这石是南京本地产的栖霞石,得之于南京清凉山奇石市场的老高之手。</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鹦鹉学舌</font></b></h1> <h3>  能够学舌的鹦鹉,不仅有其聪明的一面,而且十分勤奋,一个"学"字,道尽了其中的辛苦。没有一遍又一遍的模仿,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揣摩,怎么能够学得那么象呢?</h3><div> 这只鹦鹉飞上高处,敛翅停歇,似在学舌,又似在沉思。姿势潇洒文静,态度谦恭、认真。真象一个好学生在聆听教诲。羽毛虽然并不艳丽,身材却是娇俏玲珑。特别是优雅的头颈和上翘的尾巴,让人看了顿生爱怜之意。</div><div> 这是一块南京地产的栖霞石。</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勇于忏悔</font></b></h1> <h3>  这是一个跪在佛主前忏悔的僧人。头低垂,肩略耸,神情专注,姿态虔诚。看得出来,他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正在请求佛主的宽恕。</h3><div> 忏悔是一种佛教的仪式,即坦白自己的过错,以求容忍宽恕之意。</div><div> 有人说,忏悔不是逃避,而是担当;忏悔不是死亡,而是再生;忏悔不是绝望,而是希望。说得很有道理。敢于忏悔,能够忏悔的人,才是真心向善的人,才是有担当的人,有希望的人。</div><div> 这是一块巧色碧玉,主体为淡绿色,头颅为淡紫色。其色淡雅,其皮光滑,通体罩了一层包浆。莹润如玉,悦人眼目。</div><div>此石置之案前,亦能够给人警示;懂得忏悔的人,才是会幸福的人。</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美酒飘香</font></b></h1> <h3>  不象今人之以瓶装酒,古人装酒以坛。这坛,有大有小,但其形大多一律小口,大肚,体圆。以其易于保存,装酒又多。这是古人的聪明处。“爱屋及乌”,因爱酒进而爱酒坛,爱酒坛状的奇石,也就不足为怪了。</h3><div> 这两个酒坛,均为雨花石,玛瑙质,即所谓雨花石中的活石。上者,色稍暗,五条环纹平行规整,坛体端正,坛形标准,坛盖如泥封;下者,坛体稍有变化,纹色尤奇,体有淡黄色的云水纹,如水波翻卷,风起云涌之势。坛盖有金色顶状,金色环纹,透出明亮之色。坛中美酒,封存该有亿万年了吧?一旦开坛,岂止千里万里飘香?</div><div> 标准的雨花石,大多作椭圆扁平状,象形者极少。雨花供石,象形者稍多,但均为粗石,石质达不到玛瑙质。所以,能觅到这样好的雨花酒坛,真是幸运!</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海狮顶球</font></b></h1> 到海洋馆里看海狮表演,你会为它的善解人意,颇通人性而感动,也会为它的憨态可掬、举止可笑而感到有趣。都说人类也是从海洋里面走出来的,海洋动物的灵性,恐怕也是其自来有的罢?<div>  这头海狮,通身墨黑,弯着尾,耸着身,仰着头,在顶球表演。白纹勾勒出的前肢,好像在努力作平衡状。周身线条圆活、流畅,真是惟妙惟肖。<div>  这石通体墨黑,乍一看似灵壁石,其石肤细腻光滑,又像是广西红水河石,其实是南京地产的栖霞石。栖霞石类太湖石,大多石质较粗,石肤较糙,其色以灰为主,有典型的山石特征。这样细密光滑如墨玉的栖霞石,是其中的异类罢?</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鸳鸯戏水</font></b></h1> 鸳鸯作为一种水禽,确有其可爱之处。一是色彩斑斓、美丽动人;二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三是温顺平和,相互关照。有此三者,民间诗人把她与忠贞的夫妻爱情相比,也就顺理成章了。<div>  这对鸳鸯,大小相当,形态毕肖,神情呼应,在水中嬉戏时,还是一副脉脉含情、依依不舍的样子。观者能不动容?</div><div> 柳州奇石市场的石主,也是把这两块石头,从成千成万的水石中挑出来,当作鸳鸯来配对配座的。也真是难为他,有这个耐心,有这个眼光,有这个创意,才成就了这个作品。 </div><div> 石品不大,我更看中的是鸳鸯悠然自得的神态,相互关照的神情,以及从中透出来的浓浓的情意,让作为人类的我们,也不由得心生羡意与敬意。<br></div><div> 我曾赋诗一首云:</div><div> 悠然水上后复前,左顾右盼心相牵。</div><div> 莫道天宫风景好,只羡鸳鸯不羡仙!</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两个老外</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  一天,我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这两块石头,正在琢磨着该起个什么名字。夫人走过来瞥了一眼,惊奇地说:‘’两个老外!蛮好玩的啊!‘’这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下点醒了我:就叫‘’两个老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两位都有着典型的西方鼻子。左边的一位隆起的肉鼻子,大得有些夸张,秃头眯眼,咧嘴含笑,很像华尔街的一位大亨,生意做得顺风满蓬,心满意足的神态。右边的一位,鼻子坚挺呈鹰勾状,下颚突出,头戴钢盔,像一位历经百战的将军,刚毅、冷静,显示出一种凛然不可犯的威严。一位是商界大亨,一位是军界精英。两个老外走到一起,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给观众留下遐想的空间,耐人寻味。 </font></h3><h3> 两块都是红水河出的合山卵石,‘’大亨‘’为墨绿色,‘’将军‘’为土黄色,大小相当。<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天鹅之歌</font></b></h1> <h3>  我所接触到的关于‘’天鹅‘’的描写,写得最好、最优美、最能打动人的,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博物学家布丰。布丰在其伟大的著作《自然史》中,真是把天鹅写绝了:‘’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它叫谁看了都顺眼。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个地方的点缀品,使这个地方美化;……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h3><h3> 这只黑天鹅,具有布丰所描写的天鹅的一切优美:颈子长长的、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仿佛一条航船,在水面上优哉游哉;姿态是那样优雅,那样雍容自在。这样的尤物,要做到不喜欢它,真的是很难很难!</h3><h3> 这是一块灵壁石,灵壁石是山石,没有经过水流千百万年的冲刷,线条圆润,石皮光滑者不多。此石能有此造型,很难得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高山仰止</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大山的民族。自古以来,山在先民的心目中就有着崇高的地位。以至于孔子的学生,要表达对这位伟大先师的崇敬时,也用了一句“高山仰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山,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是一个难解的结。在中国的赏石界,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景观石(主要是山型石)是赏石的最高境界一说。可见,山的形象和内涵,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的审美源泉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座山,是一座雪山,白雪覆盖大部的山峰,如宝剑的尖端直插云霄,有一柱擎天,傲视天下的气势!这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成千上万山峰中的一座,挺拔峻峭,摄人心魄,有藏人心目中圣山之神韵。面对这样的圣山,心甘情愿会由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最难得的是,这块山形石不是一般的石质,而是由两种矿石融合而成:山峰是辉锑矿,山体是石英矿。大自然把这两种矿物镶嵌在一起,浑然一体,了无痕迹,令人感叹造化的神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童年,是在闽西大山里度过的。我也是大山之子,对大山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喜爱。 高山仰止,我懂!</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望夫归来</font></b></h1> <h3>  望夫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惹得几多代诗人,著出数不清的凄美的诗篇。</h3><h3> 李白的一首五律:</h3><h3>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h3><h3> 露如今日泪,苦似昔年衣。</h3><h3>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h3><h3> 寂然芳蔼内,犹若待夫归。</h3><h3> 孟郊作杂言诗云: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h3><h3> 刘禹锡作七绝云:</h3><h3>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h3><h3>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年初望时。</h3><h3> ……太多了。</h3><h3> 不过王建(唐)的七古好像更能打动我:</h3><h3>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h3><h3>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h3><h3> ……</h3><h3> 此石为巧色碧玉,上半部的人形作青灰色,下半部的山石作灰白色,比例恰到好处,形态生动逼真,而人物所透出来的凄苦神态,尤其感人。</h3><h3> 此石得之于上海沪太路奇石市场,店主是把他当做‘’观音‘’看的,那妇人的装束,的确很容易使人想到观音。但,细细品味,无论是坐姿还是神态,与观音相去甚远,赋予‘’望夫‘’的主题,则神形兼具矣!是一块难得的珍品。</h3><h3> 赏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挖掘,不断发现的过程。一旦找到最佳角度,发现了最贴切的主题,奇石本身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最大体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和尚慧能</font></b></h1> <h3>  这是一个正在劳作的小和尚,你看他僧衣粗陋,腰间还扎着一条粗绳。这样造型的和尚,在佛教的绘画、雕塑中少见。以至于在老百姓心目中,和尚就是只会念经打坐,乞求布施的角色了。</h3><div> 我称他为慧能,有人会奇怪:慧能不是禅宗六祖吗?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不错,慧能后来成了禅宗六祖,开辟了顿悟一门,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开创性人物。但当初投师于弘忍大师学法时,却只是寺里一个做杂活的和尚,弘忍安排他到碓房舂米。你再看看这个小和尚,是不是正在碓房舂米呢?</div><div> :据传,弘忍大师要选接班人,就命寺里的和尚每人作一偈语,看他们对佛法的领悟程度。首座神秀做了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弘忍看后,默不作声。显然是不满意的。原本没有资格作偈的打杂小和尚慧能也来凑热闹,并当场吟偈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慧能的偈语,显然是受到神秀启发,冲着神秀而来的。但无疑是更高的境界。于是弘忍偷偷地将袈裟传给了慧能。又经过十多年的磨炼,慧能最终才成了公认的禅宗</div><div>六祖。</div><div> 这个传说,给人以多方面启示。……</div><div> 这块石头,内蒙人称之为火山岩,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产物。</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高山流水</font></b></h1> <h3>  这副泼墨山水,扑入眼帘便让你心头一震:狂野的气势,夹风裹电一般,叫人目瞪口呆!有这样着墨吗?大块的浓黑霸占着整幅画面,巨崖形成的高台,突兀怪异,气势磅礴,那水,恰似九天之上的银河倾泻而下,左边飞流湍急,右边跌宕跳跃,飞珠溅玉。你仿佛能听到飞瀑撞击山崖发出的雷一般的轰鸣,又仿佛感觉到飞溅的水雾打湿了你的全身。</h3><div> 果然,这不是人为艺术,而是天为艺术——一块大理石。一个人,哪怕是天才,几十年的功力怎么能和大自然千百亿年的功力相较高下呢?</div><div> 这块大理石得之于一位山东石商,他看我有诚意,对此石情有独钟,意外地主动降价,把“高山流水”让给我了。</div><div> 我遇到不少石商,其实是很爱石头,很懂石头的,也是性情中人。能为自己的爱石找到识货的知音,便仿佛也成了他的知音。价格就不成问题了。</div><div> 不由想起“高山流水”的典故,春秋时,樵夫钟子期偶然听见官员俞伯牙操琴,听懂了琴声中“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两人结为知音。后钟子期早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传为千古美谈。</div><div>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想觅知音难上难。”</div><div>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奇石得一知音幸也!</div> <h3>  终于又轮到我说读后感了。这本《奇石雅记》里,共有128个石头小传,我这儿才发出来20来个,对文字也是‘’断章取义‘’,虽没有伤到文章的筋骨,但却真的没能传达出作者撰文原本具有的境界。</h3><h3> 增陵兄性情中人,知识广博,他发现一块好石以后,迅疾而起的那种散发性思维,像电脑一样,立刻搜寻到眼前需要的相关信息。他会‘’眼睛一亮,心头一颤,精神一振,如获至宝‘’,哎呀妈呀,就跟见到亲密爱人一样。</h3><h3> 每一篇小文,他或论天文地理,或说古今故事,或会引经据典,或述宗教禅义。所以,看这本书很快乐,他的快乐绝对感染你。寻觅的快乐,发现的快乐,琢磨名字的快乐,获得很多石头知识的快乐,获得更多旁系知识的快乐,与石农打交道的快乐,与石友成知音的快乐,最终,与奇石结奇缘的快乐。这许许多多相关相联的快乐,冥冥中昭示着人和自然间的缠缠连连续续绵绵的神秘因缘。我谓之:如若顽石真无心,何来此般奇石情!</h3><h3> 当然,快乐是终不了的,快乐像水中的涟漪,一圈圈扩展,带给更多相关不相关的人,同等的或更高等的快乐。……比如,我现在就特别快乐,从此书中学到了很多我原来不知的东西令我快乐!原来只想写个读后感的,但内容太庞大啥也舍不得丢,有一种不忍割舍的快乐!只好下决心学做美篇,利用此书的图文并茂成就了我的美篇处女秀!多少快乐呀!谢谢增陵兄,谢谢《奇石雅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