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日前,来到安徽,与2010年由广西组成《和谐社会》采访团、均来自全国各地部分省市“一分团”的战友们再次相聚。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只因趣味相投,性情相近,且重情重义,便记住彼此,尽管过去近八年的时光,大家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在这相聚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安徽的战友詹主任精心安排我们游览了黄山、走访了宏村等地。这里我把游览黄山时拍的一些画面编辑起来,请大家欣赏。</h1><h1><br></h1> <h1><br></h1><h1>全国部分省市的战友们在黄山海拔1860米的光明顶留影(手机拍照)</h1> <h1> </h1><h1>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原名黟山,唐朝时更名为黄山,取自‘’黄帝之山‘’之意。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h1><h1></h1><h1> 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包括200多个大小景点。</h1><h1>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五绝‘’ 著称于世,拥有 ‘’天下第一奇山‘’ 之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是对黄山最好的评价。</h1><h1><br></h1> <h1> 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黄山原名‘’黟山‘’,因山峰和岩石遥望青黑而得名。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唐玄宗于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黟山‘’为‘’黄山‘’。千余年来,黄山积淀了浓郁的黄帝文化,轩辕峰、炼丹峰、容成峰、浮丘峰、丹井、洗药溪、晒药台等景名都与黄帝有关。</h1><h1><br></h1> <h1> 在去黄山路上,天气当时特别阴暗,并伴有浓雾能见度很低。这是当时黄山路边浓雾的情景。</h1><h1><br></h1> <h1> 路边已经长得丈余高的绿竹,弯下腰来随着微风不停的左右摇摆,好像在向我们频频招手,欢迎大家的到来。</h1><h1><br></h1> <h1> 在通往黄山景区的路上,打通了一条隧道,使得进入黄山景区的路程近了很多。</h1> <h1> 离上山的索道不远处,听到了从山上流下来山泉水的哗哗声,这瀑布虽然不是很大,确显得很有生气,令人心情特别舒畅!</h1><h1><br></h1> <h1> 上了黄山索道后,缆车便冲入浓浓的迷雾当中,四周什么都看不见,大约十几分钟以后,缆车快升到黄山顶上时,迷雾才渐渐稀薄,天空感觉明亮起来,缆车上的人们不约而同的惊呼,哇!看到了山上的美景啦!</h1><h1> 这几张照片就是在揽车行进时拍摄的。</h1> <h1> <br> 在黄山风景区西海至光明顶的盘山道上,有一座花岗岩建的石亭子,名曰:‘’行知亭‘’,始建于:1996年。</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行知亭‘’两侧的廊柱上有郭沫若专为陶行知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细细品味语重心长。 这副对联不仅是对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赞美,更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揭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所在。</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 在行知亭前的石碑上镌着陶行知先生的格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想来的确如此。<br> 陶行知先生一生为什么两改其名,第一次将文改为知行,第二次又将知行改为行知,这正体现了先生一生求真的过程,终于找到了认识的逻辑规律,最终修成了一名真人。</h1><h1><br></h1> <h1> 立于亭中,远眺飞来石,雄奇险峻;近观名言警句,回味无穷。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得到思想上的薰陶和人格上的升华。我们应该学习先哲们的精神,一生要不断求真,学做真人。</h1><h1><br></h1> <h1> 云海是黄山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故称这一现象为‘’云海‘’。</h1><h1><br></h1> <h1> 飞来石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平天矼的一块平坦岩石上,为自然风化生成。两头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故名‘’飞来石‘’。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真可谓天设地造奇观景色。</h1><h1><br></h1> <h1> 光明顶是黄山的主峰之一。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都尽收眼底。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h1><h1> 下面这些风景都是在光明顶周围拍摄的。</h1><h1><br></h1> <h1>在黄山光明顶原大悲院遗址上建立的气象站。</h1><h1><br></h1> <h1><br></h1><h1>请将手机横过来观看这几张照片。</h1><h1><br></h1> <h1>在黄山光明顶上观看到的‘’云海‘’。</h1><h1><br></h1> <h1> 海心亭是黄山风景区的一处景点,位于光明顶至鳌鱼峰的必经之地,是登山旅客一处重要的休息站,从海心亭向西至钓桥庵全长八公里的地区,统称为白云区。海心亭是一座双层式的古亭,造型奇巧独特。<br> 这是当时拍下在云雾中心海心亭。</h1><h1><br></h1> <h1> 云海是黄山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故称这一现象为‘’云海‘’。</h1><h1><br></h1> <h1> 黄山一年365天只有51天可以看到云海。黄山的云海,特别奇绝。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每当云海涌来时,黄山上层层叠叠、隐隐约约,山之秀之奇在这里完美表达出来。景色千变万化,稍纵即逝,景色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一样。 </h1><h1> 这次走马观花游黄山,让我们大家特别幸运的看到了黄山不断变化这奇特的云海景观。这是我当时拍下来黄山云海漂流不断变化的情景。<br></h1><h1><br></h1> <h1> 百步云梯:位于黄山莲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上。离‘’莲梗‘’不远处有两块巨石,一形如龟,一形如蛇,两石平行。在石壁上凿成的一百余级险峻陡峭的橙道从两石间穿过下行,这就是‘’百步云梯‘’。</h1><h1><br></h1> <h1> 在百步云梯旁的石缝里生长的一棵迎客松树。</h1><h1><br></h1> <h1> 明代后世靖曾有诗云:‘’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猿惊难上回山水,鸟骇迟飞落野藤,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展每凌竞。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险层‘’。 今人亦有诗云:‘’云梯百步客心惊,曲折蜿蜒接太清。莫说自然多险境,人生道路更艰辛‘’。</h1><h1><br></h1> <h1>浓雾迷漫中的仙人指路。</h1> <h1> 这是一棵名为的‘’送客松‘’,是黄山十大名松之一。送客松高4.8米,树龄约450年,立于玉屏楼右侧道旁,枝叶侧伸好像作揖送客,与名扬世界的黄山迎客松遥遥相对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形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有诗赞曰:‘’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br> 可惜当时浓雾太大,光线太暗,拍下‘’送客松‘’雾中倩影送我们下山。</h1><h1><br></h1> <h1> 迎客松,在黄山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树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是黄山‘’四绝‘’之一。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br> 可惜的是我们来到这里时,云雾浓度太大了,只是看到‘’迎客松‘’在浓浓云雾中的影子啦!</h1><h1><br></h1> <h1> 黄山的‘’一线天‘’在文殊洞下方。登玉屏道中,过小心坡、渡仙桥,有一道两壁夹成的狭窄长石巷,宽不过2米,窄处仅0.5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只能容一人通过。</h1><h1><br></h1> <h1> 从黄山返回来的途中,战友们不顾疲,在车上就将自己登上黄山的记实体会书写出来,发到群里,这里我当时部分战友书写的全文转发给大家分享一下。</h1><h1><br></h1> <h1> </h1><h1> 这是云南法制报郑玉明主任书写的登黄山记实体会全文。</h1><h1><br></h1> <h1> 黄山游记(上) <br> <br> 郑玉明</h1><h1></h1><h1><br></h1><h1> 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真正领略了这一意境,体味了黄山的奇幻之美。游黄山记早晨5点半,带着朦胧的睡眼,我们一行6人准备出发了,从合肥到黄山有300多公里的距离,为了赶早登山,我们不敢有半点耽误,匆匆喝点稀粥就上路了。此行老詹和奥巴马(我们的团长,神形俱似奥巴马,7年前组建一分团时获此称号)是我们的司机,老詹那车估计还行,赵老师和郭子跟他一路聊着,打发漫漫长路。奥巴马就惨了,从上车开始,我和妍妍就一横一竖直接躺倒,一路睡到黄山脚下,没人理会他,也不知他是怎么熬完这300多公里的。头天的阴雨绵绵,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很是忐忑,不知今天会遇到怎样的天气,万一山上下雨,那真只能抬头看雾,低头看路了。10点钟,准时登上上山的缆车,扶摇直上,期待着美景。然而,车外的雾气蒙蒙,让我们的心情跌落谷底,除了缆车内的人头,车外什么也看不到,看不到美景,也看不到落差,之前那点恐高的恐惧也没了。就在快要绝望之时,10多分钟之后,快到山顶之时,忽然云开雾散,置身滔滔云海之间,仿佛步入仙境一般。“绵绵长飘万万尺,疑是银河人间。”黄山的云海的确名不虚传。作为当地人的老詹登黄山三四次了,也未遇到这样的天气,未曾见到如此美景。据说,黄山一年四季三分之二是雨季,最梦幻的云海会在雨后第二天的晴天出现,这样的日子一年中只有70天左右,我们第一次登顶,竟遇上了,真是人品爆发啊!(未完待续) </h1><h1><br></h1><h1><br></h1><h1> 黄山游记(下) </h1><h1><br></h1><h1> 郑玉明</h1><h1><br></h1><h1> 黄山有四绝,分别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的松树苍翠浓密,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可谓“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怪石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此次黄山之行,遇到了最完美的天气,看到了最奇幻的云海,还与那飞天来石有个亲密拥抱,真是幸运至极。中午时分,我们登上光明顶,尽收云海于眼底,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幻莫测,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如同仙境一般。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已成神仙,无数次有冲动想迈出腿去,来一次腾云驾雾之旅。云在山中走,人在画中行。在这里,无需技术,无需美图,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山水画,感觉很虚幻,不真实,可它就在眼前。同行的赵老师是资深摄影师,遇到这样的美景,无论如何是挪不动步子的。他不停变换镜头,远景、中景、近景,哪一个画面都不想放过。老詹不停催促,“快走啊,前面的景更美,再不快点,天黑前下不了山!”无论老詹怎么说,就是没人理会,只顾拍景、自拍。下午时分,我们开始往山下走了,准备去看黄山最大的角——-迎客松。都说到了迎客松,才算真正到了黄山,穿过险峻的一线天和百步云梯,雾气开始升腾,景色开始朦胧。下午3点,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棵800岁的气质非凡的迎客松。遗憾的是,因为雾气缭绕,没能看清真容,不过隐隐约约中另有一番风姿。一切都很完美,准备返程时,所有人傻眼了!迎客松附近的索道检修停运了!往回走,上山,2个多小时,到另一边索道处;步行,下山,也是差不多的时间。老詹沮丧了10多秒后,做出了步行下山的决定。大家一致同意,心想下山总比上山轻松一点。一路向下,腿越来越不听使唤,终于体会到那句话“上山容易下山难”。考虑到赵老师年纪大了,我和奥巴马、妍妍、老詹先往前赶,必须在天黑之前赶下山,郭子陪着赵老师在后面慢慢来。5点钟,天开始擦黑了,我们每个人拖着不听使唤的两条腿拼命往下赶,最惨的是奥巴马,身上背着赵老师那30多斤的装备负重前行,可想他的痛苦。5点半,天完全黑下来了,我们四人终于到了山下。没过多久,在轿夫的协助下,赵老师和郭子也顺利下来跟我们汇合了。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赵老师还好,没什么事,郭子一瘸一拐的,说自己跟在轿夫后面一路小跑,基本把自己搞残了。这一天10多个小时,有惊喜,有惊吓,但也收获满满,正如奥巴马所言,没有点惊心动魄,怎能记忆深刻。确实,黄山之行,难忘之行。 </h1> <h1> </h1><h1> 这是广西法制报社的陆寿青主任:原采访一分团副团长(大家昵称奥巴马)书写的个人记实体会《游黄山记》。</h1><h1><br></h1> <h1><br></h1><h1><br></h1><h1> 游黄山记<br></h1><h1><br></h1><h1> 陆寿青</h1><h1><br></h1><h1>2017年12月5日<br></h1><h1>徐霞客一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淋漓尽致地道出了黄山之美,也把黄山推上了“山之至尊”。<br></h1><h1>这几年先后去了两次黄山,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而今冬的黄山之行,因“剧情”跌宕起伏,记忆尤其深刻。<br>十二月的合肥,寒气逼人。但我们的心里,却暖情融融。那天黎明6时,人们还沉浸梦中,我们一行6人便乘着夜幕,从合肥从发,驱车淮南,直奔300多公里外的黄山。<br>我们这群来自“一分团”的战友,2010年夏天相识于广西,天南地北,男女老少,忘年之交,只因趣味相投,性情相近,且重情重义,便记住彼此,多年来一直不离不弃,你来我往,实在难得。<br>而今相约黄山,便是应安徽老詹之约。老詹来自马鞍山的褒禅山脚下,以“褒禅巡山”者自居(褒禅山因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闻名天下)。老詹不老,憨厚正直,内敛沉稳,谦谦温润,坦诚待人,无愧于褒禅之名。略微遗憾的是,“流亡记者”刘磊等几位跃跃欲试者,由于各种原因,终未能成行。尤其是长春大美女昕昕,票都买好了,因“忠义不能两全”,最后只好遗恨江南。<br>一<br>相比于五岳,黄山于我,似乎情缘更深。<br>2011年11月,也是应老詹之约,我、老詹、刘磊三个寡男曾“寂寞”地登过一次黄山。好在那年的黄山,秋高气爽,一片晴空,登高望远,目极千里,黄山的奇松、怪石尽收眼底,不枉一行。<br>“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这是我们在宏村的一家农家乐看到的一句话。而今我们远赴黄山,看似为一处风景,其实是因为一份情。<br>登山,最怕雨天。早上9点半赶到黄山时,眼前天气一片阴沉空濛,大伙兴趣顿消。领我们上黄山北门坐缆车的小伙子有些歉意地说,这几天黄山一直下雨……似乎暗示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汽车盘旋而上,山路迂回曲折,浓雾锁天,就连漫山的毛竹也无精打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老大、老陈几家人同游黄山的经历——那是八月,欣欣向荣的夏日,本是阳光明媚的季节,却因为下雨,不得已每人身披一件黄色雨衣,“游黄山”变成了“走黄山”,用天津话说“嘛都没看见”——虽说雨游也别有情趣,但总是遗憾啊。<br>我们此行六人,沈阳的妍妍、昆明的明明、郑州的小郭第一次来黄山,我、老詹和来自天津的老赵都来过。但老赵说,当年他来黄山,为了能拍到“日出东方红胜火”的美景,特意在山上住了一夜,岂料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夜以继日地下着,让他这个摄影发烧友只好抱憾而归。<br>如今几十年后重游黄山,老赵自然格外憧憬。<br>可期望越大,有时失望就越大。比如这眼前的天气,怎如此古怪精灵不解风情?!<br>浓雾弥漫,不见峭壁高山,不见沟壑纵横,没有临渊恐惧,缆车里的游客一个个神情低落。<br>老赵喃喃自语:“嘛都看不见!嘛都看不见!”失望之情溢于言表。<br>……<br>二<br>缆车徐徐往上,很快临近终点。<br>“哇……”突然间,众人不约而同连声呼喊。但见黄山顶上,阳光照亮,云开雾散,满眼通透,奇松怪石,映入眼帘;望远处,雪白的云海,层层叠叠,随风飘逸,犹若仙境。<br>“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黄山的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如梦如幻,奇松、怪石隐约其中,若扁舟轻摇,若海市蜃楼,真是难得一见。身边的导游说,一年365天,在黄山上能看到云海的大概就有七八十天。照他这么说,我们几个算是个幸运儿。<br>猝不及防的幸福,让每一个游客都乐开了花。70岁的老赵高兴得就像个小孩,端着他的大炮筒,脚步像蜗牛一般,“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却此起彼伏,仿若旋律优美的歌声……<br>“云海翻腾荡大壑,松涛澎湃卷层峦”。因为有云海,黄山的每一棵松、每一方怪石、每一条云梯、每一处山顶,顿时变得灵动起来。那时刻,云似海,风一盈动,便潮涨潮落,360度无死角肆意地撩拨游人的雅兴。随便找一块石头,人往上面一站,随便扭哪个角度,背景都是如画般美丽动人。<br>这一天,最幸福自然是妍妍和明明了。游走在黄山景区,她们就是模特,就是明星,景美人更美。而我们每个人,便是她们的御用摄影师,有求必应,召之即来,还必须骂不还口,厌不上心,这个角度来个浅笑,那个角度扮个回眸,自由任性,无拘无束。<br>飞来石、光明顶、鳌鱼峰、百步云梯、一线天……这一天的每一处景点,都那样的柔和曼妙,意境悠远。<br>“快点走咯,不然天黑还下不了山……”一路上,走在前头的老詹不停地提醒我们。可老赵总是落单在后,每一次回头,不见他的身影,我们便亮着嗓子轮流叫喊:“老赵,走咯!”好多次,见没有回应,我不得不折回去找人。<br>三<br>高山气候,变幻无常,前一分钟还清清朗朗,下一分钟便迷雾重重。<br>如果说前半程因为阳光和云海带给大家无限惊喜和幸福的话,那后半程对我们来说,则是今生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极限运动。<br>午后时分,来到迎客松时,之前的云海已变成眼前的雾海。看见迎客松被浓雾笼罩着,我们和其他游客一样,兴趣索然,匆匆拍了一张“到此一游”纪念照,便纷纷顺道下山了。<br>而此时,谁也没想到,一次终身难忘的下山之旅毫无征兆地来临了——来到玉屏索道,我们才被告知,因为检修,当天索道停运,所有从这里返程的游客只能步行下山,6公里多的下山路,快的约两个半小时,慢则三四小时不等!<br>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我还得帮老赵背着那袋二三斤重的摄影装备!<br>果不其然,还没下到半山寺,大伙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先是小腿,后来是大腿,再后来是整条腿,仿佛灌了铅似的,又紧又酸又痛又沉,每迈一步都艰难而小心翼翼;再再后来,只能斜着挪步,一会往左斜,一会往右斜。我们最担心的是老赵,虽说他老当益壮,但70岁的人,纵然体力可行,因为要赶时间,膝盖终究难以支撑。这么说吧,那一刻,除了健步如飞的轿夫,所有的下山游客,或拄着拐杖,或扶着石阶,仿佛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伤员,一瘸一拐地,狼狈至极!<br>谢天谢地!晚5点30分,我们终于下到位于山门的紫光阁。而随后不久,在轿夫的协助下,老赵也得以安全下山。队伍重新集合,大伙顿时有种劫后余生之感。<br>印象中,这是我有生以来走得最艰难最龟速也是最狼狈的一段路。因为这段路,让我们更加难忘黄山;因为这段路,让我们更加铭记彼此;因为这段路,让我们更加珍惜友情。<br>回到黄山市区,已是晚上八点半。此时的新安江畔,霓虹闪烁,让有微商故里美誉的黄山显得愈加灵动而妩媚。<br>老詹的大学同学李总特意在老街的一家特色菜馆设宴款待我们。李总是性情中人,上次来,他就记住了我这个假“奥巴马”。此次重逢,热情依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我看来,哪里有朋友,哪里就有风景;哪里有友情,哪里的风景就最美。比风景更美的是友情。比如今夜的黄山。时间是生命里最宝贵的东西,人生旅途中,谁舍得把时间匀出来,陪伴你走过,哪怕就一天、两天,那人便是送给你人生财富的幸福使者。而“一分团”这些可爱的战友,希望我们彼此都成为对方那个最舍得的“幸福使者”。友谊天长地久。遥望远方,因为那里有思念的朋友!黄山之行,以此为记。<br><br></h1>